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医院送。送到医院后,因为要交押金,我们又都没有什么钱,我就让猫眼儿的大伯带着他们上次在车上换的美元,到银行里兑换成人民币。结果……”
“结果怎么啦?”蚂蚱妈妈的心都快跳出来了。
“结果……”泪水从蚂蚱的爸爸的脸上滑了下来,“唉,结果,他们被人骗惨了。他们换的根本不是什么美元,而是在中国一分钱也不值的秘鲁币。”
第五章 新家4(2)
“天哪,这怎么会呢?”蚂蚱妈妈吃惊地说。
“怎么不会?”蚂蚱的爸爸说,“前两天,蚂蚱就碰到了来工地上偷东西的小胖子。当时,我就对换钱这事儿起了怀疑,但还不敢确定,就没让蚂蚱对三虫儿的叔叔他们说。现在,去银行里一鉴定,果然不差。”
“这可怎么办呢?”蚂蚱妈妈急得出了一头汗,“他们几个可都指望着那些钱保本呢,这样一来,可真是连回家的钱都没有了。”
“谁说不是呢?”蚂蚱的爸爸抹了一把泪,“何况,三虫儿的叔叔现在又病倒在了医院里。”
尽管爸爸说的事情肯定是事实,可是,对小胖子是骗子这件事,蚂蚱怎么也不相信:如果小胖子真是骗子,那他又为什么去当小偷呢?
第五章 新家5(1)
夜已经很深了,可是,蚂蚱的爸爸妈妈都没有睡。蚂蚱也没有睡,他躺在地铺上,听爸爸妈妈说话。
“杏儿,咱们手里还有多少钱?”蚂蚱的爸爸问。
蚂蚱妈妈没有抬头,她从贴身衣服里取出一个布口袋,递给蚂蚱的爸爸:“钱就这么多了,我是留着给蚂蚱上学用的。”
“学就晚一天再上吧,咱总不能看着三虫儿的叔叔躺在医院里没钱治。”蚂蚱的爸爸从布口袋里取出钱来,数了数,“二百零七块。可是,这也不够啊,差得远呢。医院里说,光押金就得交两千多块。”
“那就找柳桩借借?”蚂蚱妈妈说。
“怎么借?”蚂蚱的爸爸显得十分为难,“人家刚给咱安排了活儿,还没干几天,就要借那么多钱。不管怎么说,这都不太合适啊。”
“可是,可是……”最终,蚂蚱妈妈什么也没有说出来。是啊,柳桩为大家做的已经够多了,如果再向他借钱,实在说不出口。毕竟,柳桩也是出来打工的,只不过是承包了一点点土建工程而已。但是,那又能挣多少钱呢?
很快,爸爸妈妈又沉默了。看着爸爸妈妈沉默不语的样子,蚂蚱的心里很难受,但难受又有什么用?自己还只是个孩子,连活儿都不能干,又怎么能挣钱?想到这儿,蚂蚱就着急,自己为什么不赶快长大些呢?
不知什么时候,外面起风了。因为小房子盖得十分简陋,风就从木板缝里“嗖嗖”地刮了进来,吹在身上很有些寒意。迷迷糊糊中,蚂蚱感觉到妈妈正在给自己掖被角,同时,好像又听到了妈妈沉重的叹气声:“真没想到,出来这么难。”
梦里,蚂蚱又回到了秋后,回到了秋后小学,回到了菊儿姐身边,回到了那片带着浓浓泥土香的庄稼地里……有一阵子,他还领着兔子,跟柳桩叔、石头他们一起,又在雪地上快乐地奔跑着打猎。
然而,梦毕竟只是梦。当蚂蚱再一次醒来时,他的眼前,还是潮湿的地铺、四处漏风的破旧的小房子,菊儿姐不在身边,兔子、柳桩叔、石头也不在身边。只是,还有一丝丝泥土的香,若有若无地在空中飘浮着,但是很快,就连这一丝丝的香也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苦涩的水泥气息。
蚂蚱揉了揉眼睛,想继续看那本《鼹鼠的故事》。可是,刚看了两页,他就再也看不下去了。蚂蚱在想:三虫儿的叔叔现在怎么样了?还能再碰到小胖子吗?如果再碰到他,又该问他些什么呢?
在蚂蚱想这些事的时候,太阳已经高高地升起了,透过木板缝,柔和的阳光洒了进来。看着这些柔和的阳光,蚂蚱忽然想哭。这倒不是因为爸爸妈妈把自己上学的钱,拿去给三虫儿的叔叔治病了,而是蚂蚱感觉很委屈:秋后的家那么好,爸爸妈妈和三虫儿的叔叔他们,又为什么非得出来打工?
“蚂蚱,还不起床啊!”
听到这声音,蚂蚱一下子坐了起来。站在自己眼前的,不正是三虫儿的叔叔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昨天晚上爸爸说他病了是假的?
“虫儿叔,你不是病了吗?”蚂蚱问。
“病了?哪有啊!”三虫儿的叔叔笑着说,还用拳头砸了自己的胸口一下,“给,把这钱给你爸爸。”
“噢。”蚂蚱答应着,但并没有伸手去接钱,他看到三虫儿的叔叔脸很苍白,刚才那一拳头,也把自己打得轻轻咳嗽了几声。
看蚂蚱没有接钱,三虫儿的叔叔又笑了笑,直接把钱放在了地铺上。“蚂蚱,将来好好上学,给咱庄稼人长长脸。”三虫儿的叔叔说,“长大了可不能像叔这样,没什么出息,只配下苦力。”
说完这话,三虫儿的叔叔就走了。望着他的背影,蚂蚱的眼泪流了下来。他想,虫儿叔肯定是从
医院里偷偷跑出来的,他不愿意因为自己的病连累大家。果然,当蚂蚱起床后到工地上找到爸爸,把三虫儿的叔叔送过来的钱给他时,他们正在围着三虫儿的叔叔说这件事。
“有病就要治,咱庄稼人的命就不是命啦!”二蛋儿的爸爸生气地用手指着三虫儿的叔叔,“咱们就是再没有钱,也不能眼看着你这样受罪啊!”
“二蛋儿他爸说得对,再穷再苦,哪怕卖血,大伙儿也要为你治病。”蚂蚱的爸爸更是气得用拳头砸着地,“孩子晚上一天学没什么,可你这命,说没可就没啦。大家都是一块儿出来打工的,谁也不能眼看着你遭罪受。”
“钱被骗了也就算了,病一定要治。”猫眼儿的大伯也说,“回头,我去找柳桩说说,看不能先借点儿钱给你。”
刚开始,三虫儿的叔叔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等他觉得大伙儿都说累了,才勉强挤出一丝笑,说:“我真的没事儿,老毛病了,吃点止痛药就行。”
“真是老毛病?”蚂蚱的爸爸不相信,“你可别骗我们。”
“不骗你们。”三虫儿的叔叔认真地说,“在家里就常犯,吃点止痛药,忍一忍,过两天就没事了。”
虽然三虫儿的叔叔说得很肯定,但大家还是不怎么相信他。蚂蚱也不信,因为在秋后的家里时,他好像没听三虫儿说过叔叔有胃疼的病。
接下来的几天,蚂蚱一直在看《鼹鼠的故事》。有时候看累了,他就会去工地附近的几条街上转,希望能碰上一些值钱的废品。
“如果能捡到一些,就可以拿着它们,到收购站里多换些好书看了。”蚂蚱这样想,他觉得,老是两手空空地去那里拿书看,怪不好意思的。而实际上,收购站里的叔叔们,从来也没有因为蚂蚱去找书看,而对他说过难听话。正相反,他们很高兴蚂蚱这样做。
有一次,一位叔叔还夸蚂蚱:“蚂蚱,你这么爱看书,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说完,就把从废品堆里挑出来的几本故事书送给了蚂蚱。
当蚂蚱拿着这些书,感动地对这位叔叔大声说“谢谢”时,旁边一位来卖废品的伯伯还
幽默地说:“小家伙,你这可是把废品收购站当
图书馆了。”
在蚂蚱眼里,收购站还真是一个图书馆。
虽然里面的书旧了些,破了些,有的没有了书皮,有的被撕掉了几页,有的只剩下一半,还有的脏得都发了臭,但是,却常常可以发现不少宝贝。除了《鼹鼠的故事》,蚂蚱还在这里找到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小布头奇遇记》,甚至还有几册《童话大王》杂志、一册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
一有空儿,蚂蚱就坐在小房子前的砖头上看这些书。那一册《语文》课本,都快被蚂蚱翻烂了。在翻看《语文》课本时,蚂蚱更幻想着,能再从收购站里找到一册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因为这样一来,就可以提前自学新学期的课程了。可是,找了好多次,蚂蚱也没找到《数学》课本。
这一天,蚂蚱终于看完了《鼹鼠的故事》。于是,他抱着书,准备去收购站还给叔叔们。可走着走着,蚂蚱又不想去了,因为他实在是太喜欢这本书了。但不去怎么行呢,那毕竟是叔叔们的呀!
犹豫了一会儿,蚂蚱还是坚定地向收购站走去。“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蚂蚱这样自言自语地说。就在他快走到收购站时,突然看见一个捡破烂的老奶奶,正把手探进马路边的垃圾箱里掏着什么。
“垃圾箱里能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虽然蚂蚱这样想,但他却没有立即走开,而是悄悄站在一边儿聚精会神地看。刚一眨眼的工夫,蚂蚱就看到了老奶奶从垃圾箱里掏出的东西:一个易拉罐。接着,老奶奶又把手伸了进去,很快,又一个易拉罐被掏了出来。才一会儿时间,老奶奶就像变魔术似的,又从垃圾箱里掏出了一叠旧报纸、几个矿泉水瓶。
把这个垃圾箱掏空之后,这位捡垃圾的老奶奶,又向不远处的另一个垃圾箱走去。蚂蚱就好像中了魔似的,不远不近地跟着老奶奶,两只眼睛死死地盯住她那双干裂得就像老树皮一样的手。当老奶奶又在垃圾箱边站住,将手伸进去的时候,蚂蚱更是目不转睛地盯住了她。
一个易拉罐,又一个易拉罐,再一个易拉罐!
一个矿泉水瓶,又一个矿泉水瓶,再一个矿泉水瓶!
老奶奶一连串的动作,几乎把蚂蚱看傻了:原来,垃圾箱里藏着这么多宝贝!
因为经常去废品收购站找书,蚂蚱知道易拉罐、矿泉水瓶,还有旧报纸的价钱。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老奶奶掏出这么多宝贝,蚂蚱根本就不相信省城的垃圾箱竟然是一个个小小的“聚宝盆”。
跟着这位老奶奶,蚂蚱一连看她掏了路边的五六个垃圾箱。如果不是怕跟迷了路,蚂蚱还想再跟下去。而跟着跟着,一个大胆的念头,在蚂蚱心里浮了上来。想到做到,蚂蚱也不急着去收购站还书了,他一转身,朝“家”跑了过去。
等蚂蚱从“家”里出来时,他的手里多了一个蛇皮袋。这个袋子原来是装被子的,被子被掏出来以后,就被蚂蚱妈妈铺到了地铺下面。
提着蛇皮袋,蚂蚱转身向另一街跑去,因为蚂蚱知道,在这条街上,也有不少垃圾箱,里面经常塞满各种各样的垃圾。
终于,一个垃圾箱出现在了蚂蚱面前。
也许是很长时间没有人清理它了,这个垃圾箱被塞得满满的,里面的垃圾都快溢出来了。本来,蚂蚱是想马上就在里面“淘宝”的,可当他真的站在垃圾箱面前时,却怎么也下不了决心。
第五章 新家6(2)
“这样做,自己会不会被人看成是要饭的叫花子?”蚂蚱想着,脸就不由自主地红了起来。这时候的蚂蚱,不敢抬头看街上的行人。犹豫了好长时间后,蚂蚱终于下定了决心:为了多看些故事书,叫花子就叫花子吧!
于是,蚂蚱涨红了脸,颤抖着手,慢慢靠近了垃圾箱。然而,他的手刚一碰到垃圾箱里的东西,就又像被火烫着了一样,猛地抽了回来!
“难道自己真要当叫花子?”蚂蚱又跟自己打起了架。
然而,垃圾箱里可能藏着的“宝贝”,最终使蚂蚱彻底丧失了抵抗力。就在不知不觉中,蚂蚱已经把露在垃圾箱外面的几张旧报纸抽了出来,并且迅速装进了蛇皮袋里。很快,蚂蚱就干得越来越顺手,易拉罐、矿泉水瓶、旧报纸,也像变魔术似的,不断从垃圾箱里跳出来。
“蚂蚱!你怎么干这个!”
就在蚂蚱掏得最顺手、最高兴的时候,突然,一个非常熟悉,而又期待已久的声音,炸雷般在他耳边响起。
第六章 乞学1(1)
站在蚂蚱面前的,是菊儿。
自从离开工地,菊儿就去了一家叫“天天海鲜”的饭店打工。
刚开始,她在那里做服务员。干了一段时间后,饭店经理,就是那位在劳动市场上把菊儿招去的城市女人,非常欣赏她的才能,就把她提升为领班。虽然当领班的工资也不是很高,每个人月才一千多块钱,但和她在秋后小学当代课老师时的工资比起来,却高了差不多三四倍。
对这份工作,菊儿自然很珍惜,尽可能把它干得比其他所有的领班都好。
有一次,因为每天晚上都来饭店弹钢琴的“大堂琴师”病了,没有来上班,在师范学校上学时,曾经夺得全校钢琴演奏比赛第一名的菊儿,还临时客串了几天“大堂琴师”——在饭店大堂里,给就餐的客人弹钢琴。
就连饭店经理都没有想到,菊儿的表演,受到了客人们的热烈欢迎。
这一天,因为觉得身体不舒服,菊儿就向饭店经理请了一天假,到
医院里看病。看完病后,菊儿决定利用剩下的时间,到工地上看看。
虽然,菊儿并不知道蚂蚱是不是还在这里,但她还是想来问一问,至少也要弄清楚他们去了哪儿,将来有空了,好去看看蚂蚱。毕竟,自己答应过蚂蚱,一定会去看他的。答应过的事情,当然就一定要做的。
可是,菊儿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见到蚂蚱时,他竟然会在垃圾箱里掏东西。这让菊儿既感到无比震惊,又感到十分难过:秋后小学的“高材生”,怎么就变成了小叫花子?所以,她对蚂蚱说的第一句说就是:“谁让你这么做的?”
看着菊儿姐生气的样子,蚂蚱吓得脸都有些白了,他低着头,一句话都不敢说。一个刚从垃圾箱里捡来的易拉罐,被蚂蚱捏得“咯吱咯吱”响。
“说话啊!”菊儿真的生气了,在蚂蚱面前,她还从来没有这样生气过,“谁让你这么做的?”
“是……是……是我自己。”蚂蚱紧张得有些口吃。
“你自己?”
对蚂蚱的回答,菊儿根本不相信,尽管菊儿知道,蚂蚱从来不说谎话。是啊,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一个才过完十岁生日不久的男孩子,说什么也不会去当叫花子,在垃圾箱里掏东西的,除非是……
想到这儿,菊儿不敢再往下面想了,额头上迅速冒出了汗。
菊儿上上下下打量着蚂蚱,似乎想从他身上发现什么答案。然而,打量了一会儿之后,她好像什么答案都没有找出来,因为蚂蚱穿得干干净净的,脸也洗得很干净,怎么看也不像个捡垃圾的“老江湖”。
“真是你自己?”
这一次,菊儿问话的口气,稍微软了些。
“真是。”蚂蚱还是低着头,声音小得像蚊子叫,几乎听不见。
虽然蚂蚱回答的声音很小,菊儿也已经听到了。不过,她还是接着问蚂蚱:“你爸爸、妈妈呢?他们怎么不管你?”
“爸爸在工地干活,妈妈去当保洁员了。”
说这话时,蚂蚱很想很想抬头看看菊儿姐。这么多天没有见到菊儿姐,有好几次,蚂蚱都想得哭了;还有好几次,蚂蚱在梦里碰到了菊儿姐,可不管他怎么叫,菊儿总是不答应;而等他跑过去,想拉菊儿的手时,菊儿姐却又一下消失了。醒来后,蚂蚱的枕头,都被梦中伤心的泪水,一点点洇湿了。
现在,菊儿姐就在自己身边,自己却说什么也不敢抬头看他。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知道蚂蚱的爸爸、妈妈都找到了工作,菊儿的心稍稍放了下来,所以,话问得虽然还是很严厉,但却透露出一种压抑不住的温柔。因为,菊儿在想:也许,蚂蚱这样做,有自己的苦衷?
“我想……到废品收购站,多换些书看。”蚂蚱还是低声说。
不过,这时候的他,已经用眼角的余光,偷偷看菊儿姐了。
蚂蚱的这句回答,一下子把菊儿的眼泪给激了出来。菊儿怎么也没有想到,蚂蚱到垃圾箱里掏东西,原来是这个目的。
感动之下,菊儿说话的口气更加温柔了:“蚂蚱,好弟弟,菊儿姐错怪你了,姐姐不知道你这样做,是为了换书看。将来,想看书了,就告诉姐姐,姐姐给你买。”说完,菊儿感觉到,自己的眼角湿了。
“菊儿姐!”
喊完这声“姐”,蚂蚱的眼泪再也忍不住落了下来。哭了一会儿了,蚂蚱才告诉菊儿姐,工地附近的垃圾收购站就是个“图书馆”,自己在那里找到了不少好看的故事书,像《鼹鼠的故事》、《格林童话》、《小布头奇遇记》。
“我还找到了一本四年级的《语文》课本。”蚂蚱颇感自豪地说,“里面的好多课文我都会背了。要是再能找到一本《数学》课本,就更好了。”
看着蚂蚱一说起学习,就突然变得很开心的样子,菊儿的心隐隐有些疼。
菊儿为自己刚才错怪了蚂蚱,而感到难过:蚂蚱是个多么知道上进的好孩子啊!菊儿温柔地看着蚂蚱,觉得怎么看他,怎么觉得像自己的亲弟弟石头。
“蚂蚱,你们还在工地上住吗?”菊儿问。
“是。柳桩叔给爸爸、三虫儿的叔叔,还有二蛋儿的爸爸、猫眼儿的大伯找了活儿干。”蚂蚱回答,“彩蛾姐去当保姆了,狗剩儿的爷爷,也给人家看大门了。还有,我和爸爸、妈妈,在工地也有新家了。”
“是吗?有了家,一切就好了。”菊儿说,“只要大家有了活儿干,就好。有活儿就有根,有了根,就不愁将来在城里立不下脚。”
说这话时,菊儿的眼睛暂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