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这些中国人-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理问题,而且是一种非理『性』的、不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原则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只存在于哲学研究的本质上,一旦人们具体研究时,原则就不能代替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具体中的丰富多彩表现出来,只有这样,哲学和其它学科才能算是完成了各自的任务。

    5。谈《论语》:让现代中国人脸红心跳

    在中国,提起《论语》,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因为它的影响太大了,用古人的话讲:〃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与孔子的名子紧密相联,从我们现在来看,它是孔子的一些弟子对孔子的行为言论的记录,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主流。孔子在后来的朝代演进中,被封为〃圣人〃。它的思想也成为了各朝各代控制社会的主流,这与孔子当时到处流离,处处跋涉形成了有趣的文化现象。现在我们对孔子有批有赞,这已成了个人心中的事情。实际上,许多人是在〃我注《论语》〃,只要是我认为合理的,就拿过来为我所用,这是一种好的现象,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学风。换句话讲,没有让死人拖住活人的大腿。对于现存的文化遗产,要做的不只是研究他们怎么说,这是学人的事情,要做的是怎样利用《论语》为自己生存提供思想工具。下面所体现的是与孔子?论语?中的一些思想认同和差异,其属单向思维,一方发难,但目的明确,在儒家?论语?大幕下的做人生的小?论语?。

    在二十章的语录中,孔子谈问题都很具体,它从思想中把中国人的心理状态从表层的虚伪到内在的真实表『露』无遗,可以这样讲,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人起居饮食中的文化内函,最好方法就是直接读《论语》。《论语》是中国社会的文化缩影。每个人在里面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比如说:〃孔子的〃君子〃和野人之分,到孟子发展到〃无君子无以治野人无野人无以养君子〃,如果把这句话中的思想仅仅局限在对二者关系的压迫与反压迫上,对孔子就会有所误解,从阶级分析角度看,是一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但是从当时现实状况出发,社会上确实存在这样君子和野人的区别,他们之间的这种上下关系与他们个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如果让种田的农民走入官府坐大堂,确实给人一种荒唐的感觉。在这里面透『露』着一种社会分工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分工是一种现实,如果个人能够从《论语》中读到这层含义,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状况,便会有所发展,例如: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就会从野人一步跨入君子,过上上层社会的生活。当权者心里也很明白,社会就是这种分工的社会。为了消除野人对分工的不满,他就有必要用一种思想为社会准则,弥合人们心中的落差,逐步从不满足到接受,因此,孔子的大旗在他们手中迎风招展,大肆鼓吹。在《论语》中,诸如这种思想比比皆是。

    

这些中国人 二、现代市井百态(2)

    现在街头地摊上,诸如《论语》类的古书很多,许多人买它们是出于不同的需要,因为为学问而研究它们,存在于知识层中,为生存而研究它们则存在平常百姓家中,但是,青年人在朝气拼搏中最好不要去读它们,如果长时间接受它们,你会感到它们在教导你一种认命的思想,一种循规蹈矩的行为。比如说孔子讲:〃中庸之为德也,甚至严矣!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可算是顶的啊!但人们缺少此德已为很久了。〃文革期间,孔子的中庸思想受到严格批判。现在来看,这种批判从中庸对人格所形成的不良影响还是有道理的。后来,人们对中庸思想进行了正名,说它兴不过是一种方法,即孔子要教人们的是在事物和关系中把握恰当时机,说是一种人生智慧。不错,从哲学的高度应该是这样总结,但当它落实到实际时,它就变成了老好人的践行方法。从读《论语》中,给大众的心理验就是这样。因此,在哲学正名和大众的心理体验上,二者都是正确的,就象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样,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情况。中庸人生对不同的年龄段的人们来讲作用是不同的,对于30岁以下,弊大于利,因为它抹杀了心灵的激情。对于30岁以上的人来讲,它是生命的运行原则,当大家都这样做的时候,你也得这样做,否则便很难生存好。再有一个,古人看到中庸的好处时曾极力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尤其是当权者。这样做的好处是,中庸对人生逾矩起到一种强的思想襟锢作用。可以这样讲,中国文化具有很大的中庸『色』彩,许多的社会现象都可以在中庸的原则下得到解答而不再去问为什么。相反有时也会有人对提出这样问题的人反唇相讥道:〃你怎么还提这样的问题呢?〃这就是人在《论语》中的中庸体悟。

    读《论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毛』『主席』的话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素质,对同一句话的体悟也会相去甚远。因此孔子讲〃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容而不逾矩〃。孔子能完成《论语》,在于他一个先天优势者,他对人生、世界和掌权者的体悟已达到后人难以达到的高度,所以,他能站在人类的高度来把握芸芸众生的生息繁衍。有许多事情,只要你按照他说的去做,坚持不懈,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水到渠成。就以常听到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为例。大凡能够做到人生谦虚的人,在事业上都会有所成就,如果能够进一步做到〃善者从之,不善改之〃的话,大可成为一代名人。在事实上,回顾身边的人,几乎举不出谦虚的人,单说个人吧,没有人认为自己天生不是一块好料,一旦学到一点知识后,在坐井观天中,老子天下第一。更为不幸的是,有许多人一辈子也走不出自己的井口。当人由自信走向自傲时,在他的心理层次上,就形成一道风雨打不破的自我崇拜的樊篱,一直生活在自己营造的假象中。如果这样的生活在平静的环境中,他也许会一辈子在假象中结束自己的人生几十年,感觉不错,最让人接受不了的是,环境的巨大变迁,它使这种人在新旧环境的对比中撕破假象,重新认识自己,这时,面临最大难题的是:内在已经定型的心理模式的调整。如果个人的心理弹『性』较大的话,还能够适应这个环境,否则的话,最先打败他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所以说,有人强调,在一个的环境中,判断一个人好与不好的第一标准就是:能否找到自我,这是个人幸福的心理出发点。因此,做人首先就要在心中知道,天外有天,楼外有楼,山外有山。其实有些人也明白,但他仍然犯这样的错误。这只能归结到:此人的天份太差了,且一辈子也只能干他现在的事情。这就是社会分工的个人因素,都知道社会在天天进步,按理说,我们也应天天进步。如果用这种原则来苛求人的话,是有点过份,可实际是,别说进步,就是一些人去其不善的恶习,学习良好的习惯都很困难。在短时间内,人们还感觉不到自己已经与社会拉开了距离,一旦某一天忽然醒悟,对周围的人都不认识时,才知道自己已经落伍。比如说看见同龄人一个出国而自己仍在挣血汗钱时,知道已经不是一个档次的人,换一个角度,如果你已把同伴抛在身后而回头注视时,你知道他自己和社会进步的车轮已经不同步了。如果以《论语》中善与不善的角度讲,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话,即使与同伴拉开了距离,那也是外在社会条件多元化在自己身上形成的多元反应。精确的讲,那是彼此人生际遇不同,值得你骄傲的是,你仍然处在社会进步的前列,你的精神始终在燃烧,这是你处于不败的根本,而且你也不会失败。对于人生的进步,说了这么多道理,一直也没有离开孔子那句话。现在可以看出,有些事情,你只需要做就可以了,甚至有人提出〃只求耕耘不求收获。〃看似有点偏激,其实渗透着人生的大智大慧,说得再多也没有用,因为人生的一部分内容就是〃苦行僧〃模式。在读《论语》时,会碰到许多这样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轻下断言,要用自己的生命慢慢体会,因为《论语》中的道理是生命与时间的沉淀。

    在孔子的弟子中,最令他满意的是颜回他说。〃贤哉回也!一单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贤哉,回也!〃意思是说:〃颜回,多么贤德呵!一竹筐饭,一瓢子水,住在狭小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苦楚,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处,多么贤德啊,颜回。〃本来,孔子打算让颜回接过自己的事业,发扬光大,可竟想不到的是,颜回短命死了,在以后的文人行列中,人们再也找不到第二个颜回了。现在看起来,孔子说这句话的主要立足点是想树立颜回形象,让文人应该有这么点精神。后来,人们对孔子进行了修正,对文人指出了〃十年寒窗〃,紧接着〃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国文人的心理模式是〃学而优则仕〃,象颜回那种精神是值得文人为之汗颜的。当然在生活上,没有人去效仿他。这说明,文人不要为读书而读书,为精神而精神,这些都不是人生和社会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安民兴邦。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科学的文化集团具有多种层次,需要有些人终生从事纯理论研究,象颜回一样,当然,生活要有基本保障。更多的是需要把理论应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如何让理论的力量化为物质力量,在这一方面,我们许多人做的并不是很好,在近百年的历史上,做得好的只有两个人,即『毛』泽东和邓小平。人们批判〃左〃倾错误的实质是什么?就是这些理论工作者拿理论去剪裁实际,最后把理论和实际搞得人不人,鬼不鬼,让人心寒,甚至差点断送社会主义事业。象历史中的王明路线,让长征过后的红军只剩下了3万多人,它使无数的人在2万5千里的长征途中以生命作了代价。想一想,砝码有多重。在中国,智慧在群众,动力在群众。邓小平指出的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要求社会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如何把具体理论跟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在关键的时刻让理论化为批判的武器。象1978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就是这种情况。在理论中自我陶醉美妙无穷,让人享爱,但这有什么用呢?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能忘记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颜回虽然活在孔子的时候,但今天的许多人,身上仍有颜回踪迹,稍有不慎,知识的〃酸味〃就会流『露』出来,因此,读《论语》的时候,对颜回本人的特点,实在难以苛同。

    孔子有能力说《论语》,可为什么却得不到各个诸侯国的重用呢?这让许多人沉思而不得其解。其实这是孔子个人所独有的悲哀。为什么这么讲呢?比如说,他要诸侯王国实行〃德治〃、〃仁政〃,这在当时是很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到处推行学说而不能被采纳。可是后来各代王朝推崇孔子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标榜自已要实现孔子的梦想,实行〃德治〃、〃仁政〃,可我们知道,没有一个人这么做了。事实上,他们使用的是孔子这杆〃德治〃、〃仁政〃的大旗,对下面的民众胡言『乱』语。进一步讲,孔子在这里成了他们进行欺骗的一个工具,所以各朝代对孔子称赞不已,屡有加封,而对于他的精神实质也就不那么认真了。孔子个人人生的不幸,不能归结到他自己身上,更多的是这种历史上〃二律背反〃在他身上的显现。社会需要他揭示中华民族的本『性』,但不需要实事求是践行这种本『性』的人,孔子就是这种人。比如说,他讲〃李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氏在周天子王朝比周公还富有,然而我的弟子冉求还帮他搜刮而增加更多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弟子,学生们,你们完全可以大声势去声讨他。〃孔子的这种做法看起来确是为民众着想,皇权着想。可是,周王朝已经不行了,在那种情况下,诸候聚敛财富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可他却不停地批判,试想之,有谁能够接受,奉为上宾。孔子的初衷是善良 的。可做法却是违时的,精神可嘉,力量不足。

    我们的民族一直宣传自己是伦理的民族,孝悌的民族,可有时做得并不是很好,就以二千多年前孔子举的例子来检验一下,看看是否有愧于心。他讲:〃今之孝者,是调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意思是说:〃现在称作的孝,是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说到孝,古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它是人类的一种种族情感,没有人在内心中不想孝敬父母的,有许多人不知道怎样去孝敬父母(当然,这与〃忠孝不能两全〃是两码事)。当父母年老而一起生活时,长时间与父母缺乏足够的语言交流和感情沟通,在意识中,一天提供父母良好的饭菜也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为子任务。岁数大的老人,就象年幼的孩子一样,他们也需要一种来自晚辈的关怀,子女对父母长时间的熟视无睹,父母会有一种被人遗忘的感觉,这是一种抹不去的内心忧伤。所以,孔子指出了〃敬〃要远远大于〃养〃。如果我们现在仔细回想一下自己在父母身边的表现,心中一定会有许多难以言表的遗憾。世间最伟大的爱是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即使我们曾忽视了父母的情感,曾意气用事顶撞了父母,等等,这一切都没有关系,没有父母会恨孩子对自己的不恭敬。只要我们改了,重新去面对父母,重新去寻找做子女的感觉,所有的一切都会瞬间消失殆尽。最最重要的是,不要把自己对父母的悔意留在父母撒手西去以后,因为那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它会在心灵中不时折磨自己的情感,尤其夜静沉思时,简直是一种无法承受的负荷。没有人不在父母弃世时悲痛欲绝,呼天抢地。正是这种〃寿终正寝〃规则,孔子告诉我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不要进行长时间的远行。如果不得已要远行,也应该要有一定的去处。〃当然,这句话已经不适应了今天的市场经济让人们走出家门的现实,但它对父母亲提出来的内在敬意让我们深深回味。他还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记在心上,一方面因为他们健康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日益衰老而忧虑。〃记得在一次地区『性』的调查问卷中,几乎有60%的人们答不出自己父母的准确岁数。这种情况不能不让我们心中感到寒心。如果我们去问自己的父母,恐怕没有一对会记不清自己孩子出生时间,这种关心与忽视的对比,再次敲响了孩子应对父母的孝敬方式和内容的警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子女对态度的改变和飞跃,都是发生在自己成为父母以后,正所谓〃不养儿,不知父母〃。孔子还说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如果能在长时间的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在《论语》中,诸如此类的话很多,确实需要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认真玩味。

    以上的一些东西,可为孔子?论语?及其他一些思想点,从中可以读出许多有关人生及人『性』的东西,并大有领悟。

    6。〃移民〃:中国的农转非政策

    中国实行市场经济后,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举措开始改变了人们的普遍心理,拓宽了人们选择生存空间的自由度,流动人口中出现了一族农民〃移民〃。〃流动〃本是指居无定所之意。我们之所以将具有〃两栖〃特点的农民流动人口,称其为〃移民〃,是因为这个群体,在流入地的居住上,由〃暂住〃在向〃常住〃方面发展。

    据最近河北省10个省市年流动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现住地连续居住三个月以上或不满三个月但离开户口所在地三个月及以上的流动人口,占调查区常住户口人口的8。3%。居住一年及以上的占流动人口的43。8%。据推算,目前河北省10个省辖市区居住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到了50多万,这个群体95%是〃常住〃的农民。从全国范围看,确实构成了一个没有办理迁证的农民〃移族〃。

    这就不难看出,农民是否滞留在土地上,户口已经没有了多大的钳制作用。所以,这种由〃暂住〃转变为〃常住〃和〃迁移〃现象,决非是〃民工『潮』〃所能包容了的。因为这个〃移族〃群体,有近44%的人长年居住在城市,完全从事非种植生产劳动;说不是农民,其身份确实是农民。可是城市官方却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