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课经济学-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出钱借给别人。他们只有经营得很成功,才可能有更多的钱借出去。因此,私营
放贷者(除去通过继承遗产获得资金的一小部分人)经过了优胜劣汰的考验。反观
承办政府贷款的从业人员,不少只通过公务员考试,只知道如何用假设的方式回答
假设性的问题。他们不仅善于找来最动听的理由把钱贷出去,也善于在贷款出问题
时,找来最合适的借口以推脱责任。不过最终结果却不会因此改变:私人贷款比政
府贷款更能充分运用现有的资源和资本,政府贷款与私人贷款相比会浪费更多的资
本和资源。总之,与私人贷款比较来看,政府贷款会削弱生产,而不是增进生产。 

总的说来,主张政府对民间的个人或项目放贷的提案,往往都只看到某乙而忘
记了某甲。它只关注从中获得资本的人,而忽略了那些应该得到而没有得到资本的
人。它只看得到有政府贷款注入的项目,而遗忘了无法获得资本的其他项目。它只
关心某个群体的眼前利益,而不管其他群体的损失,以及整个社会的净损失。 

我们同样强烈反对为私人企业或个人提供政府担保的贷款和政府担保的抵押贷
款,尽管这些活动比政府直接贷款和提供抵押贷款更具隐蔽性。主张政府担保抵押
贷款的人,同样忘记了实际借出的终究是有限的实体资本,如果扶助了看得到的某
乙,必然会牺牲看不到的某甲。政府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尤其是免首付款或首付
款很少的住房抵押贷款)不可避免会发生更多的坏账。政府强迫全体纳税人去补偿
这些损失。鼓励人们去“购买”自己其实负担不起的房子,最终造成住房供给相对过
剩。过度刺激楼市,会使得每个人(包括以政府担保抵押贷款购买房子的人)负担
的房价升高,甚至可能误导建筑业过度扩张,最终结果将是各方损失惨重。从长期
来看,政府信贷并没有提高国家整体的生产,却鼓励了不当的投资。 

 

3 

 

本章开篇处提到,政府拿钱“扶持”企业,其实和政府征敛民财一样可怕。这个


说法,除了适用于政府办理的贷款,也适用于政府的补贴。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
必须先从企业身上取走某些东西,才有可能借钱给企业,或者给企业其他东西。我
们经常听到新政支持者和其他的中央集权论者吹嘘,政府在1932年及其后一段时
间,通过重建金融公司、住房业主贷款公司及其他政府机构,来拯救濒临倒闭的企
业。但要是政府不在事先或事后征敛民财,它哪里来钱给予民间财务援助?政府的
全部资金都来自税收。即便是备受推崇的“政府信用贷款”也是以债务可以通过税收
偿还为前提。当政府向企业提供贷款或补贴的时候,等于是对经营成功的私人企业
征税,然后拿钱去扶持经营不善的私人企业。在某些紧急状况下,这么做或许可
取,不过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做法得不偿失。实际效果也的确如此。 

 

 

 

 

 

 

 

 

 

 

 

 


第7章 诅咒机器 

 在所有的经济错觉中,“机器必然导致失业”这种错误最为阴魂不散。这种错觉曾
经被无数人驳倒过,但总能死灰复燃,并且和以往一样张狂。每当出现长时期失业
潮的时候,机器总是被指责为造成失业的罪魁祸首。这一谬论仍然是许多工会组织
开展实际运动的理论基础。而公众则普遍容忍这些做法,要么认为工会做得对,要
么是稀里糊涂,搞不清工会错在哪里。 

所有那些机器导致人们失业的想法,若讲一点点逻辑上的一致性,必然都会得
出荒谬的结论:不但我们今天的每一项技术进步都会带来失业,就连原始人尝试摆
脱苦力劳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造成自己的失业了。 

 让我们追溯到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亚当。斯密这本巨著的第一章叫做“论
分工”,在这一章的第二页上,作者给我们举了个扣针制造业的例子。一个劳工,
如果不知道如何使用制造扣针的机器,“也许一天也做不出1枚扣针,要做20枚,
当然是绝不可能的了”。但是通过分工协作,并且用了机器之后,平摊下来,一人
一天能做4 800枚扣针。这样看来,在亚当。斯密时代的扣针制造厂,每出现一个
操作机器的劳工,就得有240到4 800名做扣针的劳工丢掉饭碗。如果机器只会
让人失业的话,那么扣针制造业导致的失业率就高达99。98%,还有什么比这更
糟的吗? 

当时的确还有更糟的,毕竟工业革命那时正处于萌芽期,手工被机器所替代的
情形显得尤为惨烈。让我们来看看那场革命中的一些事件。以针织袜业为例,新织
袜机刚投入使用时就遭到了手工工人的破坏(单单一次暴动,被毁掉的机器就超过
1 000台),厂房被烧毁,发明人受到威胁而被迫逃命。直到军队出动,领导暴乱
的分子有的被流放,有的被处以绞刑之后,秩序才得以恢复。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闹事者饿着肚子,想到毫无希望的明天时,他们抵制机器
的行动是合乎理性的。威廉。费尔金(William Felkin)在《机器针织和花边织制商
历史》(History of the Machine…Wrought Hosiery Manufactures;1867年)


中告诉我们(尽管他的表述略显牵强),在采用机器后的40年里,英格兰的50 
000名做针织长袜的手工工人和他们的家庭,绝大多数最终也没能从饥寒交迫的
悲惨境地中解脱出来。然而,闹事者们坚信机器会永远取代人力的想法却是错的,
因为到了19世纪末,针织袜业所雇用的劳工人数,比世纪初的时候反而增长了至
少100倍。 

阿克赖特(Arkwright)在1760年发明了棉纺机。据估计,当时在英格兰有
5 200名使用纺车的纺纱工,以及2 700名织布工——总共有7 900人从事棉纺
织品的生产。阿克赖特的发明在推广应用时遭到了抵制,理由是它将威胁到棉纺工
人的生计,最后,当局只好动用武力来平息抵制浪潮。然而到了1787年,也就是
阿克赖特的发明问世后的第27个年头,议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实际从事棉纺织业
的人数,从7 900人增加到32万人,增加了44倍。 

要是读者们有机会去翻一翻1889年版戴维。韦尔斯(David A。 Wells)所著
的《近来的经济变革》(Recent Economic Changes),便会发现其中一些章节,
只要把日期和数字改一改,就跟今天那些恐惧科技的人所写文字如出一辙。让我们
来看看其中几段: 

 从1870年到1880年这十年间,英国的航运业十分兴盛,仅进出口清关吨数就
增至2 200万吨……但与1870年相比,1880年雇用的人数只剩下约3 000人(准
确数字是2 990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各个码头和船坞都安装了蒸汽吊装
机和谷物提升机、采用蒸汽动力等等…… 

1873年,贝塞麦转炉(Bessemer)生产的钢材在英格兰能卖到每吨80美
元,这个价格并不是因保护性关税所形成的高价。而到了1886年,还是在英格
兰,每吨的售价不到20美元,产销仍有利可图。同期,贝塞麦转炉的年产能翻了
两番,而所用的人工比从前更少了。 

根据柏林统计局估计,1887年在全世界投入使用的蒸汽机的动力总和,大约
相当于2亿匹马的力量,相当于约10亿人的劳动力;至少是全球劳动人口的总和


的三倍…… 

 我们可以想象,最后得出的这些数据应该会让韦尔斯陷入沉思,想不通为什么到
1889年这个世界上竟然还有人有工作可做。但他只是悲观地作了这样的结论:
“照此下去,工业生产过剩……可能是未来经济的一大顽症。” 

在经济大萧条期间的1932年,把失业问题归罪到机器头上的把戏再次上演。
短短几个月内,一个叫作“技术统治联盟”的团体提出的理论席卷全美。我不打算在
这里详述该团体罗列的怪诞数字,也不打算通过事实的真相来反驳他们。读者们只
需要知道他们所倡导的“技术统治运动”是老调重弹,鼓吹机器会永远取代人力就够
了。而这些人竟然以为这个论调是他们首创的真知灼见。“技术统治运动”再次印证
了作家乔治。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那句格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
重蹈覆辙”。 

 “技术统治联盟”最终在人们的嘲笑声中销声匿迹;但是在他们之前早已存在
的信条却阴魂不散,并且以“制造工作机会准则”、“限产超雇准则”等名义反映在不
计其数的工会行动中。公众之所以容忍甚至赞同这些准则和实务,是因为他们还没
有弄清楚最基本的问题。 

1941年3月,科温。爱德华(Corwin Edwards)代表美国司法部在美国临
时经济委员会(TNEC)作证时,围绕这类实务列举了大量实例。例如,纽约市的
电气工会被指控拒绝安装纽约州以外的企业生产的电气设备,除非那些设备在安装
现场拆解后重新组装才行。在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管工工会要求,在施工现场,
预制管道一端的螺纹必须锯掉,重新切削螺纹,才准安装。各地油漆工会的分会则
纷纷限制使用油漆喷枪,只准用效率低下的油漆刷,主要是为了“制造工作机会”。
美国卡车司机工会的一个分会,要求进入纽约市区的每一辆卡车,除了原来开车的
司机,还必须多雇用一名当地的司机。许多城市的电气工会要求,建筑工地如果要
使用临时照明或临时用电,必须雇用一名全职的维修电工,但不准安排这个电工参
与电气施工工作。爱德华先生说,根据这个规定,建筑工地“往往雇用一名终日无
所事事的人,整天翻报纸、玩纸牌,全部的工作只是在上下班时拨一下电源开


关”。 

在其他许多领域,也都存在这种凭空“制造工作机会”的做法。在铁路行业,工
会坚持在那些不需要司炉的火车机车上雇用司炉。剧场工会坚持雇用布景装拆工
人,哪怕戏剧中不必用到布景也不能例外。音乐家联合会要求在可以放唱片的场合
雇用所谓的替身音乐人,或甚至整团的替身管弦乐队。 

到了1961年,没有丝毫迹象显示这种谬论已经销声匿迹。不但工会领袖,连
政府官员也郑重地宣称,“自动化”是失业的主要原因。他们谈到自动化,好像那是
一个全新的事物。其实那只是持续的科技进步和省力设备不断改进后的新名称而
已。 

 2 

 即便在今天,反对省力机械的论调仍出现在权威的经济论著中。在1970年就出
了一本这样的书,其作者受到了高度评价,并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书中反
对经济欠发达国家采用省力机械,理由是机器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按此逻辑
得到的的结论就是:要想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就必须让所有劳工尽可能地从
事缺乏效率和收益的工作。这就意味着,19世纪初捣毁织袜机、蒸汽动力织布机
和剪切机的英国勒德分子(Luddite)所干的都是天经地义的事。 

我们可以用一大堆数字来说明,过去那些恐惧科技进步的人错得有多离谱,但
这样做无济于事,除非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他们为什么错。如果我们不能以演绎的方
式,对事实有一个起码的认识,那些统计数字和历史数字对经济学就没有任何意义。
也就是我们必须了解为什么在采用机器和其他的省力装置之后,必然产生那样的结
果。要是我们不这样做,恐惧科技进步的人就会狡辩说:“过去的状况还能忍受,
但是今天的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今我们根本无法承受开发更多的省力
机器。”当有人指出他们的前辈所作的预言被证明是荒谬的时候,他们正是以此来
辩解的。1945年9月19日,在某报业集团的专栏中,美国第32任总统夫人埃莉
诺·罗斯福(Eleanor Roosevelt)写道:“发展到今天,省力装置只有在不使人失


业的情况下,对我们才是有利的。” 

如果采用省力机器确实会造成失业率不断上升、加剧不幸的话,我们将合乎逻
辑地得出颠覆性的结论,不仅会颠覆技术领域的观念,而且会颠覆整个人类文明的
观念。我们不仅应该把任何的新技术进步都视为一场灾难,而且更该觉得过去所有
的技术进步也都同样恐怖。每一天,我们每个人在处理个人事务时,总希望省心省
力,把该做的事情尽快做完。每个人都想少花力气多办事。大大小小的雇主,总在
设法通过节约劳动力来提高经济效益。头脑灵活的工人,都会想办法以最少的付出
去完成上面指派的工作。雄心勃勃的人,总在坚持不懈地跟时间赛跑。如果严守逻
辑上的一致性,那么恐惧科技进步的人必须摒弃所有这些进步和智巧,因为技术进
步不但无益,而且有害。比方说从芝加哥运货到纽约,要是我们能够大量雇用人
力,我们何必还要用火车,让人扛起货物背过去得了。 

类似这样的错误理论,在逻辑上从来都站不住脚,但仍有很多人执迷不悟,可
见这些谬论危害之大。因此,我们需要设法弄明白:随着技术进步和省力机械的采
用,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对于各个实例在细节上的可能性,要视特定行业或特定时
期的特定状况而定,而我们采用的范例,将囊括各种主要的可能性。 

假设有位制衣商了解到,有种机器可以用以往一半的人力生产男式和女式大
衣。于是,他购置了这种机器,并且裁掉了一半的员工。 

初看起来,这是就业机会的明显损失。然而,机器本身需要劳工去生产,由此
带来原本不存在的工作机会,从而部分冲抵损失的工作机会。应该看到,只有当这
种机器可以用过去一半的人力生产出更好的大衣,或是能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同样
好的大衣时,制衣商才会购置机器。假设是后一种情况。就劳动力成本而言,制衣
商购置机器时期望能长期节省的劳动量,应该低于生产机器所投入的劳动量,否则
就没有经济效益可言,制衣商也不会购置那种机器。 

这么算来,就业机会仍然出现净损失。但我们至少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采用
省力机械带来的主要效应,很有可能使整体就业出现增加。因为制衣商使用机器,


通常只是期望机器能长期帮他省钱,也许几年后机器就能“挣回本钱”。 

等到机器挣够了本钱,开始产生经济效益时,制衣商就可以获得比从前更多的
利润(假设他不打算低价销售,大衣的售价和竞争对手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好
像劳工的就业机会遭受了损失,而只有那位制衣商,也就是资本家才能从中获利。
但正因为资本家有了超额利润,相应的社会利益才得以体现。这位制衣商只有三种
途径用掉超额利润,并且有可能在三个方面都分配一些资金:(1)用超额利润扩
大生产,购置更多的机器,生产更多的大衣;(2)将超额利润投资到其他行业;
(3)将超额利润用于个人消费。无论把利润用于哪个方面,他都会增加就业机
会。 

换句话说,这位制衣商由于节省开支而获得了以前没有的利润。他从制衣工人
直接工资那里节省下来的每一块钱,现在必须以间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新机器的生
产工人,或者支付给他所投资的其他行业的工人,或者支付给为他盖新房、造新车
的工人,或者通过为太太添置珠宝皮草,支付给相关行业的工人。不管支付给什么
人(除非他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他所间接提供的工作机会,将和他削减的直接
工作机会一样多。 

此外,事情不会也不可能就此打住。如果这位事业心强的制衣商在业界拥有相
当大的成本优势,他会开始扩张营运规模,威胁竞争者,逼迫他们着手添置机器。
于是,机器生产工人将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同时随着竞争加剧和产品增多,也会
开始压低大衣的价格。那些新添置机器的制衣商无法享有以前那么高的利润。率先
使用新机器的制衣商获利率也开始下滑。仍未使用机器的制衣商可能根本无法获
利。换句话说,整个业界创造的节约开始向大衣的购买者转移,也就是回馈给消费
者。 

大衣越便宜,买得起的人就越多。这意味着,尽管生产同样数量的大衣需要更
少的人,但现在的大衣总产量却比以往大了许多。如果人们对大衣的需求像经济学
家所说的那样具有“弹性”(elastic),也就是说,价格下跌能刺激消费,消费者总
体花在购买大衣上的总金额会比以前多,那么整个制衣业所雇用的劳工人数,甚至


可能多于采用机器之前。从历史来看,制袜业和其他纺织品业所发生的情形正是如
此。 

但是,新的就业机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