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双爪抓住玉碗,好像见到了稀世异宝。
凤凰冲天鸣吼,充满了喜悦之情。
鸣叫过后,凤嘴探入玉碗,将碗内鲜血吸食一空。
然后振翅飞起,在我们头顶盘旋九圈,这才依依不舍追逐彩云而去。
前后过程,所有人都未发一言,凝神静气,不敢惊动凤凰。
这是我们谁都没有预想到的,突如其来的凤凰打乱了我们既定的安排。
但是凤凰的到来使我们欣喜异常。
这是最大的吉兆,预示着我们的未来将是辉煌无限。
欢呼声开始在襄阳城漫延。
刘表趁机宣布,我们将建立一个有史以来,特别的朝廷。
我们供奉玉玺为主,称玉玺为皇,用玉玺来维护汉室的正统。
刘表的文官,宣读了一份征讨曹操的檄文。
中称曹操心存野心,挟持皇帝,代天子发号施令,迷惑天下百姓。
为了维护汉室正统,奉劝曹操交出皇帝,让我们恢复正常的朝廷。
中列举了曹操的十大罪行,将曹操贬得一无是处。
最后还号召天下有识之士联合起来,对付曹操这个名副其实的汉贼。
我们的联盟,我们的朝廷从此建立起来。
也揭开了三国时代的新一页。
正文 第六十章 惊动四方
我们在襄阳城大肆庆祝,忙于组建新朝廷,建立新秩序。
这是一则比袁术被生擒,仲家王朝覆灭更令人震惊的通告。
我们和曹操彻底撕破了脸皮,我们三方联合,已经和曹操是势不两立了。
曹操接到通告的时候,还在计算着如何在寿春战场上尽可能的获得好处。
通告的内容令他如中当头一棒,天旋地转,晕头转向。
这怎么可能?曹操难以置信,不愿面对现实。
伪帝袁术政权的覆灭刚刚令他松了口气,更大的危机就扑面而来。
他还在怪怨刘表抢了先手,打乱了他吞并寿春,壮大自身的计划。
却没想到,一个以消灭他为目的的强大联盟建立了起来。
来一直是他靠着挟持汉帝的优势,联合各方征讨异己。
现在一个靠着玉玺,打着汉室正统旗号的新朝廷已经成立。
他的优势已被打破,天下人现在多了一个选择。
现在中华大地又出现了一个号令天下的声音。
天下人还会认同他这个独裁专制的汉室朝廷吗?
曹操联想到未来会出现的可怕后果,冷汗直冒,难道他统一天下的理想就此破灭不成?
刘备也接到了通告。
他惊讶万分,吕布、张绣和刘表的联盟早已形成,只不过这会更加紧密而已。
成立新朝廷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曹操代天子发号施令的优势,这也是他能理解的。
令他惊讶的是,新朝廷供奉玉玺为虚皇,打的是汉室正统的旗号。
形式上这么做和袁术仗着玉玺称帝并无不同。
质上这么做和袁术称帝是完全不同的。
这么做彰显出曹操挟持汉帝欲求天下的野心。
这么做能得到天下有识之士的认同。
他在心底取笑袁术的无知,假如袁术也打着虚皇的旗号,也不会落得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局面。
他又佩服我们的手段,曹操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大好形式,被我们轻描淡写的化为乌有。
将来谁能问鼎中原,一统天下,已成悬疑。
刘备打心底里羡慕吕布。
吕布被曹操撵的灰头土脸的逃来他的徐州,蜗居在他的小沛。
可人家一番转战,轻易占据了司、雍两大州。
更联合刘表、张绣组成对抗曹操的超强联盟。
人家混的风生水起,可他还被局限在徐州一地。
什么时候他才能雄霸中原,多年来的隐忍与等待,他蹉跎的白了头发,萎缩了身骨,可他仍然被袁绍和曹操两方压制,动弹不得。
刘备计算着将来,考虑着未来的走向。
孙策是在战场上接到我们的通告。
孙策本来已经率兵北上,准备会和曹刘联军,一起讨伐袁术。
可他刚刚带兵离开不久,领地内部就发生了叛乱。
孙策听闻大怒,率兵返回领地,开始征讨叛乱。
接到我们通告之时,他正准备进行最后的平叛战役。
孙策惊叹错过了一场中原的风云际会。
我们建立新联盟,成立新朝廷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孙氏家族和刘表是死敌。
孙坚的身死使他们和刘表之间有了不可化解的仇恨。
孙坚就是在攻取襄阳的战场上失去生命的。
孙策对曹操是否挟持汉帝,代天子发号施令并没有太多感觉,他也不看重究竟谁才是汉室的正统,他只是不愿看到刘表强大起来,那样他将来的复仇之路又艰辛了几分。
他放下对未来的忧虑,率领士兵,身先士卒扑向反叛军的大营。
袁绍在他的城守府中接到我们的通告。
一场蝗灾使他和公孙瓒之间的战争陷入了停滞。
再者,北方的天气冷的早,寒冷的天气已经不适合他们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袁绍已经开始规划明年开春以后的战略了。
中原战场的风云变幻一直是他密切关注的。
袁术咎由自取,招来了四方势力的联合围攻。
他暗自感叹,他这个弟弟也该受些教训了。
他准备在最后时刻和曹操说两句好话,让曹操放过穷途末路的袁术。
可形势急转,袁术竟然被刘表生擒。
寿春的形势已经不是由曹操说了算。
他以为袁术落在刘表手中也不算坏事,刘表和他处于联盟状态,或许会看在他的面子上,留袁术一条小命。
接下来的发展令他更是意想不到,我们的联盟竟然要建立一个新朝廷。
这是他一直想做,却没有实现的事情。
他曾经想扶持一个刘姓的外室皇族当傀儡皇帝。
但他也觉得那么做实在不够正统,不会赢得天下人的认同。
他表面上维持对许都朝廷的忠心,也承认自己是许都朝廷的臣子。
可他让曹操送给他一顶大将军的帽子,不听从任何人的号令。
他决定清除公孙瓒这个隐患,平定北方,然后再来图谋中原。
他绝不想看到中原突然又出现一个强大的势力。
曹操的强大已经让他备感威胁,现在我们的联盟加上打着正统旗号的朝廷,已经成为他将来图谋中原的更大障碍。
袁绍考虑着自己的立场,寻思着怎么才能削弱我们的力量。
远距西凉的马腾,雄踞汉中的张鲁,独霸川中的刘璋等等中华上下的大小势力都收到了我们的通告。
中原变天了,延续了数百年的大汉王朝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朝廷名不副实,失去了使人信服的权威。
大家都在考虑,既然能号令他们的朝廷名存实亡,他们是不是应该建立一个新的国家?
真正的群雄割据,军阀混战时代已经到来。
中原形势的混乱让四方割据的群雄野心膨胀,不再安于现状,开始不断寻找机会,扩张自身的实力。
这是我们预先没有考虑太多,也没有办法顾及到的。
人的野心在混乱中最容易膨胀,这是人性的特点。
要想让四野平复,天下安稳,我们还是需要尽快的平定中原的态势。
曹操以强大的武力平复天下,那么我应该如何开创另一条新的道路呢?
正文 第六十一章 危机隐现
在我身处襄阳,全力组建新朝廷,实行新管理、新秩序的时候,长安出事了。
叛乱军借用的名义就是反对我加入铁血联盟,反对我支持建立新朝廷。
长安叛乱,这不是可以忽略的小事,这是关系到我军稳定发展,开拓未来的大事。
甚至影响到了我在三国的最终理想。
若是我军从长安全面败退,我的势力受到压制,那么中原再不能由我翻云覆雨。
我军困守在一穷二白的洛阳地区,再难有所作为。
那么我想改变三国的理想也就会成为空谈。
我不能在襄阳继续逍遥自在了,我必须以最快速度返回长安。
不知道陈宫和张辽是否能顶住叛军的压力,坚持到我返回的那一刻。
虽然我回去也未必能改变什么。
我军在长安的基础薄弱,最大的所持是改编自郭汜降军的温侯军,可温侯军对我的忠心还有待考察,不能完全信任,而留守潼关的一万飞骑军现在更是动弹不得,形势危机,我已经不能留在襄阳继续完善所有细节了。
我马上辞别刘表,要返回长安。
张绣听闻此事,马上决定要和我一起离开。
宛城的兵力有限,但张绣愿意尽其所能,全力助我平定长安。
我感激于心,招集亲卫,整理行装。
收拾妥当,我们骑马就要出城。
临近城门,一人高呼:“温侯留步。”
我拉住马的缰绳,回首一望,不是别人,却是徐庶。
我翻身下马,走到徐庶面前。
“温侯行踪匆匆,所为何事?”徐庶问我。
“长安叛乱,形势紧迫,我需尽快返回。”我实话实说。
“啊?”徐庶惊讶,他马上在头脑中考虑起,长安叛乱会带给天下局势的影响。
徐庶紧接着对我说道:“温侯可有需要之处,在下愿尽微薄之力。”
“好。”我没有丝毫犹豫:“你能与我们一起走吗?”
徐庶是我必然要招揽的对象,他此时愿意助我一臂之力,我是求之不得。
大丈夫行事当机立断,我不再和徐庶客套,直接了当的接受他的帮助。
徐庶点头,我马上让亲卫腾出一匹马来,请其上马,我们一起离开。
纵马奔离襄阳城,临近附近的一处小县。
徐庶向我说,此处有他的一位长辈隐居。
我心中转念,想起来襄阳时,路上所遇司马徽。
我取出司马徽交给我的信,信中留有一个地址,我将地址说给徐庶听。
徐庶闻言,当下指出,地址所在就是我们前路不远之处。
我又明言,这是司马徽请我赴约之处。
徐庶恍然,他刚才所说的长辈正是司马徽,而司马徽隐居之处离留给我的地址不过数里。
既然是路上经过,我决定赴约一往,司马徽多半也是考虑到我时间紧迫,所以才选定了方便之所。
临近赴约之处,我和张绣分开,我请张绣提前赶回宛城,安排军队,等我返回,一起救援长安。
司马徽想要我们单独会面,我安排亲卫等待,只和徐庶两人前去赴约。
到达赴约之处,竟是一座小寺院。
我报出名号,寺院僧侣直接领我们前往后院。
后院凉亭,有两位老者正在下棋。
其中一位正是司马徽。
徐庶迈步向前,鞠身拱手:“晚辈见过水镜先生和庞德公。”
原来另一位老者是庞德公,也就是凤雏庞统的叔叔。
庞德公在三国时期也是传奇似的人物,也是我有心认识,想要亲近的一位。
我赶忙上前施礼。
司马徽和庞德公一起还礼。
“奉先已经如约前来,请先生有话直说。”我心中着急,担忧长安局势,不免有些仓促。
司马徽和庞德公相互对望,用眼神交流一下。
庞德公向我拱手,拉着徐庶避往他处。
司马徽请我进入凉亭安坐。
司马徽问我:“看温侯似有急事,不知是什么紧要之事。”
我将长安叛乱之事说出。
司马徽皱眉,默然思考。
我不好打扰,只有等待。
良久,司马徽抬头望我,双目精光闪烁,浑身散发出一股奇异之气。
“温侯可曾听闻过太平清领道?”司马徽缓缓问我。
“啊?”我大惊,怪不得我觉得司马徽散发气场如此熟悉,原来和华**人问苍天所发气场相似。
我点头,承认我知道太平清领道。
“先生也是太平清领道的人吗?”我问道。
司马徽点头:“如今天下大乱,正是我们重新出山之时,本来我们都有各自的使命,可随着你的出现,一切已经改变了。”
“我?”我有些心虚,我不属于三国这个时代,难道事情真的与我这个未来的灵魂有关?
“温侯不知道自己已经变的和这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一样了吗?本来我们并不相信救世主的传说,可温侯现在已经和预言所说相吻合了,一切已经改变,不由得我们不信。”司马徽说出了一个让我心惊肉跳的事情。
我真的和这世界上所有人都不一样,我是一个来自遥远未来的灵魂。
“不知道是什么样的预言呢?”我诧异的问道。
司马徽轻轻的微笑着,摇摇头:“温侯现在知道恐怕还为时过早,请温侯依心所为,一直坚持下去,我们会尽力帮忙的。”
司马徽阻止我继续的疑问继续说:“此次请温侯来,是想让温侯小心一个人。”
“是谁?”我问道。
“是张鲁,他是我们的执法者,他所拥有的能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温侯切不可对他掉以轻心,一个不好,我们所有人,以至于整个世界都会被其毁灭。”司马徽充满了紧张的说道。
张鲁?雄踞汉中的张鲁?三国时期五斗米道教的掌门人?
我从来没想过张鲁会有如何可怕,我以为在三国主要面对的敌人就是曹操。
我记住了司马徽的话,想要详细问清楚更多的事情。
司马徽摇头不语,不再开口。
我只好辞别司马徽,会合等待的徐庶,赶返宛城。
正文 第六十二章 形势交错
回到宛城,张绣已经集结大军,准备跟我出征。
局势变幻,一浪紧接一浪。
事情怎会那么巧,我这边正要救援长安,许都大军就兵进宛城。
张绣的军队不能救援长安了,曹军此来,不是为了夺取宛城,根本就是要拖住张绣的军队,让其不能离开。
曹操在宛城损失了十万大军,已经失去了攻克宛城的信心,放弃了占据宛城的计划。
他派三万人来,多半是牵制和破坏为主。
我们不能铤而走险,置宛城安全于不顾,宛城是我们铁血联盟的连接中心,失去宛城,我们的联盟马上就会土崩瓦解,更不要说平定中原了。
平常有我军在洛阳的牵制,有刘表荆州军的伺机而动,宛城的安全不必多虑,我们两方都能快速增援宛城。
可现在,长安叛乱,危险迫在眉睫,洛阳的军队要抽调去救援长安,再无力顾及宛城。
荆州军兵压寿春,要尽快平定寿春的局势,平息寿春的战争,对宛城也是救援不及。
那么宛城再不能抽调兵力,助我救援长安了。
曹操宁可放置许都空城,让其守兵倾巢而出,足见他是想让宛城调不出一兵一卒。
而我在虎牢关的军队也不能冒险出征,虽然虎牢关的守军可以趁机袭取空虚的许都,但许都坚城,即使没有守军,只要全城百姓死守,也不是我军数日间可以夺取的。
曹操在寿春的大军已经赶返许都,收到我们的通告,曹操就指挥大军调头,快速回撤,赶回自己的领地。
况且还有曹操驻扎在陈留的军队随时待命,空虚的虎牢关若是被陈留的军队攻克,那么我将失去洛阳的控制权。
曹操一番计算,就是让我军不能轻易清除长安的叛乱,要使长安陷入混乱,要让我军无力控制长安。
宛城的军队不能外调,而且还得和曹军对持,我害怕张绣一人失于算计,留下徐庶辅佐张绣对付曹军,而我自己不再停留,带领亲卫赶往长安。
现在我唯一的期望就是飞骑大军,洛阳地区还有我的两万飞骑军。
有高顺的步战大军稳守虎牢关,飞骑军抽调出来可以救援长安。
这会洛阳基本安定,河内土豪联军覆灭,所有大族送子侄到洛阳城充当人质,再不会掀起风浪,我的飞骑军可以放心前往长安。
只是如今飞骑军缺少领军大将,张辽在长安统率温侯军,高顺在虎牢关坐镇指挥,剩下陈宫在长安主持内政,贾诩擅长战略谋划,都不适合领军冲锋陷阵。
我心中充满了忧虑,难道要我去指挥大军决战沙场吗?
我要直接前往长安,沿途需要经过几处叛乱军控制的地区。
在这特殊时刻,叛乱军肯定堵截前往长安的通路,让我不能轻易回到长安。
可是我若绕道洛阳,时间耽搁太长,等我到达长安,一切只怕都已成为定局。
我在心中反复盘算,应该如何返回长安。
虽然我现在身负绝世武力,就是一口气打回长安都有可能。
但是靠一身蛮力去行事,总是太过冒失。
而且一味的依靠武力,最终也不会令人心服。
长安的势力,关系错综复杂,牵扯着很多长安以外的割据势力。
这次叛乱虽然有曹操在背后指使,但叛军并不是全部忠于曹操的势力。
很多人都是在跟风,想从中谋取好处。
我不能将叛军一股脑的全看成敌人。
除非我想让长安成为和洛阳一样的空白地区,不然我怎么也不能把叛军赶尽杀绝。
我需要的是长安地区大多数势力的认同,而不是惧怕。
叛军中很多人是受到了诱骗,受到了挑拨,他们盲目的跟风,成为了曹操这个幕后黑手的帮凶。
我要让他们从心底里信服,愿意接受我的领导,从而影响到他们背后支持的势力,让其成为将来能和我们共同合作的盟友。
事情知易行难,我既要震慑叛军的野心,又要安抚他们,得到他们的认同,这种事情哪是我这个成长于和平年代,无忧无虑,安稳度日的人所能轻易做到的?
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