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惊雷入汉-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奉休跑!可与吾大战三百回合!”胡烈见丁奉突然改变方向窜进了附近的一撮魏卒之中大杀朵颐,气的七窍生烟只好纵马去追。此时两名魏营中的都尉见胡烈被丁奉耍得团团转,都拍马前来助战。胡烈见了大喜,看准方向配合二人夹击丁奉。
一枪戳翻了一名魏军伍长,丁奉转目看看水面上自家的第二拨人马快至。自己一阵冲杀未免走的有些过远,于是扭身向回冲杀。
魏军一名校尉见状提刀纵马前来拦截,丁奉不躲不避脚下加速迎着这校尉冲了过去。那魏军校尉见状,知是到了立功之时,看看距离将近大刀高高举起便是奋力一斩。此时丁奉也有了动作,奔跑之中大枪猛然拄地,借这一拄之力身形竟是腾空而起。魏军校尉来不及反应,连人带刀被丁奉踹下马去飞出丈远。丁奉夺了马匹,顺势大枪一收催马杀奔河边更添威势。
急急追赶的胡烈见状气的乱叫,带着附近的魏军穷追不舍。与魏军搏杀的吴军见主将向回疾奔,也都是撇了交战中的魏军撤向岸边。魏卒被吴军一番舍命冲杀打得甚为憋火。如今吴军背靠黎水,又是撤退的态势,如此便宜岂能不捡?当下也是紧紧的追杀。
丁奉和吴军退倒了河边并没有止住步伐,反而涉水向更深处退去。魏军看了纷纷笑话吴军,难道这吴军想乘船撤退么?停在水中的吴船上已经是站满了吴军,如何装得下这些逃卒?此时魏人已经追到岸边,有不少勇猛的却是也下了水。
胡烈毕竟是一军主帅,纵马进了水中见丁奉等人都是半身涉水,依傍着船只。那船只上吴军已然张弓搭箭,冷冷地看着岸边的魏卒。“不好!中计了!快撤!”胡烈大叫一声,拍马当先而逃。
没等魏军有所动作,吴船上一声令下千张硬弩齐发,箭矢如雨。魏卒没有防备,距离又是如此之近与活靶子无异,来不及逃跑便是一排排的中箭倒地。
骑马的将领大都冲在众人之前,虽是先一步策马奔逃,可身后都是魏卒如何能过?一时间不少魏将还没等身后的魏卒让开道路,便连人带马被射死在岸边。饶是胡烈也是战马被射死,自己身中数箭混在步卒之中勉强保住性命。
魏军逃命便轮到了吴军追击,丁奉一马当先带着众军追杀魏卒。魏军中不少跑得慢的——其实就是身体差的,位置不好的,加上受伤的都落在了队伍的尾巴上。投降还没喊出来,已经是人头落地,身首异处。这一仗东吴投入的军力不过五千人,却是获得了极大的胜果。等另外五千吴军运到北岸,丁奉清点人马。留下负伤的吴军等候大军来援,带着生力军便要乘胜夺取五木城。
此时从朱异的中军传来消息,却是让丁奉退兵!丁奉和一干将士闻令都是面面相觑,刚刚取得了大胜正是高歌猛进的绝好时机,为何要撤退?半晌,丁奉心中有了见地,于是命令大军撤退,自己带着百余人殿后。等到大军尽数撤回了南岸,丁奉站在船尾看了看远方的五木城叹道:“不知何时再来……”
撤军的命令是由孙綝处传来,国内叛军四起兵力薄弱,所以大军要回国平乱。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而是孙綝收到了弟弟孙据从建业传来的家书。在建业的军队分出了多半去平乱,亲信党羽朱家兄弟被吴主孙亮寻了过错直接杀头。这无疑是孙亮向孙綝兄弟的正式宣战,唯恐几个弟弟不是孙亮的对手,孙綝急忙传令各军回国。
站在孙綝的位置上,一旦失败便是身死族灭的下场。吴主孙亮年龄幼小,还不知道如何掌控朝政,接连动作下必是朝中有人出谋划策。回国路上孙綝是焦急不安,就怕几个弟弟一时冲动,失于算计落入对方的圈套之中。
无数的人马从成都陆续开往南方,大汉天子刘禅亲自为马承等人饯行。这预示着蜀汉的战略目标由北伐暂时转移到了拓展南方。比起北伐的消耗国力,其实南方这一行也是消耗甚多。不过一旦成功,打通了前往身毒的这条古道,蜀国将因此获取极大的经济利益。
三国末期的中国大陆,商业的存在感非常薄弱。刘禅选择先开通一条畅通的商业路线,不亚于当初汉武帝命张骞出使西域的丰功伟业。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蜀汉的名望也会传遍天下。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这名望和荣誉感便可以作为自己舍命为国的最佳动力。
刘禅并不了解这个时代的南亚诸国都有什么先进的技术,可走出去看看总是没错的。与各国互通有无,彼此获利这是双赢的局面。所以在马承的商队中,有擅于买卖颇有经验的商人,也有跟随马承走遍西域的老江湖,更有的忠心耿耿勇猛强健的军卒。平时舞文弄墨的文弱书生也有不少愿意跟随前往,准备见识下这域外的风光,搞不好还可以青史留名。
蜀中的世家大族谁不明白此行的好处?都四处托人,要把自家的子弟塞进商队中几个。马承不敢做主,只得禀明刘禅。一时间进出皇宫的人暴增,不少久未露面的宿老为了家族的荣耀也纷纷前来,其中还有部老者是抱病而来。
刘禅也不分彼此,来者不拒统统接待。对于大家的请求刘禅是同意的,也是支持的。可是出征的人员过多,国家的财政却是负担不起的。毕竟不能因为这一次南行,就掏光国库。话说到这个份上还会有谁不明白陛下的意思呢?于是各大家族纷纷自掏腰包赞助商队。这些钱财自然是交到国库,然后由国家统一分配,无形之中国库似乎充裕了不少。各大家族富得流油自然不在乎这点小钱,看到自家的子弟也进入了商队都是满足的离开。
有人热衷于此,同样有人抱着怀疑的态度。汉武帝的大军都未能打通这条古道,现在的蜀汉国力自然不比东汉,就一定有把握打通这条通往身毒的道路么。持观望态度的家族不少,可更多的家族对于这次成行还是很有把握的。
刚刚经历蛮夷叛乱大家都不该如此自信,只是那叛乱是陈袛挑拨的。陛下把恶党尽数斩首,又安抚了其他的蛮族首领。蛮族首领们乐呵呵的回到了各自的族中,很快便推行了刘禅的法令。在川中安居的蛮夷之人,开始登记造册正式成为了蜀汉的一员。蛮人这样的态度和反应,又是让大家安心了许多。
更为关键的是卫将军姜维已经去了沓中屯田,这是停止北伐的信号。无论是官僚百姓只知道姜维夜入皇宫,和刘禅谈了许久便匆匆的离开。陛下和卫将军说了什么,大家不得而知,不过看姜维去沓中的态度,应该是北伐无望。连年的征战让百姓疲惫不堪,苦不堪言,如今有了停歇的苗头都是兴高采烈。朝中的官员大都也不支持北伐,如今见姜维“失势”,对刘禅只有佩服和感动,也是无条件的支持。
南征的人数不少,可毕竟是出使为目的。而且朝中的诸葛瞻,张翼这等举足轻重的大员都纷纷赶赴南中地区。比起北伐,这胜算可是要高的多。朝野之间无论是世家豪族还是寻常百姓对于此举都是支持非常,南征事宜运行的是极为流畅。
深宫之中,刘禅好不容易休息了半日,突然下人来报说太医令求见。




第二十八掌 孤城(下)
吴人没有预兆的撤军,让伤兵满营的五木城恢复了往日的生气。魏卒几乎人人带伤,有的是被刀兵所伤,有的是被弓箭射伤,更多的是逃跑之时自相践踏受伤。如果吴军乘胜追击,依照魏军当时的士气和战力只会弃城而逃。谁都没有想到,吴军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撤回了江东。虽然不清楚原因何在,可胡烈等人推测多半是东吴国内出现了问题。
司马昭和钟会,裴秀等人也是如此认为,这样魏军便能集中全力解决寿春的淮南军。若是知道寿春已然变为了一座没有外援的孤城,淮南军必然是拼死突围。于是留下一支人马已久屯驻在五木城防止吴军卷土重来,州泰等人的部队都被编入了围城的各营,加强实力。
寿春城楼之上,诸葛诞和文钦等人冷冷地注视远方魏军调动。只见一队队人马进出魏军各个营盘,不少魏军点着火把连夜加强防御工事。甚至在魏营之中已经有了数批整装完毕随时可以出战的魏军,想来是防备寿春的淮南军突然袭击构筑防御工事的魏军。这一切似乎都在昭告城内的淮南军,东吴的援军已经被魏人击败。
一股寒意由诸葛诞等人的心头升起,没了外援自己不过是瓮中之鳖。将领尚且如此心态,军卒更是难堪大用。恍惚之间便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诸葛诞握紧拳头心有不甘道:“谁能告诉我,这是何故!”阴冷的目光注视着每一名将领的一举一动,朱成喉头一紧,张嘴想说什么又闭了回去。
“东吴……多半是完了……只是为何如此之快?”文钦站了出来不解的道。
“看魏人的举动应该不是使诈,吴军至少也有十万,怎么可能这么几天就被击败?”唐咨收回了目光,转头也是疑问。
“回府再说!”诸葛诞扔下一句气哼哼的当先离开城头。
没过多久,吴军抛弃寿春不顾的消息传遍了城中。不少军卒本就是被强拉起事,如今见没了转机,军心涣散开始琢磨怎么能免于此难。军心尚且如此,民心更是慌乱。虽然有被强迫的意思,可在这寿春城中的百姓谁也逃不掉乱民的帽子。外面便是二十多万魏军,领兵的更是如日中天的大将军司马昭。城是保不住了,命呢?一时间人人自危,城中乱作一团。
在诸葛诞的府中,聚集了如今寿春城中所有的重要将领。吴军多半是撤了,确切的消息还没有可外援是别想再指望了。魏军已经尽数收回到城外的营中筑围,没有援军寿春储藏的粮食再多也难逃失败的厄运。现在要做的是安抚人心,安稳军心,也要有个日后的打算。
众将开始议论之前,朱成先是跪在地上请罪。请东吴为外援是朱成极力主张的结果,不成想先是全怿降魏,接着朱异在安丰被魏军击退,现在东吴全军不知何故的撤走。这一些列的事件造成了今时今日的困境。朱成虽然油嘴滑舌,可也是个敢作敢当的家伙,不然诸葛诞也不会如此器重他。
见到朱成如此,文钦等东吴将领也是请罪。吴军这几仗打成了这个德行,作为吴军的将领文钦等人都是脸上无光。最关键的是吴军主力这么一撤,让这批舍生忘死杀入城中的吴军先锋也成了被遗弃的孤军。这个时候所谓的请罪不过是一种姿态,实际上文钦等人和诸葛诞已经是一条船上的难兄难弟了。
诸葛诞自然明白大家的处境相同,换做以往这朱成多半还有活命的机会,文钦这老冤家是肯定要处死的。不过眼下的局势多一分力量就多一分突围的把握,文钦的骁勇善战人人皆知,这批吴军杀入寿春时的战力大家也是看的清楚。处罚文钦等人无疑是自毁长城的做法,诸葛诞是否有心追究都不重要,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主公,此时应先安抚各应军士及城中百姓为先。”焦彝道。
“此事便交你负责,众将各自尽力安抚军卒百姓,此乃寿春稳固之根基,不可怠慢!”诸葛诞点头称赞。
“主公,末将以为应多方打探城外的情报,包括吴军为何走的如此迅速,军情为先!”接着说话的是朱成,对于吴人的动作朱成始终是耿耿于怀。
“子方所言也有道理,此事便交由子方处理。此外要严密监视魏军的部署,每日都要呈报。”诸葛诞嘱咐了几句。
“将军,在下认为困守恐怕再无意义,还是早做打算的好。”文钦紧锁眉头提议道。
诸葛诞闻言没有说话,也是在思考文钦的提议。城外的魏军的防线一日强似一日,城中的士气一天比一天下降,时间久了寿春不攻自破也是有可能的。军卒百姓起了异心一时可以弹压,可弹压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终究会出乱子。突围是迟早的,只是要选一个有利于自身的时机突围才是关键。
“是应该着手准备,不过……应选何处突围呢?”诸葛诞抛出了自己的疑问。
众将听诸葛诞如此说,都是各自思索应该选择何处突围。其实所谓为的“何处”看似指的是突围的方向,实际上却是诸葛诞在问众将,大家的归宿究竟在哪里。诸葛诞揭竿而起讨伐司马昭,已经是魏国的叛将。魏国是司马昭的天下,诸葛诞等人自然是回不去了。
吴国是一条路,但是吴军数次失败,甚至全怿等标志性的将领都投降了魏军。孙綝的大军又是不知为何的匆忙撤走,把诸葛诞等人弃之不顾。虽说诸葛诞向东吴称臣,可这样无情无义没有信用的君主,又怎么会让人信任?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诸葛诞的价值便在于寿春以及手中的十余万人马。所以东吴才会不辞辛苦,倾全国之力来救诸葛诞。突围若是成功,能回到吴国的人马也不会多,那个时候吴人对这一票淮南残兵是何态度便不好说了。
文钦,唐咨等人也是犹豫,自己背叛魏国投靠了吴国。现在吴人把这支吴军扔在二十万魏军之中不管,显然文钦唐咨已经成了吴人的弃子,再舍命回到江东会是什么结局也不好说。
寿春城外,司马昭也正召集各营统帅交代布置如何抵挡淮南军的猛攻。魏军虽然战局人数的优势,并且拥有一套完整的防御工事。可淮南军被困在必死之地,十多万人若是一心死战,也会是一场极其艰苦的战斗。
对于这次淮南的叛乱,司马昭的战略非常清晰。便是稳打,困守甚至示弱,让淮南军骄满自大,自以为高枕无忧。这样才有机会分化淮南军,由寿春内部找到突破口,使寿春不攻自破。尽量减少交战和伤亡,毕竟都是魏人投降过来便是不予追究,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力。现在吴军意外的撤走,反而没有了使用计略的空间,只好防备诸葛诞突围。或者从某个角度上讲,吴人的退出战场使这场战争的伤亡人数要翻上几番。
“诸葛诞等人走投无路,最终必是寻路逃亡江东!”裴秀断言道。
“老夫也赞同季彦的看法,想要活命唯有逃到江东才行!”王基坐在一旁神态悠闲的说。
“诸葛诞,文钦皆是一时之勇,当层层包围,大小道路尽设埋伏才是!”钟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士季认为诸葛诞会走哪条路线?”司马昭甚是器重钟会,有意问道。
看了看地图,钟会道:“想全军突围是绝不可能只是,须防诸葛诞声东击西之策!”言罢,钟会神情坚决的手指一处地点。
司马昭,王基等人走上前来定睛一看均是点头称奇,对钟会的评价不由得上升不少。司马昭笑道:“士季所言却是不可不防,各军当依据此处变化重新布防才是。”
“末将等必活捉诸葛诞献与大将军!”王基,胡奋,州泰,石苞等人齐声喝道!
经过几日的安抚和忙碌,城中的惶恐终于不再扩散。城外魏军呼喊的谣言也被弹压,可魏人的内容还是传到了诸葛诞的耳中。早就预料到了吴军尽退,但真正听到时仍是有所震撼,诸葛诞暗道:“诸葛诞啊诸葛诞,纵横天下三十年,今日竟是怕了么?”
杨虎将百余名军卒押到府邸之内,这些士卒串通一气竟然想越城而逃,幸好被杨虎巡夜抓到,于是送到诸葛诞处听候处置。因为蒋班的战死,诸葛诞对于带着残兵回来的杨虎心中有了芥蒂。杨虎也知主公埋怨自己不救出蒋班,只是当时军无战心,自己就算舍命去救也不过是多搭几条人命。况且这两万多人马若是没有人约束带领,恐怕回寿春的路上也就都散了。
道理上诸葛诞也是明白,情感上还是难以接受。蒋班焦彝跟随自己征战多年,朝廷几次欲提拔二人都被二人拒绝,对自己可谓是忠心耿耿。如今蒋班战死,焦彝的心情也是日渐沉重。明明那王基老儿就在城外,自己身为一军统帅竟是没有办法替爱将报仇雪恨!
“拖出去砍了,以儆效尤!”诸葛诞看罢转身回屋去了。
“主公,临战起杀于军不利啊!”杨虎跪在后面疾呼,诸葛诞听也不听便这么走了。
城外的魏军不知淮南军几时出击,日夜提防。城内的淮南军也是大都不知,只有最为核心的将领和军队才知晓几时行动。诸葛诞只是传令各军整备军械,随时待命。




第二十九章 富国之策(上)
太医令李济兴冲冲的拜见刘禅道:“微臣给陛下道喜!”
“喜从何来?”刘禅想了想最近可没什么喜事。
“方才微臣替皇后娘娘把脉,皇后娘娘有喜了!”李济很是兴奋的道。
三国时代的太医令并不是什么重要的职位,人们对于医者并不重视。比起战乱和饥饿冻死的人,死于疾病的比例非常少。只有当瘟疫来临时,人们才会想起医者,而这个时候的医者面对大面积的瘟疫,能做的也非常有限并不显眼。
太医令作为国家最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实际上服务的对象仅仅限于皇室。便是朝中大臣得了什么重病,都轮不到太医令亲自出马。太医令不过是六百石的俸禄,手中又没有什么权利,几乎没有任何捞钱的机会。在这个贪墨成风的官僚世界中,太医令属于旁观者。
可能有人会认为太医令是至关重要的棋子,关系着皇室病者的安危。其实不然,皇帝染病往往都有数名太医诊治,然后整理出治疗的方案。根据太医们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