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公主之道 作者:南枝(晋江金牌推荐vip2014-11-22正文完结)-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宁宁盯着他们这一系列训练有素井井有条的做事方式,深觉封建社会的尊卑制度下,主子是主子,奴婢是奴婢的等级的森严。
  皇后让国丈大人坐下后,便回身坐回了榻上,宁宁已经见过外公好几次了,此时便非常甜地叫他:“外祖父。”
  楚荀笑着对她说:“公主殿下越来越聪明伶俐了。”
  说着,又对皇后道:“娘娘,公主殿下这般聪慧,她不会对人学舌吧……”
  在小孩子面前说话,的确就有这个担忧,小孩子根本不明事情,到时候对人将她听到的东西学舌,那就不好了。
  皇后却非常宠爱地搂住女儿,说:“父亲,无事。”
  皇后又问:“旻儿现在到了哪里,什么时候可以到京,父亲可知道?”
  楚荀道:“昨儿收到信,说是已经到了池州,从水路,不日就能到京了。”
  皇后松口气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随即,两人便又说起京城局势来,宁宁趴在皇后怀里,看着是睡了,其实一直在认真听着两人的话。
  因皇后经常将宁宁带在身边,和人说话也不避着,由此宁宁对周围情况倒是知道不少了。
  她所在的皇室,统治着这个国号为周的地方,国姓顾,以西都为京都。
  在西都的东边,还有一个东都,也颇繁华。
  除了他们周国,便还有在周国西边的梁国,以湘州府为帝都,两国因为边境线没有天堑长河巍峨大山做隔绝,故而一直处在战争状态,几乎年年打仗,但是两国打来打去,至今没有将对头吞并掉。
  除了这个死敌西梁,在周国的北面,还有北齐,北齐比起周国土地更加广阔,不过处在北方寒冷之地,没有东面临海水系发达土地肥沃的周国富庶,两国兵力相当,又有一条淮水相隔,故而这几年两国还算安宁,没有大战。
  周国立国其实也只有三十多年,宁宁她现在的老爹才是周国的第二任皇帝,前面的□□皇帝打下了一小爿江山,建都西都,登位称帝,他一生都在征战,之后也是死在战场上,在现任皇帝顾宗豫登位后,他又扩大了地盘,有了周国现在的版图,和百姓十来年的安居乐业生活。
  及至如今,天下已经是三国鼎立之势,不过宁宁觉得这种局势大约还是会被打破,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观点来看,总归还是会天下一统的,只是不知道这个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若是三国鼎立能有数十年之久,那她这一生大约也就可以安享太平繁华富贵了。
  皇后和国丈的天下大势经还没有说完,门帘子外面就响起了秋元娘的声音,她说:“娘娘,有事禀报。”
  皇后不得不停下和父亲的谈话,说道:“何事?”
  秋元娘道:“吴贵人那边来报,说九公主没了。”
  皇后愣了一下,连年轻时见惯战场杀戮的国丈大人也愣了一下。
  但皇后很快就回过神来,问:“你进来回话,如何就没了?什么时候没的?”
  秋元娘进了屋子里来,回道:“前几日九公主便肚子不大爽快,请太医时来慈元宫里回了一声的,没成想今日就没了,说是没了只两刻钟,马上就来上报娘娘了。”
  皇后深吸了口气,脸色沉了下去,又轻叹了一声:“哎,就没了。”
  连国丈大人也叹道:“娘娘请节哀。”
  皇后对秋元娘说:“可去陛下那里说过了?”
  秋元娘道:“陛下正在和大臣商议政事,说是还未曾报到陛下那里。”
  皇后说:“让人和陛下说一声吧。吴贵人那里,你亲自去看看,让好好下葬了吧。”
  宫里的小孩子死了,都是随便葬下的,只有品阶很高的,或者非常受宠的,才有特殊待遇,可以随葬在皇陵。
  而九公主只有五岁不到,连正式的名字都还没有,也没有封号,她生母也只是下面小世族家里的女儿,地位不高,所以她也只配随便葬下,皇后能说一句好好下葬,已经算不错了。
  她说完,发现怀里的女儿动了动,小小的宁宁在她的怀里探起了头来。
  这让她一惊,马上对秋元娘说:“你赶紧去办。”
  又怕将宁宁惊到了,用手掌不断抚摸她的额头,说:“乖女儿,没事,没事。”
  宁宁的确有些感叹在这个时候的人命易逝,但她是不怕死的,毕竟死过一次了,总觉得这一辈子便是偷来的不真实,即使在这里有一年多了,她对这里也丝毫没有归属感。
  皇后没有留国丈下来用膳,让了人送他出宫,并吩咐一定要他乘轿子,还让宫侍拿了一些宫中得用的物品送到成国公楚府中去。
  国丈大人走后,皇帝便在一会儿后来了慈元宫。
  他进了温暖的里间,皇后还没来得及让人拿衣裳鞋子给他换,他已经开始逗宁宁了,说:“朕的小公主,你可得好好的。”
  看来他已经知道九公主没了的事,不过他没去吴贵人那里,直接就来了慈元宫了。
  他换了衣裳鞋袜之后,才来抱宁宁,抱了一会儿之后又让乳母将她抱下去喂奶,宁宁现在已经不小了,不过除了吃饭食外,还在吃奶。
  他对皇后说:“小九又没了,这宫里就像养不住女儿一样,你可得把宁宁看好了。”
  皇后说道:“陛下不要说这种不吉利的话,宁宁一直身体康健,不会有事。”
  宁宁之后知道她的九姐死了也就死了,帝后都是没有去看一眼的,倒是吴贵人被赐去镇国寺里吃斋念佛为死去的公主超度。
  小生命便是如此如清尘一般来,也如清尘一般去了。
  在腊月十八,太子殿下总算回了京。

☆、第3章

  第三章
  太子顾世旻回京之后,没有先回东宫便进宫里拜见皇帝了。
  皇帝在前面昭明殿里接见了他。
  接连几日的小雪已经停了,天空澄明,蓝白一片,走上昭明殿前高高的台阶,站在丹墀上回望,就可见天空广阔,万里无边,白雪点缀的皇宫一片肃穆,宫宇延伸,一直到高高的宫墙,宫墙上,角楼巍峨,在天空下静谧地伫立着。
  即使是下雪的寒冷冬日,京城里依然十分热闹,一片繁华。
  皇宫巍峨雄浑,让人心中一阵激昂。
  顾世旻穿着便服,披着厚披风,在太监的通报声里进了昭明殿。
  顾世旻身材颀长,不过偏消瘦,脸型长得像皇后,是鹅蛋脸,五官有些过分秀致,故而显得有些文弱了。
  而他本人,也的确是个文质彬彬的人,不仅不爱杀伐打仗,甚至在有些时候还多愁善感。
  虽如此,但他并非不刻苦努力,在京中时,他十七岁时便能督导京畿周围的农田水利工程,还组织人写了一部农田水利的专著,得到了皇帝的褒扬。
  除此,还成功劝导过两个一直不对盘的武将和睦相处,最后两家还成了儿女亲家。
  这事甚至被传为佳话,显出太子的仁厚。
  总之,顾世旻还算有治世之才,但是打起仗来,就实在不像顾家的爷们了,先帝和现在的皇帝,都是南征北战才定下现在的江山的,他就不是个可以扩展基业的人。
  这也难怪皇帝陛下对太子在这一方面不满,认为他太过平庸了。
  为了让太子能够得到历练,皇帝派他去了和西梁的边境,让他前去督战,太子去了一年多,战事没有丝毫进展,当然,边关大将也没有写密折回来说太子的不是,皇帝便能猜到原因,太子一向和蔼可亲,边关将领估计不会讨厌他,但应该也不会有什么作为。
  于是皇帝更加觉得太子平庸了。
  太子的确是平庸的,但他的儿子们,都平庸,总之没有一个让皇帝眼前一亮十分喜爱的。
  皇帝发愁也没有用,毕竟儿子是他的,怪不得别人。
  长宁公主倒是让皇帝喜欢,但她是个女儿家。
  皇帝又在心里叹息了一声。
  长宁公主聪慧,这是毋庸置疑的,有一次,皇帝又去看女儿,但事先没有让人通报,他径直去了女儿的房里,只有一岁多的宁宁坐在有围栏的矮榻上正想从矮塌上翻下地,皇帝的到来让她吓了一跳,差点就从矮榻里摔下地了,皇帝也受了惊,将乳母和宫侍骂了一顿,但是待到将女儿抱在怀里,受了惊的宁宁根本就没有哭,反而笑着叫他爹爹。
  皇帝于是知道宁宁是个胆子大而性情镇定的人,于是越发觉得要是她是儿子,说不得能够将他的基业发扬光大。
  太子从千里之外回京,在向皇帝汇报了边关事务之后,没有得到父皇的慰问褒扬,反而被教训了一顿,说他在边关毫无建树。
  太子只得听着,心里倒没有怨恨,毕竟他在边关没有建树是事实。
  皇帝骂完了之后,就说:“退下吧。”
  太子应了之后又请示道:“父皇,孩儿想现在便去拜见母后。也看一看小妹妹。”
  皇帝对他像赶苍蝇一样地摆摆手:“去吧去吧。”
  “多谢父皇。”太子退身出了昭明殿里间。
  太子走后,皇帝越发在心里唉声叹气,他以为太子到边关战场上去历练一年多后总归会有些变化长进,没想到太子还是那个太子,连面皮都和离京时一样白,只是瘦了些,眉目之间照样带着以前的温润和悲天悯人,总之,一点杀伐之气都没有。
  皇帝心想不要说让他扩展基业了,他到时候不被人打到京都来,便是好的了。
  太子由几位太监宫女领着到了慈元宫,虽然天气寒冷,但他没有乘坐宫轿,反而脚步飞快地往慈元宫走,那些宫人甚至都要赶不上他。
  看来去边关督军一年多也并不是没有好处,至少他走路可以走得飞快,显出一股英姿飒爽来。
  慈元宫里已经得到太子回京就进宫来的消息了,皇后娘娘期盼又着急地在宫里等着。
  宁宁不让乳母抱,自己趴在凳子上站着。
  一位小太监不顾礼仪地跑到门口大声说:“娘娘,太子殿下从昭明殿出来就往慈元宫来了。”
  皇后虽然没应,但眉宇间全是喜色。
  在宁宁出生前,她生了三个孩子,只活了太子一个,将他从小不点养大成人,怎么会不心心念念惦记他。
  太子进了慈元宫,皇后甚至不顾自己中宫的威仪,到了大门口去迎接,宁宁便也要跟在后面,她对这个太子哥哥也是感兴趣的。
  但是乳母抱住了她,说:“公主殿下不要出去,外面风大,你别吹到了。”
  因九公主的死,现在皇后将宁宁养得更加精细了,大冬天的,就没让她出过慈元宫的门槛,就是怕她着了风。
  宁宁只得算了,但是却在那里朝外面翘首以盼。
  她只听到皇后一声深情呼唤:“旻儿!”
  然后是一个清朗的男声:“母后,孩儿不孝,前来拜见母后。”
  这个声音还带着一丝少年的稚嫩清脆,和大男人的声音并不一样。
  宁宁想着太子才二十岁,在古代是及冠之年,也才刚刚成年呢。
  然后两人进了里间里来,皇后这时候把宁宁抛到了一边,亲自为太子解下披风,又让人赶紧端热的茶点,让人拿鞋子给太子换,诸如此类,一番忙碌。
  太子总算在榻上坐下了,又接过秋元娘递过去的热巾帕擦了脸洗了手,甚至有宫女过去为他松发髻梳头,总之,到了母亲这里来,备受爱护,和在父亲那里挨骂不可同日而语。
  宁宁一直在一边盯着他看,有些惊讶于太子是去前线督战的,回来时还是个面白无须秀气俊美的少年郎,像是完全没有受过战火似的。
  而她也不得不感叹,太子还真是个美少年呢。
  她见过不少次的太子妃陈氏,年龄本该是比他小的,但这么一对比,倒像他的大姐姐一样了。
  基于人们有“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种偏见,皇帝觉得太子平庸办不成事,估计也有些原因。
  太子还没来得及喝茶,就对着盯着他毫不认生的宁宁笑了,说:“这位就是小妹妹宁宁了吧。”
  皇后给他写信,已经说过不少宁宁的事情了,所以他对宁宁十分亲切。
  宁宁并没有回避他这热情,反而蹬着小短腿跑到了他的跟前去,叫他:“太子哥哥。”
  太子将宁宁一把抱了起来,笑得非常温润宠爱,“宁宁真乖真聪明。”
  又对皇后说:“母后,她认我。”
  皇后也在榻上来坐下了,轻轻刮了一下太子怀里的宁宁的鼻子,说:“宁宁一直念着你呢,知道你最近回来,在我面前不知道叫过多少回太子哥哥了。”
  太子笑起来左边居然还有一点梨涡,宁宁盯着他看,仗着自己是小孩子,伸手摸了他的脸一把,心想他脸真滑啊。
  太子抱着她也是爱不释手,还专门将脸低下去让妹妹摸,笑着说:“宁宁喜欢哥哥吗?”
  宁宁点头:“喜欢。”
  太子于是对皇后说:“母后,宁宁真是可爱。”
  皇后一直打量着儿子,此时便说:“你看你,瘦了不少。在边关,是不是吃了很多苦。”
  皇帝一直在介意太子平庸,撑不起大周基业,没想到皇后一直惦念着的是儿子是不是吃苦了。
  宁宁已经知道皇后是慈母多败儿的类型,不过作为她的孩子,是真幸福,而看着太子也不像个纨绔子弟,至少他肯定是个妹控。
  太子让殿中宫侍全都退下之后,便说:“儿臣只是在后方督军,万将军怕儿臣出事,就没让儿臣上过前线,能吃什么苦呢。儿臣也就是鼓舞鼓舞士气,催促催促粮草,其他事,根本就没什么能做的,再说,儿臣于用兵之道并不精通,万将军和西梁对峙多年,打仗很有一套,要是儿臣在他跟前指手画脚,反而不好。”
  宁宁听他这么说,倒是对他另眼相看了,心想太子其实不错嘛。
  皇后便说:“你要接下万成赫手下的兵马,也是不行的,总之,是去督军,你做得也算不错了。不过你将来是皇帝,万成赫以后只是你手下的臣子,怎么御下,你自己心里也要有数。”
  太子便说:“儿臣明白。”
  太子又说了一些边关之事,说西梁和大周年年打仗,但是一直僵持不下,两国都已经显出疲态,休战结盟相处,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才是上策,又言:“现在北齐在和鞑靼对峙,无暇南方,要是北齐和鞑靼休战,又和西梁结盟对付大周,到时候,我们更是骑虎难下了。趁着现在和西梁结盟,儿臣觉得才是上策。”
  宁宁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太子看,她没想到这个外表文弱的少年,实则是很有见地,且忧国忧民的。
  皇后道:“你父皇是什么意思?”
  太子说道:“儿臣也如实对父皇禀报过了,不过父皇觉得儿臣是胆小怕事毫无进取之心……”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又道:“父皇说,趁着现在北齐和鞑靼打成一团,正是我们拿下西梁的时候。我们拿下西梁,又有淮水同北齐相隔,我们才好休养生息,到时候趁着北齐和鞑靼僵持,国力受损,我大周攻过淮水,便可一统中原了。”
  “父皇所言也对,只是这些年年年征战,百姓实在不堪重负,西梁又是一块硬骨头,大周想要一举攻下西梁,谈何容易,还不如先和西梁休战,休养生息一阵再谋以后。”
  太子这些话,显然是和皇帝政见不同,但并不是没有道理。
  不过宁宁其实是支持皇帝的,毕竟大周地处富庶之地,人口也比西梁多,大周比西梁反而能拖得更久,趁着现在不断骚扰西梁,要是将领给力,拿下西梁不在话下,而只要拿下西梁,大周和北齐的战争便无后顾之忧了。
  但打仗是要靠天时地利人和的,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行,宁宁作为小孩子,自然还是不要发表高论了。
  皇后留了太子下来用膳,太子和皇后叙完离情,就一心逗着宁宁玩。
  宁宁被他逗就笑,所以他逗起来很有成就感,而宁宁也觉得太子还真是童心未泯呢。
  太子在膳后便也要告退回东宫了,他回京后还没回过东宫。
  皇后交代了他几句话,宁宁在一边听着,知道大意是让他要努力造人,看看大皇子顾世礼都有两个儿子了,他别说儿子,连女儿都还没有呢。
  太子频频点头,这才恭恭敬敬告退出去了。

☆、第4章

  第四章
  皇后让太子要积极造人,便也不只是空话,太子回京的第二天,她就给太子送了两个貌美如花的侍妾过去,希望要是太子妃和侧妃生不出来,侍妾生个孩子也总比完全没有好。
  皇帝到皇后这里来用晚膳的时候,便说皇后:“旻儿刚回京,你便送了侍妾过去,成何体统。”
  皇后丝毫不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应道:“旻儿已经过了及冠之年,尚没有一子半女,臣妾不得不操心他此事,送去两个侍妾,也是人之常情。臣妾以为陛下也是心系东宫尚无所出。要说旻儿,他自从成婚,先是去监督京畿水利,之后又去督军,在东宫中又有多少时日,故而一直无所出,现在既然回京,还不知道之后什么时候又要离京,这些日子要是能够让东宫中有喜,不是好事吗?”
  皇帝说道:“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