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两汉往事-第6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闹不出太大动静的。

    诸侯和群臣不用操心了,可第二个件顾忌却滋生了。刘邦虽然不怕群臣搞出过火行为,可现在又担心吕雉会闹出大的动静。

    第二个顾忌就是怕吕家篡位。

    吕雉是把双刃剑,虽能压制诸侯群臣,但也不得不防。因为“吕党”这个词汇,刘邦也不是听过那么一两次。但刘邦再次把目光移到刘盈身上时,他的这个担心也有了些许缓解。毕竟刘盈是她的亲儿子,纵然吕雉再偏心,总不该和外人合起伙欺负自己的儿子吧?

    虽然这个顾忌有些缓解,但刘邦并没能完全放心,他拖着病重的身体召来了群臣,杀白马锸血为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个仪式上,群臣慷慨陈词,把这个盟约背的滚瓜烂熟。然而事实证明,这完全是一句废话,因为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被人抛到了脑门后。

    不过经此一搞,刘邦还是比较高兴的。他认为自己的这个办法不错,让吕雉牵制群臣,也让群臣牵制吕家,相互掣肘,谁都不敢乱来,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应该说,刘邦还是太小看吕雉了,如果知道不久之后将会发生些什么事的话,相信他会毫不顾忌地把吕雉带走。

    虽然刘邦在这一点上考虑的不是很周到,但还是收到了一些效果,最起码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在几十年后,他那位极其生猛的孙子临死前,就深刻地吸取了爷爷的教训,义无反顾地带走了老婆。只能说,孙子远比爷爷狠的多。

    但无论我们怎么说,最起码现在的刘邦是比较放心的。可就在他准备安心归天时,又有一个顾忌产生了。

    第三个是顾忌是担心戚姬和刘如意的安全。

    这个顾忌是再所难免的,吕雉当政,那对孤儿寡母可就要受气了。

    然而现在的刘邦却很无奈,戚氏母子的性命和刘家天下的安定比起来,刘邦更倾向于后者。濒临油尽灯枯,刘邦已顾不了太多。

    不过刘邦还是做了一些安排的。在刘邦打发陈平去燕地旅游之前,就召周昌进京。

    看着眼前的周结巴,刘邦的两眼突然有些泛红。眼前的这个人,曾经在自己的面前说过很多难听话,可到临终前,却对他有万语千言。

    这一次,刘邦回忆了很多事,也说了很多话。最终刘邦几乎用恳求的语气把赵王刘如意托付于他。这完全是一次托孤。

    刘邦流泪了,周昌也流泪了。

    结巴的周昌没有慷慨陈词,只是深深地跪在地上,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接过了这份嘱托。

    周昌是个诚实的人。他的行为,对的起刘邦的这次托付。虽然最终的结果并不理想,但依然不能否定这个人的忠诚。

    所有顾忌都做了安排,无论安排的是否到位,但现在的刘邦已没时间、也没精力再去考虑了。

    他沉沉地躺在龙榻之上,静待着生命的终点。

    此时的吕雉却慌了。

    她深爱这个人,也痛恨这个人。

    这个人曾是他的希望,是他的靠山,更是她曾经的寄托,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每一根神经。

    可也正是这个人,深深地伤害了她,一次次把她逼近绝望的深渊,让她痛苦地挣扎,甚至是抗争。这个人,伤了她的心。

    这个人终于临近了生命的终点,大汉江山无疑将压到她和刘盈的肩上。一直以来都在等待着这一天,可真到临近之时,她却有些茫然失措,甚至隐隐有一丝恐惧。

    现在的她,舍不得刘邦。当这个爱恨交织的男人走到生命终点之时,她满心痛楚。她,毕竟是个女人。

    一切恩怨烟消云散,吕雉围在刘邦的榻前,她要送自己男人的最后这一程。当然,也暗自做着防范,劲量扫清刘盈继位之路上的任何障碍。这个时候,她陪在刘邦的身边,是最恰当的。

    吕雉叫来了所有御医,捣鼓多日,效果不佳。无奈之下,另请“名医”,入宫诊病。

    “名医”望闻问切地搞了一遍,默默地退到了一边。

    刘邦问:“如何?”

    “名医”连忙跪下,简短的迟疑过后,汗珠成线从额头滑落地面,颤声说道:“病、病可治。”

    刘邦一生阅人无数,“名医”的回答,明显糊弄不了这位老大,同样也糊弄不了吕雉。

    吕雉的表情从期待到严峻,一丝杀意抚过眉稍。

    吕雉表情的变化没逃出刘邦的眼睛。我一直说,刘邦不是一个嗜杀的人,在更多的时候,他体现的是宽容,只是他宽容的方式会让一些人侧目。这次亦然。

    明白一切的刘邦谩骂“名医”道:“朕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让他进身诊病。

    刘邦把这位满头大汗的“名医”臭骂一顿后,慷慨地赏赐黄金五十斤,打发他走人。

    虽然“名医”挨了骂,但保住了命。出人意料的是,救他的人却是刘邦。

    既然已无力回天,那也只能静待死亡。

    随后的刘邦昏昏沉沉,迷糊的时间多,清晰的时间少。

    在刘邦弥留之际,吕雉则心焦如焚,她还有些话想问一问。

    在几天迷糊过后,刘邦终于情形了,甚至要探身坐起来。吕雉清楚,这是回光返照。心中的话该问了,若不然,就再也没有了机会。

    泪流满面的吕雉跪坐在榻前,问道:“陛下百年之岁后,萧相国若亡,令谁代之?”

    刘邦不假思索地答道:“曹参!”

    吕雉接着问:“其次那?”

    刘邦略想一会,答道:“王陵可,但其耿直,陈平可助之。”刘邦稍停一下接着说道:“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吕雉再问其次,刘邦则轻轻摇了摇头,“此后未可知也。”的确,如果他要能预料那么远,那吕雉现在的日子肯定不会太好过。

    这算是刘邦留下来的遗言。事实证明,他的这个遗言也是大汉天下无比珍贵的财富。吕雉随后无论怎么作闹,也基本上按照刘邦的套路在用人、在出牌。更夸张的是,刘邦的这个人事安排,也护送着刘家天下顺利地度过了十几年后的那次危机。

    刘邦认人识人的能力,足可傲视天下。

    安排完所有的后世,刘邦也真正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西汉开国皇帝刘邦驾崩长乐宫,享年6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正式的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简称庙号应该是“汉太祖”,简称谥号则是“汉高帝”,而不是人们习惯称呼的“汉高祖”。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也是一位功盖九州的皇帝,其一生充满了喜剧色彩,但也有悲剧的成份。这是一位光耀千古的皇帝,也是满身低级趣味的混混,但无论什么角色,他做的都很到位。

    这个人,应该虔诚的向他致敬。

    两个月后,太子刘盈继皇帝位。吕雉则水涨船高,荣升皇太后。

第九章日落长河—十九 刘邦为何能成功(一() 
刘邦终于还是死了。关于这个人,我已经写了三四十万字,可还有几个问题依然没能解决。

    虽然我在前边的那些文章中都先后做过一些探讨,但毕竟没把连贯起来,进行深入的剖析,让大家看完这么多断断续续的故事之后,依然没能弄清楚他成功的缘由。因此,我决定在送走这位主人公之前,续写上一些文字,算是对他的一些评论。

    当然,我甚至有些奢望,能够剖析明白这个人,做为对他的盖棺定论。但我清楚,我没这份能力,也没这个资格。所以,我下边所总结的这些话,算是一家之言,敬请批判的吸收,如有不周,敬请见谅。

    好了,现在开始吧。

    从亭长到皇帝,中间至少隔了28级。刘邦实现这个完美转身,只用了七年时间。时间之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一个人,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如果只专注于其成功后的光环,而不一层层揭开其之所以能够成功的面纱,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迷惘,更多的是嫉妒羡慕恨。

    刘邦和所有人一样,他的成功有机缘巧合,更多的是自身的因素。概括起来,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刘邦的机遇好。

    其一,胡亥大刀阔斧地胡搞一番后,让大秦王朝走向了末路,天下汹汹,民怨沸腾。这种社会背景,最容易让那些拉帮结派的黑社会老大们露头,而刘邦很幸运地属于这一人群。刘邦的确也在第一时间抓住了这个机遇,没费多大周折,直接走上了打家劫舍的道路。这对普通人来说,不是件好事,可对刘邦来说,却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这个拿不上台面的独立组织,让刘邦组建了革命早期的班底和私人武装,这对以后其个人角色的定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二,陈胜首倡,天下大乱。纵观古今史,第一个蹦出来造反的人,通常没有什么好下场。因为那个身份太扎眼,容易让人拿他说事。陈胜虽然没捣鼓多长时间,可大秦天下却乱成一团,其中就包括沛县县令准备造反这件事。

    沛县县令无厘头的做法,给刘邦提供了成功转型的机会,由土匪头头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军的头领。这让刘邦成功挖到了第一桶金。

    其三,就是西进咸阳。楚怀王熊心和项羽内讧,给刘邦创造了一个独自将兵西进咸阳的机会,并且还捣鼓了个“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这对刘邦来说是其一生最大的机遇。

    刘邦是善于把握机遇的人,他在这件事上付出了辛勤努力。但归根结底他还是应该感谢项羽,因为这一次,与其说刘邦能力强,不如说项羽配合的好。

    就在刘邦一门心思西进之时,项羽带着五万人马在巨鹿和章邯、王离的四十万大军对砍。项羽成功地牵制了大秦主力,让刘邦的西进之路顺风顺水。

    关中,成为了刘邦的发家地。

    之后,刘邦身上机遇不断,但对其影响最深的应该是这三个。因为这三个机遇,让刘邦成功转型。

    第二个方面是有贵人相助。

    刘邦的身边能人辈出,为他的革命事业填了不少砖,加了不少瓦。但能称为贵人的也没有几个。

    吕太公,他算是刘邦的第一个贵人。

    做为刘邦的老丈人,要说没有干什么很特别的事情。但这个人对刘邦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刘邦称帝后,吕家的势力之所以能如此强大,和吕太公也不无关系。

    因为,吕太公刚到沛县时,声望明显要比刘邦强的多,然而却哭鼻洒泪要给刘邦当老丈人。这件事情,让刘邦的声望日增,也在他那一亩三分地上扬名立万。这为刘邦随后能聚拢人气,做了一些宣传。

    更重要的是,刘邦刚在沛县起兵之时,肯定得到了吕太公的资助。造反不是搭台看戏,看完了就拍拍屁股各回各家吃饭。军需物资、武器供应等等一些东西,都需要花钱。而不巧的是,刘邦是个穷光蛋,你要是让他掏钱养活人,他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去抢。事实上,刘邦并没有去抢,也就是说,他的第一次投资的本钱来自老丈人的资助。

    事实上,吕太公给予他的帮助还远不止这些,比如让儿子吕泽、吕释之扯旗招人,响应刘邦。也就是说,在刘邦造反的初期,吕太公是他的后盾。这个人,并不是史书里简单的几句话所能概括的。

    另外一个贵人就是萧何。

    之所以说萧何是刘邦的贵人,并不是他一生做过多少实在事,为刘邦送去多少粮,而只是一句话。他说的这句话,就是沛县县令刚准备造反时的那个建议。正因为那个建议,让刘邦从土匪头头转变成了革命军的首领。刘邦建国后,对萧何的褒奖不是没有道理的。

    还有一个贵人就是项梁。

    也许大家对项梁这个人印象不深,我在前边对这个人着笔的也并不多。事实上,这个人对刘邦的影响甚至要比前两个还要大的多。

    当初刘邦在沛县混不下去后,投奔到了项梁的麾下。在这里,项梁不仅仅分给了他一些士兵,更重要的是让他独成一军,和项羽平起平坐。在那个时期,刘邦经常独自带兵到处悠转,赚了不少名声和资本,也为随后能顺利地登上和项羽pk的擂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说,在项梁的手下,刘邦真正拥有了一支拿得上台面的独立武装。这支武装,正是他角逐天下的资本。刘邦的成功,真应该感谢项家叔侄。

    总的来说,刘邦生命中的贵人就这么三个。当然,对刘邦提供过帮助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张良、韩信、陈平、周勃等等。但这些人,只是帮忙想些主意、埋头干点活,说白了他们都是打工仔,对刘邦身份的转折,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也没把他们划到“贵人”这个角色里。

第九章日落长河—二十 刘邦为何能成功(二() 
前两个方面只是刘邦成功道路上的外因,如果刘邦只停步在那两个方面的话,他最多是个诸侯,也可能连诸侯都混不上。其成功的落脚点还在他自己的身上。

    这一节,就让我们在刘邦的身上探寻一些其成功的因素,因为这才是其最为关键的部分。好了,让我们开始吧。

    其一是有理想。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理想,那只能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了,想要干出点成绩基本很难,甚至连找个像样点工作都不容易,更别说应聘“皇帝”这个高风险、高回报的岗位了。

    刘邦和所有成功人士一样,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可笑的是,刘邦理想的确立还要拜谢嬴政。

    嬴政这个人天不怕、地不怕,可就是怕死。自从他当上皇帝后,为了能够长生不老,到处乱跑,从不消停。结果把自己累死在了半路上,却引来了刘邦。

    一次嬴政巡游,刚好让刘邦看见。仪仗显赫、排场十足,这让刘混混羡慕非常,感慨地说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一幕,深深地烙印在刘邦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期盼异常。从此那个位置成了刘邦一生追求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敢于干任何事,敢于和任何人撕破脸,纵九死而无悔。

    由此可见理想的重要性。

    其二是很执着。

    刘邦的理想虽然有些功利,但可谓宏大。当然,怀揣这种理想的人有很多,但绝大部分人只是暗自想想,娱乐一下自己罢了。一旦敢于付诸实施的,通常会被我们称为革命家、政治家或者阴谋家,当然一些患了狂想症或者神经错乱的人也会这么搞,不过这是少数。

    早在刘邦当混混时期,和那三个“家”是不沾边的。当然,从他的行为来看,似乎神经也没错乱。因此,我们只能把他定性为狂想症患者。

    但无论怎么说,刘邦付诸了行动,并且还很执着。从啃树皮的土匪开始闹起,再也没有消停。

    刘邦在沛县揭竿起义后,自立门户,谁也不投靠,闷着脑袋搞,以沛县为中心,辐射周边,四处游行示威。如果不是秦军给他一个迎头棒喝的话,刘邦肯定不会跑去项梁的手底下混。他只信奉一点:我的地盘我做主,你的地盘我也想做主。

    在项梁的手下,刘邦的身份又一次实现了转折。从那时开始,他才慢慢步入“革命家”的行列,也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西进关中、还定三秦、进军关东、楚汉争雄……一系列事件,都在围绕着他的目标进行,无论期间自己的实力如何,受过什么挫折,从没放弃自己所做的选择。

    应该说,刘邦是个很执着的人,在他人生的道路上从来有摇摆过。

    其三是有潜质。

    皇帝,说白了和黑社会老大的区别并不大,只是把社团的规模搞大一点罢了。道家的开创人老子就说过一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实际上是挺有道理的。

    刘邦搞了十几年黑社会,对社团里的那些明规则、潜规则都了然于胸,当起皇帝来,除了换了套工作服,不用蒙着脸上班之外,其他方面变化并不大。

    刘邦潜质中总体包括几个方面:

    脸厚,能演戏。为楚怀王熊心、霸王项羽吊丧,与项羽探讨“我爹是你爹”理论,并且要“分一杯羹”等一系列事件,就是他绝佳的表演。

    心狠,能整人。韩信、彭越的丧命,萧何的痛苦,甚至刘盈的难受,都很能说明这一点。

    豪爽,能用人。刘邦的手下,完全是一个大杂烩,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屠夫,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可以说,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出身,只要你有真本事,都有可能露头,甚至坐上高管的位置。

    大度,能赏人。应该说,刘邦对手下诸将的赏赐都还是比较到位的,萧和、张良、韩信、彭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