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兴衰录-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口从几千万变成几亿,成千上万的农民破产,满清政府禁关令依旧。于是,破产农民不顾禁令,冒着被砍头的危险,源源不断地“闯”入东北,这就是“闯关东”的来历。
  相比起来,闯深圳实在是弱爆了。
  除此之外,与“禁关令”相关的词,还有一个:“柳条边”。
  所谓“柳条边”:就是为了严格执行“禁关令”,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政府不惜代价在东北境内分段修筑了一千多公里名为“柳条边”的篱笆墙——我们可以称之为“满洲长城”。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为“新边”。边墙以东的满洲严禁越界垦殖,边墙以西则作为满清的同盟蒙古贵族的放牧的地方。
  大家都知道,满洲入关的时候,基本上就那么点人口和家当,基本上全部带进了关内。在关外东北一带人口(包括汉人和满洲人)极其稀少。关内的满族人口大部分在享受特权,自然也不会回到东北去,关内的汉人则被限制不得去东北。
  于是东北就变成了一个几乎没什么人的地方,我们都知道东北是和俄罗斯相邻的,于是后来俄罗斯轻而易举地殖民东北北部,割走了14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领土。
  真可谓宁与外邦无与家奴!
  这个政策的操蛋之处大家都明白了吧。
  直到民国时期,张作霖用火车把大量中国人拉进东北,才避免了东北再次被瓜分的厄运。
  今天我们看这几个政策, 很容易看出这些政策是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纵观满清268年,满清虽然是全国性政权,但只算是部族统治,因此维护满族贵族利益是满清政府的第一要务,任何其他的东西在这一条硬杠子面前都得靠边站。
  当满族的部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一致的时候,满族才会维护,而两者一致的情况,只是一种偶然(比如后面要讲到的平定三藩)。
  说清政府代表中国的利益,受到人民的拥护,我是不相信的,即使后世再怎么吹嘘的康乾盛世,把满清皇帝说得多么多么英明神武,满清政府的硬伤摆在那里。至于后面的丧权辱国,可以说是清政府统治的必然。
  这个政权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有先天缺陷的。完毕!###第24章 下一个目标; 张献忠
  大清一边搞内政的时候,军事斗争也没闲着。
  在解决了李自成和弘光的问题之后,下一步自然是另外一个人:张献忠。
  要说为什么一年多之后才开始收拾张献忠,并不是清政府看张献忠特别顺眼,而是张献忠躲在四川,有南明和大顺帮着他挡枪子。
  张献忠,陕西延安府人,字秉忠,号敬轩,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出生。这个人在历史上是比较有争议的。反映在他的个人简历上,非常明显。
  我们先从他的少年时代开始讲起。
  鉴于这个人和李自成齐名,所以成名之后,总会有人来整理其少年时期的材料,而张献忠先生比较特殊,他少年时期的材料,似乎太多了点。
  就成分而言,有人说,他家世代务农,有人说,他家是从商的,也有人说,他是世家后代,还有人说,他是读书出身。最后有人说,他给政府打工,当过捕快。
  无论是务农、读书、从商、世家、打工,就算假设全都干过,可以确定的是,都没干长,总之最后从了军。
  应该说,这个张献忠,还是很有点经济头脑的,据说,他在从军的时候,还顺便干点副业,包括抢劫等等。
  这种兼职行为,应该是比较危险的,常在河里走,毕竟要湿鞋,张献忠同志终于被揭发了,他被关进监狱,经过审判,可能是平时兼职干得太多,判了个死刑。
  关键时刻,一位总兵偶尔遇见了他,觉得他是个人才,就求了个情,把他给放了。应该说这个总兵的眼光还是比较准的。
  另外这位给明朝打工的总兵,很有必要再提一下,这位总兵叫陈洪范,这人把大明实在坑的实在不轻。诸位如果还记得,前面被弘光皇帝派过去谈判的除了左懋第还有这哥们,后来潞王派过去谈判的还是这哥们,谈判不成还给策反了,最后率领清军占领了杭州。
  陈洪范的感觉还是很准的,张献忠的确是个人才,造反的人才。你说他是不是个坑?
  在崇祯三年(1630),那时,王嘉胤造反,路过他家乡,张献忠就带了一帮人,加入了队伍。
  张献忠造反的革命史,我这边就不多说了,值得提一下的是这哥们十分反复,投降再反的次数超过十次,具体细节可以看明朝的史书。其他按照俗套的说法,无非就是,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张献忠同志顺天应命,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
  总之最后的结果是,1643年,张献忠在武昌建立了政权,然后转战湖北和湖南,在湖南的时候,老张的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了一把湖南的老百姓。在清军入关的时候,张献忠乘着天下大乱,忙着和大明朝的残余部队作战,1644年8月攻入成都,杀死四川巡抚,十一月在成都登基成为大西皇帝。手下有精兵号称60万(实际估计在十几万左右),由于兵多将广,他很快控制了四川。
  在抢劫生涯中,老张转战数省,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老张在四川称帝之后,由于四川实在是比较穷的地方,估计征税也征不了多少,远没有抢劫来得快,所以他大笔一挥,免掉边境三年的租赋。
  从张献忠造反这件事情来看,张献忠这个人,是个不怕死的投机分子。
  首先,这个人造反的动机不是吃不饱饭,这个人因为经常搞副业,生活过的还是比较滋润的。所以他是不太会在乎吃不饱饭的老百姓的。
  其次,从这个人反复投降十几次的情况和经常对明朝背后捅刀子的情况来看,什么感恩义气道德在他眼里是不值得一提的,他只相信暴力。
  第三,对这个人来讲,造反虽然风险很高(杀头),但是利润也大,作为一个投机分子,他不怕风险。他也应该比较痛恨花天酒地的贵族,他之所以要推翻,是因为自己也想做这样子的人。
  历史告诉我们,完全不讲道义的人,是不会受到欢迎的。不讲道义的次数多了,所有的人都不会再和你讲道义。
  所以讨厌张献忠的人是比较多的。
  南明,由于张献忠这个人反复投降,大明实在是已经对他不报希望,而且在满清入关的时候,张献忠在攻打湖南和四川,属于典型的背后捅刀子。
  而且张献忠这个人,还特别看不顺眼明朝的官绅,用现在话说,这人可能有点愤青,对于既得利益集团极为仇视。那么他眼里的既得利益集团是哪些呢,主要包括明朝各地的藩王以及明朝的官吏(不管是清官还是贪官,只要是官),还有他们的家属。。。
  所以他攻下一个地方,藩王肯定是逃不了的,没说的,咔嚓。当官的被他捉住,也是没有活命机会的,咔擦,不管你投降不投降(所以搞到最后也没人会投降,反正都是个死)。
  另外,你家里的人要是有当官的,那对不起,你也完蛋了,没说的,咔擦。比如杨昌嗣曾经围剿过起义军,这个时候早就已经死了。杨昌嗣的老家在老家常德府武陵县,结果这个地方被张献忠攻下来以后,他诛灭了杨昌嗣的九族,挖了杨昌嗣的祖坟,手下的只要能抓住一个姓杨的,赏银十两,至于抓到杨昌嗣的子孙,那就发财了,赏千金。
  后世很多史料,记载张献忠是个杀人魔王,四川人几乎被杀光,关于这一点后来我们将详细讨论。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老张是没有底线,不遵守任何规则的,喜欢乱杀人发泄的事实是存在的。
  鉴于老张同志的阶级仇特别深,每到一个地方,先逃跑的不是老百姓,而是做官的或者家里有人做官的。如果逃不掉的,甚至有直接吓死的。
  所以如果真的老张当上皇帝的话,明朝那些旧官僚想换身衣服继续当官?门都没有。
  如果这哥们当上纪委书记,估计天下就没有官敢贪了。
  鉴于此,南明早就把他作为第一个要消灭的阶级敌人来对待。
  大顺也很不喜欢张献忠,按理说,同一个战壕里的兄弟,又是并肩作战过的,不应该搞得好像阶级敌人一样。这事情还得从崇祯八年的凤阳说起,李自成和张献忠打进了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凤阳葬着朱元璋的祖宗,算是皇陵。张献忠俘获了在皇陵充当乐手的太监十二人。每次宴酒,张献忠就让这些小阉人为他吹吹打打。
  李自成同志看着很眼红,就向老张要。老张先是不给,李自成这个人也有点不依不挠,多次派兵上门来要。老张大怒,派人砸毁所有乐器,再把太监们送给李自成。 李自成一怒之下,把十二个小太监给捅死了。由此,这两人就结下了梁子。
  至于清政府,所有中原大地上的势力,都要打,只不过是先后的问题而已。
  现在终于快要轮到张献忠了。
  之所以说快要轮到,那就是还没有轮到。之所以没有轮到,那和满清的一个习俗比较有关。
  要说这个习俗,还真让我们这些打工的同学们非常羡慕。
  满清大概到了六七月份的时候,八旗子弟可以享受避暑的待遇,基本上相当于中小学的暑假。这个时候一般他们不会组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不会去抢劫的,除非面临特殊的任务。
  所以多铎的东征军六月份占领南京和杭州以后,暂时休养生息,除了根据地需要巩固以外,这也是个原因。
  而西部地区,本来应该是阿济格的任务。但大顺军的逃亡方向是往南京方向,所以阿济格就跟着大顺军一路追下去。
  从陕西追到了江西,杀死了大顺军的大将刘宗敏,俘虏了宋献策。
  阿济格运气格外好,由于发生了坑爹的左良玉同志“清君侧”的事件,后来一通折腾,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被黄得功打败,就顺势投降了阿济格。
  大顺是兵败如山倒,南明自己内部太坑爹,结果阿济格还没怎么出力,就立下了赫赫战功。
  要说阿济格这个人,比较勇猛,也比较没脑子。所以在一堆会打仗的满清贵族里面,也就是个不上不下的人。
  不过毕竟是多尔衮的同母哥哥,所以多尔衮上台之后,对于阿济格还是比较照顾,他和多铎一人统领一支军队,多铎就是没有多尔衮的帮忙,也会是一代名将,阿济格要是没有多尔衮,估计在历史书上的地位,会比路人甲稍微好一点。
  虽然阿济格立下了不少战功,但是错误也没少犯,在追击大顺军的时候,比较激动,在兵荒马乱的时候,经常容易传出虚假的信息,他的手下追击大顺军,可能是道听途书,在李自成没挂的时候就向他报告李自成挂了。
  结果他也没却核实这个信息,以为李自成真的挂了,就把这个喜讯报告给了政府。害的政府白庆祝了一场,十分没面子。
  不过李自成最终还是挂了,要说这个错误,也就是个信息误导,伤点面子,过去也就过去了。
  那么第二个错误,就比较严重了,那要是真追究起来,估计脑袋都保不住。
  这位仁兄立了不少功,自然要向朝廷请功。可能是到了六月份,比较着急回去避暑。当然朝廷也考虑到这一点,下了诏书让他班师回朝。但这位仁兄太过猴急,结果皇帝的诏书还没下来,这位仁兄就先行动了起来。
  同学们都听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那是指正在打仗的时候,战场上的机会瞬间即逝,没法请示。但你如果打完了,没什么事情了,你要还不听命令,那就是找死,除非你造反,否则送命是分分钟的事情。
  鉴于这个事情比较严重,多尔衮也很不爽,虽然阿济格立了不少功,但是为了敲打敲打他的这位哥哥,阿济格从亲王被降为郡王。事实上,这个教训也就是意思意思,不久阿济格又被升为亲王。历史会告诉我们,对于没脑子的人,这种敲打是远远不够的,阿济格完全没有领会到多尔衮的意思,后面阿济格终将为自己的没脑子而丧命。
  阿济格暂时被降了点罪,多铎要负责江南的事情,再次西征,这个任务就落到了一个已经被忽视了比较久的人——豪格身上。
  以豪格过往的战功和能力,按理说在多尔衮对中原用兵的时候,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这位仁兄正是大展身手的好机会。为什么到现在才出场,若不是阿济格犯了错误,这哥们都快成打酱油的了,想当年和多尔衮争皇帝的时候这哥们还是个主角呢!
  这哥们被冷藏,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然,豪格和多尔衮不对付肯定是一个原因,谁让你和多尔衮争皇帝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死对头,政敌。
  但既然失败了,你消停消停,估计也不会有什么事情。
  这哥们很快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为什么在争皇位的事情上是个失败者。
  争皇位失败,当然换做谁都不会甘心,但是鉴于多尔衮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如果是个成熟的人,那么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装孙子。
  多尔衮手中有权力,作为政敌,他不来惹你已经烧高香了,哪里还能搞出把柄落在他手里。
  但是这哥们不!他采取了一个非常愚蠢又毫无效果的方式:经常说多尔衮的坏话。
  这就像两个小孩子打架,其中一个小孩子没打得过,然后这个小孩对着那个战胜自己的小孩子说,你是个sb,二百五,残废什么的。肯定不会起到其他作用只会招到第二次痛打。
  豪格就是那个被打败的小孩子,他也没当上摄政王,于是业余时间就比较多,业余时间比较多,他就有时间和手下喝喝酒,打打牌,聊聊天,聊天的时候就说说多尔衮这个人不是什么有福气的人,是个短命鬼之类的花(“睿亲王素善病,岂能终摄政之事”,“睿亲王非有福之人,乃有疾之人,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又四处扬言:“我(豪格)岂不能手裂若辈之颈而杀之乎?”(你要杀多尔衮,你悄悄杀呗,你干嘛搞得唯恐天下人不知涅?)
  其实也就是过过嘴瘾,连恐吓都算不上。
  所以说豪格在政治上实在是比较幼稚的一个人,嘴瘾也是要分时候和对象的。他说者无心,不过有些人听者有意。
  自古以来汉族就不缺少打小报告的人,少数民族也是如此。豪格是正蓝旗的旗主,豪格正蓝旗手下有个将领(满洲说法是固山额真)叫做何洛会,这个人正是个比较猥琐的人,鉴于多尔衮权力比较大,他自然比较想投靠多尔衮,于是豪格的这些背后过过嘴瘾的东西都成了何洛会的投名状。###第25章 下一个目标,张献忠2
  当时的清朝,正准备大举入关,大家都同仇敌忾,豪格的这些流言蜚语比较让人反感。。多尔衮是个多么精明的人,怎么会放弃怎么好的搞臭豪格的机会。于是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会审,豪格天天说多尔衮的坏话,多尔衮现在是摄政王,这不是图谋不轨么?大帽子一扣,豪格是完全没法辩解的。
  图谋不轨,这个罪名是相当严重的,就是把人往死路上逼。于是天天和豪格喝酒吃肉的一帮人比如固山额真俄莫克图、议政大臣杨善、伊成格、罗硕等,均以“附王为乱”的罪名被咔擦了。豪格本人也差点送命。据说是各位大臣都建议把豪格杀了,只是由于幼帝顺治念及这位长兄的骨肉之情,终日啼哭不食,才使豪格免于一死,但是受到没收七牛录人员、罚银五千两(300万人民币左右)、废为庶人的重惩。
  后来顺治迁都到北京,再次举行即位典礼,大封诸王。念在豪格立过不少战功的份上,恢复了肃亲王爵位。但是经过这下子折腾,豪格的实力严重受损,名誉也大不如从前了,实在得不偿失。
  豪格毕竟是皇太极的长子,以前的战绩很是出色。朝廷中要制衡多尔衮的势力是不希望豪格就这么一蹶不振,比如济尔哈朗,当年也是二个摄政王之一,多尔衮你想要独揽朝政,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明的不行,小动作还是可以使使的
  对于豪格来说,这次西征正是可以重振名声的好机会。所以在济尔哈朗的建议之下,豪格被封为靖远大将军,带领衍禧郡王罗洛浑、贝勒尼堪等人西征。
  各位同学们千万别以为济尔哈朗的小伎俩,瞒过了多尔衮。
  后来的发展告诉我们,济尔哈朗在多尔衮面前,除了装孙子,如果要搞小动作那是找死。
  多尔衮之所以能同意豪格出征,并不是因为他良心发现,而是多尔衮有更大的计划。
  豪格的特点基本上和阿济格有点差不多,毕竟少数民族的人比较单纯,不是每个人都像多尔衮和多铎这样会思考人生的。
  所以对于这样的人,犯错误是必然的,不犯错误是偶然的。
  如果要让这样的人犯大错误,那么多给他点事情做做,让他做的事情越大,他犯的错误也越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