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黑角落-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番见识,终于发现自己是天字第一号的大傻帽儿。
A君出国前就做好了扎根美国的准备,一到美国,便使出浑身解数,为延期创造条件,他疏通了系主任,获得了新的奖学金,可以在美国再进修两年。
B君刚到美国就申请上另外一所大学,被录取后,就把J-1(访问学者)身份,换成了F-1(自费生)身份。国家给他的进修经费正好为自己交第一年的学费。刚刚稳定下来,就把老婆孩子接来陪读。现在一家三口,过得十分滋润。
C君年龄较大,不想在美国发展。他不想在美国这遍地黄金的世界里“虚度”光阴地寒窗苦读,干脆到中餐馆全日制打工,现在一年即满,他知足者常乐,准备就此打道回府,检点阮囊,颇不羞涩,国家给的一年进修资助还剩下大半,加上一年的血汗钱,竟已是个美元万元户,也算不枉此行。
D君夫妇来自国内某大城市总医院,当年两口子双双争取到J-1访问学者的名额。到美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大学的医院里各自找了一份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第二件事就是买了一幢三层楼的独栋房子,国家给他俩的进修费用全部用来交了头款;而出租出去的两层楼的租金则用来交每月的分期付款;第三件事就是不失时机地生下了一个小公民。按美国的规定,凡是在美国出生的人都是当然的美国公民,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自然不会再有被驱逐出境之忧。这两口子精明过人,孩子出生不久,就把姥姥接来帮助看孩子,实际是雇了个免费保姆。老太太逢人便夸女儿女婿:
“都说到美国上学、打工如何辛苦,我看是没有的事,我们才来不到1年,房子、车子、孩子、工作都有了,瞧我这宝贝外孙,还是个小美籍华人哪!”
E君……
听听人家,看看自己,大李差点没背过去。他一年进修了6门课,累得要吐血,可离博士学位要求的学分还差一多半。平时省吃俭用,国家给的进修费全都交了学费,现在所剩无几,想读完博士学位已无条件,再说J-1签证即将到期。他大彻大悟了,原来人家把这一年的进修作为跳板,先把自己搞定后,再从长计议不迟,惟有他实心实意,实实在在地苦苦进修了1年。
大李越想越不甘心,学位、绿卡、美元,要什么没什么,更别提把老婆孩子接来了。就这么回去,岂不被人耻笑。不行,大李终于下决心逾期不归,在美国“黑”下来。
没有了身份,根本找不到正式工作。大李只好屈尊到中餐馆非法打工,一天下来,累得两眼金星乱冒。他不禁思量,照这么玩命,不知何时才有出头之日。
这时,有人帮他出主意,说是要有一笔钱,就可以办投资移民。最好能和国内做成一笔生意,那样一举两得。
大李动了心,他开始留心中美贸易动态,运用自己所学,在美国的市场,寻找国内需要而又紧缺的产品。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一种国内急需的高科技产品。托朋友与国内的用户一联系,对方说有多少要多少。
这一下大李振奋不已,他想这种产品运回国,既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的空白,自己又发了财,真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生意做成,他便再也不用打工了,美元、绿卡眼看唾手可得。
大李开始积极与这种产品的供货商联系,他按照产品广告上的信息拨通了供货商的电话。
“请问我能给您什么帮助吗?”对方客气地问道。大李说出了所需商品的名称、规格和第一批需购买的数量。
“可以,我们完全可以满足供货要求。请问对付款方式您有什么想法。”
“当然是信用证结算。一旦货物到岸,货款立即就会划过来。中国银行的信用,3个A。”大李自豪地告诉对方。
“请等一等,我请负责国际贸易的经理亲自和您谈。”
对方似乎很重视这笔买卖,叫来了另一个被称作国际贸易经理的人和大李交涉。
双方很快谈妥了,对方留下了大李的详细地址和电话。
一切进展顺利,供货商同意按期供货,国内方面也同意按期付款,信用证已开出。惟一的麻烦是这种产品属于美国对中国禁运的产品之列。有人出主意,出关时谎报为其他普通商品。大李急功近利,想跟美国法律玩一次游戏,决定亲自携货登机。
机场里人来人往,大李右手提着装货的大箱子,左手提着自己的随身旅行箱,那里面有带给妻子、孩子和父母的礼物。他激动地想象着亲人团聚的时刻,只要右手这只箱子顺利出境,再回来时便可携妻、子一同踏上美国本土了。他走到随机行李托运处,递上填好的行李清单,把右手的箱子放上传送带。
“Mr.李。”
有人招呼他。大李抬头一看,那位负责国际贸易经理业务的供货商出现在他身边,面含微笑看着他,那微笑中带着些许嘲弄。
“啊,是你!怎么,有什么事吗?”
大李不知供货商为何到此,难道给他的货有问题?
“你说对了,有点事,请跟我走一趟。”
“供货商”说着,一副冰冷的手铐铐在大李手上,接着那人亮出了FBI的证件。原来那人是FBI的特工,大李联系出口业务时,接电话的业务员一听是中国方面的业务,便立即召来正在他们公司巡视的FBI特工。大李居然一直在和联邦调查局的特工谈一笔禁运商品的出口业务!证据确凿,不容抵赖。大李便这样被投进美利坚合众国的监狱。
“都进来一年多了,家里还一点不知道。老婆孩子还以为我正帮他们办绿卡呢!中国人太好面子,要不是当初怕回去被人耻笑,一家人早团聚了。再怎么样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
大李捧着出国前一家三日照的全家福,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你看这一屋子的犯人,什么德性的没有,和他们住在一起,我是成天提心吊胆,说不定哪天他们斗殴或者泄愤就会殃及我。他们的处境比我还要好点,好歹还有亲人来探监,我是孑然一身,举目无亲,就这样还得写信编瞎话搪塞安慰家里。不过,要不是还有大洋彼岸的家人在盼着我回去,我早就不想活了。”
说到这里,大李已经泪流满面。
对D夫妇那样各显神通的过海八仙们,大李颇有微辞。他认为,国家那么穷,却挤出大量外汇供这些人出国访问进修,无非是想他们学成归国,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他们花的每一分钱都是民脂民膏,可是却拿了国家和人民的经费当跳板,躲在美国不回去,跟小偷有什么区别?在国内,盗窃几百元人民币要判徒刑,可把几万美元据为己有,却不仅没有人追究,反而从此踏上个人发展的康庄大道。这算什么道理,岂不是鼓励人人学样,只顾自己,损害国家!
“国家给我的钱绝大部分都交了学费。我那一年天天吃方便面、热狗肠,吞从国内带来的维生素维持营养,电影都没有看过一次。现在一贫如洗,除了一天三顿猪食,连买方便面的钱都没有。每次流动货车来,只好眼巴巴站在远处看着。好容易盼到一次监狱改善伙食,老黑还抢我的。”
大李越说越伤心,泪水止不住地住下淌。他也就能和这位中国人狱警说说心里话,倒倒苦水了。
“你怎么不在指挥中心申请打杂儿?一来可以挣点钱,二来也可以离他们远点儿。”
李易之指了指那些犯人。他对大李的处境十分同情。
“唉,”大李叹了口气,“我申请多少次了。上回跟我一块儿考试的戴红帽子的犯人,一分钟才打35个字,我一分钟能打55个,而且精通电脑,不知为什么,红帽子却得到了那份差事。”大李无奈地说。
自从威尔逊逃跑后,红帽子被调到指挥中心打杂。他总是神神秘秘的,看样子跟卷毛少尉交情不浅。
大李提到红帽子,李易之不禁想到美国存在的“关系学”。美国可不像一些向往西方的善良的人们想象的那样,一切凭本事公平竞争,其实照样存在着凭关系,走后门的事,不过更隐蔽,处理得更巧妙罢了。
跟李易之一起到监狱工作的一个白人狱警,从上班后就没正经干过活。他每天晚来早走,没事就泡在头儿的办公室里聊天。不久前,有传闻说犯人举报他往监号里带海洛因,要是放在别人身上,早就停职审查了。而他不仅没有被审查,两个月后还被调到市警察局当警察,彻底离开了令人生厌而又充满危险的监狱环境。按正常程序,招一名警察完成例行手续至少要半年时间,何况他又有贩毒的嫌疑。后来有人告诉李易之,那小子之所以一帆风顺,化险为夷,全仗着他爸爸是女犯监狱的监狱长,和警察局局长私交甚笃。
李易之回到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自己带来的两听罐头,他返回监号,把罐头塞到大李手上。
“别难过,大李,”李易之拍拍大李的肩头安慰他,“有机会,我一定向卷毛少尉推荐推荐你,反正指挥中心还需要一个打杂的。”
“那就拜托了。”大李双手合十,向李易之揖了一揖。
李易之从心里想帮助大李,大李太倒霉了,他的犯罪,完全是受了那些鬼精灵的“榜样们”的刺激,一失足成千古恨。他爱国家,身上丝毫没有其他犯人的恶习,忍受着监狱带给他的一切苦难,仍然是贫穷老实的一介书生。
李易之找了个合适的机会,向卷毛少尉开了口,推荐大李到指挥中心去打杂,他说大李文化水平高,精通电脑,人又老实,在美国举目无亲,如果在指挥中心打杂,绝不会出威尔逊那种事。用大李这种人,对监狱方面来说是十分安全的。
可是卷毛少尉这回可不像对他大谈美国疑案内幕那样爽快了,他顾左右而言他,对李易之的推荐不置可否。李易之相信卷毛少尉不是铁石心肠的人,他决心要说服他。他不让卷毛少尉把话题扯远,说不上三句就把话题拉回到大李身上。最后卷毛禁不住李易之软磨硬泡,只好答应需要时可以调大李来帮助红帽子处理电脑和打扫卫生。
李易之一方面为大李高兴,另一方面十分纳闷卷毛少尉的态度。他抽空来到第七监号,找老越南问个究竟。
老越南听完李易之的问话,不禁莞尔一笑,他略一沉吟,便直言相告:
“也没什么啦!公开的秘密。你难道不知道,红帽子是黑监狱长的公子,因为贩毒被判了刑吗?”
李易之不禁一愣,原来如此,他还真不知道这“公开的秘密”。唉,大李运气实在太差了,看来只有红帽子有一天获得假释,大李才能名正言顺的在指挥中心打杂了。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九)寸草三春
    父亲要过七十大寿了,李易之和杜迎商量怎么为老人家祝寿。
杜迎说老人的生日在腊月,正赶上美国的圣诞节期间,干脆一家三口回国去祝寿,也好和全家人团聚。
李易之却不大赞成这个主意。旅美华人中有全家聚齐了不好的说法,李易之自己从不信邪,可对老人的事就慎重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没想到你还那么迷信。”听了丈夫的顾虑,杜迎说了他一句。
“这不是最主要的。我是想,现在咱们手头宽裕点了,两位老人从未迈出国门一步,趁他们现在身子骨还硬朗,不如接他们来美国住一段。咱们和父母在美国团聚,就算送给老人的寿礼。”
“好耶!”
在一边听了半天的津津突然欢呼起来,她觉得爸爸的主意太好了。她很想爷爷奶奶,可是圣诞节学校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她也想参加。如果把爷爷奶奶接来,那就两不耽误了。
杜迎看到女儿百分之百站在她爸爸一边,知道她心里的小主意。自己想想,也觉得这主意不错,便欣然同意了。
12月中旬,两位老人飞抵纽约。李易之一家全都请了假,到机场去迎接。承之也带着妻子辛迪和两岁的儿子贝贝从费城赶到纽约。
在五颜六色的人流中,李易之一眼看见年迈的父母正推着行李车四处张望。
“爸,妈!”李易之大声喊着。
“爷爷,奶奶!”
津津早已连蹦带跳地向老人跑过去,边跑边叫。承之的小儿子贝贝见姐姐向前跑去,也挣脱母亲的手,摇摇摆摆地跟着跑过去。他口齿不清地学着姐姐的样儿也“爷爷,爷爷”地叫着。
老两口见到亲人,顿时眉开眼笑,一个紧紧搂住长得比奶奶还高了半头的津津,一个抱起跑过来的小贝贝,在孙女孙子的小脸上亲了又亲。
李易之紧走几步,承之也大步跟上。杜迎和辛迪稍稍落在后面,让丈夫们先到父母跟前。
看到满头银发的父亲,弟兄俩不禁心中酸楚。承之走时,父亲还是满头青丝,易之走时,老人也还只是两鬓斑白而已。热泪涌上他们的眼眶,父母和儿子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因为事先说好,这次父母来美国,由当哥哥的易之接待。承之一家在机场和父母见过面就先回费城了,他们约好,圣诞节再到华盛顿来团聚。
安顿好父母,第二天易之和杜迎照常去上班。津津也去上学,留两位老人在家倒时差。
下了早班,李易之急忙往家赶。一进楼道,就闻到一股中国饭的香味,肚子也跟着叫起来。
他推门进屋,满屋子的油烟还没散净,杜迎正在用清洁剂清洗厨房。两位老人跟在儿媳后面,摸摸这,摸摸那,想帮忙又不知从何下手,那神情就像两个犯了错误的孩子。
李易之不禁暗暗责怪自己,事先没有嘱咐老人,炒菜时一定得打开换气扇,他想起自己初到美国,住在乔治家时的情景。
为了答谢乔治夫妇对自己的照顾,李易之曾买来菜蔬,为他们炒了几个地道的中国菜。因为炒中国菜讲究大火爆炒,几个菜炒完,弄得满厨房油烟。事后,柔丝在厨房洗刷了很久,弄得李易之非常歉疚,好心好意,却给人家找了麻烦。美国人吃饭讲究清淡,很少在家里煎炒烹炸,自从买了自己的公寓,李易之一家也改了原来的习惯,偶尔炸炸东西,总要打开全部排气排烟设备,生怕油烟挂在壁橱和墙上。可老人哪儿知道他们这新兴的规矩呀,好心为他们张罗晚饭,却给儿媳找了麻烦。
“我来。”李易之说着去抢杜迎手里的抹布。
“你别再占手了,去陪爸妈说会儿话吧。”
杜迎直赶他,又对婆婆道:“妈,您别在厨房站着,到客厅跟易之说话吧。我这儿一会儿就好,怕油烟久了不好清洗,才马上收拾的。我们平时也这样,您别在意。”
饭菜上桌了,油大味咸,自然不合儿孙们在美国早已改变了的口味。但看到老人刚才的样子,易之夫妇连说好吃。只有津津吃了一口牛肉,便嚷嚷太咸,看到妈妈制止的目光,她忙把话咽了回去,不再评论。
自从李易之18岁当兵离家,就再没有跟父母共同生活过,到美国后,口味又大大改变了。这次老人赴美同吃一锅饭,才显出彼此的差异竟是那么大,很难互相适应。老人对冰水、冷饮和凉牛奶实在无法消受。他们喝惯了开水,没有暖水瓶,就用微波炉热开了再喝。对所谓清淡饮食,更是食之无味。但为了帮儿子承担一点家务,老两口坚持为全家做饭,当然是迁就儿子的口味,做得清淡少油盐,可他们自己吃饭时总要加一小碟四川榨菜来弥补一下口味的不足。
在李易之的陪伴下,两位老人在华盛顿附近的几个大城市观光游览一番,还到大西洋城去碰了碰运气。美国的花花世界对老人并没有多大吸引力,由于语言不通,自己又不会开车,处处离不开“拐杖”,他们总有一种笼中鸟的感觉。
对老人来说,最珍惜的并不是美国名胜的游览经历和纪念,而是每天晚饭后,一家人像在国内一样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新闻的时刻。在国内,他们每天都看新闻联播,在这里,每天收看的是CBS的晚间新闻,由津津为爷爷奶奶解说新闻内容。偶尔有关于中国的报道,两位老人都是竖起耳朵听,生怕漏掉一句。一生奉献,到头来还是无产阶级,对此他们无怨无悔,对那块用血汗浇灌的黄土地永远心怀火辣辣的深情。
“爸,你还记得吧,我小时候你常说,易之长大了,我们就把关帝国主义打跑了。”
“怎么不记得,那时美国反对中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矛头都指向中国,还派了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驻守。那时候,他们是中国的头号敌人,可现在形势大变了,中国强大了,不光美国,所有的帝国主义都和中国对话建交,中国也改革开放了。现在不是谁打跑谁,而是要取长补短,加强沟通和交流,你和承之不都到美国来学习、工作了嘛!我也没想到自己跑到美帝国主义的地盘上来过七十大寿呀!”
老人爽朗地笑了。
“还是和平年代最好,人民安居乐业,孩子们都能有个好的成长环境。”易之的母亲也开了口,她是退休的老教师,念念不忘的总是孩子们。这会儿,津津把脚放在奶奶的胖肚子上,祖孙俩亲热地依偎在一起。
“爸五十大寿那年,我还在部队当侦察兵,差两个月不到3年的服役期,不能享受探亲假。最后还是妈给部队发了封称病的电报,才批了15天假。从那以后,咱们家的人各奔东西,再也没聚齐过。这次圣诞节,承之他们过来,咱们得好好聚聚。”
一家人就这么海阔天空,远忆近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