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接近权力巅峰的女人-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载爱宠的珍妃鼓足勇气建议皇帝应该留在北京进行和平谈判……孝钦竟下令把她推入井中……然而他若设法留在北京,便能重新掌权……”照此描述不难看出,即使到了那样生死攸关的地步,珍妃依旧期望光绪能摆脱挟制而有所作为……


光绪珍妃他他拉氏身后遗事

    1901年,八国联军退军,慈禧命令珍妃家人将珍妃从井中捞起,装殓入棺。    
    由于井口太小,打捞珍妃费了很大的力气,后由她的家人安葬于北京西郊的田村。    
    慈禧回宫后,开始对西方列强格外小心起来。    
    为了能在西人面前好下台,崔玉贵当仁不让,成了珍妃坠井事件的替罪羊。    
    他因此事被慈禧逐出了皇宫。    
    害死皇妃这样的罪名,岂是简单的外逐可以了结的?可见慈禧并未真心想要怪罪他,不过是借他下台罢了。    
    果然,不久之后,崔玉贵又被慈禧重新招进宫中当差,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不仅如此,1901年11月30日慈禧还降下懿旨掩人耳目:“上年京师之变,仓促之中,珍妃扈从不及,即于宫闱殉难,洵属节烈可嘉,加恩着追赠贵妃,以示褒恤”,试图向世人表明,珍妃是为了免受洋人侮辱,而自愿殉难的,一个“皇贵妃”的封号就把所有的过错和宫廷的狰狞面目都给抹得干干净净。    
    朱诚如先生主编的《清史图典》第十一册中对珍妃之死有如下一段评述:“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出逃时,命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井中溺死,后为掩人耳目,对外声称珍妃是由于‘仓促之中’‘扈从不及’而于宫内殉节,还煞有介事地表彰她为‘节烈可嘉’,次年并追赠皇贵妃号‘以示褒恤’。”应该说,以此评述作为珍妃之死盖棺定论之论是公正的,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当时最难过的,除了珍妃的家人,还有光绪。    
    他早在出宫之时就得知珍妃坠井的消息。    
    虽然贵为一国之君,号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却已是落魄之身。    
    他连自己的性命都不由自己控制,更不要说保护自己最心爱的女人了。    
    光绪虽然伤心,还要克制自己不能在慈禧面前显露得太明显,以免招来慈禧的厌恶。    
    在隆裕皇后去世后,已成为皇太贵妃的瑾妃,才将妹妹的灵柩迁葬清西陵的崇园妃陵寝。    
    宣统退位后,在珍妃井北侧的怀远堂东间,瑾妃为珍妃设置了一个小小的灵堂,以示哀悼。    
    灵堂上供着珍妃的牌位,还悬挂一张匾额:“精卫通诚”,以此来追悼妹妹的早逝和褒奖其对光绪的忠诚。    
    1924年瑾妃病逝后,也和妹妹埋在了一起。    
    崇妃园寝建于清朝末年,建成于民国初年。时光流转。珍妃,包括她挚爱的光绪皇帝,她又恨又怕、翻云覆雨的婆婆慈禧太后,她的姐姐瑾妃,她的对头隆裕,是非恩怨,都已经消失在岁月中。    
    作为一位历史人物,珍妃得到的惩罚实在太多。    
    在她短短二十五年的生命里,皇妃的身份带来的痛苦远远多过荣誉,皇宫的规矩带来的屈辱远远多过给她的名分。    
    她是怀着一腔仇恨离开这个世界的。    
    她恨那些出卖皇帝的告密者,恨那些为了一份钱粮像哈巴狗一样乞求太后训政的人,恨那些动辄以祖宗家法反对变法维新的人,恨那些把国家推进苦难深渊的人,恨那些把自己置于死地的人,她恨不得踏平万寿山、填平瀛台四周的水……如果戊戌变法成功,她也许会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她也许会有辉煌而又得意的后半生,但是历史已经永远不能改写了。    
    事实上,戊戌变法的失败,又岂是珍妃一个人的悲哀?中国不仅失去了一批维新志士,也失去了19世纪最后一次近代化的机会。    
    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后,开始转向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它们对殖民地的依赖越来越深,中国面临的将是越来越残酷的殖民剥削。


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慈禧耳目

    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内侄女,生于1868年,卒于1913年,父亲为副都统桂祥。    
    光绪十三年(1887年),叶赫那拉氏19岁,是年适逢光绪选妃,叶赫那拉氏成为后妃的候选人。经过层层筛选,在体和殿上,叶赫那拉氏终于见到了未来的丈夫,她的表弟光绪。光绪当年17岁,比叶赫那拉氏小3岁,长得白净瘦长,书生模样,让叶赫那拉氏顿生爱意。    
    和叶赫那拉氏一起备选的还有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以及礼部右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虽然那些姑娘都很美丽,最后光绪还是选中了容貌并不出众的叶赫那拉氏作为皇后,其实这是慈禧的意思。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慈禧太后下懿旨宣布光绪帝选叶赫那拉氏为皇后,德馨家的女儿被送出宫,只留下长叙家的两朵姊妹花,大的封为瑾嫔,小的封为珍嫔。光绪十五年正月,清王朝举行了隆重的光绪大婚。    
    但在大婚之夜,光绪对叶赫那拉氏却是异常的冷淡,客气得根本不像新婚夫妻。叶赫那拉氏后来才知道光绪本来就没看中自己,他看上的是德馨家的二女儿,只是畏惧慈禧的威严,光绪才不得不选了她这个表姐。光绪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做主,只能把怨气撒到皇后叶赫那拉氏身上。因此,叶赫那拉氏自大清门抬进皇宫以后,虽备受慈禧宠爱,却得不到丈夫的半点青睐。婆媳之情同夫妻之爱本来就不是一回事。尽管光绪皇后的桂冠令人羡慕,却无半点乐趣可言。    
    光绪眼睛里只有珍妃,即使没有珍妃,光绪也懒得搭理皇后,因为他很清楚这位表姐就是老佛爷安插在自己身边的耳目。    
    慢慢地,长期受冷落的皇后,内心深处也开始失去平衡……实际上光绪皇后的命运早就由慈禧决定了……她是知道姑母的厉害的,对于慈禧的命令,她只能绝对服从。    
    慈禧太后对亲了政的光绪是一百个不放心,夹在太后与光绪之间的皇后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站在太后一边对付皇帝,要么尽量讨光绪的喜欢,成为名副其实的夫妻。    
    利益的权衡以及光绪对珍妃的宠爱,最终使皇后匍匐在慈禧的淫威下。    
    她是皇后,就得在珍妃面前摆皇后的谱,以至狐假虎威、撺掇慈禧惩治珍妃。    
    一次,叶赫那拉氏竟在光绪面前数落珍妃的不是,忍无可忍的光绪一气之下打了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又跑到太后那里去告光绪的状,至此,皇后已经完全倒向太后的一边,命中注定她要守一辈子活寡了。


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光绪被囚

    戊戌政变爆发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政变让皇后又惊又怕。太后不仅把光绪囚禁在瀛台,还要废掉他的帝位。虽然叶赫那拉氏同光绪从一开始就不合,可一旦皇帝遭废黜,自己身为废帝之后,就连眼前这点虚荣都将失去……    
    叶赫那拉氏心乱如麻。突然,慈禧颁发了一道懿旨,说光绪生病,不能日理万机,太后不得已,将再次“临朝训政”。这是否意味慈禧要让光绪驾崩?叶赫那拉氏不敢再想下去……虽说他们之间没有夫妻情分,但毕竟是姑舅亲,光绪的生母也是她的姑姑,就是砸断骨头也还连着筋呢。光绪被囚之后,后妃之中,慈禧只允许她信任的皇后叶赫那拉氏偶尔去看望。    
    名曰看望,实为监视。    
    珍妃已经被囚禁在宫内的北三所,不会再成为叶赫那拉氏同光绪之间的障碍了,但慈禧的淫威却横在他们之间,叶赫那拉氏是绝对不敢违背太后的命令的,但她的心底还有一点点未被泯灭的天良,对光绪的处境动了恻隐之心……只见瀛台三面环水,通向陆地的一路有士兵把守,虽是隆冬时节,湖面的冰却不成块。    
    因为光绪曾想带着小太监在冰面上走走,慈禧听后,马上命人将冰面敲碎了。    
    卧室之内,窗户上的纸早以破烂,四处漏风,被褥甚至都露出了棉絮,早应该更换了,叶赫那拉氏看后不免心酸,虽然光绪不是亡国之君,却沦落到如此地步,同亡国之君也没什么不同了。    
    叶赫那拉氏虽然同情光绪,但也只能藏在心里……她和光绪能说什么,光绪肯同她说什么?她是慈禧的内侄女,光绪是慈禧亲外甥,慈禧认为光绪背叛了自己,竟然如此残酷地惩罚光绪,如果她也做了让慈禧不痛快的事情,命运又会比光绪好多少?叶赫那拉氏不免兔死狐悲,同病相怜起来。    
    光绪可怜,她也同样可怜——都是慈禧手中的傀儡,没有爱情,没有婚姻,没有自由,任何事情都要以慈禧的意志为转移,说得好听,她是大清国的皇后,说得不好听,她也不过是慈禧身边一个奴才罢了。    
    任何时候,只要老祖宗不高兴,她同样可以被推到万劫不复的深渊!她不由得悲从中来……入冬后,寒风刺骨,瀛台冷得就像冰窖一样。    
    内务府出身的户部尚书立山实在看不下去,就瞒着慈禧帮光绪把窗户糊好了。    
    不想此事到底还是传到慈禧的耳朵里,她把立山找去打了一顿耳光,还把光绪叫到跟前说:“祖宗起漠北,冒苦寒立国,汝乃听朝而畏风耶?”言下之意,这点风寒都受不了,怎么对得起艰难起家的列祖列宗?此事之后,更无人敢对光绪表示同情了。    
    而立山则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闹义和团时,立山被作为汉奸给处死了,皇后当然知道老佛爷是在借刀杀人……光绪对慈禧以及皇后已经恨之入骨,他怎会不知道叶赫那拉氏来看他的意图?每次叶赫那拉氏来看他,他大多时候都闭上眼睛不发一言,直到叶赫那拉氏离开……。    
    一日,皇后不知哪句话说得不合适,光绪便怒气冲冲地将她头上的发簪拔下来扔到地上掷碎。    
    那个发簪是太后赏给她的乾隆时期的遗物……她知道光绪的一腔愤怒实际是冲着慈禧发的,光绪始终把她当成太后的替身,实际上她比光绪还可悲,只不过她的囚所是无形的……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慈禧病重。    
    当慈禧听说,光绪得知太后病重后面带喜色时,不由得勃然溥大怒,决定一定要让光绪死在自己前面……在慈禧的安排下光绪亦病重。    
    叶赫那拉氏胆战心寒:光绪没有儿子,下一位继承人如果是同治的后嗣,就意味着新皇帝不再与光绪有关联。    
    那么,以后自己这个老皇后该怎么办?太后最终择定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同治的继承人。    
    虽说载沣是光绪的弟弟,但他的福晋是荣禄的女儿,慈禧要酬谢帮她发动戊戌政变的人,便把皇位继承人赏给了荣禄的外孙。    
    溥仪虽是光绪的侄子,却不是他的继承人,还是庆王再三恳求,慈禧才同意兼祧光绪,叶赫那拉氏这才长长舒了口气。    
    给皇上看病的太医换了一轮又一轮,诊断并不一致,各持一说,宫里只好又请到一位德国医生来看诊,洋医生走后,宫里纷纷传言,西洋大夫说光绪并不是平常的病,而是砷中毒,此话当然只能瞒着慈禧。    
    眼看着婆婆不行了,但是光绪居然还是死在了慈禧前面,年仅38岁。    
    光绪死后,慈禧立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新君,指定摄政王为载沣,并把光绪皇后推上皇太后的宝座,即后世所称的隆裕皇太后。    
    此外,慈禧以幼帝的名义发布了谕旨:“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取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面请施行。”


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三年太后

    三岁的溥仪即位,改元宣统,隆裕太后像当年的慈禧一样,在宣统皇帝溥仪身后垂帘听政了。    
    不管隆裕是否意识到,她把慈禧当成了她在皇宫里惟一的老师。    
    慈禧的思维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把太监当作密探监视宫里任何一个人的手段,都深深印在隆裕的脑海中。    
    但她的权术、手腕都比慈禧差远了,就算学到一点,也只能算是邯郸学步。    
    晚清的皇族,就像民间所说的:“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大清国的气数真是尽了。    
    隆裕本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她当上太后以后,非常信任一个名为“小德张”的太监。    
    小德张在慈禧活着的时候就非常得宠。    
    他聪明乖巧,从南府戏班总提调一直当到御膳房掌案,由于伺候慈禧周到,很讨老佛爷喜欢。    
    一次,小德张卧病在床,慈禧竟然亲自去看望他,并派最好的御医为他治病,以示恩典。    
    在李莲英告老还乡后,小德张便迅速成了慈禧身边的红人。    
    慈禧死后,机灵、有心计的小德张又成了隆裕太后的大总管。    
    隆裕虽有慈禧的地位,却没有慈禧的手腕,根本控制不了后宫。    
    宣统是同治的继承人,兼祧光绪,同治时期的三位妃子:瑜妃、妃、妃也是宣统的母亲,太后应该在同治三位妃嫔中产生。    
    而且慈禧也是以贵妃的身份成为太后的。隆裕不过是仗着是慈禧的内侄女才得到太后之尊的。慈禧下葬后,同治的三位妃子赌气说不回宫了,要在东陵为慈禧守陵。    
    面对这种突然发生的情况,隆裕乱了方寸。    
    虽然自己现在已是太后,但是她在皇宫多年,只学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察言观色,无条件服从慈禧的意志。    
    以前后宫之事都有慈禧太后为自己做主,她早就习惯了请示和服从,现在慈禧死了,隆裕根本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她顿时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对付三位皇嫂。    
    还是小德张反应快,他赶忙对三位妃嫔说,既然这样,皇太后就马上替各位在东陵盖房子,成全各位守陵的孝心。    
    瑜妃等人并非要真心想要守陵,不过是不愿意从此开始受隆裕的管制,半是赌气,半是让隆裕难堪罢了,结果小德张却让她们哑巴吃黄连。    
    三位妃子心有不甘,又在身边太监的怂恿下,决定赶在隆裕回宫之前抢回太后的金印。    
    可小德张却事前听到了风声,以最快的速度将隆裕护送回宫,抢先一步拿到皇太后的金印,并和载沣一起完成了太后册封的正式仪式。    
    隆裕被册封为太后之后,小德张向隆裕进言,认为三位同治妃子平日安分寡言,突然在太后即位这件事上闹得如此沸沸扬扬,全都是身边那些高级太监惹的祸。    
    他们无非是希望主子们中有一个当上太后,自己也好鸡犬升天,因此必须把那些有野心的太监赶出宫,否则难得安宁。    
    小德张拟了一张单子,上面列有以三品总管杜兰德为首的36名高级太监的姓名,小德张说这些人在宫中号称“三十六友”,平日拉帮结派,朋比为奸,经常向各自的主子进谗言,不除去不足以整顿后宫。    
    隆裕并不是会弄权之人,真要将这些太监遣返,未免有些不忍。    
    而且如果加上由他们管理的小太监,后宫因此空缺了三分之一的职位,数量太多了。    
    但她禁不住小德张反复的劝说,最后手谕内务府,将36名太监和与之关系亲近的太监,共932名宦官遣散出后宫。    
    头脑简单的隆裕万万没有想到,小德张通过这个手段,固然让同治三妃身边少了出谋划策之人,更重要的是,他趁这次事件,将自己在后宫中的异己通通都清除干净,而且还在后妃身边全都安插了自己的亲信。    
    小德张从此权焰冲天,后宫上下简直无人能敌。    
    隆裕在抢先当上太后之后,对小德张不仅信任,而且更加依赖和纵容。    
    而小德张也仗着隆裕对自己的恩宠,拼命为自己谋私利。    
    隆裕刚成为太后,还需要为光绪和慈禧守孝,应该将自己黄色的轿子换成青色的,这本不需要多少钱,但是由于是小德张经手,最后结算下来,制轿费竟然高达70万两,大量白银被小德张中饱私囊。    
    此事过后,小德张又故伎重演,要求重新装修宫中数座破败的佛殿。    
    这些佛殿,慈禧在时就已经废弃不用了,小德张乘机向隆裕进言,希望重新装修,报销的花费超过200万两,当时有熟悉装修的内务大臣弹劾小德张报销不实,暗中为自己牟取私利,还拿着贪污的钱在外开了不少当铺和绸缎庄。    
    隆裕却沉默不言,对奏折置之不理,实在被大臣们的奏折逼得没办法了,就说比小德张严重的人多得是,一个穷太监弄几个钱算不了什么,只要不干涉朝政就可以了。    
    有了隆裕的这句话,小德张的胆子越来越大了。    
    他看到隆裕寂寞空虚,就趁机劝隆裕在北海建“水晶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