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岁月匆匆-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离我们农场最近的村子,也要走三四里路。我们买一包卷烟、一盒火柴、一支蜡烛,都要到这个村子去。每月发了补贴费,三五成群地往小村子跑,没过一个星期,补贴费就花得光光了。起先,场里还供应我们电灯,灯泡坏了也给调换。后来交不起电费,就要我们自己买蜡烛了。
有人买了一些需要煮食的食物,就在住房的走廊里,靠墙边用三块石头,支个“灶”,用搪瓷面盆作锅,烟烧火燎地把个粉刷的墙熏成灰黑色。书记、场长从来没来过问我们的疾苦,倒是会计来看过一回,把头摇得象拨浪鼓似的走了。
开荒结束了。县里再没有拨款下来。荒地开得效果如何,只有天知、地知、我们自己知道。现在开始统统下田。我们必须学会各种农活,然后按劳评给工分,从农作物的收成中折价计给工资,以后就要靠种地谋生了。
有人扛着锄头、砍刀(劈田埂草的大刀),高高举起,甚至故意把它弄坏,借着修理,延时度日地磨洋工,口里还高喊着:“中国制造,中国制造!”
两年补贴期又满了,伙食费也要自己交了。一些大龄青年开始找书记、场长理论。但是他们各自在县城的家又打听不到。在场里等待,他们又不常来“上班”,有人干脆在马路上干等。因为每天从县城经过农场去夏茂的班车只有一班,所以,你只要每天上午九点钟左右耐心等在路口,他就是插翅也难逃过,一下车就能逮个正着。
这一天,果然被我们“守株待兔”地等到了。
郭支书一下车,就被我们包围个水泄不通。大家把他簇拥到上二楼他的办公室去,逼他坐下谈判。你一言我一语,不知道听谁的好。
郭书记说:“你们一个一个地来,好不好?我好作笔记,将你们的要求向县里反映,尽量解决你们的困难。”
“说话算数?”不知谁冒出这么一句。
“算数!”郭书记斩钉截铁地说,“要不,我这个书记就不当了!”
“好!一言为定。但你必须答应我们两个条件:第一,让县劳动局给我们另行安排工作;第二,在未另排工作之前,我们所用的伙食一律报销。”
这两个谈判条件,不知是谁拟定的,总之,我没参加。
“行,行,行!”郭书记不知用的是缓兵之计,还是金蝉脱壳之计,他答应得过于干脆,倒使我们有些担心。
和郭书记搭档的场长姓张。他们的前任都已调离,就是去福州接我们的陈书记他们。张场长是退伍军人,浙江人。夫妻俩住在办公楼的楼下左边第一二两间。妻子还穿着部队的老棉袄,正在呵护他们的第一个小宝宝。我可喜欢这个小宝宝了,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一逗一笑。每次我路过那里,都要将他从轿椅子里提出来,抱着转上几圈。他们夫妻俩很好接近。所以,我总喜欢到他们的家里坐坐。是“老乡见老乡”也罢,“他乡遇故知”也罢,总之,我们在一起坐下,就会有话可说。从我们的闲谈中,知道嫂夫人本来也有正当的工作,只因怀有身孕,张场长怕她累着,让她“下了岗”,在家“相夫教子”。
不要光说不安心工作的,安心的也有。那就是林远溪。他四十多岁了,还未娶妻,五官不怎么配搭,又加上带有皮肤病,脑壳上半秃不秃的头发,不怎么招人喜欢。他也不爱和我们合群。不过,他倒是经常往老职工的住区跑。其中有一家人是湖北籍。老湖北很晚结婚,六十多岁了,才有一个十七岁的女儿。老湖北的女儿虽不经化妆,倒也“浓妆淡抹总相宜”。她每天早上系一条掩胸的吊带围裙,赶着二百来只鸭子,从我们住区旁的大道出去,傍晚再经此道返回,每天都能和我们见面两次。她平日不苟言笑,久而久之,见了面也会裂裂嘴,算是向我们打了招呼。
我们怎么都没有想到,有这么一根嫩枝可以攀附哩!倒是远溪“先生”与老湖北达成了协议,愿意做老丈人的上门女婿,将来为老人养老送终。当我们捧着远溪分给的喜糖时,真正是大出意料。
2
农场的背后有一条小溪。赤着脚丫,行走在光滑且沾有淤泥的鹅卵石上,要十分地小心翼翼,否则就会摔个仰巴叉。有人差一点失足,大家赶紧手挽手地互相帮携着走。这里虽然不是旅游景区,但我们都有一种完完全全回归自然的感觉。这是在任何景点都感觉不到的。趟过清澈见底的小溪,走过一段穿林的小路,就到了漈口,那里有供销社的营业网点、分销处。早期上山的闽侯籍青年、省劳动模范陈奋祥,就在这里发迹。
每月发补贴费后的日子,我们都会成群结队地往周边的村子跑。到了农家,我们就地向农民购买蕃薯什么的,请大婶、大嫂帮我们煮熟,就地进餐。记得穿过富口附近的一个山峡,里面别有洞天,又是一大片的稻田和村落。有的农民专门加工大米粉,当然不是现在的个体户。他们都是为供销社代加工的农户。不过,我们向他们买一点现煮现吃,还是允许的。
北方农村时兴赶集,我们福建称作赶墟。墟日都按农历规定。各个集镇的墟日错开,无形中给一些人提供了专业赶墟的方便。
地里的活没兴趣干,有钱时就去富口赶墟,或者干脆进县城。我们到处跑跑颠颠,倒象是周游四方的徐霞客了。
有一次去富口赶墟,看见一个坐在麻袋上的瘫子。我们看他可怜,都给他面前的小盆子里投硬币。
集市的时间都不太长,一般到了下午两、三点,买卖双方都陆陆续续地走了,街上的人也稀少了。我们四五个从供销社的点心店出来,发现那个瘫子乞丐已经站立起来。他将麻袋叠好,夹在胳肢窝底下,残疾的腿脚也恢复正常。他刚要迈步往公路上走。正好被我们撞着了。我们交头接耳:原来是个骗子!我们一窝蜂拥到他跟前,吓唬他:
“喂,你好潇洒呀!刚才看在你缺胳膊断腿的,给了你许多钱。原来你是一个骗子,快把我们的钱交出来!”
假瘫子一愣怔,面如土色,立即抱拳,对我们赔不是:
“对不起,大哥、兄弟,小人出于无奈,只为糊口。我就将钱还给你们……”
“滚吧!我们不想再见到你。你这个骗子!”
假瘫子象罪犯得到特赦令,飞快地跑走了。
漈口供销社的陈奋祥还真是个有心人,到了我们发补贴费的日子,他们两三个人就撑着一条船,将两担日用品、零食,运到农场来。场里将办公楼二楼的两间空房借给他们,作为临时销售点,给我们提供了大大的方便。真是从吃的、到用的,应有尽有。这使我想起那首《货郎歌》:
打起鼓来,
敲起锣儿,
推着小车我来送货。
车上的东西实在好啊!
…………
陈奋祥后来当上西霞供销社的主任。1980年我有事去西霞的时候,他已经是西霞公社的党委副书记了。
农场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既没有图书室,也没有人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半年几个月的租一场电影,杯水车薪,难解我们的饥渴。不少人回流到福州,做无业游民。一个跑到古岭等深山峡谷去捉涧蛙(福州方言叫葛冻);有一次被毒蛇咬伤,几乎丢了性命。听人说葛冻和毒蛇是远亲。它们相互依赖、共存共荣。所以捕捉葛冻之前,都要备好蛇药。最好用细长竹竿先探探岩洞,让毒蛇逃走后再下手。
离我们六公里处的官庄劳教农场,经常有部队的电影放映队来放电影。每月两次,每次两个片子。一听说官庄来了电影队,我们就抓紧时间吃晚饭,成群结队前
往,并预先备好夜宵、干粮。否则在电影散场,再步行40分钟,回到农场,饥肠辘辘,如何能熬到天明?
琅口良种场来了一位福州蚕桑学校的蓝老师,正在培训养蚕技术。郭书记让我带着笔记本和行李、伙食费,去参加培训。将来农场如果开发这个项目,要我担当起责任。
到了良种场,报了到,安排好食宿。我立即投入进去。大概是实验吧,良种场的养蚕规模并不大。养蚕室只有一个房间,大约20平方米。东西墙各设一排层架,中间南北向也设一排层架。留下房门的进口和向南的窗户。每架设四层,都用直径70厘米左右的平箩,盛着大小不同蚕龄的蚕宝宝。喂养的桑叶也老嫩不同。清晨,我们到后山的一片桑林里采桑叶,然后给吃食一夜的蚕宝宝除沙,增添新叶。我们必须认真观察蚕宝宝的整个生长过程,注意可能发生的病害……等等。我并没有等到第一批蚕的吐丝、结茧,就回去了。
在良种场的半个月过得真快。因为心情好,时间就特别短促。
和我们一起学习的有当地的略有文化的大嫂和姑娘,还有南阳林场夏场长的夫人吴大姐。
说起吴大姐,还有一段传奇。当年红军闹革命的时候,她曾经担任闽东地区的宣传部长。她和她的先夫曾生养过两三个孩子。为了不耽误游击队的行动,孩子生下后都交给沿途的老百姓抚养。在一次行动中,一大批同志被捕。她也在其中,并都被送到上饶集中营关押。
在上饶集中营的同志都保持秘密联系。曾经组织多次暴动,但都失败了。吴大姐当时年纪轻轻,国民党对她采取软化教育政策。给她较好的生活条件。在暴动时没有和同志们联系上,脱逃出去的同志又不能证明她有没有叛变。虽然当时她活动所在地的同志一百多名党员联名担保,上书中央,也不能确保她没有变节。因此,解放以来,她一直没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说起这些事,她并无怨恨,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她始终相信,组织一定会把她的历史问题落实清楚的。我们都很佩服她的为人。因为先夫去世,又不能和过去的老同时一起工作,她嫁给了现在的丈夫夏场长,并生养了两个孩子。
临回农场之前,应邀到琅口村的大嫂家坐坐。小姑娘虽然也邀请,为避免瓜田李下,还是婉言谢绝了。
3
1964年12月下旬的一天,有人建议大家,直接到县城去找郭书记,问问他答应我们调动工作的事,为何两三个月还没有结果?
一下子集合了十几个人,等天明去乘班车。这么多人,肯定挤不上。有人提议当晚步行出发,穿过密密的林间小路,也炼炼我们的信心和胆量。已经晚上八点多了。我们先到四里外的村小店去,一方面打听进城的路线,一方面备些“给养”。
店主听说我们要趁着夜色进城,不无担心地告诉我们:
“这条路进城倒是很直溜,没有什么岔道。不过,我们农民多是天曚曚亮时出发,中午到达沙县,办了事,再急急忙忙赶回,到家也要晚上七八点钟了。现在已经晚上九点多钟了,我还是劝你们等明天再走。从晚上出发进城的,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难道你们都不怕会发生什么意外吗?”
“怕什么?俗语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都是热血青年,有什么可怕的!
我们有十几个人,就是遇上野兽……”说这话的有点缺少底气,心怯地问:
“哎,大叔,这大山里真的会有大型野兽吗?”
“大的野兽,如老虎、黑熊、野猪等,倒不一定有。早两年有一只老虎从这里经过,伤害了不少家畜。这两年没听到有关它的动静。小动物,如猫头鹰、獾猪、毒蛇等,倒是不少。”店主说。
“不怕,不怕。我们走!”
“走!”
“走。”
大家沿着店主指引的方向,迈开大步,开始30多公里的夜间远行。没多久,我们就进入了密密的丛林之中。猫头鹰的啼叫,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虫鸣鸟啼,加上漆黑一团的夜幕,构成阴森森、极为恐怖的环境。清风裹着日间消散开来的暑气、夹着浓浓的土气,扑面而来,带给我们几分凉意。
为了壮胆,我们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南腔北调地,自编自唱起来:
我们迎着夜间的寒风,
昂首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
也不能将我们阻挡。
…………
头一回看香港影片《至爱亲朋》,片头的字幕有这么一段话:“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说书、写小说的,也喜欢用“无巧不成书” 这样一句话。其实,世上还真有这么巧合的事。
这一天,我们从漆黑的夜晚走到黎明,足足走了八个多小时。我们在离城最近的十里亭小憩片刻,填充一下肚皮,继续向县城进发。到达城区,还不到清晨七点钟。
那时,所有的饭店、饮食店,都属粮食部门或供销合作社经营。想吃早餐,还要等一段时间。我们只好面对紧闭的店门,在街上数数各自的脚步。小小县城,只有两横一竖的三条短短的的街道,再陌生的两个人,也经不住两三个来回,很快就熟悉了。
我们在虬江饭店吃完了早点,还不到八点钟上班、开店门的时刻。一行人分散了,各走各的路。而我则在街上无目的地趟着马路。在我们几个再次散步到县委、县政府门外空地时,正好遇上农场的郭书记。他正急匆匆地追赶前面一位即将走进县委大院的干部。
“马书记,马书记——”郭书记竭力喊道。
马书记停下脚步,回转身,疑惑地:
“什么事,小郭,这么急急忙忙地?”
“马书记,我可是一直跟着你的,你可要救救我!”郭书记一心在追随他的领导,根本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存在。
马书记:“怎么回事?看你心急火燎的。快说吧,我还要开会呢!”
“马书记,你先答应我,帮不帮我?”
“我答应你。你说吧。”这一老一少说话如此随便,关系一定非同一般。后来我们了解到,马书记在高砂公社担任党委书记时,小郭曾是他的通讯员。马书记升
任县委书记后,自然忘不了他的小兄弟,让他到桂口农场担任支部书记。
“嗨!就是你让我去当支部书记的那个破农场,那一班福州人真难缠哪!”
马书记抬抬手腕,看了看手表,皱了皱眉头:“时间不多了,捡要紧的说。”
“你得答应我,把特别难缠的福州仔给我弄走。”
“这还不容易吗?待回儿我跟劳动局的刘局长说说,看哪个部门能收,就把他们收下。”
“谢谢,谢谢马书记。”郭书记如释重负地向马书记不住地点头哈腰,逗得我们都笑出声来。他一惊,贸然回过身来,却发现我们围在他的左右,突然现出一种窘态毕露后无地自容的感觉。
“你们怎么在这里?”
“来县城玩哪!”
“什么时候来的,这么早能有班车吗?”
“我们是走山路来的。”
“什么时候出发,几点到县城?”
“昨晚九点出发,清晨五点到的。”
“我说你们这一班年青人哪!我知道农场的条件不好,可你们也没必要一步一步紧紧地逼在我的后面呀!”
“我们没逼你呀!刚才只不过‘纯属巧合’哪!”我们中的一个说。
另一个说:“完全是巧合。你看看,县城这两长一短的三条撒尿街,从这头小便,立马就流到那头啦!是人来到县城,两个来回就碰上面啦!你也来县城,我们也来县城,只要不躲在家里,能不碰面吗?”
“好了,好了。你们玩吧!我还有事,先走了。你们要不要去我家坐坐?”后面这一句纯属客套。他知道我们不会去他家拜访。
“不必啦!”
“好。再见!”郭书记说完,好象在摆脱游魂的纠缠,匆匆忙忙地逃去。
“再见!”我们向他善意地招手,目送他离去。离开县委、县政府大院门口,我们仍然无目的地踟蹰街头。店门开始陆续打开。
有人说:“也真难为郭书记,这么早就来找县委马书记。”
“他也是被逼无奈呀!”
4
过了几天,1965年元旦过两天,我们首批十六个比较爱出风头的福州“知识青年”,被召出来,到沙县森林工业局去报到。我们来到森工局的劳动科,陈科长和他的属下分别接待我们。十五个人一个又一个地,先后被唤到其他科室或会客室谈话,并都作了安排。只剩下我一个,还在劳动科陪同陈科长。
陈科长将我叫到他的桌旁,取出一张登记表,问:
“这张表格是你自己填写的吗?”
看着字迹工整、纸面整洁的表格,我说:“是的。”
“他们十五个都安排好了。我想把你留下来,另行安排。”陈科长说。
“那么,我去哪里呢?”
“你不用着急。我看了你填写的表格,相信你办事一定会认真的。是吗?”
“我一定努力。”
“东门木材转运站正在培训木材检尺员。你先去那里报到,参加为时半个月的学习,然后再考虑对你的安排。”
“行。”
“你跟小夏一起去吧!让他领你去东门。”
半个月的学习中,我很认真。每天都作了笔记。明白了木材在下山和水运过程中会有一定的磨损。所以,在向农民收购时,口径要少报一些;出售时,口径要报大一些。虽然这是一种行规,但我总觉得有点坑人的成分在里面。
检尺工在木材堆头,不可能每根都要检测。这里面有个速度问题,也有从安全方面的考虑。木材一时来多了,你一根一根地慢慢去测量,会延误后面的工序。况且,堆垛的地方大多不太实在。你跳到木材堆上,来来去去,万一木材松动,造成坍塌,就会对检尺员及周围的人员造成生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