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_德国-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如德国国歌所唱:

    “统一、主权和自由,

    为了德意志祖国;

    让我们一起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

    象兄弟那样团结起来,献出我们的双手和真心。”

    莱茵河滔滔北去,它见证过的光辉岁月和折戟沉沙都已汇入历史的深处,笼罩德国上空的硝烟更是早已散尽,但是历史的记忆并没有泛黄,也没有褪色。

    历史浩荡了五百年,风云也变幻了五百年。对德意志来说,这是荣耀与屈辱、富强与衰落并存的五百年,战马剑盾铸成的刚性社会使它迅速进入现代化。然而第二帝国的现代化是背负着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现代化,纳粹则是极端暴力的现代化,他们把德国推向了征服与扩张的道路,给世界和德国带来了两次浩劫。

    德国战后的历史与此前的历史截然不同。正如艾哈德所说:德国要成为世界大国,最好的办法是发展经济,而不是采取军事手段。联邦德国的发展历程是和平与*的现代化。这次崛起也不同于俾斯麦、威廉二世、希特勒等人信奉的地缘政治,而代之以“经济政治”。

    历史没有最后一幕。

    回头望去,欧亚大陆的炮火,碧海蓝天的硝烟,历代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刚愎自负、愚昧无知和一败涂地,以及由此而来的一切羞辱仿佛都化作长长鸣响的警钟,向德国今日的腾达和明天的希望招手!

大国崛起·德国 第二部分 分裂(1)

    1618年5月23日,捷克的布拉格王宫,突然,大批全副武装的群众冲入王宫,到处搜寻国王菲迪南,却找不到,愤怒的人群将两个国王的宠臣从20多米高的宫殿窗口扔了出去,这两个家伙掉到了王室的垃圾堆上,居然都保住了小命,一个昏了过去,一个伤了腿。

    谁也不会想到,这么一件并没有造成太大损失的事件,居然会引发欧洲第一次国际战争,而且一打就是三十年,其间,德意志大地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用那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来形容也并不过分。

    1、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意志已经无望地倒在地上,被踩得稀烂,撕成了碎片,流着鲜血。

    “掷出窗外事件”的起因是哈布斯堡家族。以奥地利为统治中心的哈布斯堡家族从15世纪30年代起就占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位置。自路德引发的宗教改革以来,在德意志的大地上,诸侯们分成了天主教阵营和新教阵营,而哈布斯堡家族属天主教阵营。

    如果仅仅是宗教纷争也就罢了,问题在于哈布斯堡家族通过一系列的联姻和继承,占有了阿尔萨斯、士瓦本、捷克等大片土地,西班牙也与他们保持密切的合作。哈布斯堡家族对于罗马帝国往昔的辉煌心向往之,他们试图以此为凭建立一个囊括意大利、德意志在内的真正统一的大帝国,进而谋求欧洲霸权,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看作是他们的一次统一的尝试。

    但摆在哈布斯堡面前的阻力,就是德意志的那些选侯们,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央皇权的壮大,更糟糕的是,哈布斯堡的战略意图也引起法国、英国、丹麦、瑞典这些国家的注意,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看到欧洲出现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于是整个欧洲隐隐然分为了两个阵营。

    哈布斯堡信奉天主教,而反对派诸侯则多属新教,查理曼大帝的子孙不约而同地扯起了宗教的大旗。出身哈布斯堡的菲迪南打击捷克新教势力,实则与宗教没多少关系,他是为了巩固哈布斯堡的统治,扫除阻碍自己的力量。

    遗憾的是,这位被狼狈地赶出捷克,却反而得以继任新的德意志罗马帝国皇帝的菲迪南陛下,他的才具与哈布斯堡家族的宏大目标相比,实在是太不相称了,时局不明,准备不周,举止失措,兴之所至,贸然挑衅,结果一下子就挑起了捷克的民族情绪,更要命的是引起了整个欧洲的警惕。

    他大咧咧地在捷克*新教势力,却没办法控制时局,一乱之下,身不由已,由得一个小小的捷克起义军打到首府维也纳城下。堂堂大皇帝竟向下属“天主教联盟”请求支援。天主教联盟调动大军直接介入,而对立的“新教联盟”虽然也卷入战争,但是没有直接出兵,捷克起义被*,菲迪南血洗捷克,取消信教自由。

    刚得到胜利的菲迪南洋洋得意,为压制新教诸侯,把手伸向德意志的西北部,这让英法和丹麦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丹麦以保护新教的名义进攻菲迪南,而菲迪南居然被并不很强的丹麦军队迅速击败,他再次向天主教联盟请援,可是他前段时间得志便猖狂的表演让联盟的诸侯们感到害怕,他们也不愿意看到皇权的强大。于是坐观皇帝惨败。

    在菲迪南欲哭无泪的时候,三十年战争中的两颗巨星之一出现了。一个叫华伦斯坦的军人愿意自募军队出战,而且不要皇帝出钱,只要一个名义。菲迪南简直不信有这等好事,他问华伦斯坦:波希米亚能否养活两万军队。华伦斯坦回答:“不是两万人,而是五万人。”

    不知道他对皇帝又说些什么,菲迪南很快就委任他做司令。但是不久,整个德意志都能猜出来他大概说了些什么,而一向对人民冷酷的菲迪南对此丝毫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大国崛起·德国 第二部分 分裂(2)

    华伦斯坦有捷克人的血统,但他却把自己视为纯粹的德意志人,他是一个新教徒,却替天主教皇帝打仗,其实他什么宗教都不信,他信仰的是权力和一统德意志的梦想。但他的确是一位杰出的统帅。他嘲笑那些传统的作战原则,他征召雇佣军,一出手,就轻轻松松连胜几场,而天主教联盟怕好处都被他占了,也匆匆出兵,丹麦战败。

    华伦斯坦声名鹊起,但这名声在德意志老百姓看来,实在是太血腥了,因为没有固定军费,他居然纵兵大掠,一来补充军费,二来调动士气。这样一来,他所到之处,如同蝗虫过境,寸草不生,老百姓只能在废墟中哭泣。这也是这位一代英才最为人所唾骂的地方。

    在当时迎接华伦斯坦凯旋而归的不仅有老百姓的怒骂,还有诸侯们的弹劾。原因在于华伦斯坦虽然残忍,但是却非常有志向,他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富强的德意志,与哈布斯堡家族空想式的战略相比,他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他认为诸侯不除,国无宁日,极力主张废除诸侯,统一全国,然后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发展海上贸易,建立世界强国。由此后欧洲发展史来看,不能不佩服华伦斯基的远见。

    但是他小看了德意志诸侯的实力,他们威胁菲迪南,要解散军队,不选他的儿子做皇帝。菲迪南屈服,免华伦斯坦职务,解散军队。刚把华伦斯坦赶回家的菲迪南马上又作怪,宣布《归还教产令》,逼得本来打算屈服的新教诸侯们向外国求援。

    于是,就在解甲归田的华伦斯坦在家里叹息着老死田园,不能一展抱负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而这个转机是他的一生中最杰出的敌人带给他的。

    1630年7月,一支瑞典军队打着“挽救德意志信仰自由”的旗号,突然出现在德意志中部,而菲迪南把新教的诸侯推到了瑞典人的怀里,因为他居然还不停止归还教产令。他的敌人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个满头金发的潇洒骑士,三十年战争中的另一个巨星。命运让古斯塔夫和华伦斯坦来了一次巅峰对决。

    古斯塔夫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理解火器的意义,并为此创造了新式的战术,其军事指挥犹如行云流水一般,堪称艺术,在战役指挥上甚至略胜华伦斯坦一筹。他一出现,就用线式战术布阵,充分发挥火器威力,把天主教联军打得落花流水,他陷北德,下纽伦堡,渡莱希河,兵临慕尼黑。没有任何一个天主教联盟的将军可以稍稍影响一下他行军的速度。

    给古斯塔夫提供了40万塔勒军费的法国盟友路易十三,也对瑞典的胜利感到恐惧,大喊:“这是一个严重时刻,要为这些哥特人的前进划一个极限”,急忙派兵沿莱茵河布防。

    菲迪南终于明白华伦斯坦是无法替代的,于是华伦斯坦再披战袍。他的条件是:对皇帝的军队和后备部队拥有指挥权;不受任何人监视;他在攻占的国土上接管皇帝的若干权力,如没收财产权和赦免权;可以和外国进行各种谈判,可以签署和约,等等。菲迪南只有同意。

    华伦斯坦也震惊于古斯塔夫的军事才能,因此他采用围魏救赵的战略,不断打击古斯塔夫的新教盟友,牵着想决战的古斯塔夫绕圈子,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杀个回马枪。11月16日,古斯塔夫终于与华伦斯坦在吕岑城下正面决战,对于这一战,整个欧洲已经期待了很久,整个德意志的走向和欧洲的格局都系于此战。

    那天,天降大雾,双方斗智斗勇,古斯塔夫的士兵喊着:“上帝与我同在”。而华伦斯基的战士喊着:“圣母玛利亚”,互相冲杀。作为大军统帅的古斯塔夫亲自带骑兵冲锋,他击散华伦斯基的火枪兵和骑兵。眼看胜利在望,大雾之中的古斯塔夫不辨方向,仅带着三名亲兵就当先冲入敌阵,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背部,北方的雄狮战死了。

大国崛起·德国 第二部分 分裂(3)

    但他的死激发了部下的勇气,他们不仅没有因此溃散,反而在悲愤中发起全线冲锋。为抢回敬仰的统帅遗体,瑞典全军拼死血战,宁死不退,腿部受伤的华伦斯坦面对如此强悍的敌人只能率军退走。当天晚上,成千上万的瑞典士兵手持火把,守护着他们国王的遗体。

    古斯塔夫之死常令后人叹息,因为他的死充满了英雄悲歌、马革裹尸的壮烈,毕竟,能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是真正军人的死法,是将军的荣誉。与他相比,菲迪南之流的哈布斯堡皇帝就显得懦弱而无血性,没有一个德国皇帝,甚至没有一个诸侯战死沙场,死去的都是德意志人民,仅仅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德意志人民效忠的都是些什么人。

    在古斯塔夫心中,有一个在德意志建立新国家的计划,英雄壮志未酬,总是令人扼腕。金德里在《三十年战争史》中说:“(如果胜利)他是可以达到他的最终目的,在日尔曼建立一个国家,使该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进步,提前一百年以上。”

    华伦斯坦知道,在战役上他败了,但在战略上他胜了。果然,没有了古斯塔夫的瑞典军队就像没有了灵魂,在诺德林根被华伦斯坦击败。

    而华伦斯坦也是好景不长,如果说古斯塔夫战死沙场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话,那么华伦斯坦之死就让人感到统治者的卑污与低下。当华伦斯坦再次要求皇帝执行中央集权的计划时,天主教的诸侯们,感到“功高震主”的菲迪南,以及华伦斯坦一手提拔的几个雇佣军部下居然联合起来,刺杀了华伦斯坦。

    在埃格尔的一座城堡里,华伦斯坦没有躲避,没有自卫,任凭一柄长剑刺入心脏,在此之前,菲迪南就宣布他是“叛国者”,元帅的遗产被自己的部队瓜分。

    这是一个可以产生英雄却无法容忍英雄的时代。也许是华伦斯坦太超前了,也许是他的能力太强了,强得让那些互相之间矛盾重重的敌人不得不放下纠纷,联合起来消灭他。

    只是,一柄长剑就让德意志统一的可能性延迟了二百多年,在德意志的悲剧史上又写了惨痛的一笔。也许在这块战争中,德意志最大的悲剧就是坐在帝国皇位上的是菲迪南,而不是华伦斯坦。但这恰恰也是历史的必然。当消息传到菲迪南耳边,他居然哭了,惋惜地说“他们把他描绘得过于黑了”。

    菲迪南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什么好名声,以至于一位帝国元帅说:“将来的皇帝应该是一个能够开拓疆土的帝国元首。如果他把国家管理得一塌糊涂,那么他就必须辞去这一最高国家公职。”而席勒则在《三十年战争史》中毫不留情地痛骂:“独夫的野心之所以造成如此有害的后果,肯定是因为他的这种野心正好不幸碰上了这样一个世纪,碰上这样的战争以及纠纷。”

    随着那两个梦幻般的伟大敌人先后退出历史舞台,三十年战争这部悲剧的情节开始变得松散。最后,当德意志战场的双方都筋疲力尽的时候,法国人跳了出来,一出手就摘了欧洲霸主的桂冠。

    1648年,德意志成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法性质的条约——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这个条约规定了欧洲政治的游戏规划,它要求保持力量和利益的平衡。它也是德意志帝国的死亡证明。

    它使法国、瑞典都从德意志得到了大片土地和赔款,它正式承认荷兰独立,承认瑞士从德意志独立出去。它以国际法的形式进一步确认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帝国皇帝的权力再次被压缩,各方诸侯具有真正的君主地位,而欧洲列强可以随意干预德意志内部事务。也就是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在实际上已经彻底瓦解了。

    德国问题从此成为欧洲问题,德意志的统一不光是它的内部事务,而是国际事务,因为它的统一崛起势必打破欧洲的力量平衡。在三十年战争后,法王路易十四的陆军大臣卢瓦侯爵认为:“可以看成我们未来真正敌人的德国人,若是有朝一日有一个皇帝骑马出征进攻我们,他们不用联合其他民族就可以灭了我们。”

大国崛起·德国 第二部分 分裂(4)

    也许是一语成箴,200多年后,德意志的一位诸侯在一位华伦斯坦式的人物帮助下,进军巴黎,一战成功。三十年战争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三一定不会想到,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居然会在自己建造的凡尔赛宫里。着实让人感到了历史的沧桑与无奈。

    而在当时,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为德意志统一之路平添了一道障碍,仿佛一张无形的巨网罩在德意志头上,德意志向着统一目标的每一次努力,都会因为扯动这张网而束缚自己的手脚。

    而在当时的德意志是一片惨状,恩格斯形容说:“到处是一片人去地荒的景象。当和平到来的时候,德意志已经无望地倒在地上,被踩得稀烂,撕成了碎片,流着鲜血。”

    2、只有在梦想的空中王国里,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是无可争辩的。

    【图片:德国人民的生活状况】

    德意志被三十年战争撕裂了!作为主要战场的德意志被任意蹂躏和践踏,成为各国争夺利益的角逐场。人口锐减,农业衰落,工业降到15世纪以前的水平,原本就落后的经济一蹶不振,德国的发展滞后于西欧至少半个世纪!

    在这场战争中,最苦是德意志人民。在各国军队的掠夺和杀戮下,连死尸身上的衣裤鞋袜都被剥得干干净净。柏林以北的鲁平地区人口几乎灭绝,只剩下4个村子,每年新出生的婴儿不过四五个而已。纽伦堡只剩下原有人口的2%,柏林只剩下7500人,而当时巴黎和伦敦都已经是50万人口的都市,普法尔茨从原来的10万人减少到2000人。帝国1300万的人口只剩下不到23,12000个城镇村庄遭到破坏,甚至发生过杀儿童、吃人肉的惨事。

    恩格斯指出:三十年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使德国有200年不见于政治积极的欧洲国家之列。”

    随着三十年战争的硝烟散去,出现在德意志政治版图上的是300多个邦和1400多个骑士领地,也就是说总共有1700多个独立政权。在这些国家中,有的小国只有几平方英里的土地。威斯特伐利亚地区面积仅1200平方英里,却存在着52个邦国。狭小的领地使邦君不敢轻易进行军事演习,害怕稍不留神炮弹掉入邻邦,引发祸端。

    长期分裂导致落后,历史的逻辑向来是——落后就要挨打。德意志成为整个欧洲的战场。

    渐渐地,德意志甚至习惯了这样一幅场景:昨天在自己的家园横冲直撞的是瑞典军队,今天以统治者姿态出现的是法国皇帝,明天耀武扬威的可能是俄国的仪仗队。

    当英国、法国、俄国等左邻右舍以民族国家的姿态,不断在世界扩展自己影响的时候,德意志的一些诸候们却靠向列强出租士兵来赚取财富,不打完仗不得回家。甚至远在新大陆,当华盛顿将军为日后的美利坚合众国而率军苦战的时候,他的麾下有来自德意志的志愿者,而他的敌人中,就有来自德意志黑森地区的雇佣兵。

    对德意志的诸侯们来说,青壮男子就是金灿灿的财富,因为战死一人,他们就能得到五六百塔勒,于是在欧洲战场经常出现这样一副场景:

    在战场两边为别的国家浴血厮杀的,是同文同种的德意志人,濒死的呼喊声中回荡着金元的叮当声和一个民族无望的呐喊。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德意志人却很少起来反抗诸侯们的*,他们的服从意识让世人为之叹息。

    政治的分裂导致经济的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