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但也有一些却失之生硬牵强,比如《并行的铁轨向着远方》。在文章中,为了使表达作者的对那段若有若无的感情的理解,就安排了铁轨这个“角色”,以诠释自己的理念,但我认为这样的诠释显得不够自然,感觉不是从情景中引申出来的,有为象征而“象征”的痕迹。而杨献平先生在他的《充满前途的写作半树散文读评》一文中认为半树的散文语言是内敛的,沉着的,有着一种去粗存精,被打磨了的光亮质地。他的《记忆的片断》、《静静的河水》等文字,沉着的词语和饱满的情绪使得整个文本内涵丰厚,意蕴悠长。特别是《记忆的片断》一文,在我看来,已经具备了相当自觉的文本和散文语言意识。他从容的开阔,不动声色的叙述和穿透,都有着非常良好的感觉。
与山里娃类似,一楠也是写实型小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奇人奇事。他的小小说的材料仿佛是直接从生活土壤中采撷的带着露珠的枝叶和花朵,活跃在他的艺术世界里的几乎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凡人小事。一楠的小小说给读者的审美刺激应来自哲理的启迪而非具象的生动。周铁兵的《祸起“红门”》小说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舒适感。俗话说,文如其人,试想想看,周铁兵如没有一定的生活是很难捕捉到的,他们挖掘出的乡村题材为广大读者所熟知,读之收益非浅,既品尝了绝妙的文学作品,又让人们学到了文学创作的技法。
“另类”鲁军的突起不可小视,她代表着山东文学创作中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我们也应当看到,“另类”鲁军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局限,比如创作的面窄、题材的单一、语言的枯涩、想像力的贫乏等问题都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着,如何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创作境界是另类鲁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创造一种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更为宽松的文化氛围和文学环境,如何给予他们更为切实有效的支持是新老“鲁军”众望所归的事情。
因此,“另类”鲁军的突起不可忽视,她是活跃在山东文学及中财论坛上一支劲旅,“另类”鲁军的文学作品创作犹如雨后春笋,需要多方的呵护和激励才能更好地它们破土而出。活跃在中财论坛上的“另类”鲁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财论坛为他们提供了这片耕作的“土地”,还需要他们去辛勤耕作,也给“另类”鲁军的文学创作创造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章:
李树生《题材拓展与立意艺术吴金良小小说创作论》
杨润勤《凝眸文坛“鲁军”》、《刘玉堂:醉心乡土》
从“手抓停砂轮”说起
每周日晚上湖南卫视“谁是英雄”擂台赛我是必看的。1月22日晚上看了“谁是英雄”中来自各地的四位选手登台竞技,他们个个身怀绝技,着实让人佩服。安徽选手大龙表现非凡,他的表演令台上台下的观众赞不绝口。大龙来自安徽的选手,他在当晚的比赛中以惊心动魄的表演技压群雄,几个评委几乎都给了满分,获得最高分,夺得当晚比赛的擂主。
大龙表演的节目是用手抓住飞快旋转的砂轮,让砂轮停住。用手抓停砂轮,前所未有,笔者还是第一次所见,看他的表演,可以看出,观众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他的一举一动让人触目惊心。之前,笔者虽然看过国外的一些砂轮锯人的魔术表演,那都是假戏真做。我以为,大龙的非凡表演乃是真正的英雄,整个表演动作干净利落、萧洒。
让正在飞速旋转的砂轮停住,他先是用双手去抓,倾刻间砂轮停住,表演成功。主持人问他有没有更绝的活,他当场表示,可以用一只手抓停砂轮,表演又获得成功,观众掌声一片。表演结束,主持人大兵让他举起双手让观众看,他的手掌丝毫没有受到损伤。面对大龙的惊人表现,大兵现场采访,问起他为何冒险用手去抓砂轮,难道真的不怕被飞快旋转的砂轮折断手指。面对大兵的提问,这位来自安徽的选手大龙腼腆地说,用手去抓砂轮纯属偶然。一次,家里盖房子,师傅们用砂轮切割钢筋,他一不小心,手被砂轮磨了一下,痛得他揪心,向来敢于冒险的他,便尝试着用手去抓停砂轮,当他第一次抓砂轮,小拇指被打断。也就是这次,他立下了一定要用手来抓停飞快旋转的砂轮,用了二三年的时间,他终于获得成功。
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尤如大小不一的砂轮,需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去克服。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通过大龙抓停砂轮这个“英雄壮举”(不可模仿),试想想看,就不谈论他抓停砂轮,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往往是第一次受到挫折后,大部分人选择的是放弃。然而,大龙却不是这样,他面对失败,毅然坚持着,挺了过来,成功地用手抓停砂轮,在这里,我并不是要让大家去向大龙那样去用手抓停砂轮,我们要学习大龙的这种锲而不舍的执著的精神,只有这样,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截然不同的拾金不昧
觉得没什么可写时,自感江郎才尽,那天我便坐到女儿的身旁,“女儿,可否为爸提供线索,”上高中的女儿经过略加思索后,向我提供了一个耐人寻味线索,她说:前不久,她小姨在火车上将手机弄丢了,当拾主经过一番努力找到失主后,理应将物品顺理成章地还给失主,但并不是样,令小姨费了好大力气才将手机要回来,我有点不解,问何故,女儿说:那人非要小姨写封感谢信送到他的单位才肯将手机还给不可。听后,我大惑不解,同时也为拾手机者缺乏助人为乐的品质而感到惋惜。
无独有偶,翻报读到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的叶国芳和漳州师院的秦芳这两位大学生拾金不昧不留名。原来,去年7月31日是该镇临江东峰超市刚开业的第三天,中午时分顾客比较稀少,叶国芳和秦芳两位大学生走进超市选购商品,她们突然发现地上散落着许多人民币,好像数目不少,还有一些证件,且四周都没有其他人。两人一合计,决定一人先看好现场,一人去寻找失主。正巧超市内没有其他顾客,秦芳便来到超市收银台询问几分钟前是否有顾客出入,并将有人丢失钱的事告诉该超市经理朱忠春。朱经理随手拿起自己的手提包翻了翻,便大惊道:“是我的钱丢失了。”秦芳警惕地问道:“怎么能证明是你丢的?”朱经理说:“我还有一些证件也一起丢失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于是,两人来到现场,其中果然有朱经理的驾驶证等证件。当朱经理清点好钱时,转身却发现两位大学生已不见了。
还有天津20中学一名姓郭的女老师给报社打电话,说今年1月20日,她把手提包和刚刚购买的物品放在摩托车的脚踏板上,到家后发现都不见了,包里有证件和近千元的现金。第二天,一位出租司机把郭老师丢掉的东西送了回来。郭老师没来得及问他姓名,只看到了车号是津E—16683。经过多方查询,我们得知这辆车的主人是南开出租汽车联队的司机孟宪伟。当记者要采访这位拾金不昧的的哥时,联队的孙队长说,孟师傅平时就是个厚道人,现在又开车出去了。孙队长还说,这样的事无论碰到哪位司机都会这么做的。还有┉┉,像这种拾金不昧不留名的事比比皆是。
一个为表杨要失主写感谢信,一个连自己的名都不愿意留,“逃之夭夭”,二者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依笔者所见,这是二种不同的世界观的表现,前者为的是要面子,图个虚荣,脸上沾光,后者则真正体现出了当代人的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也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我想,如果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那么世界将会变得绚丽多彩。
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节约习惯
教学中,老师除了要尽到教书育人的责任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的习惯。多年的教学,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使用木杆铅笔、纸张时,或多或少地有浪费现象,对此,我采取因势利导的方法,从木杆铅笔、造纸讲到木材:我们每年不知道要砍掉多少棵大树,要是每一个人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纸杯,少使用木杆铅笔、不浪费每一张纸……树木就会更多,山会更绿,空气会更清新,你我共同的家园会更美好。木材是铅笔、纸的重要原材料,铅笔和纸省着用,对减少木材消耗意义重大,并告诉学生不仅于此,还要自觉养成节约用纸、用笔的好习惯。
为了说得更透彻些,我还列举了北京造纸七厂的工人用中小学生回收的废纸生产出了74。6吨再生纸。工人们告诉学生,一吨废纸可生产再生纸850公斤,比起用木材生产纸可节约木材3立方米,相当于保护31棵大树不被砍伐。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大树,又要让学生懂得从小养成节约的重要意义,除了讲清楚为什么要节约,节约会有什么好处外,还要教会他们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班里一学生将约五公分长的木杆铅笔扔进纸篓子,我当着同学的面将它捡回,高高地举在手上,“像这样的铅笔不能丢呀,还能用!”面对铅笔头子,我深有感触,记得上小学的我,那时家里条件比较拮据,喜欢画画的我,笔省着用,将他人用过的铅笔捡起用,画过画的纸用橡皮擦净后反复画,使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将用过的铅笔再用,一直到了不能再用时为止。当我捡起学生扔掉铅笔时,我就想到为这些笔头找替身,将捡回的铅笔削尖,在抽屉里找出一支约十公分长的圆珠笔的盖子或钢笔盖,如遇盖子大了,就将纸在铅笔上绕几卷,将铅笔插入盖内固定后,原来仅五公分的铅笔一下子“长大”了许多,此举非常凑效,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强的学生回家后,找起笔盖子来了,现在每到了上课时间,学生手里就多了一样东西——笔盖子。有回,学生铅笔短了,画起画来十分吃力,我将铅笔取出一看,简直让人不太相信,插在笔盖子里的铅笔长只有一点五公分,可以说是我目前见到的最短的一支铅笔了,也不知他是怎么削出来的,此时,我才告诉他,你可以换支新笔了。
要学生这样做,我也是于心不忍的,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哪家条件不好,要学生这样做,难免一些家长有看法,但我坚持认为,培育学生从小养成一个节约习惯,得从娃娃抓起,相信会得到更多家长理解、支持的。
单车行写出大文章
在铜都论坛《铜都笔会》,很快,我便有了第二发现,那便是游记作品逐渐多了,一下子多了这么多游记作品,我如饥似渴地篇篇细读,试图通过这些游记来掌握本地单车行文友行踪以及他们的一种执著精神,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游记作品都是出自我市单车行青年海军少校、liudingxiaoyu等文友之手。
最早在《铜都笔会》上读到的第一篇游记《魅力单车》,当时,也没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游记作品多了,我便开始留意起游记。《魅力单车》出自车手海军少校之手,读他的《魅力单车》,不仅为作者文中详细地描绘大自然优美的景致而叫绝,仿佛自已与单车行朋友同行,置身当中,尽情领略大自然所赋予美丽的景色。从读海军少校第一篇游记以至现在的《当涂青山游记》,我就发现,他真是个有心人,他将自己在单车行中他人无法享受到的乐趣告诉论坛上文友,作者借此文来激发铜陵人的单车行热情,壮大自己的队伍,如他的《魅力单车》中这样写道:“每当有一个新车友加入时,我都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在市井繁华中,我们因为共同的爱好,而结识了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人,这种认识本身只是因为爱好,而没有掺杂任何世俗的因素,我想在现实中,也只有这样的感情最持久”。海军少校竭力地将自己在单车行中他人无法体会的亲身体验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下来,再在论坛上广泛地传达自己的感受,这个,海军少校做到了。
在倡导文友加入单车行中,海军少校通过自身的体会,在泥泞的山路上努力踩着单车,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快乐,告诉人们面对生活,请你像单车行那样满怀愉悦,满怀激情,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很快得到本市部分青年的积极响应。首当其冲的是一名青年教师liudingxiaoyu,这位来自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以满腔热情的热情参加了单车行。liudingxiaoyu是写作圈内有影响的人,他利用手中笔,将每次单车行中的切身体记录下来,在论坛上,我们很快读到了liudingxiaoyu的《初识单车》,写出了一刚刚加入单车行心中的亲身感受,这篇文章,我读了数遍,被作者谦逊态度以及高水平的写作所折服。从《初识单车》中读到“11月20日,我和几个车友骑单车旅行了一次。说是车友,是我们都是以车为媒(铜都论坛)结识的。事先,车友海军少校在铜都论坛上发了许多帖子,并上传了他和几个车友旅行的照片。”“海军少校看上我的,最主要的还是我的写作。其实,我也只是一名普通写手,在一些报刊上发些文章。他也喜欢写,只是投稿不多,便想有个写作的朋友,更关键的是,他觉得车友出外旅行,总得记录记录,更关键的是,他想让他的单车旅行得到铜陵人的认可。他告诉我,他在外地,发现他们特别喜爱这项运动,而我们这儿根本不行,这有文化氛围之外,更主要的是宣传。于是,他在网络上相中我,就极力怂恿我。”正是liudingxiaoyu的具有一定的写作水平才被单行车行文友所接受。这样,单车行队友中又多了一位教育战线上的轻骑兵。
以后的数月,单行车队伍不断地逐渐扩大,后来,他们从最初的只是单车行旅游观光,吃喝玩乐外,改变了单车行的方法,如今,车友自觉做到每次单车行回来,都要写出一篇游记文章放到论坛上,供文友欣赏、交流,以此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游记的水平,这就是论坛游记一下多起来的真正原因。很快,海军少校的《与黄山车友太平湖畔的聚会》、《当涂青山游记》、《无为的记忆》、《环游天门镇》,liudingxiaoyu的《相约太平湖》、《又遇“桃花源”》《初识单车》等一批具有一定份量的游记呼之欲出。在写游记方面,海军少校、liudingxiaoyu等文友为我们带了个好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游记写得多了,车友们对自己的写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游记不能三言两语,敷衍了事,在游记的质量上下功夫。从后来liudingxiaoyu的《又遇“桃花源”》可以看出优美的片段“同样的一座山,在水的映衬、光的折射下,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色彩,由表及里:墨绿、墨灰、灰白、浅灰、直至灰得如同薄纱和天空相连飘向无穷。湖水是这样的清,清得同样层次分明,立于湖岸我们都不敢言语,惟恐尘世的浊音惊扰了这飘渺的仙境。”还有海军少校的《拜谒诗仙文化园…当涂青山游记》这样写道:迈进青山脚下的李白墓园,典型的徽派建筑群,白墙黑瓦,小桥流水,树木苍翠,建有太白碑林、眺青阁、十咏亭、青莲书院等20余处景点。虽然这是1979年才修复的纪念诗仙的纪念馆舍,但是我们却分明有了那种和诗仙在精神上的默契交流,进入墓园,我们一路无语的在太白碑林中默诵着诗仙留下的千古绝句,站在眺青阁上眺望着蜿蜒起伏四季常绿的青山山脉,在十咏亭里体会着诗仙当初在此吟诗时的心境。这些片段,让我读了为之陶醉,这也是他们被越来越多的文友所接受的真正原因吧,他们开始尝试着向媒体投稿,先后有不少游记发表在《铜陵日报》等报刊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他们的单车行立即引起媒体广泛关注,《铜陵日报》铜都生活版开辟了一个整版,以《跟我走吧!现在就出发》对他们休闲活动———单车行进行了宣传。
刚刚落笔的时候,笔者欣喜地获悉,单车行文友又有了新的活动计划,七月中旬,他们打算与合肥的车友一起单车行,目标是福州。届时,铜陵车友将发扬南京车友穿越中华的精神,将每到一地的感受整理成文发到《铜都笔会》,我们拭目以待。
以此文献给我市单车行的队友们,祝他们一路顺风!
什么样的人属于自由撰稿人
有时我就在想,写到像我今天这样的,算不算是一位自由撰稿人。依我想,不一定,真正的自由撰稿人,在我的想象中,应当是怀里抱着笔记本电脑,走到哪写到哪的人,靠着写稿撰取稿费过日子的人,不是吗?前不久,一论坛上一个帖子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发帖者是一位热心的文友,帖子是:文友网有多少真正的自由撰稿人?下列情形不能算作自由撰稿人,即:如果您有工作,或者您不工作有工资,或者您退休了,那不算。真正的自由撰稿人应当是您除了稿费再无收入,稿费是你唯一的经济来源。
现在看来,那些每天写一篇,每天都要有一二篇文章发表,达到这样的水准的人,我认为,不一定谈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