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宫悬桉-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初的圈地法、投充法、逃人法三大弊政中,延续时间最长的,是逃人法。 
  用顺治帝自己的话说,圈地是不得已的办法,因为必须要有土地房屋安置进关的满洲八旗军民。福临亲政的时候,该圈的地差不多也都圈够了,所以,他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下的“永不许圈占民间土地房屋”的谕旨,能够基本得到执行。这样,由圈地引起的投充,在严厉惩处借投充强占土地财产的罪犯之后,也渐渐平息下来。惟有逃人法,从宽还是从严,在朝廷的讨论中几起几落,始终不能解决。 
  清朝入关前,抢掠汉人为奴隶,作为私有财产的一部分。入关后,土地被圈占的汉民多有带着土地财产投到旗下为奴的,即为投充,他们也是满洲八旗军民的私有财产。奴隶们不堪忍受主人的虐待而逃亡者,就被称为逃人。收留逃人的,被称为窝主。窝主窝藏逃人,就等于抢夺了满洲八旗军民的家产,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那是绝不能容许的。因此从关外到关内,处理逃人,立法最严,这也是满洲各旗向国家、向皇家要求的最重要的保障。 
  福临亲政后,逃人问题仍然很严重。代表满洲亲贵利益的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议出更严厉的法令:窝主被断给逃人之主为奴,窝主两邻(因不举报)流徙,捕得逃人在途中复逃,则解差也流徙。顺治帝认为过严,命再议;结果仍以原议上交皇帝。福临必须依靠八旗定天下,不能违国俗、拂众情,只得批准。 
  立法再严,也挡不住奴隶的逃亡,还出现了大量冒充逃人诈索财产、陷害良善的事,致使天下纷扰,百姓痛恨。当朝廷中汉大臣纷纷上奏抨击逃人法时,福临不能不站在满洲的立场上斥责汉官。他心里何尝不明白,害民峻烈的逃人法,是造成国家动荡的不安定因素。处在满汉矛盾焦点上的福临,只得忍受双方火力的炙烤,其痛苦是可以想见的。 
  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二月,兵科给事中李上疏,极论逃人法之弊,归结为七可痛,大大触怒了满洲亲贵。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定李死罪。顺治帝不准,命再议。又议得杖责四十、流徙宁古塔。顺治帝命免杖,安置在离关内近一点的尚阳堡。身为皇帝的福临,只能用这样曲折的方式来保护他朝廷中的一个中下级官员,他心里真够窝囊的了! 
  议政王贝勒大臣们竟得寸进尺,将逃人法进一步修改为:窝主处绞刑,家产尽行籍没;窝主邻居十家流徙,有关官员分别处分。这样一来,每有一个逃人,就会有一个窝主被绞死,一干官员受严惩,还有多少无辜百姓白白送命! 
  福临不再退让。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六月,他为此向八旗军民官兵发了一道专门的谕旨: 
  朕念满洲官民人等攻战勤劳,佐成大业,其家役使之人,皆获自艰辛,加以抚养,义无可去之理;乃十余年间背逃日众,隐匿尤多,故特立严法示惩。以一人之逃而株连数家;以无知之奴仆而累及官吏,皆念尔等数十年之劳苦,万不得已而设,非朕本怀也。 
  尔等当思家人何以轻去,必非无因。果能平日周其衣食、节其劳苦,无任意困辱、无非刑拷打,彼自感恩效力,岂有思逃之理?尔能容彼之身,彼自能体尔之心;若专恃严法,全不体恤,逃者日众,何益之有? 
  朕为万国主,犯法诸人,孰非天生民、朝廷赤子?今后宜体朕意,使奴仆充盈,安享富贵。 
  在福临的攻势面前,议政王贝勒大臣们不得不有所收敛。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二月,福临改定逃人法,免了窝主的死罪。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五月,福临又下了一道更厉害的谕旨: 
  年来逃人未止,小民牵连被害者多,闻有奸徒假冒逃人,诈害百姓,将殷室之家指为窝主,挟诈不已,告到督捕衙门,冒主认领,指诡作真,种种诈伪,重为民害。如有旗下奸宄横行,许督抚逮捕,并本主从重治罪! 
  这道谕旨,实在是一次政治地震,激起了剧烈的反响。各省督、抚居然可以对旗下人逮捕、治罪,这真是破天荒!它触动了每一个人,不管他是满是汉,是旗人是平民,朝野一派沸腾。然而逃人之祸,自此也就渐渐停息了。   
  皇贵妃宠冠六宫(4)   
  仅仅为一个逃人法,身为大清皇帝的福临,得用亲政后整整八年的时间才能达到目的,遑论其他那些重大的新政建设、旧制革除。他推行的汉化所遇到的巨大阻力可想而知。福临不但没有停步,没有退却,反而越来越向汉化的方向倾斜,他自己也越来越深地沉浸在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 
  他不仅精通汉语汉文,认真刻苦地读遍了他能得到的一切古今书籍,而且在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等方面全面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尤其喜爱与文人雅士们,包括文化素养很高的得道高僧们来往聚谈,乐此不疲。 
  清初诗人尤侗,号西堂,长洲人,其诗文多出新警人之思,常杂以谐谑,每篇作品一出来,立刻传诵人口。其中不少愤世嫉俗之作,甚至直攻清初三大弊政,同情广大百姓因此而遭受的痛苦。顺治帝因非常欣赏尤侗的诗文,竟也不怪罪他对满洲统治的冒犯。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汉学士王熙在与皇上讲读书史的经筵上谈及尤侗的文章,顺治帝立刻索去阅览,亲加圈点,再三赞叹,称之为“真才子!”过些日子,又亲自摘录尤侗文集中《讨蚤檄》一文示王熙,说:“此奇文也!”就有人跟着献上尤侗的杂剧《读离骚》。福临读后更加喜爱,令梨园弟子播之管弦,为宫中雅乐,自比之为李白为唐玄宗所作的《清平调》。 
  尤侗仕途蹭蹬,顺治年间考取拔贡,官职低微。直到康熙十八年,应召博学鸿儒科。康熙帝见到他的名字,说:“此老名士也。”尤侗于是在自家堂楹上刻写了父子两代皇帝对他的评语: 
  真才子章皇天语 
  老名士圣上玉音 
  见者无不艳羡,他自己也深以为荣。 
  顺治帝尤其喜爱书法绘画。留存至今的乾清宫里的“正大光明”匾额,就是福临的手笔。他甚至书写唐诗赐给住京师善果寺的弘觉禅师木陈道:“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有行家称顺治帝的书法为清代各帝之冠,认为远远超过在全同各地处处留迹的他的曾孙乾隆皇帝。 
  顺治帝还善画,他的手指螺纹画“渡水牛图”意态生动,为笔墨烘染所不能到。他的山水画,写林峦向背、水石明晦之状,能得宋元画风,都深受后世文人称赞。福临有一次到内阁,内阁中书盛际斯慌忙回避。顺治帝把他叫住,让他跪到面前,熟视片刻,然后取笔画一个盛际斯像,面如钱币大小,却须眉毕肖。福临画罢出示诸臣,全都赞叹不已。盛际斯拜伏在地,请求皇上将画恩赐。福临笑而不许,焚烧而罢。 
  顺治帝曾召词臣徐元文、叶方霭等人入乾清宫。这些金榜题名的状元探花们忐忑不安地被领进金碧辉煌的大殿,却看到了他们意想不到的景象: 
  皇上不戴帽不穿靴,身着汉人文士常穿的单纱暑衫和禅裙,脚曳江南吴地的草鞋,受词臣们跪拜后,命他们升殿观看他福临的藏书。殿中书架数十,经史子集、稗宫小说、传奇时艺,无所不有;书架间又列长几,上面罗列着商彝周鼎、哥窑宣炉、印章画册,数不胜数;庑下珠兰、建兰、茉莉百十盆,清香扑鼻,璀璨耀眼,浓绿宜人。这分明是他们最熟悉的书斋气氛,哪里像皇帝听政之所? 
  顺治帝赐他们席地而坐,从容问起群臣贤否,时政得失。词臣们都聪明地以“初进小臣,不能备知”而避开回答。但说起书史古文,谈话就有兴致了,聊了很久,皇上才命词臣们出宫。 
  这情景、这氛围,在汉人文士眼中,哪里还像一个以骑射起家、以铁血征服天下的异族帝王?与中原士大夫有什么区别? 
  难怪天下忘其为夷狄之君焉。 
  直到顺治十五年(公元1685年),福临的汉化进程,福临对国家制度和朝廷政治的建革,基本顺利。但逆风阵阵,早已起于青萍之末了。 
  福临所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几乎没有一项不触犯满洲贵族和八旗官民的权益,不可能不激起他们的不满。只不过在顺治十五年以前,清朝还存在着两大外部敌人:南明永历和东南的郑成功,一致对外的民族团结精神还能够压住贵族们对皇帝的怨愤。福临的革新显然是在开顶风船,是逆着满洲大多数人的意愿行事;但对统一大业、对更大多数的汉民而言,他的所作所为顺应了历史潮流。 
  顺水逆风行船,并不畅快。如果逆风不敌水流速度,应该说还是顺境。 
  这三年,也是福临生命之花开得最绚丽的三年。 
  经历了那许多波折和障碍,有情人终成眷属,董鄂氏终于来到他身旁,一对痴男怨女终于如愿以偿,其乐何如? 
  被自己深爱的人所爱,是爱情生活的至境,福临自幼缺少的温暖得到补偿,福临丰富的感情有了归宿。所以,婚姻不但没有成为爱情的坟墓,反而使爱情之火越燃越旺、越来越明亮。 
  董鄂妃美丽、聪慧、温柔如水、善解人意,尤为难得的是她知书达礼,甚至已读过四书和易经,又工词翰,好书法,有相当深的汉文汉语水平,在当时入关之初的满洲世家女中,真可谓是寥若晨星、亮若晨星的女才子。努力推行汉化的福临,在宫里宫外、皇族世家的无数满蒙贵妇中,忽然见到她,就如满园绿树中忽睹一朵耀眼的红花,热天远路上突见一股清泉,苦苦歌唱的啼血杜鹃得到了知音。难怪他们俩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竟等同于民间的小夫妻。   
  皇贵妃宠冠六宫(5)   
  自从她来到宫中,福临的心变得宁帖而饱满,充满了幸福感。 
  每当福临下朝回宫,董鄂妃一定倚宫门迎候,问寒问暖。若发现福临稍有不乐表情,便立刻安慰说:“陛下今日回宫晚,是不是身体劳倦了?”并赶紧令人准备福临最喜爱的奶茶和点心菜肴。饮食送到,董鄂妃也总是亲自奉进给福临后,安静地站在餐桌边侍候,劝勉皇上多加餐饭。 
  如果遇到庆典宴会,福临必须多量饮酒时,她就一定会频频告诫随侍太监,要好好服侍皇上安寝,寝室里千万不可太热,防止皇上酒力得不到发散。为此她总是放心不下,深恐太监不足恃,往往半夜三更,又亲自跑到福临的寝所整夜地看护侍候,一定到福临酒劲过去,安眠如常,她才松一口气。 
  福临生性好动,尤其爱好骑射狩猎,她对此很是担心,每每劝谏说:“陛下藉祖宗鸿业,讲武事,安不忘战,是好事,但马足安可恃?以万邦仰庇之身轻于驰骋,叫我提心吊胆,实在为陛下感到危险啊!”所以她常伴随福临出猎驰马,大有以守护人自居的意思,可是福临的马偶然一绊一蹶,她都会惊得脸色大变,冷汗满面。 
  被人真诚而亲切地关怀,受人无微不至的爱护,幼时备尝孤苦的福临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福临看到她总为自己忙进忙出,很不过意,邀她与自己共餐,她却和悦地反问一句:“陛下厚待我是我之幸,何不与诸大臣共食,使之得奉皇上笑颜而沾宠惠呢?”福临的新政常常受阻,他又脾气急躁,与大臣们关系有时很紧张。听了她的劝告,福临果真频频召诸大臣与自己共同进膳,大大缓和了君臣间的气氛。 
  朝廷里的大臣们新旧交替、派系林立,也常使福临气恼发火。她得知其故后,劝福临说:“这事本不是我该干预的,但以妾愚意测度,诸大臣即使有过错,也都还是为了国事,并非为自身谋利,陛下何不息怒,平心静气地详细考察,以服其心呢?不然,诸大臣都不能心服,又何以服天下之心?” 
  “红袖添香夜读书”,是中原文士向往的佳境;对此认同的福临却有另一种相似的境界:红袖添香夜批本。不管奏本数量有多少,不管福临批本批到多晚,她总是陪伴在侧,为福临披衣倒茶、捻灯添香,从无懈怠。有时奏本过多,福临看得不耐烦,草草一翻就搁置一旁。她就会轻声问:“这些不是朝廷机务吗?陛下怎么就随意搁置了呢?”福临答道:“不用看,都是循旧例的老一套。”她便进一步劝说道:“这虽然是奉行成法,安知没有因时期不同需要更张,或有其他缘故应该洞察的内容呢?陛下怎么能忽略呢?祖宗付于陛下的大业至关重要,即使身体劳累,恐怕也不应该草草了事吧?” 
  福临听劝,自然格外勤政。有时干脆命董鄂妃同自己一起批阅文章,她就赶紧起身敬谢,固辞不可,说:“妾闻妇无外事,岂敢以女子干国政。惟陛下裁察!” 
  每当福临听日讲官讲课的日子,回宫后,她总要福临为她复述当天学到的经史章句大义。说得流畅完全,她就很高兴;要是有所遗忘,她就有些生气,带着责备的语调说:“妾闻圣贤之道备于载籍,陛下读懂学好默记于心,才能于朝廷政治有所裨益,否则,讲书学习还有什么用处呢?” 
  可见,小夫妻间并不只是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董鄂妃对福临也不是一味迎合、奉承。她不但是他的爱侣,也是他的知己,能对他的治国理政加以督促和鼓励,这不是宫中任何别的人能够做得到的。她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无人可以代替。 
  董鄂妃还具有许多福临非常欣赏的美德。 
  一天,顺治帝连夜审阅一批上报斩首的罪犯案卷,心中不忍,手提朱笔,犹豫难下。董鄂妃见状,起身问道:“是什么奏疏,使陛下痛心难决到这种程度?” 
  顺治帝告诉她:“是秋决疏。其中十多人,只等朕报可,就置于法了。” 
  董鄂妃一听,潸然泪下,说:“这些罪犯大多愚昧无知,又不是陛下一一亲审的。妾度陛下之心,即使亲审也还惟恐不得真情,何况刑司审问,岂能全无冤屈?陛下还是应谨慎从事,在其中尽量寻求可矜宥者全其性命,以称上天好生之仁。” 
  顺治帝听从她的意见,一再详览完毕,她还要勉励福临再阅,并说:“民命至重,一死不可复生。陛下千万留意参详稽察,不然,他们还能指望谁呢?”她还常常对福临说:“这样的有关民命的生死大事,与其失入,毋宁失出。” 
  这样的仁爱之心,非常符合福临从儒家学说中学到的仁政王道,是他十分看重的长处。 
  董鄂妃生性节俭,衣饰简朴,不尚华彩,即使簪钗耳环也不用金玉,而以骨、角等物代替,与废后的豪华奢侈形成鲜明对照。 
  董鄂妃识大体顾大局,谦逊宽和从不恃宠而骄,也不以皇贵妃身份自矜,宫闱眷属,一视同仁,年长者呼之为媪,年少者称之为姊,就是对福临的乳娘保姆也以礼相待,从无怠慢。就连宫女太监得罪招致福临发怒时,她也出面为这些奴仆拜求,请福临看在他们往昔勤劳效力之处,原谅他们并息怒宽怀。 
  皇贵妃原有副后之称,董鄂妃才干超群,弥补了小皇后的少不更事。后宫的各种事务,在她的调理下井井有条,各得其所,使福临终于摆脱了内事丛集、关系复杂、矛盾百出的缠绕,得以舒怀宽心,专意综理朝政。她确实是这位少年皇帝的贤内助。   
  皇贵妃宠冠六宫(6)   
  最让福临感慨不已的是,董鄂妃从无丝毫嫉妒,这是和他的第一位皇后形成鲜明对照的又一个德性。其他妃嫔有优长处,她总是最先向福临禀奏称道;而有了过错她又替她们遮掩,不使福临知道。但事情就是这样奇怪,她越是不嫉妒、越是向福临推荐其他妃嫔,福临反倒越是对她一往情深,用情专一,使她处于宠冠后宫的特殊地位,并把后宫的所有事务都委托给她。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侍奉皇太后。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当初庄太后阻挠董鄂氏进宫的态度可知,她不喜欢董鄂氏。福临专宠董鄂妃,威胁了太后的侄孙女即当今皇后的地位,实际上也就是威胁了后宫蒙古博尔济锦氏的一统天下,她对董鄂妃自然戒心很深。人们常开玩笑地说,婆婆与媳妇是天敌,可知关系之难处。皇家也是一样,何况预先就存有偏见、存有戒心的皇太后对皇贵妃? 
  董鄂妃没有畏惧退缩,不管她心里多么觳觫,她还是婉静谦恭、落落大方地来到太后身旁。她秀美温柔、端庄文雅,娴熟于宫中各种繁复的礼节,所以进退有序、应对得体,太后竟挑不出她的毛病。庄太后毕竟不是寻常宫廷贵妇,她的政治家素质使她必然具有爱才的特点,纵然心存芥蒂,面对这个如花似玉、聪颖灵秀的儿媳妇,也不能不生出几分怜爱来。 
  皇太后雅性修洁,就是日常起居细节,也都严肃认真,一点规矩不能错的。福临是亲生儿子,又是讲孝治天下的皇帝,孝养亲娘原应无微不至,但终究身为男子,有许多需要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