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再会吧南洋-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嘉庚曾在《南侨回忆录》中写道:“有一修机工在洋十年,每月收入坡币二百余元,自甘牺牲,并招同伴十余人,带齐全副机器前往。”他指的是来自新加坡的英国汽车公司卓有声望的机械工程师王文松。王文松出任仰光汽车修理厂厂长,装配了大批美国道奇汽车。美国工程师原计划每组5天装配好一辆,而王文松与同事们每组每天装好一辆,全队每天可装配10辆以上。 
有位无名英雄,也是海南籍南侨机工,他于1946年底在云南昆明任美军翻译时,在一次车祸中为国殉难了。他告别新加坡回国时,家里有老母亲、妻子及三个孩子。 
海南籍南侨机工蔡世隆,出身于一个新加坡华侨资本家的家庭,生活在一个极优越而富足的家庭环境里。为了救国、为了抗战,为了不当亡国奴,1939年5月23日,他同第五批525名南侨机工一起回到云南,走上了滇缅公路。然而,他却被瘴毒夺去了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6岁。 
海南籍南侨机工罗开定,是一个印尼华侨,回国训练后编入华侨先锋大队。为了赶运军火到前线,一天深夜他单车翻越芒市境内的三台山。当汽车行驶到半山腰时,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一棵大树被连根拔起,正正地砸在驾驶室上,罗开定当即受重伤,扑在驾驶盘上动弹不得。当附近的景颇族乡民赶到时,他已英勇殉职。 
海南籍南侨机工符气簪,曾在国立暨南大学读书,毕业后到新加坡任中学教员。参加机工服务团回国后,编入第13大队,任分队长。1939年11月的一天,他从畹町拉军用物资到下关。当驶入永平县境内后,汽车在山顶上转了几道弯,沿着崎岖公路下坡。在急转弯处,汽车冲出公路往山崖滚下去,车毁人亡。 
在滇缅路上,许多海南籍的南侨机工亲眼目睹过自己伙伴的翻车惨状。但他们埋葬好伙伴的尸体后,又勇敢而坚强地踏上了征程。 
1942年3月,缅甸仰光失守。为紧急抢运滞留在缅甸各地的物资回国,华侨先锋队二中队队长、海南籍南侨机工黄守琛参与了这个艰巨任务。 
黄守琛回忆说:“我们中队接受抢运曼德勒缅甸石油公司汽油任务,有60多辆卡车,开车的南侨机工司机共70余人。缅甸中部的4月,气候异常炎热,南侨机工的车队用60公里以上的时速飞驰在柏油路上。他们虽然撑起了前面的挡风玻璃,光着身子、赤脚踏油门,但仍然汗流浃背,一双汗手在方向盘上打滑。当车队进入曼德勒时,该城因遭日机多次轰炸,已成空城,到处硝烟弥漫,眼前一片焦土。” 
在曼德勒装满油后,为了避免敌机袭击,黄守琛让车队夜间行驶回国,自己则带着一部分南侨机工,冒着日机的狂轰滥炸,到飞机场和几处存油仓库放火焚烧来不及运走的汽油和车辆。然后,他们才乘船沿着伊洛瓦底江,取道卡萨、八莫回国。 
畹町,本是滇西边陲的小乡镇,因滇缅公路的修筑而发展成了一座小城。它是中国当时唯一通往缅甸腊戍的出国口岸。 
腊戍陷落后,日军逼近畹町,城里的物资急需抢运。海南籍南侨机工林树容参加了这次抢运。在大抢运的日子里,他开的是辆很旧的道奇车,拉的是一车汽油。因天气太热,路上又没水喝;他多次晕倒在车上。但他在同伴的帮助下,最终还是完成了任务;把汽油运到了目的地。   
南侨机工多少往事可以追忆(21)   
边城小镇畹町、芒市相继沦陷后,为了阻止日寇跨过怒江向昆明进犯。1942年5月,中国军队果断地引爆炸药,炸断了架在怒江上的惠通桥。 
1942年惠通桥被炸,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南侨机工们也随即被遣散。 
当时,凡撤回昆明的南侨机工,绝大部分人被国民党政府驻昆明的交通运输当局集中收容于设在市郊的“机工集训所”(又称“汽车驾驶人员整训所”)。在这里,不发工资,只管吃饭。由于饭食粗劣,住宿简陋,一部分机工陆续离开,到社会上自谋生计。许多人在滇西一带漂泊,有人当杂役、小工、装卸苦力,或在城镇街头卖些烟酒小吃,维持生计。 
海南籍南侨机工李大勋回忆说,我们一到昆明,就被解散了,车也没有了,各自找出路,有的可以找到一点工作干,找不到的就挨饿。有的机工就睡在昆明祥云街走道上的烤炉旁取暖过夜。昆明南强街青年会的门口,经常见到有饿死的南侨机工,没有人收尸,清扫的人拿一张草席一裹,丢到郭家凹山上。 
机工的悲惨处境,引起了一些关心机工的侨胞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和热情帮助。 
1943年9月,侨界热心人士派员赴下关、大理开展收容难侨工作;同时,在昆明设立了一个机工招待所,使那些途经昆明或暂时无家可归的南侨机工有栖身之处,并让他们参加若干技能和体能训练,以便于他们寻找到工作。 
南侨机工重新组织起来后,重新振奋精神、寻找报国之路,继续为抗日服务。 
有一批南侨机工前往印度参加盟军的军事运输,尔后又参加了反攻缅甸的抗日战争。有一批南侨机工在1944年滇西大反攻时,就地参加了当地抗日队伍,在松山、龙陵和腾冲等几个战役中,抢运弹药。另有一小部分南侨机工辗转到西北地区,运送抗日物资。还有少数南侨机工赴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然后到延安参加了抗日队伍。 
缅怀先辈,展望南侨机工后代的未来 
发扬南侨机工精神,重视南侨机工后代的教育,这是当务之急。别让1800多名长眠在祖国西南边陲的南侨机工鲜血白流;要让南侨机工这面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三千多名南侨机工抱着抗日救国之志浩浩荡荡地告别南洋、踏上归国的征途,为祖国的民族独立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确实是华侨史上的壮举。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南侨机工的故事也已渐渐远去,但是,他们的爱国奉献精神,却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历史学者都在研究它。中国侨联近年来对南侨机工各方面的关心,就证明了这一点。 
当年的父辈们,以“一定要坚持到把日本人赶出中国!”这一豪情壮志,奔跑在滇缅公路上,最后,他们实现了愿望,也留下了无价的精神财富。 
赶走了日寇,纠正了和平建设时期的各种错误路线,南侨机工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作为南侨机工的后代,我们如何积极参与建设好我们伟大的国家,提高国力,使侵略者今后永远不会再来、也不敢再来,这才是我们继承了先辈遗志的正确之道。 
南侨机工的后代们,如何保持和发扬父辈们的爱国和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和教育好我们的第三、第四代人,让他们在祖国的各行各业上,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的有用之材,这是每个南侨机工家庭未来的实际问题。 
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我们就要抓教育,抓我们南侨机工第三、第四代人的培养和教育。我第一次参加云南侨联举办的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活动,见到的同是第二代的大哥哥和大姐姐。面对他们,我有着深深的感触——他们大都失去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回想起自己作为南侨机工的第二代所走过的路,与别的南侨机工第二代相比,我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父亲从抗战开始,到抗美援朝结束,15年的战争生涯将他人生最宝贵的成家立业时间,推移到了他的后半生。当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已是50岁,我是父亲唯一的儿子。小的时候,父亲带着我上街,人们总以为父亲是我的爷爷!这是整整相隔了两代人的父子关系,一个特殊的家庭。 
一个被战争耽误而迟来的幸运儿,造成我和别的南侨机工第二代人最大的差异,就是幸运地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班车,得到国家的培养:我有机会上学深造,接受了高等教育。 
许多留在国内的南侨机工,他们的第二代,大多比我年龄大十几甚至二十几岁。他们经过战乱、中国历史上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又散落在中国西南边陲经济和文化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屈指可数。依靠南侨机工们一点微薄的工资,在五六十年代维持生存,的确不容易。如今为人父母的第二代,又遇到了知识创业、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的社会激烈竞争,使这一批文化水平较低的弱势群体,又面临着新一轮的下岗冲击,这是不幸的一代人。但第二代人,应勇敢面对机会和挑战,不怨天、不怨命,树立自信心,靠自己的双手,弘扬父辈在南洋的艰苦创业精神。只要发奋图强,艰苦奋斗,投入到社会的竞争中,通过认真扎实努力工作,不管在哪个行业,都一定能够打开一片新天地。 
南侨机工精神要发扬光大,要把父辈们的故事一代一代地相传下去,就必须后继有人。这种人,不是一般的普通体力劳动者,而是要有文化素质、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和号召力的人,并且要对自己先辈们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为国所做的伟大壮举,有充分的理解和深深的感情。当然,要造就出这样的后代,其关键还是在于,南侨机工的第三、第四代人,能否接受很好的教育,能否成为知识型人才。   
南侨机工多少往事可以追忆(22)   
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每一个家庭必须树立教育为本的观念,以宁可少吃一块肉、少买一件新衣裳也要供孩子们上学读书的精神,调动一切经济力量。坚持10年或许20年,南侨机工的第三、第四代,一定会出现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在为国家出力的同时,家庭经济也会走向富裕。就像我们的父辈们,当年漂洋过海受尽各种艰难险阻,但终究因为在南洋掌握了汽车的专业技术,60多年前他们这一支队伍,就是国家的力量,祖国最需要的人。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的国家,比如我们先辈曾经奋斗过的新加坡,都非常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我们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的各个领域中占有自己的优势,在经济和科技上追上强国,最终才不会再遭侵略。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一般不会去当兵、走上战场,而是留下来作为国家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战争后建设和发展国家。这是对人才的爱护,它决定着国家的命运。 
南侨机工云南联谊会从1986年成立至今,走过了20年的历程,做了大量的联谊工作,包括与海外的联系、与政府的沟通。它关心和照顾老机工,永远是南侨机工的大本营,一个温暖的家。我在短短两次接触联谊会成员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很好地完成这些工作,都与我们的第二代徐宏基、陈达娅等人有关。他们受过了高等教育,对南侨机工的精神,会从历史角度和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宣传的深度就不一样。今后,联谊会还要利用宣传先辈们爱国奉献精神的机会,积极联系和调动海内外的力量,筹建教育扶贫基金会,帮助一些南侨机工后代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好、而家庭十分贫困的学生,使其继续完成学业。同时,进一步加强第三代、第四代的思想教育和联系工作,引导他们树立好优良品德及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发扬父辈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共同走进祖国的新时代! 
在国家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中,作为南侨机工的后人,我们要发扬先辈们在困难面前勇于向前的顽强精神,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这样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第四代人就能挑重担、做国家的栋梁。只有这样,才不会愧对英烈们,才能让那用一千八百多名南侨机工抗日战士鲜血染红的旗帜,永远在祖国的西南群山高高飘扬! 
后辈们,你们血管流动的鲜血里,有着南侨机工的基因。南侨机工们一生的企盼,就是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富强。你们要为此而努力奋斗,不管落在第几代人,到那时,父辈们一定会在鲜花丛中微笑! 
一段历史造就一代人,一代人谱写一段历史。前人创造历史,后代评价历史。南侨机工抗日的伟大壮举,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天沧桑地沧桑,历史如河水滔滔不绝。数十年弹指一挥间,惟有天地与业绩并存,历史永存! 
南侨机工回国参加抗战的壮举,是华侨一次最直接、最集中、最有组织、影响极为深远的爱国主义行动。今天,我们追忆南侨机工这段光荣历史,有助于我们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重新认识华侨、了解华侨、更好地联系华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统一而共同努力奋斗。 
让我们再次共同高歌《告别南洋》: 
再会吧,南洋! 
你海波绿,海云长, 
你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我们民族的血汗, 
洒遍了这几百个荒凉的岛上。 
再会吧,南洋! 
你椰子肥,豆蔻香, 
你受着自然的丰富的供养。 
但在帝国主义的剥削下, 
千百万被压迫者都闹着饥荒。 
再会吧,南洋! 
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 
血流着黑龙江。 
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 
再会吧,南洋! 
再会吧,南洋! 
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 
祝愿健在的南侨机工们身体健康长寿!安息吧,敬爱的爸爸和故去的南侨机工勇士们,永远地安息吧!南洋华侨机工的后代们永远怀念你们。我们不会忘记过去,一定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和富强继续努力! 
为八百多名海南籍南侨机工告别南洋、回国抗战的英雄壮举而自豪!为3193名南洋南侨机工的爱国献身精神而骄傲!南侨机工永远是华侨抗日救亡的丰碑! 
华侨为保卫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而作出的历史功绩永载史册! 
赤子功勋耀千古,南洋华侨抗日机工永垂不朽! 
为伟大的抗日战争而牺牲的华侨先烈们永垂不朽!     
下篇   
南侨机工回国史略(1)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后方运输事宜的西南物资运输总经理处主任宋子良先生,通过该处驻新加坡分处主任陈质平致函身在新埠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请求其在南洋华侨中代为招募各种熟练技术工人,尤其是后方运输线上急需的驾驶人员。这些应国内抗战需要招募的工人就是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南侨机工 。 
自1938年秋开始,南侨机工分期分批从南洋返回祖国 。在1941年6月 郑琦所拟《华侨机工状况》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回国机工数目的记述:“本处之有华侨机工,起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当抗战开始,南洋侨胞激于爱国热情,多有自愿回国服务。当时槟城机器行会曾遣送侨工两批返粤,其中一批三十二人,即服务本处(指西南运输处),同时本处既感于侨胞之热诚,且正需用驾驶、修车及电工等技术人才,特请托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代在南洋招募此种侨胞回国服务,于是马来亚各地华侨,闻风而起,分九批至新加坡请求参加,为国效力。遂于二十七年十月遣送第一批,以后继续办理,至二十八年冬,计共遣送十批,约二千九百名——第一批80名,第二批206名,第三批596名,第四批155名,第五批534名,第六批394名,第七批117名,第八批320名,第九批509名。时该殖民政府禁止南侨筹赈总会继续办理,第十批遣送事发生阻碍,而热心者仍暗自活动,潜回祖国,故是批只得十二名,十批合计为二千八百九十名。又有暹罗华侨多人原于抗战以前自动回国服务,及抗战后自费回国,由海外各地帮会专函介绍来处,请予考核收容者,约计百名。总计此三千华侨,均先后在本处司机训练所及运输人员训练所分组训练,毕业后皆分派在本处各运输队及厂站等担任驾驶或技工等工作。”① 
当时机工由南洋回归的路线主要有两条:其一,从新加坡乘船至越南西贡然后改乘火车至云南昆明,当时滇越铁路尚未中断;其二,滇缅公路抢筑通车后,一部分机工先乘船抵达缅甸仰光,再沿公路达昆明。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何机工要集中昆明?那是因为,他们主要的服务机构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西南运输总处,当时就驻昆明城东大绿水河,而该机构所设机工训练所亦设在昆明大西门外胜因寺昆明师专内,通过该训练所的军事训练,是每个归来的侨工所必须的。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全民抗战随即爆发。随着日军的疯狂进攻,国民党正面战场失利,中原及沿海大片国土沦丧,首都南京很快失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1937年10月,为增强实力,加速运输美苏等国外援军需物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广州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这一机构可称得上是当时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运输机构。国民政府对其十分重视,该处先后几位负责人都是蒋介石的亲信。首任主任曾养甫,继任为宋子良(宋子文之弟),最后一任为蒋介石的表弟俞飞鹏。因考虑利用香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