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来什么,随着他的话音,建业猛然觉得手中的车把忽然向下沉去,他意识强烈地抗击着这股力量,双手随即向上抬起,此时车轮象被什么东西垫了一下,车也突然向前加速。毫无思想准备的建军和建党一下被甩在后面。这时的车把已高高抬起,二人急喊压把,建业也意识到该向下压把,但车把并未被压下来,反而将建业搞高吊起,腿撞在车腿的横梁上,半车土扣在马路上。腿上的剧痛使建业抓着车把的手一松,整个人重重地摔在地上。看到这一切的父亲急火火的跑过来。建军小心撸起建业的裤腿,建业的腿上连撞带搓已经一片血肉模糊。可怜他第一次握车把竟交了这么昂贵的学费。
第三十三章 建华探家
第三十三章 建华探家
建华第一次回家探亲了。真的就带回好几袋白面和莜面。望着走时白白净净回来黑里透红的建华,再看看地上的几袋子面,父亲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虽然建章已出嫁,建国和建党都已有了工作,也不再用白面和乡下人换棒子面了,但毕竟家里吃闲饭的还多,这几袋子面的到来,使家里的细粮一下子多的想都不敢想。一改建华下乡时的担忧,父亲似乎已忘记自己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观点,这几天总是喋喋不休的讲毛主席的这项政策好。
母亲望着发生巨大变化的建华,不停的问这问那,恨不能让她把在乡下的一切都一股脑得倒出来。
建华下乡这一走就是四个多月。这次探家有两项任务,一是把分到的几袋白面和莜面送回家,二是回家过年。原本是没有这个安排的。知青们走之前就已经接到通知,第一次探家要在一年以后。说去的时间短,老惦记着回家,怕影响和动摇知青们扎根农村大有作为的思想意志。有个别领导甚至提出,在知青们没有在农村安家落户,成家立业之前不应安排探家,只有把根扎在农村,把心留在广阔的天地,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打心眼里和实际行动上捍卫毛泽东思想,捍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这个提议被认为太不人性化,太没有关怀下一代的思想性,因而被弃之不用。而促使有关领导改变原定方案,让知青们在短短四个月之后就返回自己家中的起因是,有一个知青在家里一贯好吃懒做,思想脆弱,生活自理能力太差,刚来一个月就找领导吵着要探家,自然得不到满意答复。而这个知青居然采取过激行为,在大队部院外的老槐树上上吊自杀,被路过的人及时救下。此事引起极大轰动。有关领导一边严密封锁消息,一边研究对策,最后决定提前安排所有知青回家探亲,顺便过春节。这一补救措施被宣传为关心知青生活,体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建华下乡走了几个月,变化的确很大,这不光体现在外表上,更重要的表现在她的言谈话语的巨大变化。回到家后的前几天里,每天晚饭后到睡觉前的这段时间,几乎成了她的个人专题讲座,一家人围着听她讲知青点里的见闻和新鲜事。建章下了班也不回家,在父母家吃了晚饭,听建华讲一阵故事,才回家睡觉。这几天正赶上王亮有飞行任务,不能回家,建章索性就把建华接到她家去住。
建华说,我们刚去时都说不清是个什么心情,又紧张又新鲜。以前学校组织学农,也干过农活。下乡插队可不是那么回事。得真刀真枪的干,得和农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知青点都盖了房,刚去时,屋子里太潮,没法住人。社员们就把我们接到他们家里住。那个热情劲就甭提了,好像几百年没见过面的好朋友。
建设手托着腮帮子,歪着脑袋问,那你们在哪吃饭,都吃什么呀?
建华说,你就懂得个吃。我们一开始住是谁家吃谁家,月底折算工分还给人家。社员家里也没有什么好吃的,最好的菜里就是能看见豆腐。可那里的粮食好吃,全是当年打得新粮。那地方只种小麦和莜麦,别的东西不能种,收成少,产量低。我们好象天天过年,因为天天都吃细粮,哪象咱们城里,才百分之四十的细粮,得粗细搭配着吃,更不象咱家还得用那少得可怜的细粮换粗粮。现在好了,有进步了,供应的那点细粮也都能填进自己的肚子了。
建军脸上颇有几分羡慕的问,那你们现在呢,还那样?
建华白了他一眼,口气中全没有以前和他斗嘴的气势。说,还哪样呀,瞧你这话问的,我知道你想问啥。我们在社员家只住了一个月,就都集中到知青点了。集体生活真有意思,一大帮男男女女都住在一起,可热闹了。
母亲一听连忙问,什么,你们知青男的和女的住一块?
建华知道自己没说清,赶紧解释说,不是,我是说都住一个大院里,女的住一排房,男的住一排房。平时吃饭和下地干活都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刚开始都不熟,挺拘束的,后来熟了,跟兄弟姐妹似的。
半天没说话的父亲插嘴问,吃住还习惯吧?没有闹过病吧?你在信里从不提这些事。
建华说,刚开始不习惯,吃还可以,住不行,换了个地方,好几天晚上睡不着觉。后来好了,下地干一天的活,晚上往炕上一躺,话都不想说了,只想睡觉。
建章问,地里的活可累吧?干了干不了?
建华说,那当然是累了,都没干过呀。在家里时也就是做做家务。学校里组织劳动也就一天半天的,能累到哪去。一天到晚的,都是那些活,重复劳动,腰酸胳膊疼的。现在好了,都练出来了。你们看看我这胳膊,有多粗。要掰腕子,建军他们几个都不是个。说着,建华撸起袖子,让大家看她那比以前粗壮了许多的胳膊。
建军讪讪一笑说,看来我们几个以后想跟你打架也不是个了。
建华不无得意地说,那当然,不信你就试试。也有几个女知青死活不想干重体力活。遇到必须作的,她们就请男知青帮着做。
建业问,男知青肯帮么?
建华说,假装搞对象呀。还怕没人帮?
建军说,那你也这么干?
建华说,我才不呢,我又不是干不了。那里没有我干不了的活。那些一开始假装搞对象的,后来都快成真的了。我是听那几个女知青说的。
建设说,你就坦白交待吧,我那未来的姐夫长什么样呀?帅不帅。我二姐可是象个电影明星呢。
建华说,去你的,坦白什么呀,瞎说八道。这怎么象审犯人呀。不说了,今天啥也不说了。
母亲听着家里人说话,心里思谋着建华赶上下乡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母亲没有文化,连一个汉字也不认识。七个儿女他那个都疼,但对两个女儿却有着特殊的想法。建章已经嫁人,工作也好,有了好归宿。建华毕业后却给分到了乡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弄不明白,今后会怎样更是猜不透。她只知道现在是新社会了,两个女儿都不会再走她的老路了,肯定要比她年轻时好一百倍。
母亲以童养媳的身份迈进父亲的家门。由于没文化,很不会来事,经常好心办坏事。不太受婆家人的喜欢。公婆还好说,姑嫂关系处的就难了。二姑对父亲这个弟弟袒护的无以伦比,总是看母亲不顺眼,经常找碴闹事。恨得牙根都痒痒时还扬言说,你嫁到刘家,生是刘家的人,死是刘家的鬼,要想走出这个家门,除非躺倒闭了眼。为此父亲和母亲成家后不久就搬出来单过。建设上学后有次放暑假,父亲带着七个孩子回了趟老家,在二姑家住了小十天。母亲没去,独自一人留在家中。一家人回来时发现,后几天赶上连阴雨,母亲没水吃,只得接雨水。
母亲嫁给父亲后,开始了一生的生儿育女的繁重家务。孩子们之间基本都差两三岁,母亲几乎成了生儿育女的工具。母亲身体孱弱,孩子们个个面黄肌瘦,身体单薄。
其实父亲的这个五男二女的团圆家庭并不名副其实。在建国和建党之间,母亲还曾有过一个儿子。那时母亲的身体状况极差,不足月生下了这个孩子,勉强拉扯到三岁半,人瘦的皮包骨,象非洲难民营里逃出来的。母亲见他可怜,经常撇下不到一岁的建党,把他抱在怀里,父亲那时正做小买卖,很不景气,母亲对他稍有不顺,张口就骂,举手就打。这个孩子倚在母亲怀里,很懂事地用他那颤颤的童音对满脸怒气的父亲说,爹,你别老打娘,娘也挺可怜的,等我长大了帮你挣钱养家。一次,父亲淘换回一点莜面,一家人吃了一顿莜面鱼子,这是好久没吃过得好饭了,这孩子吃完后还觉得饿,一个人又偷偷得找了些别的能吃的东西,吃完就觉得难受,把郎中请来已经晚了,孩子硬是给撑死了。母亲悲痛欲绝,抱着懂事的孩子小小的尸体哭干了眼泪。苦难的日子容不得无休止的悲痛,日子还得过。孩子被装进一口薄薄的小棺材下葬了。父亲和母亲顽强的生育能力,终于使这个家完成了五男二女七子团圆的大结局。但父亲企盼的红红火火得好日子在哪里呢?
母亲没有工作,当了一辈子的家庭妇女。仅有的一次工作机会,没干几天就被葬送掉了。大跃进年代,母亲在千人食堂谋到一份工作,能每月开工资。没干半个月,父亲就以家里没人管,工资低为由,把母亲的工作辞掉了,并说以后有机会再为母亲找一份工作。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在以后的日子里,母亲只好一边做家务,一边从街道工厂领回一些粘鞋帮子、插纸盒等零散活,挣些小钱,既能补贴家用,自己手头也方便。
建章出嫁后,孩子们都大了,母亲的家务事也不像以前那么繁重了,正好胡同里有人找看小孩的,每月给50块钱。母亲就给人看起了小孩。家里本来人就多,再看着一个小孩,更是人满为患,可大家并不觉的烦,都认为好玩。放学以后,家里人喊马叫的乱成 了一锅粥,很是开心。
慢慢的孩子看的时间长了,看出了感情。有时孩子的父母来接他,他都不跟着走,有时吵闹着晚上干脆就住下来。他几乎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员。
第三十四章 建业学农
第三十四章 建业学农
学校组织的学农,这个月终于轮到了建业他们班。按照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学生要学工、学农、还要学军。在“三学”中,同学们最盼的是学农。学工和学军的时间都很短,要求严,很辛苦,不受同学欢迎。学农就不一样了,大家都是城里生城里长,对农村的生活有一种说不出的新鲜感和神秘感。况且一学就是一个月,大家吃住都在一起。
学校由上级安排,在郊区开辟了一处农场,就是在村边划了一块空地,搭了一排简易房,围了一个大院。各班轮流去,到农村体验农民生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学习做农活。
对学农的理解同学们都象对学习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做笔记一样,完全是一种机械和公式化的。老师要求每人每天学一篇毛主席著作,写出心得体会,老师要检查,并作为学生要求进步,加入共青团的重要考核指标。大家为表示自己有上进心,政治性强,做毛主席的好学生,专门买了毛泽东选集,买了塑料皮的笔记本。云里雾里学毛选,无病呻吟做笔记。建业不知道别人怎么学怎么写,只按自己的套路来,每看完一篇,就将里面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话抄在笔记本上,然后再象模像样地写几句伟大领袖如何英明如何高瞻远瞩之类的话,一篇笔记就算完成了。开始他觉得自己对伟大领袖的著作这样理解有些不对头,可又实在不知该怎么做。后来看了孙立和别的同学的笔记本,原来大家都是一种模式,好像约好了似的,没什么大的区别。于是他也就心地坦然,一如既往毫无顾忌地这么学下去写下去。
许多同学对学习实在没有多大兴趣,听说要去学农,大家欢天喜地,奔走相告。要知道学农的机会很难得,整个中学阶段只有一次。这一个月,一次课也不用上,没有作业,也没有考试,好比放了一个月的假。
春分时节,万物复苏,枝条挂绿,一片春意盎然。同学们打点好行装,坐着学校联系的大轿车,一路歌声飞扬地来到郊区乡下。
过惯了城里的生活,乍一到农村,大家都感到心里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北方的郊野此时依旧是一片苍凉。去年冬前收割过的庄稼地里光秃秃一片,翻过和没翻过的玉米高粱茬子静静的躺在那里,象睡了一冬还没有睡醒的样子。垄沟里已经解冻的冰水在悄无声息地向地下渗透着,为滋润土地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有三三两两的农家已经开始将地里的茬子聚拢,而后点燃。带着一冬潮气的茬子们不情愿就这么结束自己的生命,拼命控制着火势,酝酿出雾腾腾的烟,缭绕在田野的上空。零零散散的几棵不甚挺拔的槐树上,各自坐落着一个形状相似的鸟窝。树枝上已不易察觉地抽出点点新绿。这就是城里的孩子们憧憬已久的乡村风光,充满着令人感慨的凄凉和垣古不变的厚重。
进了村,大家被分散地安排到农民家中。以前不是这样,学校农场有集体宿舍。学校领导去年秋天看望过最后一批学农同学后,认为这样做和农民群众的距离拉得太远,不利于学生改造。从今年开始,学生都要安排到农民家里去住。可建业他们住进去没几天,同学们就不干了。农民家里几乎家家都给老人预备了一口大棺材。紫红色的油漆盖在上面,一头大一头小,摆在堂屋的过道里,阴森森透着一股寒气,好像随时都会有什么东西从里面冒出头来,令人身上的汗毛不由得来了个集体起立。除几个胆大的男生外,其他同学谁也不敢随便靠近这个庞然大物。临时出现的紧急情况马上传回到学校,考虑到学农是来锻炼学生的思想和身体,而不是来锻炼学生的胆量,于是学校领导不得不朝令夕改,承认自己考虑问题不周,看问题片面,将同学们重新安排到集体宿舍,睡大炕。
农田里的活很累,这是大家来之前没有想到的。刚刚开春不久,所作的农活只有刨茬子等农田里的准备工作。茬子们无论以什么姿势存在于地上,都不能改变它们是令人讨厌的家伙。到地里刨茬子站在地头上还好,若身在其中就不知如何下脚,不是被刺破了鞋,就是被挂伤了脚,要不就是撕了裤腿,有的稍不注意一蹲下还扎了屁股。
天渐渐的暖了,逃离了令人生厌的茬子,大家转到稻田里学插秧。水里的蚂蟥又来困扰同学们脆弱的心,站在水中时不时地就要把脚伸出水面,看有没有遭到蚂蟥的侵略。平时同学们在家里干的体力活不太多,到这里完全充当一个劳动力,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开始几天都不适应,劳作一天,回到宿舍往炕上一躺,饭都不想吃。几天过去后,慢慢适应了,饭量也开始见长,一天中就盼着三饱一倒。饭是定量的,大家都嚷嚷吃不饱,做饭的大师傅经学校同意增加了定量。同学们普遍认为伙食不好,太简单,菜里几乎见不到油花,一星期才改善一次伙食。建业觉得比在家吃得好得多,只是高粱米饭做得太难吃。每次吃完高粱米饭,晚上躺在炕上,嗓子眼里都要冒酸水。在家时也经常吃高粱米饭,根本就没有这种感觉,肯定是煮饭时没放碱,高粱米煮不烂。建业看过母亲做高粱米饭,每次都放一点点碱,这样做熟的米饭不会发倔,很软乎,但有些涩,不过总比不放碱的好吃。同学们都认为受不了,天天叫喊饭难吃。老师开会说,到这里来是吃苦的,不是来享福的,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更应该有吃苦的行动。虽然老师吃了不好消化的高粱米也要冒酸水,但他是老师,他只能这么说。老师的话既没有解决思想问题,更不能解决冒酸水问题,后来还是建业忍不住将不让人饭后冒酸水的法子告诉了老师,才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为此还在全班会上表扬了建业,这让建业很不受用,老师这么一说,实际上是间接地告诉大家,他家的生活水平很差,虽然在这个特殊时期没人去想这些,但建业还是觉得当时还是不说得好,大家一起冒冒酸水,也比自己觉得难堪强。
伙食不好,一些同学就经常到供销社买点心,乐得售货员见了这帮同学脸上就一派光辉灿烂。尽管生活很艰苦,同学们天天还是一副快乐的样子。每天最高兴的时光要数晚饭后,大家要么成群结对到野外疯玩,要么同宿舍的人躺在炕上胡编乱侃。有一个约定,就是钻了被窝谁也不许早睡,要睡关了灯大家一起睡,在困也不行,谁早睡罚谁。那天王晓军干了一天实在累得受不了,终于熬不住睡着了,不一会居然还打起了呼噜,这还了得,这不是明目张胆的向大家挑战么,这是造反呀。于是同宿舍的人将他的被子掀开,裤衩扒了,把他那小东西用绳算住,另一头系在房梁上,然后大家都假装睡下。不一会,王晓军翻了个身,那东西被拽疼了,他揉着眼睛坐起来大骂,大家忍不住都蒙在被子里哈哈大笑,肚子都笑疼了。
最有意思的要数星期天了。这一天什么都不用干,可以尽情的玩,只是别耽误了吃饭。学农已经半个多月了,天气比刚来时更加暖和,河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