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第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以糙米为生,甚至丁玲也难以得到肉食。王际真特别提到,“当时的报纸
不时登载为生病和营养不良的作家们请命的呼吁书”。③眼中看不到胜利,土
气低落,腐朽和麻痹便乘虚而入。战争初期文学的战斗热情减退了。在1942
—1943年间,重庆大约上演了30出戏,只有1/3直接涉及战争主题;其余
的是历史剧和译作。重印旧作和翻译西方长篇小说越来越流行,恋爱和色情
作品也是这样在那些从无情的现实生活里寻找解脱的人中流行。④
用邵荃麟的话讲,对于那些没有去延安的有责任心的作家来说,就像“长
夜漫漫何时旦”。⑤在头几年里,全国上下曾经联合起来与外来的入侵者斗争。
现在敌人主要在内部,因为这座山城成了一个令人沮丧和死气沉沉的世界—
—一个几乎每天为日本人的空袭所笼罩的幽闭恐怖的世界,在通风简陋的防
空洞里,数以千计的人窒息而死;发国难财猖獗一时。当地的四川人与外来
的“下江”人之间,根深蒂固的敌意一再爆发。这座城市也日益成为戴笠的
秘密警察的世界、政府为压制不同政见实行逮捕和暗杀的世界。
1944年末桂林沦陷,一些知识分子终于行动起来。在1945年2月22日,
重庆文化界的一份宣言出现在报纸上,要求结束审查制度、秘密警察活动、
军事磨擦以及发国难财,并且呼吁保障人身安全以及言论、集会、研究、出
版和广泛的文化活动的自由。5月4日,“抗敌协会”在七周年纪念大会上
宣布每年“五四”为“文艺节”,以发扬光大“五四”民主与科学的传统。①
但是政府回报以某些逮捕和暗杀。1946年,这个方兴未艾的“民主浪潮”最
② 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第40页。
③  武汉和广州都是1938年10月沦陷的——译者。
④ 王际真编:《中国战时小说集》V。
⑤  即第二次国共合作——译者。
①  抗战时期,除云南省外,任何地方均不得发行地方货币,只有中央银行发行 货币流通全国——译者。
② 刘以鬯:《从抗战时期作家生活之困苦看社会对作家的责任》,《明报月刊》第 13卷第6期(1978年6
月),第58—61页。
③ 王际真编:《中国战时小说集》Ⅵ。
④ 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第60—61页。
⑤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第2卷,第279页。
① 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第62页。
杰出的发言人之一、诗人和学者闻一多,在昆明遭到暗杀。国民党特务置闻
于死地,激起了知识界的反政府情绪;中共再次利用知识界并大获其利。中
日战争曾使知识分子政治化,而中共再次成为他们的支持者。
“爱国铁血”文学
战争将所有作家的注意力集中到国家的危亡上。为艺术而艺术的实验立
即成为不合时宜了。文学完全瞄准生活现实——不再是个人经历的片段,而
是全民族的集体经历。在战争头几年,不同形式的短篇报告文学——通讯、
速写、海报、演说、为朗读而写的诗歌和故事,以及在街头和集市表演的独
幕剧,作为最流行的文学模式,几乎取代了篇幅较长的各种虚构的作品。②
这些事实上浸渍在埃德蒙德〓威尔逊称作“爱国铁血”中的大量报告文学,
或原始报告文学,“与其说是用艺术技巧,不如说是用感情写出来的;它们
的话题的吸引力与感情的感召力,当离开环境去阅读时,很快就丧失了”。①
虽然它们缺乏艺术素质,但在流行程度方面却领尽风骚。按照周扬的观
点,报告文学是“抗战期文艺的主要的形式”,因为它最有效地为“教育群
众”认识这场“民族自卫斗争”的现实的直接目标服务。②这场战争使文学—
—不管质量如何粗糙,离开上海的城市象牙之塔,走向小镇和村庄,加速了
大众化的进程。这个时期目睹了作家“走向人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尝试。
为迎合乡村大众的口味,从前的城市作家们热心地采用民间的题材、习语、
曲调,以及社戏、说书和大鼓(边击鼓边讲故事)等传统的大众形式。忽然
间运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成为一种时尚;老舍是劲头最足的实践者
之一。
有些作家从事集体创作。“卢沟桥事变”数天后,在上海约有16名剧作
家,自己组织起来写了一部三幕剧《保卫卢沟桥》,甚至在完成前就有几家
剧团争演出权。③有时作家战地访问的通讯也是集体采写的。
在1939年的《民族革命战争与文艺》一篇文章中,胡风披露战争文学的
五个显著的弱点:(1)公式化或概念化的倾向;(2)繁琐的冷淡的倾向,在繁
琐化的作品里面,过多的生活枝叶和事实毛发,使作品不能博得真正的实感;
(3)传奇的倾向;(4)由于这些主观上的弱点,既没有产生伟大的史诗,也没
有产生生动的现实主义作品;(5)由于思想的贫弱所产生的艺术力量的贫弱,
文艺的人民性还不能取得决定的胜利。④胡风的批评,显然道出了他对降低艺
术的不满。他与茅盾一起反对过分政治化的观点,那种观点认为战时文学只
应刻画生活的“健康”和“光明”的一面。按茅盾的提法,一个正直的批评
家应当号召作家们,不仅要描写“新的光明”,而且要暴露“新的黑暗”。①
然而,重庆有些批评家反对宣传对文学质量的侵蚀,恰恰相反,他们主张两
者应该完全分离。朱光潜强调“冷静超脱的观察”的重要性以及艺术的自律。
② 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第68—73页。
① 朱莉娅〓林:《中国现代诗歌:概论》,第171页。
②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第1卷,第631、638页。
③ 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第43页。
④ 胡风:《民族战争与文艺性格》,第53—55页。
①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第1卷,第670—671页。
沈从文认为作家与文化工作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前者应当是艺术家,而后
者是宣传鼓动家。沈争辩说,作家们不应该与政治任务搅混在一起。梁实秋,
这位左派分子们从前的敌人,更进一步倡导“无关的”文学,“人生中有许
多材料可以写,而那些材料不必限于‘与抗战有关’的”。②
这些要求文学质量的呼吁没有得到回答。夏志清下结论说,在“大后方”
创作的小说,普遍缺乏“激情和特色”;好作品的数量比战前十年少得多。
“游击战争和学生恋爱的千篇一律的模式,以及无处不在的爱国宣传的调
门,毁掉了大多数战时的长篇小说”。③
在成名的作家中,只有茅盾和巴金创作了有意义的作品。茅盾在1942
年前的两部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与战时的关系并
不明显。《霜叶红似二月花》讲述一个小城镇在1926年的情况。而《腐蚀》
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政治性的长篇小说,它刻画了国民党秘密警察的罪恶。
这部长篇,以小说的形式阐明1941年臭名昭著的“皖南事变”,被共产党的
批评家誉为可与《子夜》比美。①
与茅盾相比,巴金在战争年代取得了稳定的进步。他的《家》的两部续
篇写得较好;特别是《秋》,它表明巴金感情上的成熟。但他最好的作品,
当然是写于战争即将结束,而于1947年出版的《寒夜》,它确立了巴金作为
“一个极富盛名的心理方面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地位。他刻画战时居住在重
庆的同一屋檐下,并且卷入家庭爱与妒之网中的三个普通的人物——一个男
人,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巴金成功地献给人们的,“不仅是中国处于失败
和绝望的最黑暗时刻的一个寓言,而且是走慈善之路的普通人所面临的难以
克服的困难的道德剧”。②
另一位老资格的作家老舍,用民间习语写了不少宣传剧和诗歌,但只写
了一部平平常常的长篇小说《火葬》,这是他为了口匆匆忙忙出版的。战
争刚结束,他就开始一个雄心勃勃的创作规划,写一部题为《四世同堂》的
三卷长篇小说,但未能全部实现,而1946年出版的头两卷,“当列为令人失
望之作”。③
战争时期的诗歌同报告文学一样,只是为一个目的——激发抗敌的爱国
热情,写作它经常意在为大量听众朗诵或演唱。于是,简单的散文式的语言、
民间习语、现实主义的描写,以及口号式的呼喊,成为一大批“爱国诗人”
的共同特征。两个劲头最足的实践者是臧克家与田间。臧在前线历时五年,
写下十几部诗集。他曾表白说,“我爱农民,我甚至对他们脊背上的伤疤都
感觉亲近”。④田间被闻一多以同样炽烈的感情誉为“时代的鼓手”,他已经
抛弃了早期的偶像马雅科夫斯基,并开始写作“鼓点诗句”。它的诗行简短,
节奏急促有力,据信更符合战争的节拍。下面是田间鼓点诗的质量低劣的范
例,在闻一多看来,“爆炸着生命的热与力”。
②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第691—695页。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 稿》第2卷,第63—64页。
③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317页。
①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第2卷,第87页。日本学者尾坂德司也很称赞这 部小说的创作技巧;见尾
坂德司:《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第2卷,第245—247 页。
②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386页。
③ 同上书,第369页。
④ 张曼仪等编:《现代中国诗选,1917—1949年》第2卷,第912页。
棕红的土地
在亚细亚
这泥土上,
染污着
忿恨,
蒙上了
侮辱。
祖国底耕牧者呵,
离开卑污的沟壑,
和衰败的
村庄,
去战争吧,
去驱逐
日本帝国主义者底
军队。
以我们顽强而广大的意志,
开始播种——
人类底新生!①
比诗歌和报告文学更加持久地受到欢迎的文学体裁是话剧。独幕剧在战
争头几年大量涌现,奠定了舞台剧的新传统,观众的反应和参与是其不可分
割的一部分。此外,上海的电影业在30年代早期培养了第一批男女演员,他
们此时进入戏剧行业。各个地区众多的业余剧团——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组成
——也随时准备演出从重庆与桂林——战时戏剧在大后方的两个中心来的新
作。柳无忌说:“有一次来自西南五省的90家剧团聚集起来,参加桂林的一
个戏剧节”,而“在重庆有雾的两个季节里,那时城市相对来说不会遭到空
袭,推出了三十多出大型剧目,观众场场爆满”。①在战争头几年后,随着爱
国理想主义的衰退,戏剧承担了逃避现实的娱乐职能。但是,它也让共产主
义者控制的戏剧界的剧作家和演员,得以“逃避审查制度的规定,仍然转弯
抹角地对时事做出评论”。②
宋之的的《雾重庆》集中表现发国难财的商人和知识分子机会主义者;
陈白尘的《升官图》讽刺官场的腐败;最为突出的是曹禺的《蜕变》,它刻
画一所管理不善的军医院的原始状态;这些作品都是成功的。③在这些消极暴
露的作品中,作家们回到了人们所熟悉的30年代的思想状态。战时现代戏剧
的繁荣,在日本占领的上海也能看得出来。禁演美国影片和日本对中国电影
业的控制,导致了新剧在商业上的繁荣,足以与传统戏曲竞争。历史剧、喜
剧以及浪漫的“肥皂剧”(指涉及家庭问题的节目——译者)广为流行,部
分地由于它们主题安全,只是不惹麻烦的娱乐而已。姚克写了一部关于晚清
① 这首英译诗引自朱莉亚〓林:《中国现代诗歌:概论》,第191—192页。
① 柳无忌:《现代时期》,翟理思编:《中国文学史》,第479—480页。
②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320页。
③ 柳无忌:《现代时期》,第481页。
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历史剧《清宫怨》。④此剧构思精巧,曾被誉为里程
碑。阿英(钱杏■)这位从前的左派人物,变成了一位文学史学者,他写了
十几部剧作,其中《明末遗恨》是他的杰作。钱钟书夫人杨绛,也许是一位
最为精湛的喜剧作家,以《称心如意》和《弄真成假》树立了她的声誉。
如爱德华〓冈恩所说的那样,这些剧作大都显示出一种传统的倾向,这
也是保存中国文化反对日本统治的想法的一种微妙的表现。①周作人按照传统
的隐士的风格居住在北京,在其散文中巧妙地提出,最能懂得他们自己传统
的文、史、哲学的仍旧是中国人,而不是他们的日本统治者。张爱玲被夏志
清誉为现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家,她在《金锁记》等故事中把家族制度作为一
个中心焦点,来探究传统对于现代精神的影响。②最后,钱钟书在《围城》中
以流浪历险题材的文体,用博学的妙语和尖刻的讽刺解剖了一系列人物。这
些人物以“虚荣和欺诈的荒唐心境”,展示了既未掌握传统文化内核,也未
掌握现代文化内核的知识分子的群像。③可见有一些最佳的戏剧和小说是在
“被占领的”中国创作的。
30年代有责任感的作家中,几乎没有人能在他们的创作观与其所拥护的
社会政治目标之间,预见到任何可能的差异。然而在战争期间,有几位杰出
的作家,特别是老舍,在为祖国服务的爱国热忱之下,自愿放弃个人的观点。
结果是日益强调观众的重要性,从而戏剧自然地成为最强有力的文学媒介。
当个人创作观变得与指定的集体观——对后者作者个人也是热情拥护的——
相抵触时,当中国现代作家不再能像他们从五四时期以来一直做的那样,声
称他们对同胞更有感受性和同情——这使他们对社会有更深刻的观察力——
时,个人创作的争论就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了。这种意义上的对个人创
作的挑战,在沦陷区从不存在,在大后方也未被作家们觉察。直至毛泽东于
1942年在延安发表有关文艺的讲话,这种挑战才以毛掌握的全部思想力量和
政治权势摆在人们面前,其特定的目的是整顿文艺界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改变
文学的定义本身。
④ 见姚莘农著,杰里米〓英戈尔斯译:《清宫怨》。
① 这份关于被日本占领的上海战时戏剧的资料完全取自爱德华〓冈恩的开拓性 研究。见冈恩:《不受欢迎
的缪斯;上海和北京的中国文学,1937—1945年 和冈恩的研究论文《日本占领时期的中国作家(1937—
1945年)》。
② 这部中篇小说收入夏志清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第138—191页和刘绍铭 夏志清、李欧梵编:《现
代中国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第530—559页。
③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第445页。
延安座谈会
毛泽东在1942年5月召开的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是针对全体共产党
干部的新发动的整风运动的一部分。毛在意识形态上的意图——改造延安知
识分子的思想是明显的。但毛本身是个知识分子,他对五四时期以来的新的
文学趋向也很关心。如他《讲话》所展示的那样,他对30年代早期的文学论
争十分了解,而且可能一直在阅读左翼文学界撰写的某些创作,尤其是鲁迅
的作品。因此,《延安讲话》可以理解为毛踏着瞿秋白的足迹,对五四至1942
年的中国现代文学所作的新的评价。但在同时,毛对文坛上某些新近的论点
当然是清楚的,这些论点需要澄清和解决。
1938年早些时候,在中共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一篇题为《中国共产党在民
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演说中,毛泽东呼吁党内同志“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
体化”,废止“洋八股”和“空洞抽象的调头”,并且代之以“新鲜活泼的、
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作出结论说:“把国
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分离开来,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做法,
我们则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①
毛泽东的指示并未特别提到文学,但是它与文学领域的关联不久即被延
安文化委员们——特别是陈伯达、艾思奇和周扬找出。1939—1940年,接着
发生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扩展到重庆。由争辩引起的文章充满混乱的议
论,因为没有人确切知道毛所说的“民族形式”和“国际主义的内容”究何
所指;因此激昂而猛烈的抨击,实际上是在搜索那些关心找出“民族形式”
真正源泉的作家们的意图。主要由林冰代表的一派,认为“民族形式”与人
们喜闻乐见的传统的通俗文艺形式是一回事。继瞿秋白之后,他们攻击那种
五四新文学是“洋八股”,是城市资产阶级的产物,必须予以抵制。然而,
敌对阵营中的作家们集合起来卫护“五四革命传统”,他们认为新文学的主
流事实上体现了“民族形式”,或者正在朝这个方面发展。用最能言善辩的
发言人胡风的话讲,“‘民族形式’本质上是五四的现实主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