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内科学-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代文献精选】

《素问·阳明脉解》:“帝曰: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日: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景岳全书·癫狂痴呆》:“凡狂病多因于火……故治此者,当以治火为先,而或痰或气,察其甚而兼治之……若水不制火而兼心肾微虚者,宜朱砂安神丸,或服蛮煎、二阴煎主之……若因火致痰者,宜清膈饮、抱龙丸、生铁落饮主之,甚者宜滚痰丸。若痰饮壅闭,气道不通者,必须先用吐法,并当清其饮食,此治狂之要也。”

《张氏医通·神志门》:“狂之为病……上焦实者,从高抑之,生铁落饮;阳明实则脉浮,大承气汤去厚朴加当归、铁落饮,以大利为度;在上者,因而越之,来苏膏或戴人三圣散涌吐,其病立安,后用洗心散、凉膈散调之。”

第七节痫病

痫病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使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元神失控所导致的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性疾病,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强直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又称为“痫证”、“癫疴”、“羊痫风”等。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痫病首见于《内经》,如《素问·奇病论》日:“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不仅提出“胎病”、“癫疾”的病名,而且指出发病与先天因素有关,主张针刺治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痫候》对本病临床特点有较详细的描述,指出其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并按不同病因分为风痫、惊痫、食痫等。宋金时代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较深刻的认识,如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癫痫叙论》云:“夫癫痫病,皆由惊动,使脏气不平,郁而生涎,闭塞诸经,厥而乃成。或在母胎中受惊,或少小感风寒暑湿,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指出惊恐、痰涎、外感、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导致脏气不平,阴阳失调,神乱而病。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痫》认为“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而引发本病。明清时期对该病理法方药的认识逐渐完善,如明·龚信《古今医鉴·五痫》提出痫病发病特点:“发则猝然倒仆,口眼相引,手足搐溺,背脊强直,口吐涎沫,声类畜叫,食顷乃苏”,并指出其多由七情郁结、感受外邪、惊恐等因素致痰迷心窍而发病,治宜豁痰顺气,清火平肝。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癫狂痫总论》对癫狂痫加以区别,是痫病认识上的一大飞跃。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创制定痫丸,至今仍为疴病治疗的代表方剂。清·李用粹在《证治汇补·痫病》提出阳痫、阴痫的分证方法及相应治则治法。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癫痫》龚商年按语云:“痫之实者,用五痫丸以攻风,控涎丸以劫痰,龙荟丸以泻火;虚者当补助气血,调摄阴阳,养营汤、河车丸之类主之。”主张从虚实论治本病。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则认为痫病的发生与“元气虚”和“脑髓瘀血”有关,并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治疗本病证属气虚血瘀者,至今对本病的治疗仍具有参考价值。

根据痫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癫痫无论原发性还是继发性,无论大发作、小发作还是局限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均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一、病因

痫病的病因可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大类,先天因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或禀赋异常,后天因素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跌仆外伤或患他病致脑窍损伤等,先天或后天因素均可造成脏腑功能失调,偶遇诱因触动,则气机逆乱,元神失控而发病。

1。禀赋异常

痫病之始于幼年者多见,与先天因素有密切关系,所谓“病从胎气而得之”,责之胎儿在母腹时,母亲突受惊恐而致气机逆乱、精伤肾亏,或妊娠期间母体多病、过度劳累、服药不当等原因损及胎儿,使胎气受损,胎儿出生后发育异常,发为本病。另外,父母体质虚弱致胎儿先天禀赋不足,或父母本患疴病而脏气不平,胎儿先天禀赋异常,后天亦容易发生痫病。

2。情志失调

七情中主要责之于惊恐,如《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由于突受惊恐,致气机逆乱,痰浊随气上逆,蒙蔽清窍;或五志过极化火生风,或肝郁日久化火生风,风火夹痰上犯清窍,元神失控,发为本病。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神气怯弱,更易因惊恐而发生本病。

3。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内蕴,或气郁化火,火邪炼津成痰,积痰内伏,一遇诱因,痰浊或随气逆,或随火炎,或随风动,蒙蔽元神清窍,发为本病。

4。脑窍损伤

由于跌仆撞击,或出生时难产,或患他病如中风、温疫(颅内感染)、中毒等导致脑脉瘀阻或脑窍损伤,而致经脉不畅,脑神失养,猝遇诱因而使神志逆乱,昏不知人,而发为本病。

二、病机

本病主要为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脏气不平,阴阳失衡而致气机逆乱,风火痰瘀等邪闭塞清窍而发病,其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元神失控。病理因素涉及风、火、痰、瘀等,其中尤以痰邪作祟最为重要,《医学纲目·癫痫》所云“癫痫者,痰邪逆上也”即是此意。积痰内伏,每由风火触动,痰瘀互结,上蒙清窍而发病。

本病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脏密切相关。病理性质虚实夹杂。早期以实为主,主要表现为风痰闭阻,或痰火阻窍,或痰瘀互结。后期因病情迁延,正气损伤,多为虚实夹杂,除风、火、痰、瘀等表现外,常还有虚证证候,如脾虚不运、心脾两虚、心肾两虚、肝肾阴虚等。幼年即发病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病性多属虚或虚中夹实。痫病发作期多实或实中夹虚,休止期多虚或虚中夹实。休止期仅是逆气暂时消散,风、火、痰、瘀等邪气暂时安静,但由于病因未除,宿痰未净,脏腑功能未能恢复,随时可能再次发作。

本病的病机转化决定于正气的盛衰及痰邪深浅。发病初期,痰瘀阻窍,肝郁化火生风,风痰闭阻,或痰火炽盛等,以实证为主,因正气尚足,痰邪尚浅,瘀血尚轻,易于康复;若日久不愈,损伤正气,脏腑功能失调加重,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痰邪深伏难去,痰瘀凝结胶固,表现为虚实夹杂,治愈较难。因本病常时发时止,且时有反复,若久治不愈,必致脏腑愈虚,痰浊愈结愈深,而成顽痰;顽痰难除,则痫病反复发作,乃成痼疾。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任何年龄、性别均可发病,但多在儿童期、青春期或青年期发病,多有家族史,或产伤史,或脑部外伤史,老年人可有中风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

2。典型大发作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有异常叫声等,醒后如常人;小发作时仅有突然呆木无知,两眼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面色苍白,短时间即醒,恢复正常;局限性发作可见多种形式,如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突然昏倒,或凝视,或语言障碍,或无意识动作等,多数在数秒至数分钟即止。

3。发作前可有眩晕、胸闷、叹息等先兆症状,发作后常伴疲乏无力。

4。反复发作,发无定时,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等,多数在数秒至数分钟即止,少数持续数小时以上,苏醒后对发作时情况全然不知。

二、病证鉴别

1。痫病与中风

典型发作痫病与中风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但疴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中风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病作怪叫等症,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2。痫病与厥证

厥证除见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还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见口噤、握拳、手指拘急,而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和病作怪叫等症,临床上不难区别。

3。痫病与痉证

两者都具有四肢抽搐等症状,但痫病时发时止,兼有口吐涎沫、病作怪叫、醒后如常人,多无发热。而痉证多见持续发作,伴有角弓反张,身体强直,多不能自止,常伴发热,多有原发疾病的存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情轻重

判断本病之轻重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病发持续时间之长短,一般持续时间长则病重,短则病轻;二是发作间隔时间之久暂,即间隔时间短暂则病重,间隔时间长久则病轻。从病机方面看,病情轻重与痰浊浅深和正气盛衰密切相关。

2。辨标本虚实

发作期多实或实中夹虚,休止期多虚或虚中夹实。实者当辨风、痰、火、瘀之别。如来势急骤,神昏猝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者,属风;发作时H吐涎沫,气粗痰鸣,呆木无知,发作后或有情志错乱,幻听错觉,或有梦游者,属痰;如猝倒啼叫,面赤身热,口流血沫,平素或发作后有大便秘结,口臭苔黄者,属火;发作时面色潮红、紫红,继则青紫,口唇紫绀,或有颅脑外伤、产伤等病变者,属瘀。虚者则当区分脾虚不运、心脾两虚、心肾两虚、肝肾阴虚等不同。

3。发作时辨阴痫、阳痼

痫病发作时有阴痫、阳痫之分。发作时牙关紧闭,伴面红、痰鸣声粗、舌红脉数有力者多为阳痫;面色晦暗或萎黄、肢冷、口无怪叫或叫声低微者多为阴痫。阳痫发作多属实,阴痫发作多属虚。

二、治疗原则

痫病临床表现复杂,治疗首当分清标本虚实,轻重缓急。发作期病急以开窍醒神定痫以治其标,治宜清泻肝火,豁痰息风,开窍定痫;休止期病缓以祛邪补虚以治其本,治宜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养心安神等。

三、证治分类

(一)发作期

1。阳痼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潮红、紫红,继之转为青紫或苍白,口唇青紫,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鸣,或发怪叫,甚则二便自遗,移时苏醒如常人。病发前多有眩晕,头痛而胀,胸闷乏力,喜伸欠等先兆症状。平素多有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便秘尿黄等症。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证机概要:肝风夹痰,蒙蔽清窍,气血逆乱。

治法: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泻热涤痰息风。

代表方:黄连解毒汤合定痫丸加减。发作时急以针刺人中、十宣、合谷等穴以醒神开窍,继之灌服汤药。黄连解毒汤能清上、中、下三焦之火,定痫丸能化痰开窍、息风定痫,二方合用,共奏清热息风、涤痰开窍之功,适用于风火夹痰上扰清窍之阳痫发作。

常用药:黄芩、黄连、黄柏、栀子清泻肝火;贝母、胆南星清化热痰;半夏、茯苓、陈皮健脾燥湿化痰;天麻、全蝎、僵蚕息风止痉;石菖蒲辛温芳香,与远志相合,能增强化痰开窍之功;琥珀、石决明、牡蛎重潜安神。

热甚者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或紫雪丹清热息风止痉;大便秘结加生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等泻下通便。

2。阴痫

症状: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晦暗青灰而黄,手足清冷,双眼半开半合,肢体拘急,或抽搐时作,口吐涎沫,一般口不啼叫,或声音微小。醒后周身疲乏,或如常人。或仅表现为一过性呆木无知,不闻不见,不动不语,数秒至数分钟即可恢复,恢复后对上述症状全然不知,多一日数次或十数次频作。平素多见神疲乏力,恶心泛呕,胸闷咳痰,纳差便溏等症。舌质淡,苔白腻,脉多沉细或沉迟。

证机概要:寒痰湿浊,上蒙清窍,元神失控。

治法: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温化痰涎,顺气定痫。

代表方:五生饮合二陈汤加减。昏仆者急以针刺人中、十宣穴开窍醒神,继而灌服五生饮合二陈汤加减方。五生饮温阳散寒化痰,二陈汤理气化痰,二方合用,共奏温阳、除痰、顺气、定痫之功,适用于阳痫日久不愈,正气损伤,脾肾虚损,阳虚湿痰内盛之阴痫发作。

常用药:白附子、川乌辛温散寒,祛痰除湿;茯苓、白术健脾化痰;陈皮、半夏、白豆蔻、砂仁燥湿理气化痰;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全蝎、僵蚕搜风止痉;生黑豆补肾利湿。

时有恶心欲呕者,加生姜、苏梗、竹茹降逆止呕;胸闷痰多者,加瓜蒌、枳实、胆南星以化痰宽胸;纳差便溏者,加党参、炮姜、诃子健脾止泻。

痫病重症,持续不省人事,频频抽搐者,属病情危重,应予以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注意及时防治其急性并发症。偏阳衰者,伴面色苍白,汗出肢冷,鼻鼾息微,脉微欲绝者,可辅以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偏阴竭者,伴面红身热,躁动不安,息粗痰鸣,呕吐频频者,可辅以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抽搐甚者,可予紫雪丹,或配合针灸疗法,促其苏醒。

(二)休止期

1。肝火痰热证

症状:平时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心烦失眠,咳痰不爽,口苦咽干,便秘溲黄。发作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痰火内盛,上扰元神。

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宁心。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前方以清泻肝火为主,用于肝火炽盛者;后方涤痰开窍见长,用于痰浊内盛者。二方合用加减,适用于肝火痰热互结之证。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直入肝经而泻肝火;贝母、瓜蒌、竹茹、胆南星清热化痰;茯苓、橘红、枳实健脾理气化痰;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石决明、牡蛎重镇安神。

有肝火动风之势者,加天麻、钩藤、地龙、全蝎以平肝息风;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下通便;彻夜难寐者,加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2。脾虚痰盛证

症状:平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胸脘痞闷,纳差便溏。发作时面色晦滞或晄白,四肢不温,蜷卧拘急,呕吐涎沫,叫声低怯。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或弦细滑。

证机概要:脾虚不运,痰湿内盛。

治法:健脾化痰。

代表方:六君子汤加减。本方具有补气健脾、祛湿化痰之功,适用于痫病休止期之脾虚痰湿内盛者。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助运;陈皮、半夏、竹茹理气化痰降逆;白豆蔻、砂仁醒脾化湿;石菖蒲、远志、琥珀化痰开窍,宁心安神。

痰浊盛而恶心呕吐痰涎者,加胆南星、瓜蒌、旋覆花化痰降浊;便溏者,加薏苡仁、炒扁豆、炮姜等健脾止泻;脘腹饱胀,饮食难下者,加神曲、谷芽、麦芽以消食和胃;兼见心脾气血两虚者,合归脾汤加减;若精神不振,久而不复,当大补精血,益气养神,宜常服河车大造丸。

3。肝肾阴虚证

症状:痫病频发,神思恍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伴两目干涩,耳轮焦枯不泽,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少津,脉沉细数。

证机概要:痫病日久,肝肾阴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

治法:滋养肝肾,填精益髓。

代表方:大补元煎加减。本方能滋补肝肾,养阴填精,适用于痫病日久不愈,肝肾阴精亏虚者。

常用药:熟地、枸杞子、山茱萸、杜仲补益肝肾,滋阴养血;人参、炙甘草、山药、大枣补气健脾;鹿角胶、龟板胶填精益髓;牡蛎、鳖甲滋阴潜阳安神;石菖蒲、远志宣窍安神。

若神思恍惚,持续时间长者,可合酸枣仁汤加阿胶、龙眼肉养心安神;恐惧、焦虑、忧郁者,可合甘麦大枣汤以缓急安神;若水不制火,心肾不交者,合交泰丸加减以清心除烦;大便干燥者,加玄参、肉苁蓉、火麻仁以养阴润肠通便。

在休止期,投以滋补肝肾之品,既可育阴潜阳息风,又可柔筋,对防止痫病的频发有一定作用。

4。瘀阻脑络证

症状:平素头晕头痛,痛有定处,常伴单侧肢体抽搐,或一侧面部抽动,颜面口唇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涩或弦。多继发于中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性疾患后。

证机概要:瘀血阻窍,脑络闭塞,脑神失养。治法:活血化瘀,息风通络。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加减。本方有活血祛瘀、通络开窍之功,适用于痫病休止期之头痛头晕、肢体抽动等症。

常用药:石菖蒲、远志芳香开窍;老葱通阳开窍;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活血通络;天麻、僵蚕、全蝎息风止痉;龙骨、牡蛎镇心安神。

肝阳上亢者,加钩藤、石决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