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语言交际的艺术-一言九鼎的奥秘-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必须以国家或有关主管部门制订的基本方针、政策为依据,不能自行其
事,背离方针、政策。许多好的标语,都是符合这条原则和要求的。比如:

1.发扬万宝精神,做合格的万宝人!
这是广州市万宝电器工业公司党委“根据党中央提出建设‘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职工队伍的要求,在本企业的具体化,经常化、制度化。”
的精神提出来的,又如:延安抗大提出的口号:
2.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这是根据党中央抗日时期的教育方针提出的口号。
在现实生活中,某些标语口号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

1.维护交通秩序人人有责!
2.禁止吸烟!
3.存车罚款!
4.热情服务,不夹不摔!
5.请持票排队候车!
例 
1是套用“人人有责”的这种公式化说法,加在“维护交通秩序”上。“维
护交通秩序”有专门人员,不可能人人参与,婴儿、长期不出门的病人就不
能参与。如果随便一个什么人都走上警察岗位去“帮助”维护交通秩序,岂
不乱套吗?例 
2没讲清时间、地点,笼统地规定“禁止吸烟”,是没有法律
依据的。人人都可以抽烟,抽烟并不违法。美国华盛顿机场休息室就贴着这
样的标语;“谢谢您不在大厅里吸烟!”这既符合法律,又很文明礼貌。比
我们有的地方的“禁止吸烟”合情合法。例 
5也是不符合市民公约和道德规
范的。难道“排队上车”时一定要“持票”吗?例 
3更是语言有失。“存车”
为什么要“罚款”呢?标语制做者的本意可能是“此处禁止存车,否则罚款!”
或者是“随便乱放自行车要罚款。”例 
4这条标语,早在刘心武的纪实作品

《公共汽车咏叹调》中就批评过,“不夹不摔”算什么好的工作作风,算什
么好的服务态度?难道你有权夹和摔吗?由此可见,标语口号的拟订一定要
有很强的政策性,要持之有据,不能出偏差。

《公共汽车咏叹调》中就批评过,“不夹不摔”算什么好的工作作风,算什
么好的服务态度?难道你有权夹和摔吗?由此可见,标语口号的拟订一定要
有很强的政策性,要持之有据,不能出偏差。

标语口号是人民群众每天都要接触的,在城里生活的人,或者旅游的人,
时刻都要看到听到各种各类的标语口号。制定标语口号的人要充分认识到这
一点,尽量使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读者和听众,更受群众的喜爱——一
句话,有更强的可接受性。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懂得接受者的心理,设身处
地想一想,试一试。比如,你在闹市区走,忽然后面急匆匆赶来两人,一人
高喊(也相当口号)“喂!走开,走开!听见没有?”另一位则和气地说:
“先生,劳驾!请让一让。”听到后心里有什么感受?你愿意接受哪一种语
言?你在让开的同时,心里会泛起什么不同的感觉?从这里就知道可接受性
是怎么一回事,应该怎么去追求了。请看下面这条标语的变化(以北京为例):

1.严禁违反交通规则。
2.严禁违反交通规则,否则罚款。
3.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4.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5.司机同志,您的亲人盼您平安归来!
6.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7.我和妈妈盼您平安归来!
8.晚一分种回家比永远不回家要好。
以上八条标语,从发展看,经过了十多年的演变,实际是语言表达完善化的
过程;从横向看,共分几种角度,几种性质。第 
1、2两条是从禁止和处罚的
角度说的,属压服性质,表达生硬,不利于接受;第 
3、4两条是从提示角度
说的,加了“请自觉”二字,语气比较缓和,较好接受;第 
5、6、7条以祝
愿的角度说的,采用亲人和孩子的口吻,诉之以情,令人倍觉亲切;例 
8是
警喻性的,但不是训斥和恫吓,再加上具体的设想,惊心的告示,就非常醒
目,使人过目难忘。从这些比较分析看出,后面的几种可接受性最强。一般
社交标语口号,只有角度选择得好,入情入理,语气委婉,才能有好的接收
效果。至于那些敌对性的标语口号,例如“坚决反对种族歧视”,“严厉打
击犯罪活动”等,当另作别论。
可接受性是要在斟酌、推敲、比较中才能优化的。同样一个意思,都只
有几个字或十来个字,但接受差别很大。比如下列标语:

1.施工重地,行人绕行。
2.此处施工,请勿穿行。
3.施工需您绕行,敬请谅解合作。
例 
1是板着面孔说的,带有命令语气。例 
2加了礼貌词“请”字,较为客气。
例 
3最好,态度诚恳,语气委婉,因施工需绕道的人,即使有些怨气,一看
这条标语,牢骚和不平也就被谅解和理解所取代了。由此可见,拟订标语口
号时,应多从接受者的角度考虑。
(三)时代性要强

标语口号这种书面交际形式,本身就有很强的时代色彩。完全超越时代
的标语口号是不可能有的。因此,时代性是拟定标语口号的一条原则。时代
变了,标语口号也应随之改变。如:


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具有讲职业道德的悠久历史。胡雪岩早于 
1878年就为该厂制订了《戒欺篇》:“凡为贸易均着不得欺
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
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予以
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
谋也可。”而该厂于 
1987年制订的“庆余精神:求实、戒欺、
团结、创新”和庆余职业道德规范:忠诚本职爱庆余,求实戒欺
守信誉,洁净细作争效益,团结协调守法纪”,既继承了《戒欺
篇》的精神,又有所进步:更丰富、更完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
色。

缺乏时代性的例子:如有人曾批评过的这类标语:

1.为四化提供加速器。
2.讲文明请排队上车,
讲礼貌请先下后上。
3.学习雷锋,文明进餐。
4.全体总动员,大干五十天,全力压事故,各人作贡献。
5.工农兵茶叶店。
在以上 
5例中,1、2、3是乱拉政治术语,买“加速器”干嘛要跟“四化”
联系在一起,“上车”就非要加个“讲文明”,“进餐”还要想着“学习雷
锋”吗?难怪有同志说这是“文革遗风”,是使人看后感到很不愉快的标语
口号。直接说成“本店提供加速器”、“请排队上车”、“文明进餐”不是
很好吗?例 
5称茶叶店为“工农兵”,那么其他顾客接不接受呢?例 
4也是
没有时代特征的标语,而且还有其它毛病。前国家语委主任和语言文字应用
研究所所长陈原,在《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中批评说:“也许,这样的标
语一贴出来,司乘人员就心安理得了,乘客也有安全感了。可是,事故怎么
能压呢?贴了标语,还是能撞死人。‘大干五十天’那第五十一天怎么办?
这种东西不要小看,严格地说来,是与儿千年来的巫术一脉相承的。人们总
以为贴上这么一张东西,造造声势,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如果不动脑筋,任意拟订标语、口号,不仅达不到宣传目的,而且影响

不好。
保持标语口号的时代性,还需及时撤下或更换过时的标语口号。
(四)不能有语病
标语口号影响太大、太广,要认真审阅,防止出现语病。但在日常生活

中有语病的标语口号经常可以看到。请看下面这几条标语、口号:

1.每个公民应对自己的交通行为负法律责任。
2.倒垃圾,请入箱。
3.天津市奶牛协会。
例 
1表意不清。何谓“交通行为”?难道遵守“规则”的交通行为也要负法
律责任?字面上含浑不清,就令人很费解。例 
2中的“请”字,本来是礼貌
语言,但用在这里,却叫人哭笑不得。“请”的对象一般是人,如果补上“请
您人箱”或“您请入箱”都不像话。所以应改为“请把(将)垃圾倒入箱”
或“请倒垃圾入箱”。例 
3“奶牛协会”和“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
等是同样的语法结构,但是,“奶牛”怎么能组成“协会”呢?这不是讽刺
吗?应改为“奶牛业协会”或“奶牛学会”。

标语口号的拟订者应该加强语言修养,反复琢磨,消灭一切语病,这不
仅有利于自己的企业形象,也有利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标语口号的拟订者应该加强语言修养,反复琢磨,消灭一切语病,这不
仅有利于自己的企业形象,也有利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标语口号虽然简短、通俗、直白,一般不大用积极修辞手法,但它们也
有自己的语言美,也追求自己的语言美。这种语言美最终的功用还是在于宣
传鼓动。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标语口号的语言美:

(一)朴实美。标语口号的语言不以华丽取胜,而以朴实见长。朴实—
—朴素而实在,本身就是一种美。比如:

1.响应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2.全省人民齐奋斗,争取提前翻两番!
3.学深圳,赶上海,迎接改革新高潮!
这类标语口号将党和政府的规划、政策、奋斗目标等,用极少的文字如实地
表达出来,不夸不饰,给人一种朴实美。
(二)匀称美。标语口号的词语组合,注意单双音节的协调匀称,这样
就表现出了匀称美。比如:

1.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人。
2.稻穗鲜花献人民。
3.人民铁路人民修,人民铁路为人民。
例 
1是头两句“军”对“民”,“拥军”与“爱民”相应,后一句的四节拍
是二二二一,念起来节奏鲜明,协调。例 
2是“稻穗”、“鲜花”内容相关,
音节匀称。例 
3两个分句都是主谓结构,都是七字四节拍,念起来很有节奏,
很是和谐。
(三)整齐美。标语口号的语句很多都是整齐的,讲究对偶和排比,给
人以严肃而有规律的感觉。例如:
1,公平交易,童叟无欺。

2.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3.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4.鼓干劲,保工期,讲信誉,求效益。
5.立足本地,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前 
3例用了对偶,不仅结构一致,而且词性相对,好记易背,也很有美感;
后 
2例都是排比,各短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鲜明醒目,铿锵悦耳,动听
感人。
(四)音韵美。注意适当安排好韵脚,使句子的末尾同音相应,会增加
词句的音韵美。比如:

1.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
2.选好代表当好家,同心协力干四化。
3.小草默默含羞笑,来往游客莫打扰。
出名莫将竹木刻,留得竹木好景色。
百花迎得结实来,请君切莫用手摘。
——某公园里的一条标语
以上三例,“进”与“寸”押韵,“家”与“化”押韵。“笑”与“扰”,
“刻”与“色”,“来”与“摘”押韵,整条标语(有的也可作口号),读
起来琅琅上口,有一种音韵美。

四、标语口号与广告语的区别


标语口号与广告语既有重合,并有许多不易分清之处,但又有区别。比
如北京市火车站贴的“欢迎您到北京来!”(××公司),从形式、内容看,
均属标语;从落款和制订人的意图看,又是广告(间接广告)。对于这一类
又像标语口号又像广告的文字,分辨较难一些。相重和相同之处可以不谈,
它们的区别则需要分别清楚。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标语口号与广告语既有重合,并有许多不易分清之处,但又有区别。比
如北京市火车站贴的“欢迎您到北京来!”(××公司),从形式、内容看,
均属标语;从落款和制订人的意图看,又是广告(间接广告)。对于这一类
又像标语口号又像广告的文字,分辨较难一些。相重和相同之处可以不谈,
它们的区别则需要分别清楚。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二)从制作者来看,标语和口号的制订多是政府机关,主管部门;广
告的制作者多是生产和商业单位。

(三)从形式来看,标语口号一般不署名,但也有署名的,写“×××
宣”;而广告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包括标语、口号形式),都要署名,
但决不写明“宣”字。

(四)从字数来看,标语、口号和广告都可以很短,但有的广告可以长
到几百上千字,成为一篇文章;而标语口号决不能多至数百字,也决不形成
“篇章”。

(五)从内容来看,标语口号往往讲主要精神,只讲一个奋斗目标、要
求等,决不讲做法、过程等实质的东西;而广告则要讲很多实质内容,如招
生广告就要讲清学制规划、招生对象、报名时间、开设课程、授课师资、收
费标准、毕业待遇等,这些在标语口号中是绝对见不到的。

(六)从借助辅助手段来看,标语口号一般不借助体态语和其他语言辅
助手段,多直接采用写出和喊出的表达形式;而大多数广告则要配合画、配
图表、配摄影、配声音等,手段具有多样性,综合性。

(七)从语言表达来看,标语口号以朴素见长;而广告则很讲究修辞,
许多修辞格都可以被广告所利用,增强广告语言的艺术。讲究回环美、建筑
美、音乐美,具体、生动、形象等,都是广告语言所追求的。


第四节楹联的语言艺术

第四节楹联的语言艺术

关于楹联的语言艺术,我们讲以下三个问题。

一、楹联与对联的关系和区别

(一)楹联与对联的关系

楹(y íng),堂屋前面的柱子,楹联即张贴或悬挂在柱子上、门上、壁
上的对联。楹联是对联的一种。对联的一些特点,如字数相对、音节相等、
词性相同或相似,由上下两联组成,有一定的平仄要求等,楹联都必须具备。
有人说“楹联,俗称对联”,将楹联与对联划等号,这是不正确的。

(二)楹联与对联的区别

1.对联包括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两种形式,楹联只能是书面语言形式(口
头念出而不能张贴、悬挂的不叫楹联)。比如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年幼时聪
明好学,有一次,他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一个叫兰占春的和尚看到后
开玩笑说:“牛头喜得生龙角”,于谦马上反戈一击:“狗嘴何曾出象牙。”
后来,于谦的母亲又把他的头发梳成三岔,兰古春再次嘲弄:“三角如鼓架。”
于谦立即回应:“一秃似擂鎚”。兰古春大为惊异,认为将来必为国家栋梁
之才。这样口语对对子,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只能是对联,不能算作楹联。
不但如此,即使书面写出,比如两人在书信来往中对对联,也不算楹联。因
为它没有张贴或悬挂。
2.楹联的思想内容比一般对联要求高,因为这种发表形式不允许将那些
开玩笑的、格调不高的、没有什么内容的对联都张贴、悬挂出来。如张之洞
与梁启超的:“四水(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江第一,四时夏第二,
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张问)“三教(儒、释、道)儒在
先,三才(天地人)人在后,小于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梁答)
又如,苏小妹对佛印说:“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佛印答曰:“女卑为
婢,女又可称奴。”这些都是为一时应酬、诘难、打趣而作的,不能堂而皇
之地挂起来供人欣赏。由此看出,楹联要求一定的庄严性、较大的适应性和
较强的思想性,这并不是所有对联都具备的。
3.楹联比一般对联交际作用更强。原因是它张贴悬挂后,读者多,影响
大,使它的交际功能更突出。哪怕是自己抒发志向,咏怀、感怀的对联,一
经成为楹联,那就有了社会性了,如旧社会过春节有人贴了这么一幅楹联:
“五四三二,六七八儿”。(含缺一'衣'少十'食')这就成了讽刺当时的社
会,哀叹穷人的痛苦的好楹联。一传十,十传百,社会影响就非常大了。如
果同样是这两句,只写在日记本上或只送给几位好友看,社交作用就差多了。
著名作家秦牧生前曾就广州、贵阳等地前几年成立“楹联”学会一事说:
“楹联学会这个称谓我并不赞成,因为它把对联的范围缩小了。对联之作,
并不只限于张挂于‘楹’问而已。每一首规范的律诗,中间四句都是对联,
有许多对联并不写出来张挂,而是作为书面文字、口头文字世代流传,它也
出现于相声和戏剧之作。总之,它是无所不在的,人们常视之为智慧、情趣
和文学修养的结晶。”秦牧同志的话,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楹联与对联的
关系和区别。

正因为楹联比对联要求高,作用还大,所以我们研究交际语言,就要重


视楹联这种形式,就要充分利用这种书面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