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上下五千年智慧故事-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生了。”产妇刚喝了不久,真的生下个胖娃娃。
  第二年,隔壁院里另一个妇女也是整整三天三夜未生下孩子夹。就也煎梧桐叶给她喝。可是等啊等,还是不生。急忙去请朱丹溪。朱丹溪看过产妇,开了张药方,说:“得马上撮药煎服,到下半夜才生哩。”产妇服了药,疼痛减轻,到下半夜果真生下了孩子。
  大家很奇怪,朱丹溪说:“梧桐叶是没有药效的,因为你隔壁的产妇痛得狂喊,马上要分娩了,我用梧桐叶安安她的心,她是‘意病’,安慰一下就行。你家产妇就不同了,她是真正难产,所以必须服催生药。”  

朱丹溪智治肺痈
 
  婺州有个农民,患了肺痈,多次求医,服药无效。后经金华管元德医生介绍,把他的老师朱丹溪请来诊治。
  朱丹溪看了之后,对病人说:“你的肺部已经渍烂,应先去脓血,然后服药。现在我用银针扎你的肺部,希望你镇静,不要害怕。”接着和门生管元德磋商一番,一切安排就绪,叫病人脱去上衣。朱丹溪将一根长长的银针,对准病人肺部,正要刺下去,只见病人泰然自若,就向管元德使了个眼色。管元德从背后将一盆冰水泼在病人的头上,病人不禁打了个寒战。说时迟,那时快,朱丹溪已经对准病人的肺部一针扎了进去,针一进一出,肺部的脓血直往外淌,不多时,脓血全部排尽。
  病愈后,那农民带了礼物到义乌致谢,问起那次趁他不防倒冰水的事。
  朱丹溪说:“因为你这肺痈部位就在心脏的边上,稍不留意,银针刺着心脏,你就没命了,我叫管先生从你身背后,突然倒下冷水,让你大吃一惊,心脏就会突然收缩而往上提,趁此机会,我对准你的肺痈部位扎一针,这样绝不会伤着你的心脏,手术也就成功了。”  

朱丹溪蚂蟥医疮
 
  朱丹溪对穷人不惜花力气,赔药物,而对土豪劣绅则不轻易给他们开方用药。义乌赤岸镇上有个汪财主,主性刁恶。他生了个“对口”(生在后颈,因疮口对着脸部的嘴,故俗称“对口”),请了许多医生部不见效果,他知道朱丹溪的脾气,就扮作一个叫化子,躺在朱丹溪经常走过的路上。
  一天,朱丹溪见一个“叫化子”在路上痛苦地呻吟,走近一看,见他颈后的“对口”患处已经发青,充满瘀血,很为同情。心想:用针挑呢,只怕瘀血一时难以排尽,施药也不会见效。左思右想,灵机一动,在水田里抓起三条蚂蟥,放到疮口上。只见那三条蚂蟥蜷曲了一下,便叮住疮口拼命地吮吸起来。眼见三条蚂蟥的身子越来越粗,病人的瘀血越来越少了。这时,朱丹溪半开玩笑地说:“你呀!好在是个穷叫化子。如果你是个财主,为富不仁、那么医好这个‘对口’,少说也得稻谷五十石,说不定还得拖上两三个月才能收口呢。现在好点了吗?”
  病人愉快地说:“好了!”
  七天之后,汪财主的“对口”好了,叫人挑来五十石谷子酬谢朱丹溪。朱丹溪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受了汪财主的骗了!不过,他还是心安理得地说:“我朱丹溪能叫财主装叫化子,也不错呀!许多穷乡邻正需要接济,这五十石谷子当然照收不误!”  

朱丹溪抱女透疹
 
  朱丹溪出诊回来,一路上和同去的侄儿谈天说地。路过一个池塘边,见有个姑娘正在塘埠头洗衣裳。朱丹溪无意中看了一眼回过头的姑娘,不觉大吃一惊。他自言自语地说:“救命难呀救命难!”
  侄儿问:“大伯,你要救谁?”
  朱丹溪说:“如果你有胆量,就蹑手蹑脚地走到塘埠头去,不得让这姑娘知道,你就从背后将她拦腰一把抱起,要快,抱得越紧越好,将她抱到路边就放掉好了。等一会你就知道其中的缘故。”
  侄儿知道大伯的为人,其中必定有讲究。于是便悄悄来到埠头上,真的一把趁势拦腰一抱,从背后将姑娘抱起来了。姑娘禁不转叫起来,拼命喊救命。村上人都急匆匆赶来,有的怒目圆瞪,有的准备动手。朱丹溪伸手拦住说:“慢!不关他的事,是我叫他抱的!谁是姑娘的父母?”
  姑娘的父亲上前说:“朱先生,我就是。”
  朱丹溪说:“老兄弟,刚才我无意中看到这姑娘,发觉她有病积在体内,如不赶快透出,将有生命危险,所以才这样做的。你不妨问问你女儿,近日身体是否不适?是否还有点发烧?”姑娘点点头。朱丹溪说:“这就是麻疹,已经闭了三天了。如再不透出,可就难治了。我叫我侄儿出其不意,惊吓她一下。她必定发怒,这样,今夜麻疹就能透出来了。”
  姑娘的父亲恳求朱丹溪去他家留宿,一来是感恩,二来还要看看今夜能否真的出麻疹。朱丹溪和侄儿当即答应。
  这天后半夜,姑娘果然发烧,一检查,麻疹已经全部透出。朱丹溪又开了一张调理药方。姑娘的父母十分感激,连连道歉,后将女儿许配给了朱丹溪的侄儿。  

朱丹溪两张奇方
 
  冯老四夫妻俩平时信神求鬼。一次,儿子生了病,求神拜佛都无济于事。就决定将未婚媳妇接过来,洞房里冲冲喜,据说可以克邪。冯老四的舅佬坚决反对,去接朱丹溪来看病。
  朱丹溪见病人病情确实十分严重,又见他们正准备迎亲冲喜,便说:“要冲喜何必叫我看病,要看餐决不可冲喜!”
  冯老四的妻子说:“先冲喜,后服药,不是两下都顾到了吗?”
  朱丹溪再三劝说无效,很生气,立起身要走。舅佬却请他无论如何开个药方再走。朱丹溪就写下一张药方,嘱咐立刻把药撮来。可是冯老四夫妻并不把这当一回事,只忙着办喜事。等接回新媳妇,拜过堂,入了洞房,儿子的病情更加重了。老夫妻俩这才赶忙拿药方上街去撮药。
  药铺老板是朱丹溪的朋友,熟悉医道。见药方上写了四味药:花槟榔、没药、红娘子、独活。每味药后面又都未写上数量。想:“花槟榔”是杀虫药,“没药”治伤,“红娘子”是毒性药,“独活”是祛风活络的。这怎能配成方呢?又一想明白了,对冯老四说:“这纸上明明写着‘花槟榔没药,红娘子独活’。你们为什么不听丹溪翁的话?这不是要儿子送命,媳妇守寡吗!”冯老四夫妻俩懊悔已来不及了。
  事有凑巧,过些时候,邻村上寡妇陪同女儿到朱丹溪那里看病。她女儿的病生得奇怪,茶饭不思,精神萎靡,有气无力。王寡妇说:“这是我独生女儿,我招了个女婿,女婿住在我家,还没成亲呢。”
  朱丹溪笑道:“那你打算什么时候给他们成亲呢?据我看,这病不用服药。只要‘带病冲喜’,就会好的!”
  王寡妇说:“冲喜?先生,听说冯老四夫妻不听你的话,硬给儿子冲喜,不是冲出事来了吗?”
  朱丹溪说:“这要看毛病而定,你女儿的病,却非冲喜不可!”
  王寡妇硬要开方,他就写了十四个字给她。
  王寡妇拿了“方子”请隔壁的老秀才看。老秀才一看,上写:“休讶红娘先大腹,槟榔自幼寄奴家。”忙说:“好药,好药,真是好药!”
  原来,红娘子、大腹皮、花槟榔、刘寄奴,是血味中药丸,现在联成了两句诗,这意思就再也明白不过了!王寡妇终于给女儿冲喜结婚了。
  女儿的病立刻消失。不上半年,竟产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外甥哩!  

朱丹溪明欺暗帮
 
  一天,朱丹溪出诊。在城门外,见一群流氓在欺负一个农民。只见一个流氓夺过旁人的扁担,趁对方不备,狠狠地朝农民后背腰脊处打去。只听得农民一声惨叫,顿时脸孔蜡黄,一个坐马跌,跌倒在地。
  朱丹溪立即分开人群冲上去,接住打手的扁担,抬起脚就朝农民受伤的腰脊处踢了一脚,一边轻描淡写地说:“算了,算了!”围观的人们大为惊讶。
  流氓们见自己占了上风,一向爱打抱不平的朱丹溪也没替农民说话、乐得下台,说:“看在朱先生的面上,这回饶了你!”说罢,扬长而去。
  跌倒在地的农民痛斥朱丹溪,朱丹溪见这农民自己能从地上站起来,便微笑道:“不要急。我问你,当时你挨了一扁担,马上跌坐在地,你是否还记得,耳朵里发出嗡嗡之声,下肢一阵麻木——”
  农民说:“是这样。”
  朱丹溪说:“我踢你一脚,是因为你的腰部当时已经受损移位,如不及时复位,将会引起终身瘫疾。踢了你后,你又感到怎么样?”
  农民想,对呀!踢一脚不是反而能站起了吗?原来这一脚是替他治伤的呵。当下农民连连赔罪。
  朱丹溪又替他检查一遍伤势,并用药替他敷贴,另外还给了些药末,要他用酒吞服。不几天,农民的伤势果然痊愈了。  

朱元璋施反奸计
 
  元末,元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把老百姓逼到了火海的边缘。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当时,数郭子兴的反元队伍最为强大。贫民出身的朱元璋(公元1328—1398 年)投奔郭子兴起义军,在战斗中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才能,深受郭子兴的器重。
  很快,起义军攻克滁阳,分田分粮,郭子兴在滁阳称王,提携众将,封官加爵,把部下数万人都归朱元璋统领。朱元璋成了拥有兵权的实权人物,这引起了郭子兴的两个儿子的嫉妒,他们没有什么大本事,凭着父亲积下的功德,尽享起义成果,还以为现在朱元璋碍了他们的事,一旦老头子撒手而去,他们斗不过朱元璋,继承不了王位。这个肉中刺、眼中钉、心病疙瘩非拔掉不可。诬言馅害,被郭子兴斥责了一顿;明争硬拼,等于鸡卵撞石。。施尽了好多阴谋诡计都不奏效。无毒不丈夫,他们准备用毒酒害死朱元璋。朱元璋知道他们的阴谋后,不动声色,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仍与他们称兄道弟,笑颜相待。他们以为朱元璋蒙在鼓里。
  那天,他们三人相约外出打猎。白云碧天,青山绿水,风景够美丽,可他们三人各怀心思,谁也没有兴趣赏景悦目。行行走走,气氛很压抑沉闷。突然间,一阵马嘶声打破了这种沉默。两位郭公子回头一看,只见朱元璋跃马而起,仰头朝天好像看见了什么东西似的。他们举目碧空,除了白云,什么也没看见。这时,朱元璋大骂他们说:“我有什么地方亏待你们?刚才空中的神仙告诉我说,你们想用毒酒害我!”说完勒马转身,要往回走。
  他们连忙拦住,告饶说:“都是我们鬼迷心窍,今后再有此心,天在头顶上,叫我们不得好死!”
  朱元璋暗暗好笑,表面上还装得怒气未息的样子:“我也不追究了,你们得放正良心!”
  他们连声说是。其实,这两个家伙心肠虽毒,但很迷信呢,刚才中了朱元璋的反奸计,蒙在鼓里。从此他们再也不敢起谋害朱元璋的念头了。
  朱元璋于1368年建都南京(公元1368—1398年在位),国号明,年号洪武。    

朱标巧示负子图
 
  明太祖朱元璋抓转国功臣李善长的一些过失,决定要杀死他。
  太子朱标听到这个消息,很为李善长抱不平,对父亲滥杀功臣很有些看法,要去劝说父亲不要这样做。然而他又有顾虑,如果父亲为此要责罚他该怎么办呢?他想到母亲生前对自己的教诲,遇事应该要有主见,不要躲躲闪闪的,就坚定了前去父亲那里劝阻的决心。猛然间,他看到挂在墙上的一幅《负子图》。那是朱元璋为纪念马皇后背着儿子朱标行军而请人精心绘制的。现在母亲逝世了,父亲看见这幅图,就像看见母亲一样,一旦为劝阻的事发生不愉快,那么,这幅图可以帮一点儿自己的忙。于是,朱标把《负子图》悄悄地藏在贴身衣袋内。
  “听说父皇要处罚李善长,有这回事吗?”朱标见到朱元璋,小心谨慎地问道。
  “我是要杀掉李善长,才放得下心来。”朱元璋在儿子面前用不到绕弯子。
  “父皇这样滥杀功臣,有伤国家元气,也不利于民心的安定。再说李善长并没有很严重的错误啊!”朱标的话虽然不多,可是理由却很充分。
  朱元璋觉得这位已经确定为太子的朱标在政治上还很肤浅,应该用更明白易懂的比喻来教育他。第二天,朱元璋带来一根长满尖刺的棘条拐杖,随手丢在地上,说:“你把长条拐杖给我拾起来。”
  朱标弯腰去拾,尖厉的刺戳破了手上白嫩的皮,渗出了一滴滴殷红的血。丢下拐杖吧,又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正在左右为难之际,朱元璋仰头哈哈大笑起来,说:“拐杖上有刺,你要拿住它,就会刺破手上的皮,最后还会丢去它。如果我把上面的刺都削光了,你还会这样为难吗?你现在应该明白了,我之所以要杀李善长,就是为你除刺,我是完全为你以后的治国大业着想呀!”
  朱标这时才明白了父亲的意图,可他觉得父亲靠杀大臣来扫除自己日后做皇帝时的障碍,是不足取的,他连连叩头说:“我听说上有像尧舜那样贤明的君主,下就有尧舜那样的臣民。如果做帝王的在治理国家时正大光明,那么,臣民们也就会规规矩矩的,用不着担心他们会长出什么刺来。”
  朱元璋勃然大怒,举起身边的椅子向朱标身上打去。朱标知道自己的话触怒了父亲,急忙躲避一边,同时把藏在怀中的那幅《负子图》掏出来,扔在父亲的面前。
  朱元璋拾起一看,已故皇后跟随自己转战南北的一幕幕情景立时出现在眼前,他的心一酸,沉浸在悲痛之中,就没有再重责自己的儿子。  

放牛倌巧语得封
 
  朱元璋当上皇帝的消息,传到他的家乡凤阳。朱元璋小时候放牛的一个伙伴,想凭过去的交情,弄个一官半职。但又怕朱元璋贵人多忘事,记不得他们之间的交情,就准备提起一件事,以唤起朱元璋的回忆。想来想去,想到一次与朱元璋一起偷豌豆的事。
  他来到京城金陵,找到了一个被封为大将军的放牛伙伴,在他引荐下,受到了朱元璋的召见。
  那人趴在地上磕过头后说:“万岁,您记得当年吗?”
  朱元璋问:“当年什么事情?”
  那人说:“万岁,您记得当年有群小将军,他们上高山,骑角马(牛),大战豌豆城,跑走了汤元帅,活捉了豆将军,凯旋而归。”
  朱元璋记起了那次偷豌豆的事,又见他说得那么巧妙,顾全了他皇帝的面子,一高兴,就给来人封了个县令。  

刘伯温妙画巧谏
 
  传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立了明朝,就准备封赏功臣、亲戚和朋友。功臣有数,亲朋无数,沾亲带故的都算上,那是多如牛毛。朱元璋觉得这事不好办。
  一天,刘伯温建议他外出散散心,把他带到最热闹的城隍庙。进了庙,朱元璋见大殿西侧的粉墙前围着一大批人、发现墙上有幅画,画的是一个人、头上长着一束一束挺起的头发,乱得像草鸡窝一样,每束头发上顶着一顶帽子。
  朱元璋带着百思不得其解的心情回到宫里。刘伯温这才告诉他:“陛下,我想这个画家真了不起,他是用画向陛下进谏:开国以后,要防止一桩事:冠(官)多发(法)乱!”其实这是刘伯温教画家这样画的。
  朱元璋于是说:“好,我立即采纳。传旨出去,今后只封功臣,不封亲朋。”  

杨卓大堂救生灵
 
  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 年),广东某地发生了一起凶杀案。
  一位农妇横尸山野。当地山民向前来破案的官府衙役反映:案发时,经过那地方的有20 个役卒,正好进山砍树。
  官府将那20个人全部逮捕。一番严刑拷打,那20个役卒被迫承认:“是我们调戏了她,然后杀了她。”
  这案卷送到广东行省,员外郎杨卓细细审阅案卷,暗暗纳闷:“杀一个农家妇女,哪里用得上这20 个人?看来,这20 个人里面,肯定鱼龙混杂,不能全部判刑啊。明天,一定要一个个过堂再审!”
  第二天,那被押解而来的20 个人给一一过堂复审。
  复审至半途,杨卓发现其中两人前言不搭后语,惊慌万状。杨卓霍然而起,拍案呵责:“杀人元凶,赶快服罪!”
  那两人吓得双膝一软,扑通跪下,慌忙交代了罪行:“我们两个上山时落在最后,见到那农妇颇有儿分姿色,上前调戏。那农妇不答应,还高声叫骂。我们两个又气又急,举起劈柴斧头砍死了她。杀人的斧头都藏在我们的床底下。大人,请饶命啊,是小的一念之差啊!”
  杨卓令人快马赶路,取回那两把斧头。斧头上血痕尚在,杨卓将那两个凶手依法处决,释放了那18 个无辜役卒。
  大堂之上,有同僚问杨卓:“你凭什么猜不是20个人一块儿杀的呢?”
  杨卓笑道:“人多心杂,20个人在一块儿,不可能同时欺侮一个妇女,哪会一块儿杀一个人呢?”  

叶旺设冰墙与陷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