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宫悬桉-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清初招抚江南大有成效的洪承畴为太保兼太子太师、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节制巡抚、提督、总兵以下所有官员,授以便宜行事,也即先斩后奏的大权。福临给洪承畴规定的具体任务和策略是:归顺官员要酌量收录;投降军民要随宜安插;事机可乘就立即督兵进取,时当防守则慎固封疆,总而言之,务必使近处欢悦、远处来归,达到他大开生路,使人乐于归往、早享太平的治乱治国愿望。 
  起用洪承畴经略南方,是顺治帝继承历代清朝统治者以汉制汉政策的得意之笔。从此,在南方与永历政权作战的,主要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所部及各省提督总兵所率领的地方军,满洲八旗很少上第一线参战,只在五年后向云、贵发起最后总攻时,他们才大举出动。这就使南方的战事,看上去更像是一场汉人之间的内部斗争,因而大大削弱了民族征服的色彩。而这正是福临施行怀柔政策的宗旨,其要点就在于尽可能地减少屠杀,改变其民族征服者的残暴形象,以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争取人心,分化瓦解抗清力量,稳定大局,进而巩固大清王朝的统治。 
  应该说,福临的新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顺治十年以后,北方地区的抗清斗争渐趋消沉,南方的两大抗清力量也在逐渐地衰落。福临亲政时的极敝之势,已渐渐缓和并初步改善了。 
  不过,战争的胜负,不仅是双方军事力量的较量,也不仅是双方统帅将领战略战术水平的较量,更重要的是双方政治和经济实力的较量。 
  于是,在内三院智囊团的协助下,顺治帝开始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强自身实力的行动计划。 
  在政治方面,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福临说:“朝廷治国安民,首在严惩贪官!”为此,国家制定了对朝廷官员贪污的非常严厉的惩治制度,凡贪污十两银以上者,革职拿问下狱,直至流放杀头。顺治帝派出权力很大的监察御史巡视各地,对地方的高层官员如总督、巡抚、总兵等人的不法及害民行为随时纠举。监察御史出巡前顺治亲自召见,并严格规定:一经点差,他们就不许见客、不许收书信、不许沿途州府县司等官送迎,违禁者给以重惩。   
  面对危势的转变(5)   
  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福临采纳汉官魏象枢的建议,实行大计天下,即对全国地方官进行甄别考核,并规定以后每三年举行一次,形成制度。每次大计,都有详细的考核内容和奖惩办法。这一年经过大计,全国大小官员被革职、降调、退休的有九百六十九人之多。 
  在大计天下的同时,又对中央政府各个部门进行同样的甄别考核,名为京察。第二年正月起,再对地方最高官员即总督巡抚们严加考评,结果在全国十四名总督巡抚中,有六名分别受到降级、解任和革职的处分。 
  福临崇拜立法周详的明太祖朱元璋,很快就运用到他自己治国的实践中去了。大计、京察,就是他为整顿吏治所立的法,经过法治的清洗和淘汰,提高了各级衙门的行政效率,推动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在权力集中、政令统一方面明显地优于南明永历政权,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动。 
  在经济方面,以奖励开荒为中心。 
  福临接受了范文程提出的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垦荒的建议,开始了清政府建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屯田垦荒。后来又以官府贷给耕牛、种子以及三年不征、五年不征等优厚条件,奖励全国各地招民垦荒。顺治帝的这一措施,收到了预期效果,大战乱之后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因此而渐渐复苏,流亡纷纷回归,户口日益繁盛,国家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在经济实力上很快超过了南明永历政权。 
  辅佐福临完成这次观念转变并进行政治经济建设的智囊团成员,主要是汉大臣。那些在福临亲政初期纵横天下的大将军们、王爷贝勒们,大多数还不会说汉话,更不认识汉字,对儒家一整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别说信奉,恐怕知道的都不多。满洲亲贵们在治国行政的大事上,与顺治帝的共同语言显然是越来越少了。 
  福临重用的汉大臣,首推范文程这位身历太祖、太宗和顺治及后来的康熙四朝的大学士。 
  范文程,字宪斗,是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后代,明朝初年自江西迁居沈阳。他的曾祖父范,曾任嘉靖朝兵部尚书,宦海沉浮数十年,颇有政声;却受奸相严嵩陷害,革职削籍,郁郁而终。范文程自幼好读书,颖敏沉毅。家庭的遭遇,使他比同时代的许多人更早地预见到大明气数已尽。当年努尔哈赤攻占沈阳后,因敬他是名臣之后,在大量屠戮汉人之际,不仅免他一死,还邀他参与政事。他也就半推半就,成为大金国最早的汉人文臣。皇太极继位后,范文程大得宠信,是朝廷最重要的谋臣,凡军国大事,皇太极无不向他咨询。当李自成攻进北京、推翻明朝时,范文程又以明睿的政治眼光,看到了千古难逢的机遇,向摄政王多尔衮进言大军入关、逐鹿中原、夺取天下。大清定鼎燕京之初,范文程为稳定局势、收揽人心、缓和民族矛盾做了很大努力。一旦多尔衮专擅朝政,变得势焰熏天,范文程又明智地后退,与这位摄政王保持相当的距离。 
  顺治帝亲政,范文程才又一次焕发了他的政治光彩。少年皇帝倚之如肱股,言听计从;授议政大臣,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又进太傅兼太子太师,礼遇极厚。顺治帝曾亲自调制药饵赐给生病的范文程;还特遣画工到范文程府第为他画像,并将画像收藏在宫内,为的“见画如见人”,能日日晤面;恩赐给范文程的御用衣物食品,更是多不胜数。最令范文程感泣不尽的是,顺治帝竟考虑到他的形貌颀伟,下令为他特制衣冠,以求合身称体。老臣与少主之间的感情,已超越了一般的知遇之恩了。 
  洪承畴和吴三桂,一文一武,都是当年从明朝降过来的大臣大将。 
  洪承畴在明朝时,文章道德、政绩功勋都属一流,是崇祯帝倚为心膂的大忠臣。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明清松山、杏山大战,洪承畴所率十三万人马被全歼,自己也被俘虏。囚禁中的洪承畴每日谩骂不屈,甚至绝食求死。终因求生的本能、内心深处对明朝必亡的认识和对做开国从龙之臣的荣华富贵的向往,投降了皇太极,从此成为皇太极治国行政的重要谋士。清兵入关,洪承畴以他特殊的地位,以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的身份,配合豫亲王多铎所率大军的军事行动,战抚并举,在很短的时间内,势如破竹地拿下了江南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财赋之地,为清朝立下大功。顺治亲政后,洪承畴作为内院大学士,参赞国务,很得福临信赖。在军事最棘手的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福临任命洪承畴为五省经略,给他很大权力,放手让他全权处理对南明永历朝廷的战守抚等重要事项。洪承畴上任后,将近五年的时间没有多少军事进展,倒在招抚方面下很大功夫。朝廷内外,尤其是满洲亲贵对此十分不满,不断有怀疑、攻讦、诬蔑之词奏上福临。少年福临竟能不为所动,对洪承畴信赖始终。洪承畴的蚕食和不断的深入策反终于奏效,南明永历朝内部发生分裂和内战,使清朝终于得到了进军云贵、统一全国的大好机会。 
  吴三桂开山海关请兵以来,一直受到清朝统治者的优待,封为平西王,为四汉王之首。追击并消灭李自成农民军,他更是功勋卓著。顺治亲政后,在与南明永历朝的对峙中,吴三桂在最困难的四川战线作战。南明方面施反间计,假刻吴三桂告示四处张贴,示意他有复明之心,被清朝川湖总督上报。十四岁的福临竟能一眼看穿,派专人转告吴三桂说:“朕与王谊属君臣,情同父子,区区反间计岂能间离!”吴三桂自然深受感动,更加卖力地为清朝打天下。比之崇祯皇帝被最简单拙劣的反间计所惑,自毁长城,冤杀大帅袁崇焕,福临实在是高出一大截。   
  面对危势的转变(6)   
  小皇帝福临对汉臣的笼络和优待,是那样识大局知大体,是那样有政治头脑,除了他自己的素质高、学习努力之外,也能看到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的影响。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此前皇家公主、郡主,从来只嫁给满、蒙贵族世家,现如今也下嫁到汉王家了: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太宗的皇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了吴三桂之子吴应熊;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肃亲王豪格之女赐和硕公主号,下嫁靖南王耿继茂长子耿精忠;次年,固山贝子苏布图之女赐号固山公主,下嫁耿继茂次子耿昭忠;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封承泽亲王硕塞之女为和硕公主,下嫁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隆。若不是皇太后的意愿,这样的联姻是根本不可能的。 
  用儒家学说治乱世,福临渐渐尝到了甜头,治国理政渐渐入门。但是,入门越深,天子角色越投入,就要求福临的汉化程度越高,这样,福临和满洲亲贵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激烈,使他越来越多地陷入两难境地,无法解脱。 
  江山,是满洲亲贵、八旗将士浴血奋战打下来的。他们抛头舍命,南征北战,为的就是自身和后代的荣华富贵;而维持异族统治、征服不甘受奴役的广大汉民,还得靠他们的威慑力量,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必须给他们特权以维系之。国家机构中首崇满洲,旗下军民终身享有钱粮,除了这些优厚待遇之外,清初为害峻烈的圈地法、投充法、逃人法这三大弊政,也是为维护满洲八旗特权利益而立的特别法令。 
  福临很清楚,他是一位满洲皇帝,传统的教育、祖辈父兄辈的光荣业绩都使他自觉不自觉地要维护满洲利益;但他拥有天下,是天下万民的君父,又必须从整个国家的利益考虑。儒家学说使他完全认同这样的天经地义:皇帝统辖万里,咫尺之土也是皇帝之地;匹夫之人也是皇帝之民。多圈给旗下一地,则皇上就减一地之田赋;多投充旗下一人,则皇上就少一人之财税。在天子皇权与贵族特权之间这显而易见的利益冲突中,他能不维护自己吗?至于在政治上推进汉化还是反对汉化,任用汉官还是排斥汉官,福临和满洲亲贵们的矛盾冲突就更加激烈了。 
  处在汉大臣和满大臣之间、处在汉文化和满文化之间,福临怎样才能维系双方,力求平衡呢?这实在是比走钢丝还要困难许多许多倍的事,足以令最老练的政治家头痛,少年皇帝能够应付得了吗?   
  天主、喇嘛与禅宗(1)   
  亲政之初的福临,实在还是个孩子,刚刚十三岁。小小年纪,能够在朝廷各种大典中神态自若,庄重威严;能够在内院对满腹经纶的三朝元老侃侃而谈;能够对身经百战的王公将帅授命施恩,时时处处显示出令人惊异的早熟和被人敬畏的天子气度。周旋在成人世界的他,在日理万机、行政用人之际,偶尔也会流露出几分童心,耍一点孩子气的小手段。 
  例如,后来成为康熙朝重臣的图海,福临亲政时不过是个管理御宝的中书舍人,经常背负皇帝金印跟从福临到南苑游猎骑射。福临早就认定此人不同凡响,很想破格提拔重用,又怕众人不服,就使了个绝妙而又简单可行的诡计。在一次大朝会上,福临突然当着议政王贝勒大臣及大学士们厉声说道: 
  “中书图海举止异于常人,当置于法,立斩!” 
  众人大惊,纷纷以其无罪为图海请命。当大家的情绪激昂到顶点时,福临才绷着脸说:“如果不杀,就得立刻置于卿相高位,方可与其才干相称,不生他变!” 
  于是,图海当殿立授内院学士,后又拜内弘文院大学士、授议政大臣,不几年加太子太保,兼刑部尚书,成为满洲新人中晋升最快的一名干练大臣。 
  又如,当时有一位孙自式,是内翰林秘书院检讨,所谓词臣是也。他认为地方官须回避本籍的规定不合理,自请为本籍县令,要单骑就道,纾东南之民困。奏疏中有不少鲁钝荒唐、大言不惭的地方。福临阅此奏本,童心陡发,竟朱批一行曰:“赐牛黄丸,令其归里养疾”!牛黄丸是一服历史悠久的验方,有清热泻火、化痰开窍的功用,主治心神昏昧、遍身壮热、恍惚如狂、筋脉痉挛、言语蹇涩等症。福临此批此举大有男孩子恶作剧的味道。不过他这一幽默,一谐谑,断送了这位顺治四年进士的前程。孙自式回归故里养病,人们呼之为“狂翰林”,他也从此杜门却扫,不与外事了。 
  再如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三月,福临在南苑,命侍卫和护军按八旗军律披甲骑马列队,旌旗飞舞,威风凛凛。当应召来观礼的二品以上的汉官和翰林词臣刚刚走近御前时,角声骤然大响,将士们同声呐喊,犹如山呼海啸,震天动地,把那些从未经过如此威武场面的汉官们吓一大跳,或惊恐失色,或战栗不安。这使存心展示满洲英武精神,满足自己优越感的福临大为得意,开心大笑,不仅观礼后赐诸臣宴饮压惊,还带领这些汉官们出南苑行猎三天,在苑中网鱼一天,玩得好不痛快! 
  这年的正月初二日,顺治帝还亲自组织了一场赛跑。他在午门等着,做裁判长,命两翼的值班侍卫以紫禁城西华门为起跑点,一声令下,侍卫们朝着午门飞奔。先跑到午门的十名侍卫获奖,第一名赏给七匹缎子,其余的以次递降,各有赏赐。福临的男孩子的好动天性被帝王身份束缚着不能舒展,只能借侍卫赛跑,来满足一下自己的童心,说起来,也真够可怜的了。 
  就是这样很不畅意的童心流露,也只能偶尔一发,在大多数情况下,福临必须要维持帝王的威严气度。出于国家和朝廷的尊严,他得这样做;出于福临的极强的自尊心,也得这样做。他越是意识到自己是幼主,容易被人轻视,就越是要装得煞有介事,摆出一副威严冷峻、深不可测的面孔,尽管这副面孔与他稚气幼嫩的男孩子轮廓是那样的不相称。 
  只有一个例外。 
  福临的童心和孩子气,只在一位外国老人——德国传教士汤若望面前,才能流露无遗,才能得到完全的、畅快的释放。福临把这位外国传教士称做玛法——满语中爷爷的意思。 
  大清皇帝怎么会有一个日尔曼族的欧洲玛法呢? 
  他们的相识相知颇有点传奇色彩。 
  汤若望,原名约翰·亚当·沙尔·冯·白尔,公元1592年出生于德国莱茵州科隆城一个古老的贵族之家。他自幼立志献身于上帝的事业,成年以后,放弃了爵位的继承权,正式成为一名传教士,勇敢地选择了荆棘丛生的艰苦的路,远渡重洋,来到了遥远的中国。他刻苦学习汉语和汉文,努力使自己变成一个中国的“士”,终于因熟知天文历法,受到重视,明清两朝都被聘任为朝廷钦天监官员,对他的传教事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了适应这里强烈的东方色彩,约翰·亚当神父变成了汤若望神父——若望是约翰的转音,而亚当(Adam)便成了他的姓:汤。 
  顺治亲政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小皇帝来到钦天监,这位大胡子、蓝眼金发的外国神父引起了男孩子的极大好奇。想不到这个外国老人竟然私下里悄悄地对小皇帝说了几句他既想听又怕听的话: 
  “我要提请皇上注意摄政王专擅朝政、专横跋扈的危险倾向。不过,据我的观察,这位皇叔父身体已经十分虚弱,很可能会早死的。” 
  福临当时没有任何表示,心里却巴不得汤若望预言成真。因此,他对这位德国神父印象深刻。由于当时的特别环境,福临没能与汤若望继续交往。汤若望此举究竟是真的为小皇帝担心,还是为将来小皇帝亲政后替自己预先开路?或者两种目的都有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亲政前后的无数大小事务和各种典礼,几乎把福临淹没了,使他差不多把这位大胡子神父忘却了。命运却又给了汤若望一次更好的机会。   
  天主、喇嘛与禅宗(2)   
  福临亲政的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四月,皇帝率大批亲贵和朝臣往塞外行猎,只有几位亲王与皇太后留守京师。这一年汤若望五十九岁,正值他管理钦天监和传教两项工作都达到顶峰之际。许多高贵的人物都想与这位学识高深的西方人交往以提高自己的身价,所以频来投刺通谒,占去汤若望许多时间。高贵大人物们多随皇帝出猎去了,汤若望顿觉清静,可以定下心来做更多的传教事务了。 
  有一天,忽然有三位满洲妇女来到汤若望住所,声称是汤若望认识的一位亲王的眷属,因为她们的郡主患重病,郡主的母亲不相信太医,宁愿听一听汤若望的意见。 
  根据来人叙述的郡主病症,汤若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