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妻说,你是要跟别人走了吗?
他说,怎么会呢?
他把这些还说给你听。
你不剜心吗?为妻的不舍,为他的两面,为你的蒙钝。
剜心和戒毒,哪个更痛些呢?
第十天了,很快就要过去了……
第十一日,风清云淡
燕子专门打了车跑来骂我。
因为骂得有趣,特笔录于此,作为后记。呵呵。
“英英,你太不坚定,你是修行路上的浦志高。在决定发生的那一秒钟,如果你再机灵一点,或再傻一点,这一秒就会安然度过,可你就是在这一秒疏忽了,大意了,你这个家伙,由此就会耽搁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年,甚至一生……”
“还有啊,不是不可以爱,是要找到灵魂知己才行。这就好比你打了个车,想去吃一顿上好的西餐,但因为中途你饿得难受,结果你吃了个窝头,也就饱了,西餐即使摆在眼前,你也吃不下了!”
…… ……
她说得真好。
是真的有过人间之痛的人,才能说出的历练经验。
《解脱庄严宝》的譬喻更妙:一队商人去寻宝,却因大漠漫漫,路途凶险。在快要接近宝地时,有人起了退心,为了鼓励他们,商主变现出繁华的都市,可以休养生息。而这一部分人,就误会自己已到涅槃,而实际上,这个都市只是无漏三摩地——声闻缘觉菩萨的果地,距离真正觉悟还有很远的路程。
是的。这就是阶段。螺旋式上升的成长历程。
我不是天生的觉悟者。你也不是。英英更不是。
我们都是怀揣着摩尼宝珠的凡夫,有着凡夫的困惑和软弱,我们可能曾经堕落,曾经走失,曾经醉生梦死,但我们仍然有觉察,有羞愧,有反动的能力。
撒哟那拉。
这是自己的战斗。
它告诉了我一个真相:一念迷,在地狱。一年觉,在天堂。
浮士德的赌咒(1)
停下来吧,这真美好。
这是谁的赌博和诅咒?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博士,在中世纪的书斋中苦读了大半生,却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不过是“学枷智梏”。他企图靠施魔法来了解自然的秘密。于是,魔鬼梅非斯特和浮士德定下了赌咒: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的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
这真是个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无数次,你都会为浮士德即将开口赞美而捏把汗,你在舞台下方的黑暗里,目睹浮士德一生又一世的经历,目睹他的奔劳迁徙,看见他终于获得美好的生活,他就要举杯畅饮,就要大声礼赞,你紧张地,好心地在心里呼喊:不,博士!不要说出来!不要真的满足,不要停留耽搁!
每当我看到有些人在赞美他们平常的幸福,赞美他们刻骨铭心的爱时,我就觉着不祥。爱情,不仅仅是于名人容易见光死。于平凡的百姓,也不宜高谈阔论。
凡经传播,必有悲情。
譬如沈三白,得妻芸娘,写下《浮生六记》,他曾写道:登舟后,反觉一刻如年。及抵家,吾母处问安毕,入房,芸起相迎,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记得初读时,我隔着百年,犹神思恍惚。
沈复和芸娘,相守能有几年?
竟然是情深不寿的命运。
又如林觉民和陈意映的爱别离。曾经“迴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底底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一个照片上含蓄内敛的青年,在诀别前三日呼唤:意映卿卿如晤。
这一声呼唤痛煞多少人的心肠?!
他说,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看到曾经的繁盛,艳丽,看到一步步搀扶相顾,一声声低语呢哝,以至于离别突然莅临时,令人惊惧。
他这么深切地告别,是对敌人的檄文,是对同道的壮志豪歌,但对爱他的人,却是一封索命书。继烈士牺牲后,意映卿卿郁郁而终。这中间的年头亦不过几年。
有时候看小说,发现那些作者会编织一些童话在开始的段落,越是铺排着细节,深情地讴歌,我的心就越凉。是的,这是一个写作规律,不幸就埋藏在幸福脸孔的背后,那些丧门星们着黑衣,寡言,带着使命来。
于是,无一例外,幸福的生活随着情节的深入开始动摇,人物从品尝蜜和奶的滋味直接向冷和黑的深渊里扑跌。作者们的残忍,不仅仅是模仿戏剧的三一律,他们也在模仿生活。
我相信,如果书中的女子有选择命运的权利,她们一定不会高调她们的幸福,迅猛换来大起大落的人生体验。而换作写书的女子,为了获得第一手经验,不惜拿自己做行为艺术,那么,这样的情愫不可普及。为体验浪尖和海底的浮沉,就要亲赴伤痛,这样的奔赴太过功利。
其实,我知道,我如此小心,如此谨慎,就是因为不愿意被无常击倒。
无常仿佛跷跷板,此消彼长,一直在悲喜之间找平衡。
大悲来在大喜之后,冰窟出现在炽热身前。
我不够坚强,所以自我抑制过于美好的事物,庆祝的时候仅仅微笑,不敢举杯。看别人的烟花灿烂,而自己却不去点燃稍纵即逝的情绪。
有时候也遗憾,觉得很多事不能尽情尽兴。但人的命运或许就是这样吧。
有人没有碰到梅非斯特,他们的快乐几乎是在挥霍。
而我却心下清楚,我一定在哪里,哪一生哪一世,遇到过梅非斯特,和他签署了不平等条约,他让我的快乐有了禁忌。
浮士德的赌咒(2)
禁忌有其痛,也有其美。
痛如曹操败走华容道,一路狼狈,一路癫狂。每每大笑忘形,说诸葛孔明不过如此时,便有孔明的埋伏前来将之教训。
美如闭户先生孙敬,头悬梁,悬了多年,终学富五车。
我这样安慰着自己些许的憾意,却看到了阿姜查大师关于修行的开示。
阿姜查是南传佛教的一位禅修者,他有自己的禅修中心,很多西方人都跟随他修习禅坐。他曾用优美安宁的文字,对修行生活做了非常精辟的描述。
在《宁静的森林水池》这本书里,当他提到关于幸福,关于悲伤的话题时,他说,修行的三个必须实践的要点是——感官的收摄,也就是说,小心不要耽溺、执著于感觉,再者是饮食及觉醒的节制。
是了。第一条就是不要耽溺执着于感觉。我原本的禁忌,不可耽溺于幸福,不能让幸福走光,这只是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并没有了解到这是对无常的恐惧;而如果,生活中有悲剧上演,也不能耽溺其中。长久咀嚼悲伤和忧郁,也是对感官的放任啊。乐极生悲,悲极伤心。一旦执着,无常就会作威作福。
如果我们保持一种觉醒,时时刻刻懂得要抽离,要离幻,那么,无常只是匆匆过客。它永远不能霸占我们的心。
阿姜查告诉我们,当你开始禅坐时,对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你会在以前看似正常的心中,看到心理的失常;你也会看见以前所未见的危险,如此一来,会带来感官的收摄。你会变得很敏锐,就如同走入森林或莽丛里的人,会对毒兽、荆棘等等的危险特别警觉一样。对禅修者而言,危险是来自于外尘的,也就因此,感官收摄是必要的;事实上,它是最高的戒德。
当我们不把感官放任在外物上时,我们就不会失去对自己心性随时的觉照和清醒。这就好像念经的人,禅坐的人,眼神都要回到方寸间,那是为了避免随着外尘扶摇。心性修持出稳定来了,宠与辱就不再能挂怀了,悲与喜也就不再能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了。
做自己的主,却是要这样千山万水地思虑和寻找,才慢慢能解除那个先天的赌咒。
这个时候,你终于可以对一直不能得逞的魔鬼梅非斯特说,请回吧!亲爱的梅非斯特!你也辛苦了!我已挣脱束缚,回归自由!不必再苦苦等候我大意的那一刻!因为,它将永不会到来!
三个人的恋爱(1)
中学的时候看琼瑶的小说,那些缠绵悱恻,生生死死的爱情故事几乎都忘记了,唯一留下的印象就是,女孩子和一个心仪的少年相爱了,但遭到了少年的母亲的嫉恨。百般刁难,故意折磨,母亲和女孩子一起向少年争宠。
那些故事往往看到后面,让人要倒吸一口冷气。觉得爱情固然美好,但爱情的附庸实在如履薄冰。当他的家庭,他的亲朋好友,他的社会关系逐一粉墨登场时,你要付出比恋爱还要辛苦的心力。当然,如果你足够特立独行,根本不在乎别人的审视,那么会省却许多烦恼。但如果你还介意亲友团的意见,那谨言慎行是一定要做好的功课。在这些亲友中,他的母亲,在你之前,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你不能忽视。
上大学的时候读到古希腊的神话和戏剧,才知道有一个词,叫做俄狄浦斯情结。是说所有的男孩都多多少少有恋母倾向,如同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子,杀父娶母,违背天伦,却凸显人性。姑且不论这样潜藏的情结有多大的普及型,单论母子之情,那的确是不可替代的深情厚谊。
《原野》里花金子问焦大星,要是我和你妈一起掉进河里,你先救哪个?
这个不讲理的问题不仅难倒了懦弱的焦大星,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都是无法平衡好的难题。
爱情,与其他任何情感不同,它有独占性,要求伴侣之间一定要专一,忠诚。它区别于友谊,能够分享,互补,成为集体情感;也区别于亲情,可以更为包容,更为无私。
爱情发生时,天地都消失,万物成了陪衬,一切原来重要的,都变得无足轻重。
爱人的优点被放大了,缺点进入了盲区。
只要和他,只有和他,人生才显出意义。
那些感情中出了大问题,最后不得不分手的,缘由似乎有各样的面孔,但究其根源,几乎都是踩了同一个雷——就是不专一。
他的母亲出现在你们的爱情中时,本来忠心耿耿的青年出现了游离,你会发现在你和他之外,还有你完全陌生的,只属于他们的亲昵和默契。
你甚至有些嫉妒了。怎么,母亲也像第三者?
他是她的作品。也是她的创造。他的身上有太多她不曾实现却能加诸于孩子之身的期望。他如果谦恭有礼,温文尔雅,那么作为母亲,功不可没。
在你没有登上舞台时,母亲,就是那男孩的全部,是他的天,是被纵容的怀抱,是他对女性的所有想象。
以前,他跟母亲撒娇,有了你以后,他容你撒娇。以前,他不顶撞母亲,跟在母亲身后言听计从,有了你以后,他唯你的马首是瞻。
对于那个老妇人来说,可能你,才是她的第三者呢。
母亲爱他,你也爱他,你们爱的对象是一个人,他爱母亲,因为这是习惯,他也爱你,因为这是本能。但是战争的隐患却埋下了伏笔。小的冲突与和解,大的爆发与崩溃,正在脆弱的冰层下偷笑着被酝酿。
我曾经听身边的一位女友感叹,要是能找到一个孤儿谈恋爱就好啦!
但是世界上有多少又有学识,又有修养,又能够知己,并且为我们的心所许所动的孤儿在等待着我们呢?这样的玩笑,却显出了回避矛盾的虚弱。
其实,所谓的准婆媳关系,是我们所有人际关系里最为典型的一个代表。如果这个关系能够处理好,能够在面对这个关系时锻炼和修养出圆满的自己,那么与其他任何人的相处,都会变得简单轻松。
和一个自己本来就心存芥蒂的人要维持真正的和平,第一点,就是要放下我执,对自己更爱一些,凡事都先从自己的利益和喜好出发,那么即便对方不是你的婆婆,而是其他的什么人,也会出现矛盾的。第二,要消除潜藏的对立,对立不是从一件两件的小事上来体现的,对立是你自己塑造了假想敌的模子,然后让请这老妇人对号入座。心里对立,是会落实到一切言行上,形成彼此产生障碍的蛛丝马迹。
三个人的恋爱(2)
佛教的《十善业道经》里,就明确地指出了十种善事善行是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实践的,所谓身三口四意三,身体力行的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管住自己口舌的有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念上要做到不贪、不嗔、不邪见。十善业里面,每一个善行前面都加了一个“不”字。这就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戒行”。戒字的含义,说文解字说是“警也”,是警觉的意思,不能做的做不得的事,就不要去做。这也是和我们的习性相反的。习性里有妄为的种子,有恶的因,十善业就来劝导我们止恶扬善。
我们的习性在行善时受了煎熬。煎熬是真实的。惟其真实,才能检验我们的决心。
是永远在对立和怨恨当中,与老妇人撕扯你的爱人呢?
还是从当下观察觉知,断掉恶行?
譬如十善业中,说到不两舌。
这个你能做到吗?能不吹枕边风令他为难吗?能宽宥他的母亲而不传播她的过失吗?能不夸大其词,只为赢得支持和同情吗?能不和她一样,睚眦必报,分厘计较吗?
如果真的能做到其中一条,都能为冷硬冰山带来无限回暖融化的转机。
也许我们扪心自问,做不到象宽谅自己父母那样,去爱你爱的那个人的父母。但是,起码不伤害。不让内心里的弊病疯长,出来嚣张。这是我们起码要学习的做人功课。
而如果,十善业,一一实践,一一培养,那个虽有缺点,却远比我们宽厚博大的母亲,一定会感知得到,她不是为了为难我们而诞生的,她做了母亲,比我们更早懂得成全和牺牲。她的伟大,需要我们培养出好的心田,才能真正领略。
这个世上,孙猴子只有一个,他是从石头缝里冲天而出的。而其他的任何一个人,无不是互相依存,互相成就。父母是我们的因,爱是我们的缘,在各种各样的因缘当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我”,“我”是相对于人和人的参照系来说的。做得好,我们大家都能进步、提升,做得不好,彼此就成了对方的小人。
防范小人,并非那有障碍,有妨害的人就真的是小人。
这个于你进退维谷而无法错身的所谓小人,在他自己的父母亲爱面前,就是最好、最值得信赖、最能够托付的人,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成了你命中的小人了呢?
全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太爱自己,都是以自己为中心而与世间接触,在不能取得共识,甚至有利益冲突时,乌眼鸡替代了相见欢。
给别人贴标签,要慎之又慎,不要党同伐异,要检点德行。
看看自己是否也是别人的小人?
爱情是两个人的耳鬓厮磨。
三个人是没有办法谈恋爱的。即便那是他的亲人。
但是,能够和他的亲人也相处成亲人,那么,这份爱情就不再会有人插足。
也许有的人天生就做得好,那么我要祝贺你了。如果你自忖还有距离,那么,加入我吧,我们一起来改正。
干戈玉帛(1)
我们又吵架了。
怒火中烧的时候,完全不顾惜一点平时的恩,那原本满溢的爱突然不见了踪影。因为熟悉,彼此知己,就拿最能击中对方要害的事情来揭露,疼痛和愤懑逐步升级,直到局面不可收拾。
红了脸的干仗后,照例是漫长的冷战。
不说话,不交涉,不对眼神,各自吃饭。
夜幕摇落后,我们背对着背,僵硬着身姿,故意消失了呼吸,屏息于凝滞的空气里。
好吧,不就是潜水吗,那么比一比肺活量吧。
想起《红楼梦》里贾母劝慰宝玉和黛玉的话:不是冤家不聚头。突然地,悲从中来。
于是暗自伤神,于是不忍,于是哄劝,于是和好。
在爱和恨的较量里,感情仿佛就是斗争的弥合剂。在硝烟弥漫时,感情出来做老好人。我们拉拉手,又重归和睦。但硝烟的话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它成为暗疮,潜伏在那里。酝酿着周期性的爆发。
为什么会吵架?
因为君心不似我心。因为不顺。因为你是我爱的人,我唯一可以娇纵的怀抱……
所有的理由,竟然还都是因为我执。
殊不知,他也是血肉之躯,并非铜墙铁壁;他也有不顺,却不见得敢拿你当出气筒;他的心自与你不同,毕竟是有分别的人。
而你却泣告说,他人是地狱。甚或感叹说,这就是怨憎会。
不,不。且住悲声。
干戈兴,是因为自己的心先建了三仞之城来防范,以己心来推度人心,以为他人狡诈欺瞒。若无防范的藩篱,怎会有背心离德的对立?
你若内心有对立,对立一定成立。你若不放下对自我的执着,那么每一个他人都会成为你的地狱。
妄心造就假象。恩仇由此产生。
佛教里讲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是通行于世间,帮助我们协调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当然,也通行于爱侣之间。
是否对你爱的人布施了欢喜?是否用善巧适度的话与他沟通?是否于身、口、意三个方面都做了利益爱人的努力?是否与对方的苦乐有认同,并帮助他离苦得乐?
反问一下,张口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