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惊雷入汉-第3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晋国俯首称臣天下瞩目,我大汉既已受降,对晋人不理不问,岂非冷了人心,有损我大汉威仪?”江统仍在据理力争,当着群臣之面铿锵有力的说道。

何攀摇头道:“欲救晋人必须重兵征讨,待我等准备妥当,想必各地晋人早已被踏平。眼下各地民生方有起色,执意一战必是前功尽弃。非是我大汉见死不救,而是力所未及也,相信天下之人必然有所判断。”

“何大人这是何言?我等既已受降,又是按兵不动,难道要让胡人嘲笑我大汉么!?”争辩许久仍是没有结果,江统心知不说服何攀休想将形势扭转,于是脱口质问道。

汉人已经从匈奴人手中抢走了司马攸,对于接下来的晋军不加援手,如此作风必然被塞外之人嘲笑。江统这番意思,与不少武将心中所想相同,一时不少人应和着,现场再度嘈杂起来,更显得混乱。

姜维坐在府中闭门沉思,对于群臣之话语自己都听得清楚,若是这般争论怕是等到明天也没个结果。看这确实是棘手之事,就算姜维足智多谋,一时要做出抉择也是不易。

一旦开战关系的不仅仅是大汉朝的名声问题,更是牵扯到了汉朝立国的根本,基业若是因此动摇,那绝对是得不偿失了。救援河北的实际意义不大,但却是能够激励人心之事,想来想去姜维亦手轻拍头部,仔细思索着什么。

何攀仍是对于江统的提议毫无兴趣道:“胡人占据河北,我大汉乃天下瞩目,万民寄望之正统,正因如此才不可轻启战端。若是没有这份稳重,一旦因此有所闪失,岂非更是失了众望?兵戎相见并非儿戏,没有十足把握之前我大汉何必自损元气去争一时之长短?”

听到何攀的一番见解,在场文武又是有不少表示赞同。大汉的国力数倍于晋,自然是不怕胡人杀来。但匈奴能够三四十天的光景灭掉晋国,其实力也是不容低估。汉朝诚然无所畏惧,但面对如此凶悍的对手却不能没有顾虑。

没有充分的准备便与胡人开战,虽然应和了大众的愿望,但在战略上并不是高明的举动,而战事一旦不如人愿后继带来的危机恐怕比起按兵不动更加的凶险。因此何攀宁愿大汉忍耐一时,待中原有所恢复之后,再聚集大军与之开战。

江统也是据理力争道:“何大人此言差矣,胡人肆虐天下愤慨,正是民心可用!胡人新占河北,各地抵抗不断,我方占据黄河随处皆可发兵,内外用武匈奴比我等更加不利!此时发兵正是时候,何以言之蹉跎?”

在场的众人刚刚觉得何攀说的颇有道理,可听罢江统一番言辞,众人不禁又有了新的思考。汉朝诚然是未曾准备开战,一切尚须操办,但人心所向此时发兵征讨河北,中原百姓士族就算生活疾苦也是少有怨言,相反大部分都会鼎力支持。

如果说战争带来了中原的不稳定因素,但若借此来凝聚人心,中原会借此迅速稳定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河北方面各地还有残余的晋军拼死作战,匈奴初灭晋国百姓亦是敢怒不敢言,心中总是期盼有人来救的。汉军在这个时候涉足河北大地,与胡人想比较显然是众望所归的一方。

胡人要针对境内的晋国残兵,又要应付各地的动乱,再分兵与汉军作战,这样的形势比起中原的一心向外可谓云泥之别。中原就算如何疾苦,总是后方稳定的,可胡人却是后院起火,汉人又打到前门,一个闪失便大有失去河北的可能。

这是用兵的时机,端看用兵者如何掌握了。

其实在场的文武皆是清楚,何攀乃是根正苗红的汉臣,即是出身于川中乃是刘禅的嫡系臣子。其立场自然是从汉朝当前需要稳定的形势出发,不愿意冒着动摇中原根本的风险去参与河北的战事。

纵然晋帝司马攸俯首乞降,可谁都知道此乃无奈之举。若真是有归顺大汉之心,何不早些时候举国而降?如此河北尚有半数领地在晋国掌握之中,汉军一旦进入作战比起现今简直是容易得多了。

可偏偏是走投无路,方才投靠汉朝保命,说穿了不过是想借汉朝来对付胡人罢了。问题是这样的想法之下,难道司马攸对于汉朝便是亲切态度么?汉朝一样是司马氏的敌人,一石二鸟之策能瞒得过谁?

因此何攀极力主张按兵不动,便是不愿意汉朝在中原尚未稳定的局势下增添不必要的变数。更是不想让朝廷因为司马攸狗急跳墙的投降而失去了一贯的立场,被他人利用。

比起何攀,江统乃是以魏国臣属的身份投降汉朝,从而跃居朝中重臣之位。姑且不论私心如何,但对于曾经肆虐中原的胡人,魏国降臣一派都是恨之入骨。汉朝并非缺兵少将,相反是坐拥天下精锐兵将!

既有发兵的由头,可谓是名正言顺,此时不战更待何时?当初既然选择了汉朝,江统之人自然不把晋帝司马攸放在心上。司马攸诚然想利用汉朝一雪耻辱,可这对汉朝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涉足河北的契机!

面对一个立足未稳兵戎处处的匈奴,总比待中原稳定之后与后顾无忧的匈奴对战要好得多。

“晋人大军早已覆灭,所余者亦难以支撑多久,对于胡人来说并非难事。胡人得河北之地,必要立国分封,其内中部族数百大小不一,时间久之必生内乱,我大汉一边修休养生息整顿兵甲,一边等待其内中有所变化再行出兵如何不可?”何攀微微一笑,对于江统所言早已料到,一番辩驳之言说出,又是让众人暗中称赞。

庞大的晋国已然瓦解,留下的小股力量终难成大器。若是以为这般的抵抗力量便能使得匈奴劳神伤力便是小题大做了。而民间的抵抗力量更是不值一提,若真是有此等勇气,何以一座座坚城被破?大片领地投降胡人?

安定对于中原是正面影响,对于河北的胡人却未必如此。胡人以匈奴之名,打着汉室后裔的旗号讨伐晋国。如今占据河北全境,以刘渊的志向必然要开国立号,整顿内部。

换而言之,塞外各个部族都因此要臣服匈奴,成为匈奴国家的一份子。这其中牵扯的绝对不是名分的问题,更有各族利益以及军政权力分配的关键因素!强弱不均的数百个部族,想要在这统一的国家机构中分到一席之地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真正困难的是让每个部族都满意,即便做到了这一点,在国家运转的过程中,数百部族又如何能够从匈奴这一统一的利益出发,而不是顾及自身的族群来执行手中的权力呢?

为一己之私尚且容易,形成利益集团也是简单,可若是想毫无碰撞倾轧的完成磨合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要知道汉族之内也是帮派林立,屡见不鲜,那异族之辈难道比汉人更加团结么?

刘渊如何天纵英姿,雄心大略,所受到的文化教育仍是汉族的儒家思想,一切皆不能超脱其外。骨子里的东西与汉人没有什么两样,注定许多事情是要一一发生的。

江统即便与何攀政见不同,但对于何攀的远见仍是感到钦佩道:“何大人之言不无道理,然彼时胡人根基稳固,纵有小乱也是强过今日多矣。此中利弊,唯有请陛下与大将军衡量才是!”

二人唇枪舌剑争论许久也是没有结果,江统心知多说无益,转而询问姜维的意思。

汉帝刘禅远在南方,中原之事皆是姜维统领,与匈奴这样的对手开战,其后果如何大家都有预料,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是至关重要不可疏忽的。即便姜维拥有这样的权力,想轻易做出决断也是不会如此简单的。

姜维沉吟道:“老夫并非不知其中利害,只是事关重大难以轻下结论。不过此时我大汉既已插手河北之事,便没有毫无作为之道理。老夫当以朝廷名义修书遣使前往河北与刘元海交涉。”

何攀也好,江统也好对于这折中的办法都是毫无异议。即便要战,也是需要时间调集兵力军需,派遣使者通过外交途径交涉正是拖延时间的好办法。即便选择放弃河北,这样的行事也可给予河北残余晋军一个可以脱身的良机。

汉朝因为是否开战的事情争执不休,那匈奴何尝不是因为汉朝的插手而坐立不安?

汉朝派出使者前往河北交涉,自然表明了汉朝的立场,汉人提出了要求,便看匈奴选择如何回应。若是其满足了汉朝之要求,汉朝自然可以兵不血刃的解决此事。但若是有所差池,汉朝也可以借机而作。

换而言之,匈奴的态度决定了汉朝的动作。而汉胡之间是相安无事,或是刀兵相加,这选择的权力便交给了匈奴之主刘渊刘元海来决定!

“何攀不才,愿担此任!”何攀闻言不假思索的拱手道。

“何大人乃是朝廷栋梁,怎可以身犯险?”姜维尚在思虑,文武群臣多有惊呼者。

何攀不仅仅是汉帝刘禅的心腹重臣,更是当朝的尚书令,总统中原政务,协助大将军姜维治理中原,乃是汉朝在中原一等一的文臣。此等身份作为使者前往河北于理不合,更是凶险万分。

那刘渊虽然受到汉人文化的熏陶,可仍是胡人首领,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来恐怕都是不见怪的。

江统皱眉道:“何大人不可如此冒险,此行江统愿意代劳。”

何攀笑道:“江大人不须与我相争,刘元海自视甚高,又久在魏廷,江大人前去必然多加刁难。何某不才,亦无送死之意,此行就算有负所托也定可安然无恙便是。”

姜维颔首道:“话虽没错,大材小用终是不妥。魏廷旧吏若是出使,不仅对交涉无益,更难以劝说晋国残余兵将,此行当避之。”话说到这里姜维目视在场群臣,试图寻找可以担此重任之辈。

那匈奴之主刘渊刘元海当初在魏廷过得并不如意,如今意气正盛,自然不喜见到当年的旧人。而晋国各地的残余势力皆是魏廷旧臣,若是见到昔日同僚前来相劝必然多有顾虑。

为了避免无谓的烦扰,此行的使者当是蜀汉出身的臣属,如此便省去许多麻烦了。

“下官素来籍籍无名,此行最是适合。”文官人群之中,一少年文臣缓步行处,拱手请命。

姜维见其人不由得喜道:“行宗若是肯往,此行必可有所收获!”

那少年一脸淡然道:“诸葛京少未更事,还请大将军不吝赐教。”

群臣见诸葛京请命前往不由得纷纷点头,诸葛京字行宗,乃是汉朝名臣诸葛武侯之次子,诸葛瞻之幼弟。诸葛瞻早已扬名天下,如今镇守两淮,为一方重臣。诸葛京乃是在朝中供职,年纪尚轻,却也到了建功立业的时候。

姜维笑道:“老夫之意恐是瞒不过行宗,何必言明呢?”

诸葛京仍是淡然道:“既如此,还请大将军传授要领,避免有所偏差才是。”

“好,可入内详谈!”姜维见诸葛京早已明白自己的心意,甚是欣喜,当下遣散群臣。自己带着何攀,江统,诸葛京三人步入内堂商议去了。

远在黄河北岸的河北之地,匈奴大单于刘渊在邺都甚是辛勤,每日处理军政规划城池领地,为自己开国做最后的准备筹划。各地异族兵马四处巡视捕杀晋国残余,抓紧时间扫荡晋军。

便在这一日,黄河上巨舟拍浪而至,汉朝使者诸葛京率领数百随从前来交涉。

刘渊正在批示公文,闻言面色一凛心知汉朝这番派遣使者交涉,其用意必不单纯。可听闻使者乃是诸葛京,又不由得兴奋道:“即是诸葛武侯之后,必是与众不同,速速接来相见!”





第三百四十四章 汉胡不两立(下)
“哦?是这样么?”一处汉军大帐之中蜀汉皇帝刘禅一身便装,负手而立,数名呼雷阙的探子禀报打探而来的情报。
“何大人已然前往处理,使我等来禀报陛下。”几名呼雷阙探子也是风餐露宿的赶到汉军屯驻之地,气喘吁吁的回答着。
刘禅此时年届八旬,须发皆白却是面色红润精神奕奕,营帐中堆积着无数书籍上面写满了近来汉朝在海外搜集的各般消息。印州港口的崛起,将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转移到了汉朝身上。
在印州三番四次遭到侵袭之后,汉朝将会作出何种反击,抑或是摆出什么姿态,这是世界格局上各方势力聚精会神观察的要点。然汉朝皇帝刘禅因与幕后,一切都交由襄王刘动处理。
这诚然是锻炼这大汉王朝唯一继承人的机会,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接班人,便看襄王刘动有多努力了。汉朝国内的文武人才精英在经过选拔之后,大都被刘禅配备在了爱子身旁。
其中不乏长久以来刘禅一直有意压制不加启用的臣属,其用意无非是让这些人能够成为襄王刘动的班底。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皇帝压得住的文武臣属,到了新一任帝王麾下,未必便是先前的模样。
权力的交替不仅仅在于最高层次,而是涉及到国家的各个机构与层级部门。刘禅此举看似可以磨砺爱子,可在海外各方势力的眼中,却是显得更加的神秘。襄王刘动所作所为,可以看做是刘禅的暗中授意,同样也可能是襄王刘动个人的作为。
刘禅没有出面,大汉王朝的态度便不明确,通过贸易往来,海外势力也是知晓大汉王朝的强大,哪个也不愿意做出头鸟独自面对强敌。列强之中大有摩擦所在,无缘无故招惹劲敌,这简直是自取灭亡。
但汉王朝的态度愈发的让人捉摸不透,如此形势下有心者想从中串联,又有谁会傻得先行表明开战的态度?
“哼,侵犯朕之国土,不外乎是利益二字。朕以利益诱之,又何须亲自出手呢?”刘禅双眼寒光一闪即逝,又恢复了平静。
“你们先行退下吧,此事全权交给何大人处理,通知高玩来见朕。”
……
“邺都不愧是名闻天下的名城,风土人情充满异域味道,诸葛京今日真乃大开眼界啊!”汉朝使者诸葛京在匈奴大臣的接待下步入邺都,甫来到邺都皇宫大殿,一番寒暄落座之后,不由得开口说道。
话语甫出,大殿上各方人士反映各异。由晋国投身匈奴的汉官文武有人羞愧垂首,有人怒目冷视,更有人烦躁不安。而塞外各族的文武有不懂诸葛京嘲讽之意者闻言不由得洋洋自得,见到四周汉人官吏的表情更是大有嘲讽之意。
匈奴之主大单于刘渊面色不变,一切依旧只是一双目光落在诸葛京身上,仿似要看穿这诸葛武侯之后一般。
“邺城乃是晋人故都,诸葛先生何以如此言语?”匈奴大将刘乘脸色一沉,出声问道。
作为胜利者,征服者,匈奴人自然不避讳这一问题。此话说得简单,也是毫无异议,可在有心者耳中响起,不由得心中一股酸涩,抬不起头来。
诸葛京一派从容自若道:“诸葛京不才,在中原亦听得大单于威震四海,高举义师,邺城文武父老争先恐后迎接王师入城,中原人士闻之无不拍手称快。如今邺城既行王化,时日虽短诸葛京也可窥探一二。”
刘乘素来以谋略著称,然面对诸葛京这大唱赞词的言论,一时顿感应付不来。此时此刻方才知道匈奴麾下文武人才济济,齐聚在此,为何听闻诸葛京一番言论之后只有自己挺身而出。
若这诸葛京真是个简单人物,难道其他人不知道接话么?
曾经侍奉晋国的汉人文武听诸葛京话中带刺,此刻更是纷纷暴怒。匈奴之师乃是凶残之师,河北臣民对此皆是敢怒不敢言,面上带笑心中痛恨。偏偏这诸葛京张嘴便是把塞外虎狼形容为王者之师,仁义之军,更是言其政道乃是王化,无疑是借此来讽刺屡屡提及“塞外蛮夷不服王化”的河北汉人。
“诸葛先生乃是名门之后,所见果然不同凡响。小子无知,不知先生由何处所见这邺城之内的王化呢?”刘曜在一旁适时的张嘴问道,看似自己无知,却是诚心要为难诸葛京。
诸葛京手中羽扇轻摇,一脸平淡望着刘曜端详一番,心中不由得暗赞匈奴族中竟然有此人物!
“这位大人仪表堂堂,气态不凡,兼具龙凤之姿,放眼中原怕是亦无这般人物。敢问大人高姓大名?”诸葛京微微拱手问道,却是把刘曜夸得脸色一变!
刘曜脸色一沉道:“刘曜是也,诸葛先生还未释我等之疑!”不愿与诸葛京多做纠缠,刘曜张嘴便是反问道,希望将此事一笔带过。
要知道刘曜不过是匈奴大单于刘渊的养子而已,刘渊并非膝下无子,对待刘曜已是倚重非常。如今诸葛京看似口无遮拦的一阵夸奖,被有心人听了无疑是把刘曜向火坑中推。
一旁的刘乘见状心中暗自窃喜,终于有人把这烫手的山芋接了过去。可随即自己也是出了一身冷汗,诸葛京自踏足河北以来沿途未曾休息,更有匈奴兵将日夜监视,对于如今的邺都不过是沿途所见罢了,哪里有什么了解?
这便是刘曜的出发点,既然你诸葛京口出狂言看出了匈奴人对邺城施行的王化之道,若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气焰自然被打压了。吃准诸葛京一行根本无法了解邺都情况,因此刘曜才挺身而出。
可刘乘想的却是,这诸葛京未曾问及自己的姓名,反而对刘曜颇感兴趣,言辞之间针对性极强!难道这诸葛京真的不认识刘曜么?如果是其精心准备之策略,那么恐怕对邺都的盛赞也不过是其抛出的一颗棋子罢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