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为什么不骚扰我 作者:吴晓波
在这张怪诞时代的哈哈镜里面,照得见这个时代里的每个人。有趣味的文字,有趣味的时代。
最为一名知名的商业作家,吴晓波在这本书里一改他多年的财经创作风格,却在谐趣好笑中让人读出这个时代的荒诞与变形。
文汇出版社 出版
作者简介
吴晓波 财经作家, “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任职东方早报社。出版作品:《大败局》(2001年)、《穿越玉米地》(2002年)、《非常营销》(2003年)、《被夸大的使命》(2004年)等。
主要人物表
吴先生姓:吴名:不详(不是叫“吴不详”,没有一对父母会给儿子起一个这样搞笑的名字。)英文名字:Jack Wu年龄:不太详,大概总在30――35岁上下吧。
出生地点:中国南方星座:处女座。所以特别敏感,特别洁癖,特别搞怪,特别难弄,特别特别。
血型:A嗜好:瞎交朋友,帮人瞎出主意;瞎做事,老是闯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麻烦;瞎读书,瞎写乱七八糟的东西;志愿:高效率地浪费生命。
格言:“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职业:当过小公务员和公司小职员,现在属于SOHO一族。
家庭状况:一妻,一女。
最喜欢的歌曲:电影《毕业歌》主题曲《Scarborough Fair》,《让我们荡起双桨》;最喜欢的明星:格里高里·派克,周星驰;最喜欢的颜色:灰色;最喜欢的咖啡:cappuccino;最喜欢的地方:下一个旅行点;最讨厌的事情:开会,无论跟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
最害怕的事情:签合同,无论哪一种都怕;最难忘的经历:梦里去天堂采访戴安娜;最恨的人:还在找,如果一定要写一个那就说是阿道夫·希特勒吧;吴太太:忠实的广告爱好者。
女儿:7岁,芭比娃娃的超级大“粉丝”。
表妹:吴先生最喜爱的表妹,艺校毕业,在吴先生的一通包装下竟成影视两栖明星。
小强:吴先生的侄子,大学学生会主席。
刚哥:吴先生最亲密的哥儿们,住同一个社区,常在社区门口的小酒吧里嘀咕一些事。
艾克:刚刚来到上海不久的法国青年,对什么都感兴趣。
小莉:吴先生的同事,在总经办工作。
总经理:吴先生的老板,除了当老板,别的什么都不会干。
《你为什么不骚扰我》第一回 明星在电脑中诞生(1)
有一天,吴先生的表妹来找以“策划家”而闻名的表哥吴先生。她今年刚刚从艺校毕业,是一位决心成为影视两栖明星的好姑娘。
“表哥,我希望能有人来找我拍个什么片子,什么都行。”
“你太没有志向了,我还以为你打算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影视明星呢。”
“那可是谈何容易的事。要知道,现在要想在报纸上露一下脸可比登天还难……”
“那有什么难的。有我给你策划,你只要呆在家里,什么也不用干,自然会有记者和星探找上门,哭着喊着给你写新闻稿、拍写真集。”
单纯的表妹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她一定以为表哥吃错了什么药。吴先生只好细细说来。
“在最近,至少有两位跟你一样的姑娘因此而出了名。一位女星仅仅向媒体透露了将要出家学佛的消息,就被炒到了天上,而另一位女孩在报纸上登了整整一版的征婚启事,现在成了南方知名度最高的女明星。”
“可是我不想当尼姑,也没有钱登广告……”
“你什么都不用干,就坐在这里,我马上让你成为中国影视最耀眼的一颗明星,谁叫你是策划大师的表妹呢。”
于是,吴先生开始打电话。
“你是晚报吗?我是新成立的X影视公司。”
“啊……”对方传来一个懒洋洋的、没有吃过早饭的声音。
“我打算与影视新星张娜娜小姐签约,签约金为创纪录的五百万元。我们愿意向贵报独家透露有关内幕新闻,下面是我的手机号码和E…mail……”
“喂,喂,你能说得具体一点吗?我们愿意把这条新闻作为今天的头条登出。”显然对方的胃口被吊起来了。这时,吴先生及时地把电话搁掉了。
“表哥,谁是张娜娜,X公司在哪里?”表妹不解地盯着神秘兮兮的吴先生。
“当明星首先要有个好名字,张娜娜当然是你了。至于X公司在哪里,没有人会追究这件事。总之,你现在是全中国身价最高的明星了。”
继续打电话。
“这里是星空灿烂点歌台……”
“我点一首张娜娜唱的《这一辈子除了你我不愿意嫁给谁》。”
“好像,好像没有这首歌,张娜娜是……”
“怎么会呢?她为了这首歌向词作者支付了二百万元的稿酬。”
“二百万元的稿酬?”
“你没有听说吗?这是当今国内音乐界价值最高的一笔知识产权交易。”
“国内最高的?你能说得详细一点吗,你是谁?”
“我就是那位词作者,我的手机是……”
手足无措的表妹看表哥手忙脚乱地打电话。
“你好,这里是电视台,听到嘀一声后请留言。”
“我是广州的著名自由撰稿人阿安。我有一条新闻向你们透露,有一位叫张娜娜的青年明星最近表示她将不接受任何邀请她出演潘金莲的请求,无论片酬多高。”
“但是我愿意演呀。”表妹小声地嘀咕了一句。
突然,录音电话发出了急切的声音,“喂,喂,是哪家影视公司或哪位导演请张什么小姐出演潘金莲?”
“无论哪家都不接受,哪怕片酬高达一千万元。”
“啊啊,我们想邀请张娜娜小姐参加我们的摩登谈话节目,具体说说这件事,您能帮我们联系一下吗?”
“好的,我的手机是……”
吴先生继续满头大汗地打电话:报社、电台、电视台、明星月刊……
“青春明星张娜娜立志成为中国影视界的纳税第一人。”
“被誉为江南第一玉女的张娜娜小姐婉言退出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
“著名影视两栖明星张娜娜小姐愤然拒演三级片,尽管她的魔女身材据称为国内女明星第一。”
“青年表演艺术家张娜娜断然谢绝好莱坞的盛情邀请,她表示将为东方艺术奉献终身。”
明星在电脑中诞生(2)
“针对当今国内某些明星吸毒的现象,有号召力的玉女掌门人张娜娜宣称将发起一个反吸毒明星签名宣言……”
就在吴先生打电话的同时,他的手机已经此起彼伏地响个不停。
终于,他疲惫地放下已经发烫的电话筒,沙哑着喉咙对他年轻的表妹说,“好了,张娜娜小姐,你该去派出所办个姓名更改手续了。”
在天堂对戴安娜的独家专访(1)
有一天,在天堂的一处超豪华花园中,刚刚当选“一百年最知名明星”的戴安娜接受了吴先生的独家专访。
当今中国,没有人不知道英国有位王妃——而且是离了婚、还已经去世了的王妃名叫戴安娜。尽管她已经离开我们好多年了,可是每当有她的传记出来还是被一抢而空。这是一件让吴先生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说实在的,我原先根本没兴趣来采访您。难得到天堂来一趟,爱因斯坦、孔夫子、罗斯福总统都眼巴巴地等着我去呢。”吴先生是一个坦率的人,说话一向直来直去。
戴安娜的脸上一片阳光,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她只要一面对记者,无论当时的情形如何,她一律地显得心无芥蒂,烂漫非常。
“但是,同爱因斯坦他们相比,您却有一点远远超过了他们。”吴先生无可奈何地继续说,“因为,您可能是有史以来死得最隆重的一位人士了。据说,在您刚刚去世的短短两个月中,世界各地用六十多种文字出版了三百多部您的传记,单是在英国,献给您的鲜花就有一万吨,您的葬礼吸引了三十亿观众,超过了奥运会开幕式。”
“就是到今天,还有二十多部关于我的电影和电视剧正在拍摄之中。”戴安娜的声音还是像过去一样的好听,带着浓重的威尔士东部口音。
“这就是了,我想冒昧地请您谈一下,这到底是因为什么?”
“改用贵国一位名人的话,那就是‘与其生得伟大,不如死得高价’。从古到今,很少有人懂得死亡其实是一个最好的商业炒作主题。”
一向以“炒作大师”而自诩的吴先生如听天外梵音,一头雾水。“您的意思是说,死亡会产生商业价值?”
“不止是商业价值。你知道,有多少人只知道如何辛苦地生,却不知道如何有轰动效应地死。无非都是博一个名流青史嘛,我实在比别人轻松多了。”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秘密。”
“是的,我愿意把它无偿提供给你。那就是,你必须死得让全世界的人都满意。”
“啊?”
“就是要刺激出奇,要前卫、艳丽,要亦正亦邪,要适合东西方人的共同的口味。”
“请说得具体一点。”
“比方我吧。如果我是死于癌症,那肯定没什么轰动了,如果是一起普通的车祸,也没什么了不起,如果同车的不是来自文明古国埃及的巨商之子,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情趣了,如果没有那几位傻瓜一样的摄影记者追踪,就少了偷窥的刺激。但是,在我的死中,这些全部都有了。”
吴先生默想了一下,然后叹了口气,“这的确集中了当代新闻的所有要素。”
“请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一辆豪华奔驰载着一对情侣风驰电掣般地穿行于遂道之中,然后在一声轰响里同归于尽,这是什么景象?”
“一起典型的意外车祸。”
戴安娜显然为吴先生贫乏的想象力而失望,“这不正是一幕最生动、热烈的现代性爱意象图吗?”
吴先生大惊,“原来死亡可以这样定位。”
“世界本来就是被想象出来的。据玛利莲·梦露姐姐透露说,我的死亡是上帝亲自策划的。”
“这又是一个新闻。据我所知,您活着的时候,英国民众对您的好感并没有像您去世后那么强烈和广泛,看来这次策划真是非常的成功。”
谁知戴安娜听到这里,却冷笑了起来,“错,当我在天堂里看到六百万伦敦市民参加我的葬礼,看到一向诋毁我的《时代周刊》称赞我是‘凋谢了的苏格兰玫瑰’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在祷念的并不是我。”
“那会是谁?”
“谁也不是。其实,他们是在参加一个盛大的节日。在冷漠机械的摩登时代中,人们有了一个满足猎奇、发泄廉价情感的绝佳机会,而那些商人们正是夸大了这一点,然后抢着出售我的骨灰。”
“难道就没有人真正地同情您?”
在天堂对戴安娜的独家专访(2)
“如果我告诉你,1997年8月31日在某个城市,一位中年女子在与人偷情中出车祸而丧身,你对此会有多大的同情?”
吴先生无言以对。戴安娜喋喋不休,因为这是她上天堂后第一次接受人间记者的采访。
“在我的隔壁,就住了与我差不多同时上天堂的德兰修女,她一辈子为穷人奔波劳苦。昨天她问我,为什么没有一万吨鲜花献给她。我就对她说了一句话。”
“她没有好好替自己的死亡策划。”
这回,王妃为吴先生的机智而高兴。“是的,她应该选一家艾滋病医院,召集全世界最著名的十大宗教领袖,发表一项充满慈悲色彩的宣言,然后绝食而死。当然,就刺激和艳丽而言,老太太是比不过我了。”
“看来,我回去以后应该马上开一家临终策划咨询公司,为那些行将去世的名人或准名人做策划,让他们的死充满戏剧性,死出一点商业价值来,那不是非常地诱人吗?”吴先生灵感大发。
戴安娜叹口气说,“如果你这家公司早点开,在我去世之前,我们就可以好好谈一次,把死后的所有秘闻发布权都全部委托给你了,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满天下的人都在赚我的钱,而我却干坐在这里一点好处也没有。”
吴先生笑道:“我的公司开起来以后,那些委托我的名人在生前就可以透支一部分钱财用于消费,生前死后名利双收,真是平空多了一条发财门道。”
戴安娜盯住吴先生,嘀咕了一句,“看来我真该晚死一两年。”
怎样包装一个名字
有一天,一个地球上的中国人都知道的女明星给吴先生打了个电话。自从吴先生给表妹搞了那次轰动的“造星策划”后,家里的电话便一直闹个不停。他正打算同电信局商量一下,把电话改装成计时收费的160电话时,那位熟悉的女名人的声音便在他耳边响起。
“你应该知道我的。在前几年,只要一听到我的名字,人们就会激动不已。”
“是的,是的。”
“但我现在惨了。”名人的声音像一只受伤的天鹅,“用我的名字命名的饮料没人喝,用我的名字推销的化妆品没人用,由我当主角拍的电视剧倒还有人看,但据说80%的收视率是冲着我的化妆师去的。”
“是吗,是吗。”吴先生想,人都是这样的,碰到幸福的事都爱独自享受,有了苦难,最好路上的人都分一点去。
“我希望你能出个点子,把我的名字再包装一把。”
“这应该不是件难的事。”吴先生那点很脆弱的同情心被唤醒了,“你的名字就像一个品牌,你应该珍惜它。比如说,你可不可以少卖几次命名权,或者只专心致志地做好一种商品?”
“你是说有公司要挂我的名字,而我偏偏不卖给它?”
“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原理认为,每一种品牌都有一定的延伸度。”吴先生耐心地解释说,“比如可口可乐是一种饮料的品牌,但如果它同时还有一种家具、电熨斗甚至蹲便器的品牌,你猜会怎么样?”
“你的意思是说,人们喝饮料的时候会想到蹲便器?”
吴先生觉得应该换一个角度了,“你应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己的名字……”
“是的。为了保持我的名字在新闻媒体上的曝光率,每当我发现自己开始被遗忘的时候,我就找人打官司。”
“当然这是办法之一。另外,你可不可以参加一些慈善事业?比如,每年去孤儿院抱一抱孤儿;到了重阳节,去慰问一下老人;哪里发水灾了,去参加一下捐款义演。这样,作为一种品牌,你的名字的亲和度将大大提高。”
“你难道认为我是一个闲散人员吗?”名人显然有点委屈了,“我现在的出场费是按分钟计算的。”
“当然……我出任何点子都不能妨碍你发财。但是,在别人送你一座别墅的时候,你可不可以捐出其中的一部分给希望工程?这对你的形象将大有好处。”
“你还有没有不需要花钱的主意?”
“在一些公众场合你可不可以不要老是说自己是‘天下第一?’这不但违反了《广告法》,更会引起所有‘第二’、‘第三’们的不快。”
“如果我不是第一,那么你说谁是第一?”
“我的意思是说,你可不可以在自我表扬的同时,也顺便赞赏一下别的同行。难道在你的眼里,就没有别的名人值得夸奖几句?”
“吴先生,你真不知道。”名人的声音变得哀怨起来,“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做天下第一的名女人,简直难乎其难,因此,当我想要夸奖什么人的时候,我只好去照镜子。”
“你可不可以在你的新自传里,稍带感谢一下提拔过你的任何一个人?”
“我可以请我的父母帮你回忆一下,读小学的时候,那位戴眼镜的体育老师好像喜欢我。”
吴先生已经无话可说了,“如果以上这些都不能帮你的忙。那么……你可不可以改个名字?或许这样,你的生活会重新开始。”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吴先生以为对方一定已经走掉了,他正想把电话挂了,突然传来一个苍老了十年的名人的声音:“看来也是只好这样了。”
有一种病叫贝克汉姆(1)
有一天,已经当上了明星的表妹瞪着一对很大的眼睛问吴先生,“表哥,你能告诉我,偶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吗?”。
说实在的,从那一天开始,吴先生才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结果,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某人一旦被公众关注、青睐、倾心或崇拜成“偶像”,那他简直就会成为一种疾病。它将无可救药地传染给每一个可能的人,让所有的生活都变得十分别扭,最后它又会将偶像本人“异化”成另外一个自己。
吴先生这样绕着舌头说话,他那个表妹根本听不明白。
“那好吧,就让我举出一个例子来。”吴先生开始说了,“你认为当今地球上最帅气的男人是谁?我们假设他是一个英格兰人,现正在西班牙踢足球,而他的妻子是一个叫维多利亚的女歌手,他的名字叫大卫·贝克汉姆。”
镜头一:
足球场上,两支顶级足球队正在“每一寸草皮上激烈地拼抢”,双方球员杀到了眼红,甲队的一位左边卫助攻到了前场,他轻盈地摆脱了七位队员的前围后堵,最后被第八个队员放倒在禁区前沿。裁判吹哨任意球。
左边卫站在球前,不经意地瞄了一眼球门,然后用力地抬起右脚,足球划出一道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