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热点的背后-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上面,这样你才能解决产业链定位的错误,你才能顺便说明我们大学生就业。不过我告诉你们,就算我们完成产业链的整合,你们也来不及就业了,因为这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需要几年的时间。
  七、香港的大学生为什么就业率高
  观众:郎教授,你好。您把我们跟美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比较,我想现在我们先不要跟美国或者英国这种发达国家相比,而是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你觉得别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大学生就业有哪些措施呢?比如印度,因为印度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他们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郎咸平:我就讲我们一个地区——香港,怎么样?香港大学生比例比美国还高,可是我们香港的就业情况非常好。以我们香港中文大学为例,商学院毕业的学生,就业率是100%,那么薪水多高呢?2007年从最低9000块到最高4万块。有些学生去高盛搞投资,四五万块一个月,最低的每月也能拿到9000块到12 000块,就业率是没有问题的。商学院的毕业生,其就业率有保证,如果理工科的毕业生就不能保证了。因为香港经济完全以服务业为主,在这种软环节体制下,雇主对理工科毕业生的需求量不大,导致他们很难找到工作。
  这也是为什么学生报考香港学校的时候,尖子学生都去了商学院和法学院。如果再讲别的国家,就讲菲律宾好了。菲律宾的情况还不如中国,他连“1”都没有,大学生基本上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呢?做保姆,像我们家的保姆,就是菲律宾国立大学教育学的本科毕业生。他找不到工作,就在我们家当保姆,做了十几二十年,都快40岁了。今天我们看这个国家大学生就业率是多少,不用看统计数字,看看它的“6”与“1”是怎么搭配的就行。只有“1”没有“6”的,大学生就业就不好,理解我的意思吧?“6”越强大,大学生就业就越容易。
  八、恶性循环
  观众:刚刚我们谈到本科生的就业难问题,其实我们还注意到,博士生和研究生也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比如很多北京的博士生,为了留在北京,他们甚至选择到中学任教,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郎咸平:你讲的这个现象目前正在发生,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什么叫恶性循环?就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就去考研究生,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就去考博士生,博士生再找不到工作就再去考研究生。就业岗位就这么一点点,博士把硕士挤走了,硕士把学士挤走了。
  不管念什么学位,你还是在这个狭小的就业市场找工作,你跳不脱这个紧箍咒。比如原来教小学和初中,本科生就可以胜任了,现在由于搞差异化,博士去教高中、初中和小学了。这是人才资源的浪费,我们培养一个博士得花多少钱?而且他们毕业时都30岁了。我对我的儿女讲,求求你们,先别念博士了。很多学生跟我讨论,你怎么鼓励孩子不念书呢?我现在就答复你们,我不是反对我的小孩念研究生,而是要看他们是不是读书的料。
  我的儿子比较笨,像他妈,所以我就建议他不要念研究生了,出去打打工,做做工人,当当企业职员什么的。他如果是读书这块料,以后再读也来得及。可我们现在变成了什么状况呢?由于就业困难,大量的毕业生涌人研究所。他们的青春就这样浪费了,当他们毕业时都已经30多岁了,还能干什么?
  观众:郎教授你好,我想问一个问题,现在大学生就业这么难,政府应该充当一个怎样的角色?有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做法值得我们中国借鉴?
  郎咸平: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是产业链定位的错误,今天我们政府办了很多培训班,但这没有用,治标不治本,因为没有这么多的企业需要大学生。我们浪费了大量的政府资金——税收,去做这些对提升就业率没有帮助的事情,而这些措施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你念再多的书也没用,这是由中国现阶段制造业的特性决定的。所以今天这个节目的意义就是呼吁政府,把全国有限的经费拿来做整个产业链的转型,不要再在“1”上面下工夫了,而应该在“6”上面下工夫,到时我们自然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我做了这么多年的研究,实不相瞒,我很少见到有国家像中国这样子的,没有完整的产业结构,高校居然敢扩招合并。当初的教改政府做得太草率了。
   
  第13讲
  赴港求学,你了解多少
  ? 香港中文大学基本上施行全英语教学,一个学期的授课课时是北大清华的3倍,而且考试题目之难更是你们不可想象的。
  ? 从香港转到美国、英国去念书,是非常容易的。
  ? 对年轻人而言,你不需要现在就做选择,而是要给自己更多的选择空间。
  1998年,香港高校首次委托内地大学代召本科生。2007年,获准在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增至12所,招生范围扩大至25个省市。约10年时间,内地赴港求学的本科生人数超过1万人。2006年,仅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4所高校,就招收了约900名内地学生。多个省市的高考状元舍弃北大、清华等内地名校赴港求学。一时间,赴港求学成为一种潮流。然而,对于赴港求学,你到底了解多少呢?
  一、香港的大学生学习压力很重
  今天谈的题目是香港的教育制度,我相信这是我最有资格讲的。根据媒体的报导,内地很多学生情愿放弃北大、清华而选择香港的大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想对此提出个人的观点。
  你们在高考的前一年是否觉得自己学得很辛苦?在学校每天学到十一二点,回家后爸妈很心疼,为你们煮汤补身体。在他们的呵护疼爱下,你们终于考上了大学,去了喜欢的学校。而在大学4年里,你们又学到了什么?
  如果你觉得准备高考的那一年最辛苦,那你就太不了解香港的教育制度了。香港有所大学叫香港中文大学,但它不是学中文的大学。当初香港政府为什么会取这个奇怪的校名呢?香港第一所大学叫做香港大学,是全英文授课。后来香港人口越来越多,香港政府就成立了第2所大学,由于在学校可以讲中文,为了有别于第一所大学,故取名为香港中文大学。
  现在我以这所大学的商学院为例,讲讲怎样学习才是真正的辛苦。在商学院的4年里,每一天你都要比准备高考的日子痛苦得多。没有一个学生可以在凌晨2点钟之前睡觉,更没有时间谈恋爱。在上课时,老师从来不考虑学生有没有能力把项目做完。我出的题目是全世界最难的,学生肯定答不出来。考试时间是2个小时,如果学生在2个小时内答不出来,那么即使再给他们2个小时,他们也还是不会。老师从来不考虑学生的时间和能力够不够。只要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就一定得做完。有时候,一些项目要写报告,如果学生交上来的报告不合格,那就退回去重写,写不出来就永远也没有成绩。
  没有时间怎么办?那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谁叫你们选这门课?在座的各位可能认为郎教授的做法很极端,但在这里,每个教授几乎都这样。我给你们举一个例子,香港中文大学基本上施行全英语教学,一个学期的授课课时是北大、清华的3倍,而且考试题目之难更是你们不可想象的。因为我们的授课语言是英文或者广东话,而到香港第一年的内地学生又听不懂,所以我不敢放开讲。可怕的是,考试题目变化多端,学生根本答不出来,即使背书也没有用。
  学校又对教授要求得很严,当然我已经是讲座教授了,可以不受此限。香港各个大学的教授是这样评级的:刚从美国、欧洲回来的博士是助理教授;工作儿年之后,如果发表了论文且又没有被赶走的话,就提升为副教授;副教授以后再升到正教授,这是一个系统。另外还有讲座教授,即名誉型的教授,但要当上这个教授非常难。
  最近中文大学又从英国聘请了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我想告诉各位什么呢?就是,我们对教授的审核之严格是各位不可想象的。我们对每位教授的论文发表地都奋非常严格的规定。以经济专业为例,论文只能在美国发表,而且对于每一种学术期刊都要打分,其标准和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一模一样。教授需要在几年之内发表几篇论文,这也规定得非常清楚,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解聘。学校刚刚就解聘了一位相当不错的年轻教授,他曾经在美国最好的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在内地是超水平的,因为能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一篇金融或经济学论文是非常困难的事。但我们认为他的论文数量不够,就把他解聘了。因此我们对教授的要求远远高于我们对学生的要求。香港的教育是精益求精的教育,我们不希望学生来这里浪费时间。给他们最大的压力,让他们把书读好,这才是我们要做的工作。
  二、中国的教育改革存在着问题
  那么内地的学生在大学4年里花了很多时间念书,最终能得到些什么呢?虽然内地地域广阔,每年的毕业也不过100多万,但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而香港有七八所大学,每年毕业生非常多,可为什么都能找到工作?今天我想谈谈这个问题。中国的教育改革本身就存在着问题,我们是如何进行教育改革的?施行合并、扩招政策,从而招收了大量的大学生,可他们毕业之后却找不到工作。
  媒体和国内专家学者最常用的一个理由是专业不对口,这简直是胡说八道,他们根本就没搞清楚本科教育的特点。本科教育的特点就是专业不对口,本科是通才教育,而不是专才教育。专科才是专才教育。美国的大学生要学人文科学、数学和历史,因为这是通才教育。那么香港是不是通才教育呢?香港也是。学生要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不过不学党史。为什么香港或者美国的大学生都找得到工作,而内地学生这么优秀,反而找不到工作呢?原因只有一个,真正需要大学生的行业是服务业,包括银行、物流、电信等。美国服务业占其全国经济比重的80%,而香港的更高。内地呢?内地是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从本质上讲,这种产业结构不需要大学生。
  只要稍微学过一点经济学的人都应该知道,只有服务业才需要更多的大学生。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大学怎么能施行扩招合并和产业化的政策呢?其必然结果就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是一个人们认识上的错误,原因是对大学教育的本质理解不够。所以内地学生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好不容易读上了喜欢的本科专业,可辛苦了4年,毕业之后还是找不到工作。由于产业结构没有办法快速转变,这种情况在今后不会得到改善,只会持续恶化。这个道理为什么有关领导不懂?他们是官员,不懂还可以原谅。但现在内地的经济学家也不清楚这个道理,这不是很悲哀吗?
  ?
  三、内地学生在香港读大学有哪些好处
  在香港读大学有什么好处?从近三年的就业形势来看,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的毕业生都至少有2个以上的工作机会,而且月薪最差的也接近1万元,去年最好的甚至达到35000元——那当然是少数人。在香港大学读了4年之后,毕业生只要在香港再工作3年,凑满7年,就能够成为香港的公民。但成为香港的公民也很麻烦,因为按照规定你必须使用香港的身份证。香港的护照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区护照,是蓝色的封面;中国内地的护照是红色的。当你拿到香港的蓝色护照和香港的身份证以后,就要放弃内地的户籍。可是只要在港工作7年,你就能够成为香港公民,过关时就可以走香港居民专用通道,而不用排队。在香港,只要你是学生、保姆或者工作人员,都可以走香港居民通道,比较方便,而且对于就业也是一个极大的优势。
  如果你想继续深造呢?在内地,学生如果申请到名牌大学,就要办理签证,那是一个难关。很多时候签证官没有理由就拒绝你的签证。可是,从香港转到美国或英国去念书是非常容易的。也就是说,一旦报考了香港的学校,你就开始跟香港的就业市场和世界各个大学迅速地接轨了。15年前,香港所有的制度都是英国的,直到最近这几年才完全改了过来。香港各个大学的制度包括教学制度和教授晋升制度,基本上是采用美国的制度,跟国际接轨。所以,不管你到香港是就业,还是继续升学,基本上没有签证阻碍。而且香港很多公司对于招收内地员工的兴趣还是比较大的,因为香港本地学生普通话讲得不好,总是有香港腔。因为讲广东话时,嘴唇要凸出,发音多,且基本上都靠嘴唇发音,这是广东话的特点。而嘴唇一凸出,普通话就讲不好了。公司如果派这种人到中国内地谈生意,别人觉得会有隔阂。要是内地学生去做这种事情,隔阂就没有了。所以内地学生在香港就业反而有更好的保障。
  近期,在香港,老百姓和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很大,他们认为这有助于更好地就业。我觉得2003年~2004年是香港的一个大转变时期。1997年之前,香港人是看不起大陆人的,常常叫大陆人“表叔”。这是一个贬义词。我是1994年到的香港,我说我是台湾人,祖籍山东。那时香港人对台湾人还行,对大陆人却有明显的歧视。可是1997年以后,我感受到了很微妙的变化。到2002年之后,香港就发生了大转变。而现在,会讲普通话的人反而成为香饽饽了。香港人问我从哪儿来的,我就说来自内地,他们就会很重视我。
  有一次我在香港的理发店碰见了领导。他讲的是广东话,问我来自哪里,我说我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说完之后,大家就散了。在香港,谁理教授啊?香港的一流人才是不做学问的。
  四、内地学生与香港学生的差异
  下面这个现象更有趣。在香港我们很难找到书店,不过卖八卦杂志的书报摊到处都有。去正儿八经的书店看书的人基本上是来自内地的。为什么?香港人基本上不念书,他们对做学问看不上。香港真正的一流人才是从商的,做官的倒是其次。在港英政府时期,香港人从政绝对没有前途,科长以上都是英国人。现在情况当然不同了,香港回归之后,从政突然变成了一条好路。而且从政这条路都是由香港大学包办的,因为从政的基础——政治、法律、医学,基本上是香港大学主导的。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成立的第2所大学,它基本上以商科为主,所以香港的商学界和企业界人才基本上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可是我告诉各位,香港有钱人的子女是不在香港读书的,他们基本上都去英国读,而选择留港读书的很多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一般而言,家境都比较贫困。
  有钱人的子女基本上都出国留学了,虽然我常常批评他们不喜欢念书,可是当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和内地学生完全不同,他们非常努力、非常敬业。这就是香港人的特性,对此我感触特别深。你要晓得,香港人的纪律性是非常好的,而这也是为什么香港人做秘书全世界排名第一。香港秘书的尽责和强烈的信托责任是很多国家包括美国都没有的,所以香港培养出来的秘书是最好的。香港各个大学的学生在学习时很努力,甚至让内地的学生都感到汗颜。香港的学生也是缺乏创造力,这一点和内地学生一样。
  但是你只要告诉他们,你们去研究一下这一家公司,他们就会老老实实地去做。和香港学生不同,内地学生问题特多,又喜欢侃大道理。而香港学生一般不喜欢问问题,他只是非常努力地把交代给他的项目做得尽善尽美,这是他们的做事原则,这非常难得。但是他们只看教科书以及与项目、考试和报告相关的图书,除此之外都不看。有一个女硕士做我的助教,我想着她都念硕士了,又在学校当助教,就让她开了一门课。她是我教出来的学生,我就想,她应该比较喜欢念书吧。可有一天,我看到她拿了一大袋书,就问她去哪里呀?她说要回家看书。当时我听了很感动,那么多的书!然后我打开一开,发现居然是8本漫画书!一个香港中文大学的助教,一个香港本地的学生,竟然看漫画书?你们相信吗?这就是我们香港人。
  内地学生到香港以后,学习精神是绝对不如香港人的。而且他们特别浮躁,学习名次常常落在香港人之后,通常排在中等偏下的位置。来港的第一年,他们的平均成绩通常是在B以下,得B就算不错了。我们给A给得非常少,比如一个班50个学生,给3个A,5、6个A…,其他是B、C、D、E。所以要得个好成绩很难。内地去的学生大概要到二年级之后才能慢慢适应,他们的成绩大都是从二年级到三年级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