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崛起_德国-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使歌德三次顶撞了他,拿破仑依然钦佩他,即使这是拿破仑十几年来第一次遭人抢白,他还邀请歌德去巴黎,歌德却像贝多芬一样拒绝了。

    可以说,在德意志全体都处在被征服的沮丧时,是歌德和贝多芬这些文化艺术大师用自己的作品,挽回了德意志的尊严。在他们以前,德意志的文化不被人重视,自他们之后,德意志的地位难以毁灭,因为世界文明殿堂里有他们光辉的贡献。而德意志民族的凝聚力,就在他们所创造的文化血脉里。

    是的,思想和文化的统一是一个民族国家形成的最根本基础,而一点,德意志的文化巨人们做得实在是太出色了。

    一位法国历史学家如此评价:“能够发现普遍的思想,这是德国知识分子的能力。德国人在1780年到1830年提出了我们时代的思想。没有一个国家或一个时期,能出现像德国人把思想发展到如此高度的能力。”

    侧文6:歌德

    歌德出身于法兰克福的名门,父亲是议员。25岁就以《少年维特的烦恼》而一举成名,声动欧洲。当时的青年男子都以“维特”为摹仿对象,穿着维特式的服装,摆出维特式的忧郁表情,甚至学维特自死。

    26岁,歌德就成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他像浮士德一样力图改革,却同浮士德一样遭遇失败,而且在十年里埋首琐碎的事务,无法创作。于是十年之后,他不辞而别,游历意大利,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重拾创作的快乐,德国画家笛斯白还以歌德为对象,创作了一幅名画《歌德在罗马郊外的坎帕尼亚》。两年后,歌德重回魏玛,辞去大部分宫廷官职,潜心于文学创作。此时他开始写《浮士德》这部世界文学宝库中经典中的经典。

    他一生中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与席勒长达十年的合作,他们合作写诗、办杂志,造就了整个德意志文学长达十年的辉煌时期,歌德自己也说这是“一件幸运的事”,后来席勒的去世让他感到失去了自己“生命的一半”。

    但是歌德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即使在74岁的时候,他还萌发了一段恋情,就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一样热情地追求一位少女,当然歌德对于爱情的态度是严肅的,他甚至逼着魏玛公国的奥古斯特公爵在胸前挂满勋章、全副礼仪地去替他求婚,但是被委婉的拒绝,为了尽量少伤害这颗“德意志伟大的心”,少女一家还在他生日的时候送给他礼物。

    歌德已经知道事不可为,不禁悲从中来,在马车的车厢里和驿站上,写下他晚年最著名的爱情诗篇《玛丽恩巴德悲歌》,他像一个失恋的少年一样,亲手把诗稿装订成册,配上红色的头皮封面,用一根丝带捆好。

    十年之后,也就是1832年3月22日,伟大的心灵停止跳动,德意志的“歌德时代”结束。有人说,只要有歌德,就能部分地补偿德国人的剑带给世界的创伤。

大国崛起·德国 第二部分 战斗(1)

    1806年,一个矮个子的巨人带着大批军官来到柏林郊外,用马鞭指着一座墓碑对部下说:“要是他还活着,我们就不可能站在这里了。”说话的人是拿破仑,而墓碑的主人是腓特烈大帝。这两个人都对德国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腓特烈其实一生都没称帝,他只是普鲁士的国王,皇帝的称号是人民赋予他的。他做了什么,以至于目空一切的拿破仑会如此评价他?

    1、我的事业后继有人,我死而无憾。

    【图片:菲特烈二世,七年战争,菲特烈演奏长笛】

    在三十年战争之后,德国有一些诸候雄心勃勃,渴望着统一的荣耀之冠落在自己头上。这其中,一个叫普鲁士的邦国显露出来。

    1643年,弗里德里希?威廉带着600人马直奔柏林城下,要求柏林市民对自己效忠,他发誓:“我一定要把勃兰登堡—普鲁士建成强权国家”。三十年战争使威廉明白,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拥有一支强大的常备军。

    在此后的岁月里,普鲁士的历代君王通过承认容克地主对农民的特权,而换取他们对王权的支持,普鲁士建立枢密顾问委员会作为中央权力机构,在城市设立税务委员,并逐步控制城市的行政,而这些行政长官一般都由国王委派,由此建立了一个官僚机构,同时,推行军国主义政策,让容克子弟担任常备军军官,逐渐形成军官集团,官僚机构和军官集团成为普鲁士国王统治的支柱。而普鲁士成为一架强大的战争机器。

    同时,历任统治者还提倡重商主义,鼓励工商业发展,利用莱茵河等河流向北方工业国输送粮食,发展贸易,兴办手工业。容克地主们利用“农奴制的第二版”积蓄了雄厚的经济力量。而整个普鲁士的经济实力也逐渐增强。

    面对稀少的人口,威廉认为“人是最大的财富”。1685年10月15日,法国路易十四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剥夺了新教徒的权利,新教徒大批逃亡。威廉慧眼识良机。仅仅3个星期之后,颁布《波茨坦敕令》,鼓励法国受到*的新教徒移居普鲁士。后世公认这是普鲁士崛起的第一步,也是这位统治者最有远见的决策。此后,普鲁士的国王们就一直鼓励外来人口的迁入,特别是允许那些在其他欧洲国家受*的新教徒迁入普鲁士,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资本,让普鲁士的快速发展起来。

    威廉的儿子仗着老子打下的基础,把8000军队出租给德意志皇帝,其代价是1300万塔勒的巨款和一个“普鲁士的国王”(也就是说只能用于普鲁士地区,在其他实际控制地区不起作用)的头衔,1701年,“普鲁士的国王”加冕典礼举行,腓特烈一世成为第一任国王,整个庆典活动持续了半年。从此刻开始,“统一国家”的意识开始在整个普鲁士滋生。

    40年后,也就是1740年5月31日,一位传奇人物登上了普鲁士王座。他是腓特烈二世,他将使整个欧洲大吃一惊。

    但在刚继位时,欧洲的舆论并不看好他,人们津津乐道是他们父子的趣事。

    腓特烈二世的父亲是威廉二世,祖父就是普鲁士的第一位国王腓特烈一世。威廉二世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他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穿军服的国王,他跟腓特烈一世的奢侈风格全然不同,他节俭得好似一个守财奴,他抽最便宜的烟叶,哪怕这烟叶熏得王后受不了;即使大臣出钱请他参加豪华的宴会,他也会嘟嘟囔囔地把丰盛的菜推在一边。他一生只有两次向柏林图书馆捐款,一次捐了4个塔勒,另一次捐了5个塔勒,引得所有欧洲王室一片笑声。

    但是那些衣着华贵的欧洲国王和贵妇人们并不知道,这位国王把国家一年700万塔勒收入中的600万投入到军队建设中,在他的时代,普鲁士人口居欧洲13位,领土居第10位,而军队人数却居第4位。他创造了一个高度集权的军国主义国家。

大国崛起·德国 第二部分 战斗(2)

    侧文七:士兵王

    威廉一世的高度集权是从娃娃抓起的。他规定容克家族中除长子外的所有子弟都要从小在王家“讲武堂”学习(长子要继承家业),从小向这些少年灌输一种思想:向国王效忠,为国王服务,这是最大的荣誉,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而要获得荣誉首先要讲纪律。他在《战争总则》中说,纪律是“国家的荣誉和生存的基础”。当这些容克子弟真正成为军官后,就不再是容克贵族,他们的薪俸和在社会上的特殊地位都来自国王的恩赐,他们是属于国王的军官,只服从国王的命令,于是,像其他德意志邦国那样,敢于跟国王叫板的贵族地主渐渐不见了。而且他还通过划分征兵区方式,直接让军队从容克的领地征兵,容克在自己的领地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正如威廉自己所说:“我摧毁了容克的权威。”那么建立起来的是国王的权威。

    威廉还把这种教育方式推广到全国的学校,学校向军队学习,强调纪律和勤奋,于是无意之中,他成了德意志第一个实行义务教育的君主。而随着他的“教育”,他给整个普鲁士打上了烙印: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尽职尽责、讲究精准、勤奋俭朴。军营式的纪律与等级制度支配整个社会生活,“普鲁士精神”成形了,它的公式是专制主义加军国主义。

    威廉本人整天泡在军营里,他用操练和体罚来训练军队,他的最高目标是“死尸式的服从”,在普鲁士的军营里,经常看到巴掌与唾沫齐飞、棍棒与鲜血一色,威廉自己也常常下场揍人,粗话连篇。在他的教导下,这些要服役20年的普鲁士士兵除了相貌,其他几乎都一样,同样的姿态,同样的步伐,连士兵头发的长度、胡须的式样都要统一,如果实在不一样,那么也要用黑色染料染成一样。他甚至要求建筑的外观都一样,在波茨坦他要求市民修建同一高度、同一样式和同一颜色的住房,当他发现一个人积蓄了不少钱,就一个劲地鼓励人家盖房子。他用军队的这一套来管理国家,建立总管理处,收全国大权于自己手中,严厉的处罚让所有人战战兢兢,没人敢说一个“不”字,从上到下充满了服从性。如果看到20世纪前半叶德国军队的照片,就会明白他们出自何处,只是服装的样式不同而已。

    威廉太喜欢军队了,他把军官看成“兄弟和独子”,只有呆在军营才会感到全身愉快。他在全德招募士兵。为了按国王的命令把精壮男子弄回普鲁士,跑到其他邦国招兵的人员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为此,周边的一些邦国专门颁布法令,对付这些召兵的人。

    威廉还专门组建了一支全部由身高两米以上的大高个组成的卫队,他恨不得把全世界的大高个都召来,为此不惜花费巨资,有时征募一个士兵要花3700英镑,这在那个时代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这是威廉唯一的“挥霍”方式。但是跟那些把士兵当货物一样租给他国当炮灰的诸侯不同,威廉决不把他的士兵出租,因为他认为士兵对王国来说是无价的财富。他因此被人们称为“士兵王”。

    威廉是个沉迷于军队的人,当他的儿子来到世界上的时候,他打算用军队的方式来管理小王子,他安排了一张时间表,从诵读祈祷文到锻炼身体,无所不包。威廉对王子的老师说,“我不希望菲特烈脑子里有无用的玩意。只能教他现代的德意志历史,政治经济学,军事策略,数学,德语和法语。他不需要学习任何16世纪以前的历史,之后的也仅仅是德意志的日耳曼历史。不准教他拉丁语,绝对不需要!”

    于是小王子很小就穿着朴素的小军服,一个人睡在一张小床上,稍大一点还要陪父王巡视军营,旁听军事会议,有时就在烟雾弥漫的大会议室里一直呆到深夜。

大国崛起·德国 第二部分 战斗(3)

    可是偏偏这位王子情感丰富,跟他的母亲索菲亚王后(汉诺威王室公主,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姐姐)一样,喜欢艺术,爱吹长笛、读小说还有舞蹈,讨厌炮火和军营。为此,威廉大发雷霆,指责妻子把儿子培养成了一个懦夫和花花公子,在无用的消遣上花费太多的精力,不能专注于“男子汉的事业”。他还挥舞着手杖到处追打王子的老师。

    父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18岁时,王子实在受不了了,在好友卡特的帮助下,他想逃到自己的舅舅——英国国王那里去,但是两个年轻人的小把戏瞒不过威廉的眼睛,于是德国历史有名的一幕上演了。

    1730年11月6日清晨,在库斯特林要塞的一间牢房里,一个看守粗暴地叫醒王子,并强迫他站在窗户旁边观看血腥的一幕,在要塞的空地上,卡特跪在那里,随着一声令下,刀斧手手起刀落,卡特人头落地,王子面无人色。

    被关了18个月后,王子向父亲屈服,服从父亲的命令。而威廉命令他从基层干起,以了解王国的运转。王子的表现令国王满意,于是这次他得到一个军团,而王子也的确精心研究战略战术,也许他依然不喜欢这些东西,但得承认他具有军事天赋,而他在所喜欢的音乐上的才华就比较普通了。

    王子再次让父亲满意,威廉为他娶了一个美丽的公主,但童话中王子与公主的美丽故事没有发生,虽然公主仰慕王子的才华,眷恋着他,但王子却并不喜欢她,两人一生都没有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在情感上,两人一生痛苦,他们没有孩子。以至于腓特烈的姐姐每次到无忧宫来看他,都说“这里简直就是修道院,而你自己就是修道院院长。”而菲特烈则只能一笑了之。

    这一婚姻唯一让王子满意的是,威廉允许他在莱茵斯贝格建立属于自己的班底,王子部分地获得了自由,他小心翼翼地操心国事之余,开始组织舞会、音乐会、戏剧,研究文学和哲学。但这次威廉没说什么,因为国王相信王子不会“误入歧途”,威廉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的事业后继有人,我死而无憾”。

    威廉是一个让整个欧洲王室感到好笑而又迷惑不解的人物,这个国王用全部力量建立起一支万人的庞大军队,但却像一个老妈妈约束儿女一样,不让他们出去惹事,威廉很少使用这些军队为王国谋取地盘和利益。在维也纳的德意志罗马帝国皇宫里,经常拿他做笑料,说他“一直舞刀弄枪,却从不扣动扳机”,威廉的普鲁士在欧洲政治棋局上还只是一个二流的小角色。

    威廉在普鲁士历史上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人物之一,他用自己的方式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而且赋予这个国家强烈的军国主义传统,这两点使这个国家蕴含着危险的力量,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并没意识到。其实也并不是威廉不想有作为,在他粗鲁武夫的外表下,有一颗精细的心,他最大的长处就是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长于内政,在外交和战术上却没什么天赋,一旦调动大军向他国开战,一定会毁了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基业。所以他一直在建设,在训练,却把建功立业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子孙。他曾经自嘲自己在欧洲只是一个“边角料诸侯”,但就是这个“边角料诸侯”培养出了一只“普鲁士雄狮”。

    2、国王头衔是一种光荣的苦役。

    王子登上了王座,加冕成为菲特烈二世,然而他这个国王当得不很情愿。后来,一位大臣恭维他的功绩,菲特烈回答说“您不了解我,当国王实在不是我的愿望,音乐家或是诗人才是我的追求。”

    腓特烈一生没有子女,生活简单,自嘲是“欧洲最寒酸”的君主。他的全部精力用于建设国家和军队,在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缝隙中拓展疆域。

大国崛起·德国 第二部分 战斗(4)

    他以德意志特有的严谨履行一个国王的责任,虽然对他而言,“国王头衔是一种光荣的苦役”。但刚一上台他就表现出了不逊于乃父的才干。

    菲特烈二世实行开明专制,约束军队,不得扰民,禁止强征青年入伍,在军事学院不许虐待新生,他还把父亲的高个子卫队遣散,因为他认为军队是富有效率的战斗单位,不需要装点门面。他开设公共粮仓,降低食品价格,成立贸易工业部,促进生产和商业的发展。他延续父辈政策,吸引新教徒进入普鲁士。他允许新闻出版界享有更多的自由,他希望人们认为普鲁士是一个启蒙运动的典范。

    从威廉的高压下解脱出来的普鲁士人民欢呼这一崭新时代的来临,但人们没想到,最先来临的是战争。

    在菲特烈登上王位的同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领袖查尔斯六世驾崩,他的女儿特蕾西亚继位,消息传来,菲特烈直觉地感到机会来了,他不顾大多数大臣的反对,以女性没有继承权为借口出兵奥地利,他的目标是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下的西里西亚,这一举动很大胆,但并非不可行,因为特蕾西亚的女性身份,使欧洲很多国家找到了干涉德意志内政的机会,菲特烈利用这种心理,与法国结成盟国,解除后顾之忧。

    但是菲特烈的动机并不那么单纯,28岁的青春热血在他身上沸腾,在他写给好友的一封信中说:“我正处于血气方刚之年,我追求荣誉。我的朋友,我不向你隐瞒。我做出这个决定是在一种神秘本能的推动下。我希望我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彪柄青史!这是多么大的满足啊!它引诱我去做一切。”

    因为菲特烈的动机不纯,引起后人对他的批评,但必须承认他选择的时机还是合适的,他进行的外交铺垫也很到位,而且他手里还握着父亲训练出的虎狼之师。于是没有任何悬念,菲特烈一举成功,占领西里西亚。但战场上残酷的厮杀与鲜血横飞的场面,让第一次见识的菲特烈受惊不小,他对一位将军说:“战火让我感到头晕目眩,我把指挥权交给你,我现在需要休息一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