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绝对不行!”出乎约亨意料的是提尔皮茨的坚决反对:“陛下,德国海军并不像皇家海军一样拥有庞大的数量优势,因此我们的每一艘战舰都是十分宝贵的!只要能在交战中不沉没,那么受伤的战舰就能在整个舰队的保护下返回港口维修,重新恢复战斗力。
然而这种战舰虽然有着战列舰级别的火力,但是装甲过于薄弱,因此加入战列线交战很容易受到重创,而一旦这些战舰无法顺利返航,我们将失去造价高昂的宝贵战舰!”
有些出乎约亨的意料,约亨还以为提尔皮茨会赞同战列巡洋舰加入战列线交战这一观点呢。不过仔细想想也很正常,历史上建造俾斯麦侯爵级装甲巡洋舰时考虑到加入战列线的需求,但是这毕竟还是次一级的装甲巡洋舰,损失了就损了,倒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现在这种造假有可能比战列舰还昂贵的主力舰在战列线上被轻易击沉是重视每一艘战舰的生存能力,希望以此来抹平和皇家海军的数量差距的提尔皮茨所不能接受的。
“那么我们在为这些战舰装上战列舰级别的装甲不就行了?”约亨有些小坏心眼的带着古怪的笑意说到。
看着皇帝陛下那古怪的笑意,提尔皮茨意识到陛下在和自己开玩笑,但是现在约亨的这个建议完全是不靠谱的啊。
这下提尔皮茨倒也不坚决反对了,有些无奈也有些好笑的反问到:“陛下,您认为这样的设计需要多少钱?如果预算没有压力的话,对这种玩意我是坚决欢迎的。”
有着装甲巡洋舰的高航速,同时还有着战列舰级别的强火力和厚装甲,这样的战舰完全是规格外啊,提尔皮茨怎么能不欢迎?但是这样的玩意那得多贵啊,预算有限,根本造不了几艘。
其实费舍尔也即将面对同样的苦恼,高航速的战列巡洋舰是他的全球海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战列巡洋舰在防护上的弱势费舍尔也并不是看不到,虽然喊着“速度既是防御”,但是费舍尔不是没有考虑过让自己的战列巡洋舰更加完美过。
他在无畏和无敌的设计图纸被海军部通过后的两周后,任命海军情报总监奥特利担任主席,组建了一个全新的设计委员会,要求创造一种结合无敌的速度和无畏的攻防能力的全新舰种,设计一个融合方案。
这个方案在1906年1月完成,然而这个寄予费舍尔厚望的方案被设计她的委员会否决,因为这个设计太过昂贵,将大大减少皇家海军的舰艇数量,因此无法提高总体战斗力。
因此虽然融合方案具有巨大的价值,但是英国依然应该以战列舰为优先建造目标,高速战舰有同年开工的3艘无敌级已然足够。
而这个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都是费舍尔的忠实支持着,他们的结论让费舍尔不能向对待自己的反对者那样蛮横推翻。
因此费舍尔一心希望看到的融合型战舰直到1912年开工的伊丽莎白女王级高速战列舰上才得以实现,而这级平均造价高达270万英镑的战舰在日德兰海战中堪称完美。
没错,约亨想要建造的就是高速战列舰,反正又不打算将所有战列舰全部打造成高速战列舰,而且战列巡洋舰已经那么贵了,再贵上一点已不是什么大问题。再说想要在保证高航速的情况下让战舰拥有战列舰级别的防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节约排水量,也不是没有别的办法。
“阿尔弗雷德,如果有一种全新的防护布置体系,从而能用较少的装甲吨位来让这种新战舰达到战列舰级别的防护水平,那么这种同时兼具战列舰的火力和防护以及重型巡洋舰的航速的新战舰,我们也未必造不起。”(未完待续。)
第312章 全部或全无()
见到提尔皮茨没有回答,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约亨没有直接告诉他自己的想法,二世问了一个问题:“阿尔弗雷德,我国海军战舰注重防护设计,因此我国各型战舰在装甲上所花费的排水量极高,而我们的重型巡洋舰更是将上部装甲带的厚度加厚到和主装甲带同等的水平,使其拥有了极大的防护面积,从而获得了一流的防护能力。
这种防护设计也因此在日俄战争的交战中表现出色,我们建造的巡洋舰的庞大装甲带面积能挡住大多数大口径舰炮的攻击,从而尽可能的降低战舰所受到的损伤,但是其实我们的装甲厚度其实并不高,你应该知道原因吧?”
“因为炮弹,交战双方使用的都是高爆燃烧弹,而且使用的引信极为敏感,在无法击穿我们的装甲的情况下在表面爆炸并不能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害。”提尔皮茨立刻回答到,这是很简单的道理,皇帝陛下为什么问这个?
“那么你也应该知道,这种防护方式对我们自己的舰炮来说是没有用处的吧?”约亨继续问到。
“是的,陛下,因为被帽风帽穿甲弹的出现,让我们的炮弹拥有了能够击穿装甲的能力,而延时引信和钝化了的炸药可以让炮弹在穿透了装甲后爆炸,以增加杀伤效果。”提尔皮茨继续回答到。
“那么如果未来我们的敌人也同样开始使用这种炮弹的话,是不是意味着中等厚度的装甲将失去作用,我们不得不面临着不断提高装甲厚度的境地?”约亨又问到。
“陛下,就算敌人拥有了这种炮弹,也不意味着高爆弹从此就不用了,所以中等厚度的装甲还是有必要的。”提尔皮茨立刻反驳到。
“那么我们的海军现在还在以高爆燃烧弹为主要弹种吗?”约亨看着提尔皮茨笑着说到。
提尔皮茨一下子闹了一个大红脸,德国海军早就已经将被帽风帽穿甲弹作为主力弹种了,因此被约亨这么一抢白,提尔皮茨就话都说不出来了。
约亨摊了摊手:“你看,我们都不用了。难道别人认识不到吗?而我们不可能无限度的增加整艘战舰所有防护区域的装甲厚度,因此我们需要取舍。”
“陛下,您的意思是放弃主装甲带上部的中等厚度装甲?”提尔皮茨试探的问到,这样的话等于讲整个主装甲带上部区域放任交给敌人的炮火蹂躏。这有些太过惊世骇俗了。
“不,我不是准备放弃上部装甲带的中等厚度装甲。”约亨开口到,还没等提尔皮茨松口气,约亨接着说到:“我是准备放弃所有中等厚度装甲。”
这句话把提尔皮茨震的头晕眼花,要知道现在的所有战舰的主装甲带的两段。都有着虽然比主装甲带薄,但是依然保护着水线区域的延伸装机带,约亨的意思是连这些装甲也全部取消,这不意味着这些区域成为别人的中小口径速射炮肆虐的防御漏洞吗?
“陛下,如此一来战舰的水线部分将会极容易被敌方的中小口径速射炮攻击导致进水,这和您当初所提出的理论是相悖的!”
最早要求德国海军放弃防护巡洋舰建造装甲巡洋舰的就是约亨自己,现在提出这种概念不是前后矛盾吗?
“阿尔弗雷德,我当年提出这种思路的时候我们的海军还在意3000米作为标准交战距离呢,但是现在呢,我们都已经将标准交战距离拉伸到10000米的距离上了。而且未来还有可能更远,这种情况下,敌人的中小口径舰炮对我们的水线部分就基本没有威胁了。
所以我们取消掉所有的中等防护装甲,节约下来的重量用来增加动力系统和强化重点区域的装甲,反正中等厚度装甲也挡不住穿甲弹。这样我们就能用较小的吨位来达到航速和防护的平衡了,这种防护布置方式不同于以往面面俱到的布置,我称之为重点防御。”约亨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All or Nothing,既重点防御虽然首次出现在美国建造的超无畏舰内华达级上,但是实际上早在凯普斯在设计南卡罗来纳级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随着舰炮威力的提升,原本的防御布置方式就已经难以满足设计要求了。重点防御的设计思路随即提出,而总委员会在经过数年的论证后最终将这种理念应用到了内华达级的设计中,从而开创了战舰防护体系设计的全新时代。
而且实际上德国的高速战列舰在航速上的要求并不高,虽然戴维?贝蒂手上的战列巡洋舰队中有着航速高达27节的雄狮级和28节的虎号。但是实际上编队航速不可能高于25节,因为其中有航速较慢的不倦级在拖后腿。
而有着一战最优秀战列舰美誉的伊丽莎白级高速战列舰虽然号称航速25节,但是实际上航速只有24节,日德兰海战中就有过贝蒂的战列巡洋舰和托马斯的高速战列舰脱节的情况出现。
而此时德国海军的动力系统、舰体线型都没有历史上那么坑爹,德国海军的高速战列舰只要能保证航速达到25节,那么就基本能满足和戴维贝蒂的第一战列巡洋舰分舰队纠缠的任务了。
而且进入战列线交战后。那就更不存在什么航速优势了,为了保证射击平台的稳定,因为炮战阶段,各舰都会将航速降低,以保证射击精度,这个航速一般是10…15节为佳,而且期间不能做任何剧烈变向。所以什么所谓的利用航速放风筝的打法都是游戏玩多了的人YY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对射的双方就是在玩排队枪毙的线列步兵,只不过约亨为的重点防护高速战列舰则在身上套上了保护要害的防弹背心。
当然这种想法放到现在就不那么容易接受了,毕竟当年美国人拿出这种设计的时候也被自己的同行视为放弃治疗,现在提尔皮茨就在进行了坚决的抵抗:“陛下,这种设计太过冒险,没有装甲的区域根本无法挡住大威力的穿甲弹的。”
“无装甲区域本来就是非核心区域,就是在炮战时被放弃掉的区域,没有装甲,大威力穿甲弹会直接穿过去。形成无害通过效应,只留下个孔洞,并不会对战舰的战斗力造成影响。而核心部位的防护则要尽可能的加强,加宽。并且形成完整的防护结构,只要这个核心区域内的结构不被破坏,通过合理的防水隔仓布置,哪怕战舰失去舰艏或者舰艉,都不会失去浮力而沉没。只要战舰能保住,我们就能够让她恢复战斗力。”
断艏断艉而战舰不沉的例子在美国手中数不胜数,二战中美国军舰被鱼雷,被巨浪,被自己撞的整个舰艏不翼而飞然而依然能向没事人一样继续航行,依靠自身动力返回港口维修的例子数不胜数。
也许在战列舰上这种防护很难让人接受,但是约亨可是打着建造能够加入战列线交战的巡洋舰的名头,那么遭到反对的可能性就小的多了。
于是约亨继续诱惑到:“阿尔弗雷德,想想看,当英国人的装甲巡洋舰在我们的新式战舰的正常交战距离上。主炮打不穿我们的主装甲带,副炮则够不到我们的无防护区域,而我们则用战列舰级别的舰炮发射穿甲弹撕开他们的军舰的薄弱的装甲,然后在解决了这些巡洋舰后,利用高航速返回主力舰队,加入战列线的场景,那将是何等的完美。”
也许是约亨描述的前景十分美好,又或者听上去有点道理一时半会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反驳,提尔皮茨想了半天都没有想好应该说什么。
见到提尔皮茨不反对了,约亨继续将自己的想法一股脑的填鸭式的塞给他:“主装甲带在布置时可以带有一定的内倾角。这样我们可以用较薄的装甲来达到较高的防护效果,这样我们用大约250毫米左右厚度的装甲就可以达到接近300毫米厚度的防护效果了,这样又可以节约相当一部分重量,而且这种设计我们的战列舰上也可以用嘛。”
约亨并不打算提出类似一战后例如纳尔逊级或者衣阿华级那样的主装甲带舷内倾斜布置。而是按照维内托级那样的主装甲带依然布置在舷外。
并且约亨也不打算提出将防护装甲甲板改为水平装甲甲板,虽然防护装甲甲板的倾斜部分比水平装甲甲板重上不少,但是一战的这种铁裤衩在防御平直弹道的炮击时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重点防护配合穹甲铁裤衩,这就是约亨为自己的高速战列舰准备的防护体系。
“另外,由于交战距离的变远,我们原本的150毫米副炮实际上就没什么作用了。使用口径较小射速较快的新副炮也能节省一定的重量。
我们现在的驱逐舰在用的105毫米速射炮可能对轻型巡洋舰杀伤效果不佳,我觉得可以选择斯柯达的120毫米速射炮作为未来主力舰的标准配备。”
德国人在一战中由于对交战距离的判断错误,因此他们认为150毫米副炮在近距离交战中依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而英国人则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认为无畏舰的主炮已经足以在远距离解决一切威胁,因次英国人选择了102毫米舰炮作为他们的主力舰的防御武器,然而在建造了整整2级超无畏舰,4级无畏舰,3级战列巡洋舰后又认识到威力太小,在面对逐渐大型化的驱逐舰和轻型巡洋舰时力不从心,不得不又重新回到6英寸副炮的路上来。
而相比较之下,一直使用5英寸副炮的美国人则基本上没有遇到过这种烦恼,而这个口径也作为美国舰炮的常青树,一直用到21世纪,所以选择120毫米也足以应对各种中小型舰艇的威胁了。
“您的思路我会要求设计师们进行论证的,但是如果按照你的要求设计建造新舰将会是一种和我们以往建造的各种战舰全都不一样的新舰种,那么在时间上恐怕来不及。”
提尔皮茨决定不管这个设计思路到底采不采用,作为一种方案储备探讨一下总不是坏事,于是将约亨说的内容都默默的记在心中,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1906年依然会是德国海军什么都不做的一年,提尔皮茨有些着急。
“没必要着急,阿尔弗雷德,好东西总是值得等待的,不是吗?”约亨摆了摆手。
1906年,应该是英国人风光的一年,约亨可不准备去抢这个风头,先让英国人得意得意,不然德国人怎么会有压力呢?(未完待续。)
第313章 1905年过去了()
重点防护的设计思路在海军的设计师中引起了激烈的反应,对于这种极端的防护方式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双方争论不休,一时半会倒是得不出一个结论来。
不过海军的设计师们倒是以客观严谨的态度进行了计算,这种全新的战舰倒是能将排水量控制在和德意志级战列舰相差无几的水平上,价格倒也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想要在现有的德意志级战列舰的设计基础上将其高速化,那么面临的问题和付出的代价就有些让人咋舌了。
因此想要在满足速度、火力、装甲、吨位的属性平衡,貌似除了重点防护设计外别无选择,因此新战舰的设计图开始正式由海军的设计师们进行绘制。
对于海军内部的争论约亨并不在意,等到他们见到了无敌号的真面目,他们就会停止争吵的,而且这样也好,会给英国人造成一种假象,那就是因为德国人知道了无敌号的存在,因此开始建造同类型的战舰。
而这个假象会帮助费舍尔理直气壮的要求皇家海军建造更多的战列巡洋舰,因为预算的限制,在批准了建造3艘无敌级后,1906…1907财年英国皇家海军只批准了3艘战列舰的预算,因为英国人认为3艘无敌级已经足够了,而费舍尔的个人鼓吹无法说服英国继续建造战列巡洋舰。
如果这个时候德国开始开工建造与无敌号“相同”的战舰,那么费舍尔则会抓住这个机会要求皇家海军继续建造无敌级的后续舰,这对德国来说是好事情。
因为约亨带走了帕森斯,因此英国人对蒸汽轮机的反应比历史上缓慢得多,直到德国人使用蒸汽轮机的1400吨级驱逐舰领舰成批量开始服役的时候,英国人才开始在他们的300吨级驱逐舰上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所以无敌和无畏依然只能使用三胀往复蒸汽机,想要达到航速想必要付出的代价会更高,而如果为了应对德国的“同类型”战舰急急忙忙建造的不倦级必然也会遇到这个问题,这样的战列巡洋舰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威胁都会有所降低。
1905年10月2日,英国的朴茨茅斯造船厂的船台上铺下了一艘新战舰的龙骨。英国人的保密工作做得极为严密,ND局的情报人员根本无法获得这艘战舰的任何信息,但是越是这样,越让德国海军在意。情报人员不得不从船厂外能接触的到的渠道获得零零散散的信息碎片,而这些信息碎片则在德国海军技术人员的努力下一点一点拼凑出英国人的新战舰可能的样子和性能。
不过约亨并不关心他们努力的工作成果,反正4个月后德国人就能见到这艘战舰下水的样子了。而现在,约亨更在意的是远东的战事的发展。
1905年悄悄的从指缝间消逝而去,欧洲各国间暗潮涌动。但是表面上依然平静安宁,但是在远东的战场上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