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篇文章最先发在我们家企业报上,不久,发表在甘肃的《陇东报》上,后来又发表在《中国华源》报上。一年后,我将稿件经过修改,相继发表在《齐鲁晚报》、《丽水电视报》上,可喜的,当《齐鲁晚报》于2005年5月23日发表后,很快又被《南阳晚报》于当月的24日全文转载。现在这篇稿子还有不少家报刊要发表,此文后来又被收录《楚风汉韵网络作品精选》散文集。
有了这次经验后,我的创作兴趣更大,灵感便多了。2004年夏天,每天夜里,我都要被制作卤菜的声音吵醒,不仅仅是这些,一家人对制作卤菜意见很大,反对人家制作卤菜,因为小区内被他们搞得雾烟瘴气,一股烧焦的鸡毛味让人无法度日。对此,我曾想写一个小品,一直不知从何下手,就试着写,主要从邻里和谐着手,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邻里之间很多事情可以通过商量来解决的。不久,我写了篇《胖子瘦子》的笔记小品,试着投给一些报刊,很快被《中国人口报》采用。发表以后,我觉得不太满意,又作了修改,又投给其他报刊,立即被《现代生活报》、《铜陵有色报》副刊作为小小说发表。
一回,下班回家,我被摩托车挡着,走不过去。一看车的主人都在棋牌室打麻将,我气得直骂车的主人,还顾及他人吗。这时,一妇女路过此地,她看到遍地都是摩托车,发火了,女人毕竟是女人,敢作敢为。她推倒了一排摩托车,响声惊动了车的主人,见势不妙,车主人个个骑着车溜走了。当时,我正愁着没稿子写,忽然,中年妇女力挫群雄,推倒摩托车的场面在我的脑子里回荡。这不就是一个极好的素材吗。我顾不上吃饭,用了一个小时写成了《人摩大战》笔记小品,试着投给省内报刊,不久,《合肥晚报》发表了这篇文章。
有了前面的成功之后,以后,我更加关注周边发生的一切。比平时都长了一个心眼。2005年的六月底,学校都要放暑假了。一天,我下班刚好走到自家楼梯口,远远地看到一个箩筐高高地挂在楼梯口处,这个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东西实在让人烦透了心,我赶紧上楼将那挂在楼上的网通线上的箩筐摘掉。没多久,忽然又发现那网通线上挂着破旧的,没有底的破箩筐。这时,我就感到十分地好奇,是谁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么做。一日,不经意中被一只软东西砸着,一看,是一个篮球。哦,原来是一些调皮鬼在往楼上投篮呢。更本就没想到写这个东西,那天,我与妻开玩笑,你随便捡个东西让我写写,保证能够发表,妻没多想:你就依楼下的孩子投篮之事写篇稿子,看你能不能发表。对这个问题,我当时略加思考,立即答应,肯定能发表。接下来就是创作了。在创作上,我想了一下,要将最精彩了放在后面。象写类这东西,一般都是这样的。在结尾处要有个突转,这样,更加吸引读者去看。我的《神奇的箩筐》一稿出笼,投到一些报刊后,以为石沉大海,没想到,到《中国文友信息交流中心》一看,这个小品居然发表在2005年7月9日天津的《每日新报》生活广记头条。此时,我就象吃了蜜一样,太高兴了。
《爱的语言》是我从事文学创作一年半后创作的随笔,发表在《铜陵有色报》副刊上,后来又发表在浙江的《丽水广播电视报》上。
原文如下:
对面住着的鞋匠妻子是个盲人,刚与他们为邻时,别的不说,就是她那无缘无故地拍手掌令人非解,这是她最初给我的印象。
每天早晨一起床,我总要习惯性地拉起窗帘,打开窗户透透气。这时,我便看到盲人在自家的二楼的阳台上拍手掌。盲人无缘无故地拍手掌干啥?我感到有点莫明其妙。不仅如此,而且每天中午、晚上像这样的拍手掌也常见。我便开始琢磨着,盲人可能是在练唱什么曲子,跟着节奏打着拍子吧,时间久了,又听不到歌唱声,越看越得不对劲,而且拍手掌声音特别大,后来,拍手掌还有了规律,一天至少五六次,这样的掌声影响了我们一家休息,渐渐地,我有些不耐烦了,想找个机会与鞋匠说说,叫盲人不要拍手掌。
一天中午回家,不经意中,发现盲人的女儿离家还有十米远的时候开始拍手掌了,楼上立即传出同样节奏拍手声,只见盲人立在二楼的阳台上,面朝女儿掌声的方向早早地等候着女儿回来,看着她们母女来回拍着手掌,脸上挂着美丽的笑容时,我忽然明白了拍手掌的意思了,似乎有“妈,我回来了”,“女儿,放学早点回来”的意思。
拍手掌是她们母女之间的一种爱的语言、爱的传递,如今,我也放弃了原先想阻止盲人拍手掌的念头,反而觉得掌声越来越动听了。
所有这些,我一直认为,过去写过新闻报道,这对我善于发现身边的人和事有着极其重要的一面。通过一年来写邻里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千的是,邻里的故事写不完。
找回自我
过去,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鬼使神差地踏上文学创作这条路子,在当时,我死心塌地地投入文学创作,认为自己走上了文学创作的不归之路,文学伴我一辈子。那时,我特别看重文章的发表,哪怕是那么一点丁儿的机会,我都要把握住,不会放过的。正是因为这点精神,两年多时间,我在国内外近八十家报刊上发表近三百篇小说、随笔、城市笔记等。
2006年4月,我内退了,成了一名真正的自己人,按理说,这是我进行文学创作极好机会,但是,通过与社会各方面的亲密接触,我渐渐地发现,搞文学创作意义不大,根本就没有出路,除非你在文学上搞出惊天动地杰作,这样,便觉得有意义。继尔开始对发表文章的热情日益看淡,写作不比当年勇。
年初的时候,我就发誓,2006年对外发表150篇,在当时追求发表文章最大化,我图得是荣誉,每一篇文章发表了,至少有三种快感:一是等着收银子,二是看样报,三是周围的人(特别是同事)投以赞许的眼光。我将发表文章的样报保存起来,将每一张样报放在文件夹里收藏,厚厚的,有三大本,有事没事的时候,都要翻翻文件夹看看样报,有时,将它们当着枕头睡觉,那心情像是吃了蜜似的,每一篇文章见报,我都要快乐一阵子。
如今,不知是什么原因妨碍了我的创作热心。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时间仓促。回家后,上网的时间反而少了。原先在单位,一台电脑几乎是我专用,虽然限制上互联网,单位给我开通了新浪网、企业邮箱,这样,创作的稿子随时可以通过网上投稿,投稿没有受到影响,稿子不断见报,最多的时候,每二天发表一篇。二是家里上网时间不多。我虽然给人家打工,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路上。即使这样,我克服重重困难,跑在外面照样进行创作。我不放过一个有价值的素材,积极参加各类征文活动。投出去的征文作品,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参加的第九届中国(铜陵)青铜博览会2006年拓基地产人居环境杯摄影比赛,获得三等奖。回家半年多,已有稿子发表在《广州日报》等家报刊上。三是以前一旦有作品发表,我会在同事之间张扬,让大家与我一道分享文章发表后的喜悦。现在一有作品发表,没有同事知道,跟谁去说。这样,至少在心里少了点什么。
有人说我,可能是文章发表太多了,不以为然了,太过瘾了吧,将过去发表的成绩当着枕头,躺在样报上睡大觉,一种骄傲的行为,那就错了。我在文学创作上起步晚,没有什么建树,与大家比较起来,小巫见大巫。在铜陵,有的枪手十多年发表了数千篇文章,有的每天发表两篇以上的稿子,他们起步早,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经验,现在,他们仍然没有放弃,活跃在祖国的文坛上,他们非常值得我学习。
为克服自身出现的逆反心理,我努力着,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前不久,我花巨资买了一部数码相机,我要继续发挥我的摄影技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写出更多的文章,重新找回自我。
被文抄公抄怕了
我的文章接二连三被文抄公拿去发表,招呼也不打一声,我这人还是好说话的,你如向我要稿子,我会大大方方送给你的。但是文抄公却不是这样,拿我的文章不吱声,发表后,又暗地里分银子,你说我气不气人。有时,我就在想,既然有这样的文抄公,天底下哪有王法。
自从我的第一篇文章被人无故地抄袭发表在《黄河报》上后,我已经没有多少信心去写稿了,自己的“孩子”就这样被人抱走,你说我心疼不心疼?还要求文抄公,你为什么抄我的。得到回答的是:那是我建立自己的网站时,没有文章,将你的大作放在网站上学习,不知道为什么发表在《黄河报》。抄袭的人总会为自己找到一个美丽的借口,让人去同情他,说他是无辜的。再后来,他会厚着脸皮,约你到他那儿喝二盅,一场抄袭事件就这样完事了。相反,文抄公却偷着笑我:又一个大笨蛋。这是我第一次被人抄袭后遇到情景。
好景不长,今年的8月份中旬,投出去的文章没有发表,我急得很,就用百度搜索,无意中发表我的《邻居》一稿发表了,我很高兴,看看发表在哪家报纸,原来是发表在四川的《绵阳晚报》上,但看到文章的署名是“杨忠”时,我的心差点跳了出来。我以为自己看错了,定神仔细看看,确实没有看错时,我断定,我的《邻居》一稿被人抄袭了。
《邻居》一稿最早发表在《中国华源》报上,几乎同时,又发表在《平原晚报》上,今年七月份底发表在《处州晚报》上。发了四家后,居然还有人抄袭发表在2005年8月14日的《绵阳晚报》(在我发表四次之后)上,当时,我太气愤了,没考虑多少,立即登陆《中国文友信息交流中心》予以公开,以求得广大文友的支持和同情。
一方面,我与《绵阳晚报》编辑取得联系,编辑的态度非常好,立即向我提供了投稿人的邮箱及电话号码。经过与当事人的联系,当事人的认错态度端正,认为我的文章被抄,是有个中原因的,对此,他负有一定的责任。
通过两篇文章被抄袭发表后,我认为我还算幸运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文抄公没有理由反咬我一口,说我抄他的。被文抄公反咬一口的例子不在少数。像这样的情况,举报人反尔成了文抄公的攻击对象。在此,我劝广大的文友,你一旦发现你的文章被抄袭后,不急于公开,尽快收齐证据,这一点很重要,只要文抄公找不到在你发表文章前面的证据,你就是胜利者,否则的话,你就是为寇。
我当论坛总版主
我是企业报编辑,业余时间喜欢到网上BBS转悠。一个偶然的机会,《铜陵日报》社办公楼墙壁上悬挂着的《铜陵日报》网铜字招牌跃入我的眼帘,确信没错时,我对她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之前,虽然听说过报社有试用论坛,因网址不清楚,长时间没有登陆。回到家后,我顾不上吃饭,立即上网登陆《铜陵日报》网。
《铜陵日报》从她最初《铜矿工人》报问世到如今的对开日报和一份四开12版子报,加上现在拥有自己报网论坛,可以说《铜陵日报》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这更加表明《铜陵日报》已经迈入信息化办公的时代。面对这个崭新的论坛,我认真地浏览了各个版块,竭力熟悉她、认识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论坛办得竟然如此出色,丰富的论坛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时,我发现不少版块尚缺版主,觉得有必要为家乡报网论坛做点什么,不暇思索地向管理员申请当原先的《城市笔会》、《百姓生活》版块版主,说真得,如果没有我之前兼任外地两个论坛(中财论坛、《家庭》杂志)版主时获得的经验,那是很难担当起铜都论坛总版主的。
当了铜都论坛总版主后,开始,我有点担心胜任不了,不久,我发现论坛上还有几位总版主,他们都是由报社编辑组成,与他们一道参与论坛管理,在线编辑稿子,仿佛觉得自己就是报社的一员,亲身体验当编辑的酸甜苦辣。以后,在线的几位兼任总版主给了我无微不至地关怀,在我遇到困难时,他们总是通过各种途径鼓励我、帮助我,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至今,我觉得这是很宝贵的财富。
以后,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论坛上了,家里的事基本上不管,象个大少爷,每天中午、晚上一到家,一头扎进《铜都笔会》看稿、审稿。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看稿、审稿,我辞掉了外地两个论坛的版主,一门心思地管好本地的报网论坛。要知道,家里上了宽带,妻子要上网聊天、查资料,消磨时间。但是,只要我往她身边一站,妻就给我让位,可以说,如果没有她的支持,我这个总版主是当不到今天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论坛有了人气,来论坛的网友逐渐增多,帖子也多了,有的网友发稿心切,一下子发三、四个帖子,对于这些热心网友的帖子,我每个帖子都认真地对待,跟帖,有的网友文章排版不正确,我还要对文章进行重新排版,不放过一个好帖子。一年来,《铜都笔会》的帖子由原先的不足五百个到现在的4690个,其中有不少是优秀帖子。为了方便网友阅读,便于编辑取稿,我发挥曾做过网页的特长,制作了《铜都笔会》百花园网页,里面收录了《铜都笔会》网友文集、《铜都笔会》网友小说接龙、《铜都笔会》成语接龙等,以此来激发人气。
对一些好的文章做到竭力推荐,决不放过。积极与报社领导、编辑构通,取得联系,争取为网友多发稿。在推荐文章的过程中先后得到了报社总编、各位编辑的大力支持,报社为我这个当总版主的也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对我提出的建议予以采纳,在我遇到困难时,报社总编还有编辑都及时地支持我、鼓励我。一年来,先后组织推荐了两期计25篇精华文章,有十一篇稿件被《铜陵日报》铜都生活版用两个版面刊登,所发稿件数量虽然不多,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报社还是想着为大家多发稿的。
曾有人问我,在《铜陵日报》网当总版主,每月能拿到多少报酬,对于他们的一片好心,我总是找些理由搪塞。现在无论在什么论坛当版主全属个人爱好,不受任何利益所驱动,凭个人兴趣当版主,是一种兼职,我个人认为,在《铜陵日报》网当总版主也是报社对我信任,对于我个人而言,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尽管我付出了很多,但论坛上所给我的一切有益的东西那是无法估量的,她使我认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如福建的邱天、山东的乡村、江苏的萍风等,特别是通过论坛认识了本地的一些优秀作者,大有恨之相晚,之前,我与他们没有谋过面,现在,王林、刘平友、左克平等都成了我的挚友,在论坛上,他们对于《铜陵日报》网予以了极大的支持。
然而,版主的工作并不简单,论坛管理过于烦琐。于是我便成为一个“拼命三郎”,奔忙在论坛上,浏览全国各地的论坛,取众人之长,竭力当好版主,关注网友的帖子。今年7月1日,也是我当总版主一年,回想起当版的365天,也有我的苦衷。首先深感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低、起步晚、经验少,我将《铜都笔会》当着一个极好的学习场所,认真地学习网友的每篇文章,学习的同时,与大家交流,共同探讨文学创作的技巧,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文学创作水平。近两年来,尝试着向省内外报刊投稿二百多篇,有一百五十多篇(次)小说、随笔、笔记小品被《铜陵日报》、《江淮时报》、《合肥晚报》、《齐鲁晚报》、《皖江晚报》、《现代生活报》、《珠江时报》、《新安晚报》等省内外五十家报刊采用,欣喜之余,我要感谢报社领导给了我一个锻炼的机会,将竭尽全力继续当好论坛总版主。
一个梦想
读书的年代,正是文革盛行时期,那一幕幕离奇的革命激情和暴虐的自我失控的年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看到高年级的学生右臂膀上戴着“红卫兵”袖箍,陆续到北京串联时,我非常羡慕,盼望着早点去北京。每当邻居家的孩子从北京回来,总忘不了带给我一些制作精巧的纪念章和红色的语录本,并给我讲见到毛主席的幸福时光。
一回看电影,看到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广场上百万红卫兵挥舞帽子时,电影院里一阵掌声,随后便是:毛主席万岁!掌手和口号声响彻电影院,能在电影上看到毛主席接见广大红卫兵,我激动的几夜没有合眼,因为,那年,我也加入红卫兵。当了红卫兵以后,我要到北京去的决心更大了。
心情最不好的时候,就是看到周围的红卫兵去北京。
一次,家里来了一位神秘兮兮的人,说话的声音格外小,来人是父亲的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