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交际与口才-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成功的。作为园丁,花开祖国大江南北的各地医疗战线,是他的骄傲。面对可以归于自己名下的学术利益,裘老毫不动心,因为他拥有一颗处事知不足的平常心和对学术强烈的敬畏感、正义感。他说,他并不认为名字放在学生之后就没有面子;相反,名字放在学生前面,他才觉得丢脸,因为那是欺世盗名的事。裘老润物无声,用不为学术利益而动的实际行动批评了当前学术界的一些不正之风,“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裘老甘为人梯,我们却对其高山仰止。做学问要不知足成功无止境,学亦无止境。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因不满足而痛苦,于是拼命追逐,一旦满足后,又倦怠无聊起来,于是又不满足,开心新一轮的追逐。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不知足的欲望下,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裘法祖的手术刀法精湛,解剖细致、层次清楚、出血很少,据说下刀划破第一、二张纸,绝不伤及第三张,专家折服地称之为“裘派刀法”。这归功于他早年留德时的一段难以忘怀的求学经历。26岁获得博士学位后,他留在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然而德国人不允许刚毕业的学生持刀,要先做助手。黄皮肤的中国人,能够出国留学,并在德国医院工作已经属于优等中的优等,然而裘老并不满足,他用勤奋获得导师的赏识,继续攀登科学的高峰。二战爆发,裘老在德国前线有了做大手术的机会,医术迅速提高。随后,被提升为外科主任,而由中国人担任外科主任,在当时德国尚没有先例。桃李满天下的裘老并不自满于已经拥有的成绩。前年十月,一次老人在外科查房,记者和摄像机前呼后拥,一听是裘老来了,各房的病人及家属纷纷起身迎接这位仁爱长者。做学问,裘老永不知足。他说,不去看看病人,回去后能睡得着觉吗。他对病人负责的垂范,早、中、晚三次查房制度,在同济医院一直沿袭。年过九旬的得道名医,只需将几十年的从医经验挑选一些传授给学生,就能使人受益匪浅,或者做做理论性研究就是对中国医学的不遗余力。已身为学界泰斗的裘老并不需要到病房示范炒作以表现自己的责任心,全凭对患者的责任心和对学问永无止境的追求。医者,仁术也。杨叔子院士这样概括裘老:“仁是做人,术是才能。”做学问,用不知足给病人以安全感。诚心爱病人,病人恒爱之;持严谨学问态度,人们将其载入学术史册。

  
  
作者: 韩 冬
 
标题: 向大师们学一些交际之道
内容: 》近现代的很多大师,不仅是学术上的典范,更是做人的楷模,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之道,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很值得后人学习。借鉴他们人际交往的成功经验,定能为我们的交际增添光彩。梁启超:宽 容 大 度1926年3月8日,因患尿血症,梁启超入住协和医院。经检查,医生发现他的右肾中有一个黑点,诊断为恶性肿瘤。割除右肾解剖以后,果然看到其中有一个大如樱桃的黑点,但却没有癌变。要命的是,病人尿中依然带血,且检查不出病因所在,于是复诊为“无理由之出血症”。梁启超被西医“割错腰子”事件一经传出,社会舆论大哗,包括陈西滢、徐志摩等都嘲讽西医拿“病人当试验品,或当标本看”。可这时的梁启超在《晨报》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谈了他的看法:“右肾是否要割,这是医学上的问题……当时是否可以‘刀下留人’,除了专家,很难知道。但右肾有毛病,大概无可疑,说是医生孟浪,我觉得冤枉……出院后,直到今日,我还是继续吃协和的药,病虽然没有清楚,但是比未受手术之前的确好了许多……我盼望社会上,别要借我这病为口实,生出一种反动的怪论,为中国医学前途进步之障碍……”他的宽容,言之凿凿,情之切切,确实让后人满怀敬意。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宽容别人,大多数人可能做得到,但是,在涉及到人生、生命、使命等重大事情上,还能宽厚待人,就绝不是一般人能轻而易举做得出的。梁启超莫名其妙地被医生做错了手术,可自己竟然不计较,还为医生辩护,如此宽容大度,彰显了大师的落吧人格。在动辄就讨说法、打官司、要赔偿的物欲横流的今天,大师的做法是否能给我们一些深入的思考?闻一多:热 心 助 人“七七事变”发生后,闻一多与华罗庚一起随“西南联大”搬迁到了昆明。当时,日本飞机经常对昆明城区进行轰炸,为了安全起见,闻一多全家移居到昆明北郊的陈家营,华罗庚全家移到了离城较近的黄土坡。不久后的一天,华罗庚租住的房子遭到敌机的空袭被炸毁,正当华罗庚为怎么安身而发愁的时候,闻一多听说后,主动找到华罗庚,真诚地邀请华罗庚与他家同住。闻一多家人口很多,他的住处也不宽敞,一开始,华罗庚谢绝了闻一多的好意。但闻一多多次诚恳地劝说,再加上华罗庚实在也无法可想,华罗庚一家就搬了过来。这样,闻家八口人和华家六口人挤在狭小的空间内,当中用布帘隔开,开始了两家人隔帘而居的简陋而其乐融融的生活。后来,华罗庚特地写了一首七言小诗“挂布”,真实记录了他们两家那段日子的生活: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小诗既通俗又风趣,是两个家庭共患难的真实写照,那种真挚的情谊、豁达的态度跃然纸上,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国家遭遇的苦难,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坚强决心。自己已经非常困难,但是看到比自己更困难的同事,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种雪中送炭的热心助人的品质,尤其难能可贵。我们在交际场上,不少人也有助人的热情,但往往热衷于“锦上添花”,真正主动帮助别人的人还是太少,特别是自己也处于困境的时候。在这一点上,闻一多先生无疑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竺可桢:不 计 前 嫌1936年,曾被称为“浙大保姆”的竺可桢在浙江大学任校长时,极有才气的教授费巩对竺可桢非常不满,在开教务会时,当面对他进行冷嘲热讽:“我们的竺校长是学气象的,只会看天,不会看人。”竺可桢却没有睚眦必较,只是微笑不语。不久,竺可桢不顾“只有党员才能担任训导长”的规定,认定费巩“资格极好,其学问、道德、才能为学生钦仰而能教课”,照样请他做训导处长。浙江大学因为战争而西迁,很有侠气却又脾气暴躁的物理学家束星北却把这些责任算在校长竺可桢的头上。于是,他一路上跟在竺可桢的后面,数说他的种种不是。竺可桢虽然并不欣赏束星北的这种作风,也只是一笑而过。后来,尽管和束星北私交不深,他却力派众议,将他评聘为教授,并经常为保护这位有才华的教授而费尽周折。身处职场,作为上司,你有没有对抱怨、嘲讽甚至侮辱自己的人付之一笑?你有没有容人的胸怀和气度?你有没有在下属对你不尊重后还能不计前嫌唯才是举?如果能做得好,你一定能赢得下属的尊重,你的工作一定会一帆风顺,你的业绩也一定不停地攀升。季羡林:勇 担 责 任1999年,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丛书”一套,收入了一百多位作家的作品,每人一集,季羡林先生名列主编。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出版社和编辑的人却把好事办砸了:很多作者或遗属不知情,构成了侵权。于是,二十多位作家诉诸法律。这样,作为主编的季羡林首先发表了一份声明,他说:“一些作家对吉林摄影出版社的侵权行为诉诸法律,既是维护自身权益,也是就这一典型案件提请以法律武器对著作权领域日益猖獗的违法活动予以有利打击。我对此完全支持。这一立场不因为丛书标明由我主编而有所改变。”接着,他就“主编”一事做了说明。他强调,“名”只是被别人拿去“挂”的,至于操作过程、幕后事宜,一概不知。虽然如此,他还是没有推卸责任,他郑重说明:1。因我挂名主编,使出版社遂行其对读者的广告作用和对读者的蒙蔽作用,我愿承担我应承担的责任。2。任何人以我担任主编为名,甚至借口对我的“保护”,以开脱侵权者的法律责任,则是不对的,完全不符合法治精神,也是我所不能接受的。在我们的交际场上,很多人在面对名利、诱惑时趋之若鹜,在需要承担责任时就逃之夭夭,这样往往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出现不和谐的局面。其实,在日常交际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扛起来,不推诿、不逃避,以人格的魅力去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作者: 翁敏华
 
标题: 搞笑魂旦阎婆息
内容: 》中国古代戏曲舞台上,不光有正旦贴旦、青衣花旦,最初还有“魂旦”行当,专门用来表演化作了冤魂的女性形象。人世间有多少种女人,那个世界里也便有多少种冤魂,所以,“魂旦”扮演的形象丰富多彩。比较正直的有窦娥,比较侠义的有李慧娘,即使同样是为爱而死、死后不甘、捉了心上人一同去的,也有细别,敫桂英比较悲情,阎婆息有点搞笑。结果,在舞台上最有表演生命的、在观众中最有人气的,竟是这位搞笑的魂旦!怎不让窦娥李慧娘敫桂英们,大跌眼镜。这位昆曲舞台上的“阎婆息”,就是小说《水浒传》里的“阎婆惜”。在小说中很不重要的这么个女人,在昆剧《水浒记》里,成了女一号。全剧三十二出,流传下来的常演的八出,有她出现的就有六出,其中一半以上以她为主角。可以说,昆剧《水浒记》即以她和宋江、张三郎的三角关系为主线。戏剧开始不久,第三出,就表演阎婆息与三郎张文远勾搭的情节。张文远是宋江的同衙椽吏,用现在的话说,是宋江的同事,宋江他们单位的一支笔杆子,他俩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平心而论,张三郎与阎婆息初相识时,阎尚未嫁给宋公明,两人的交往还不算太出位。当然,那时候阎婆息还远没有被杀,所以也还不是“魂旦”,由贴旦扮演。第三出《借茶》是段很好看的戏,也是有名的折子戏。世上多少段情缘,是借助茶水得以成就的!唐代崔护曾借茶“都城南庄”,引出一则“人面桃花”的千古佳话。昆曲《借茶》是又一则。张三是一个好色之徒,但又是一个擅长文墨的好色之徒。他一上场,就一边抖袖、一边横扇地,表现他的风流本性:“花间鸟自啼,杜陵东,步移。”他自比花间之鸟,倒是分外切合。他外出,就是到处找“花”来的。嚯!心想事成,“花”儿就在眼前:“隐约朱帘遮翠髻,掩映芳容倚绣扉。教我凝眸偷觑,神魂欲飞。”张三郎一边悠悠歌唱,一边竖起打开的折扇,在扇子的侧面偷窥,又以“磨盘步”与阎婆息各走半个圆,目不转瞬,用眼睛撩她。婆息哪里会不懂呵!你眉来,我就眼去;你假装不当心碰碰我的肩,我则对你嫣然一笑;你进一步捏捏我的手,我就装假生气啐你一口,嘲你两句。这下,总该明白了吧?转身去到屋里给张三取茶,婆息有意无意地闪动一下自己的美腰。她明白着呢,“腰”就是“妖”,要想卖弄妖媚,腰一定要美。这要命的“腰”!更要了张三命的,是婆息回眸顾盼后丢的那个眼风,对好色男人极具杀伤力。阎婆息表面上故作矜持,但是她的面部始终带着欣喜的表情,目光灼热,心旌摇荡。有此一幕垫底,婆息的啐张三、讥讽张三,观众们便知那是作假,欣欣然看着他们的精彩调情。张阎初相识后,直到第十二出再见;再见时,婆息已经让母亲做主嫁给了宋江。两人相见,还是含情脉脉;经过三番五次的努力,“渔色”而后“野合”,两人最终走到了一起。阎婆息本来就不喜欢宋江,这下有张三参照,更加深了她对宋江的不满,夫妻从冷脸相向到争吵要挟,最后,阎婆息被宋江怒杀,一命呜呼。婆息被杀,转为鬼魂,不想着去找宋江报仇,却一心心寻觅张三郎而来,可见女子多情,连女鬼也不例外,“敢爱敢恨”,也是“敢爱”放在“敢恨”前面。这位敢爱敢恨的痴情女子,演绎了一段“魂旦”的第一好戏《活捉》。“借茶”是张文远主动,“活捉”则全然是阎婆息的动作。婆息这里的上场,就与前面有很大不同:双臂下垂,直行“鬼步”,颤抖的声喉,低飞的水袖。她终于找到心上人的住处了,正待抬臂叩门,手臂却抬不高——所有的“鬼魂”都这样,老百姓是这么说的。门上还是敲出声音来了。里面那一声熟悉的声音道:“谁啊?”惊惶惶地赶紧答道:“奴家。”谁料想相别没有几许时,那人儿已经听不出“奴家”的声音来了:“啥人家的奴家?”好你个风流坯子!你到底有多少个“奴家”!“你猜猜看我是谁?”——张家的大囡?——不对。——李家的小妞?——也不对。可怜天下鬼女心呵!才几天,你身边的“妹妹”已经这么多了么?算了算了,也不要你猜了,我自己进来吧!瞧,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了,这下知道我是谁了吧?张三眨巴眨巴眼睛,还是想不起来眼前的美人儿是哪一个,眼睛不够用,又伸长个鼻子来闻,也想来个“闻香识女人”!没想到香没闻到,倒嗅着了一股子土腥味。这么个插科打诨一来,哪里还会有人鬼相向的恐惧感可言?你难道还嫌我有泥土味?你可知道,我为了你连小命都已经丢了!你别害怕,我虽然是鬼,却没有一点害人之心,也没有减损了我的美丽。不信你瞧!张三别的都还在其次,美貌不减当年这句话,最听得进。秉烛照鬼,果然美艳异常,比生前有过之而无不及,立即便热血沸腾,动手动脚起来,眼前是个鬼魂这个事实,早忘到爪洼国去了。只要她美貌不减反添,还是粘了上来,这才是张三。这时的张文远若是一味地怕鬼、避鬼,甚至骂鬼、斥鬼、驱鬼的话,那么阎婆息,或许就无心“活捉”了——捉一个不再爱她的郎回去,好干啥?这样一来,阎婆息就是“敫桂英第二”了,“活捉”也就没有独特性了。张三还是原来的张三,轻浮油滑,婆息喜欢的就是“这一个”。阎婆息对于三郎的经得起“考验”,非常满意,于是对他抚胸、卡脖,用汗巾吊情郎的头颈,使他的脸转瞬变成紫黑色,走矮步,踮脚转体两圈,离魂,身子轻飘飘地随婆息而去。张阎之恋是身体的吸引,生前如此,死后亦然,倒也算得是一段“生死恋”。同样是“魂旦”,窦娥的故事里没有男女之爱;李慧娘赞了句“美哉少年”即被处死,她对这位少年的感情亦难言深;敫桂英的故事是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构造,虽也“活捉”却是复仇;惟有阎婆息,她的千里迢迢寻找心上人,下决心“活捉”了张三去,却全是出于情,出于对张三郎的割舍不下。这,也许就是婆息这个“魂旦”,超然于其他同类之上而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原因了。

  
  
作者: 常 宽
 
标题: 从李白行路难看他的交际艺术
内容: 》诗仙李白名扬天下,在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中只有两颗星星是以我国古代诗人命名的,其中一颗就是李白星。李白在生前相信自己是太白金星转世,而他超凡出众的文采也让贺之章等著名诗人直呼他为“谪仙人”。历经千年,他的文章更加熠熠夺目,后人以星星为他命名,让他照耀整个人类。可是和他的文才成反比的是他仕途坎坷,郁郁平生难展政治抱负。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是为什么他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不被所用呢?李白生平所处盛唐文化顶峰之时,26岁,新婚不久的李白,曾写过一篇类似自传的文章《代寿山答孟下府移文书》,在文中这位才娶了唐朝前宰相许围师的孙女,意气风发的新郎官明确道出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简单的来说也就是他的人生目标和从前吴越之争的名臣范蠡,楚汉之战中的张良一样在功成名就后晚年退隐江湖,做富贵散人。中国文人文则安邦的政治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李白一再坚信并放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话坦率直性,大气磅礴,才气超人,令人热血沸腾,纵观中国历史能和这句话媲美的也就只有陈胜吴广揭竿起义时鼓动人心的演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后一句话还有点酸溜溜羡慕他人的味道,不及这句话来得自信从容,激励后世无数草根青年。不过令人悲哀的是,李白自信有才,也的确才华横溢:年少成名,名动公卿,甚至连皇帝唐玄宗在宫殿上接见了李白,和他谈了一阵,都觉得他的确很有才华,高兴地说:“你是个普通人,但你的名字连我都知道了。要不是有真才实学,怎么可能这样出名呢?”有这样的良机,在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