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前清秘史(下部)--在历史的拐角处-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尔衮死后,对他的清算表面上是由顺治皇帝发动的。其实,当时福临刚满十三周岁,显然可以将孝庄皇太后看成是幕后主使人。清算的凶狠程度,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憎恶与报复。在到那时为止的大清朝历史上,针对自己人,似乎还没有如此凶残过。何况还是像多尔衮这样,对大清朝立过盖世功勋的人。对死人的过度摧残与侮辱,大体表现了这对皇家母子令人不齿的卑怯和变态。仔细翻检当日的史料,很难找到福临与孝庄皇太后如此痛恨多尔衮的充足理由。因此,除皇家的个人感受之外,其中,大约有这位皇太后很深切的政治考虑在。这种考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成是,多尔衮在为自己生前的某些不恰当做法付出代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济尔哈朗和豪格的不公正待遇。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同胞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从小由努尔哈赤抚养长大,他是多尔衮的堂哥,比多尔衮大十三岁左右。从史书记载上看,他很早就跟随努尔哈赤冲杀在战场上,立下过许多显赫的战功。因此,深受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汗王的赏识,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也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按照名次,他在四大亲王中还排列在多尔衮前面。
  尽管拥有崇高的军功、威望和地位,但可能受父亲舒尔哈齐与哥哥阿敏命运的影响,济尔哈朗为人很是低调,远不像阿敏那样锋芒毕露。因此,福临继位以后,他主动要求将自己排在多尔衮前面的名次放到多尔衮之下,并要求诸王大臣商讨国事时,只报告多尔衮即可,不必报告自己。迁都北京后,他还率领诸王大臣主动要求在礼仪上,大幅度提高多尔衮的待遇。他做得应该算是足够了。然而,多尔衮为了满足多铎的要求,还是不肯放过他。当时,多尔衮的王府壮丽不亚于皇宫,却以济尔哈朗的王府超标为由,罢黜了他的辅政王,换上了多铎。这种仗势欺人、公然行私的行径实在太过乖张,不可能不引起济尔哈朗的痛恨,也不可能不引发人们的不平。 
                  
孝庄:魅力与心机(8)
  多尔衮对于豪格的处置,近乎丧心病狂,充满了不祥的气息。因此,尽管我们找不到多尔衮谋夺皇位的确凿证据,但这些排斥异己的举动,的确让人具有足够的理由感到不安。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可能特别希望多尔衮能够登上皇位。按照努尔哈赤生前制定的汗王推举制度,他们的愿望并非毫无道理。可惜,斗转星移,时势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他们的骄横和两白旗的威势,除了有效加深人们的恐惧与愤怒之外,令人对多尔衮的生前身后很难产生什么更加乐观的想像。
  这一切,都是在小皇帝和孝庄皇太后眼皮底下发生的,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是皇太后纵容和支持了多尔衮兄弟。事实上,为了福临的皇位,孝庄皇太后确实在很长一个时间段里,无条件地支持着多尔衮,直到他成为“皇父摄政王”为止。因此,对于多尔衮所做的一切,皇太后不可能不面临人们疑虑的目光,从而陷入尴尬。她只有有效地将自己打扮成多尔衮跋扈和野心的受害者,方才可能摆脱这种尴尬。
  顺治五年,代善老病而死。顺治六年,辅政豫亲王多铎死于天花。顺治七年,多尔衮病死。努尔哈赤时期的八大和硕贝勒只剩下了济尔哈朗与阿济格,皇太极的四大亲王则只剩下了一个济尔哈朗。
  面对阿济格的桀骜不驯,面对两白旗将士失去最高统帅的惶恐,面对多尔衮留下的诸多不平与动荡不安,只有济尔哈朗具有足够的威望与能力摆平这一切,只有济尔哈朗能够让孝庄皇太后母子摆脱尴尬的局面。这应该是孝庄皇太后迅速起用济尔哈朗,杀死地位崇高却不得人心的阿济格,并将一切恶行统统堆到多尔衮头上、严酷对待死后多尔衮的唯一原因。在这个意义上说,时年同样三十九岁的孝庄皇太后,其心计与无情,远在多尔衮之上。在她的老辣、深沉、阴狠面前,多尔衮简直就像是个混沌初开的毛头小伙子。
  十年后,孝庄皇太后的儿子顺治皇帝死时,他的遗诏是在孝庄皇太后的一手主持下定稿并布告天下的。在这篇遗诏中,用皇帝的口吻,列举了福临自己生前的十四项罪过,基本可以看成是一份皇帝的罪己诏。
  这位皇太后真够可以的。当年,为了儿子和自己的地位,她不惜降尊纡贵、自贬身价以取媚于多尔衮。多尔衮死后,为了儿子的皇位和摆脱自己的尴尬,她以中国历史上只有针对不共戴天的仇人才会采用的手段,清算了对她们母子恩德大于天的多尔衮。后来,在和福临闹得形同冰炭、几乎反目为仇的情势下,又在他死后,用儿子的口吻清算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当一种政治文化让一位情人和母亲只能用这种方式行事的话,也真是够令人不寒而栗的。只有乖戾而没有人性的皇家传统,才会造就出如此乖戾而没有人性的政治动物,让人夫复何言?
  平心而论,这样的遭际,对于孝庄皇太后来说,也应是足够惨痛。儿子死的这一年,她年近五十。按照当时的标准,已经是一位老妇人。这种心路历程,可能促使她特别细心地呵护教养孙子玄烨,并终于培养出了一位足够出色的康熙皇帝。假如不是这样的话,孝庄皇太后在历史上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形象,恐怕就很难说了。
  顺治皇帝福临临死时,可能确实想要报复自己的这位母后。因此,才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一再坚持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某一个堂兄弟。这样,孝庄皇太后的地位,将会在新皇帝继位后立即被边缘化,为新皇帝的母亲所取而代之。这是孝庄皇太后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此时,她很清楚,自己对儿子已经完全失去了影响力。甚至,就像顺治皇帝临死都不愿意看见出身于博尔济吉特氏的后妃一样,福临可能也同样不愿意见到自己的母亲。因此,皇太后命令皇帝生前最信任的满汉大臣们,轮番前去劝告皇帝改变心意,终无效果。于是,孝庄皇太后请出了深受皇帝敬重的洋神父——汤若望。
  汤若望是一位来自德国的传教士,可能是明清之际,西方科学技术传入我国时发挥过最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曾经以天文历算方面的精湛技艺,令帝国的同行们相形见绌,从而,不但获准在帝国首都内城宣武门旁建起一座耸立至今的教堂,还荣任帝国钦天监监正。这个职位与今天国家天文台台长兼国家气象局局长不同的地方在于,他需要根据天文、气象的变化,解释上天的意志,供皇帝在进行重大国是决策时参考。因此,他对皇帝的影响不可小觑。 
                  
孝庄:魅力与心机(9)
  汤若望曾经对大明帝国做出过特殊贡献——他奉大明皇帝之命,为帝国政府撰写过一本制造、维护、使用红夷大炮的小册子,因此,袁崇焕炮轰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辉煌业绩中,应该有他的一份功劳。
  多尔衮进京后,不但没有人追究他当年犯下的罪行,他可能还和范文程成了好朋友,并深受多尔衮欣赏。多尔衮所颁布的第一份大清历法,就是这位洋神父主持修订的。他在西医西药方面的知识,可能是他和孝庄皇太后与福临结下善缘的重要原因。据说,福临称呼这位洋和尚为“玛法”,在满语中,是“爷爷”的意思。晚上将他召入宫中,二人时常作彻夜谈。有一年福临过生日时,甚至将生日宴会摆在了汤若望的教堂里。
  如今,在皇帝势将不起之际,汤若望前来问候。据说,他有效地打消了皇帝立堂兄弟为继承人的想法。按照这种说法,玄烨即后来的康熙皇帝被选择出来,汤若望也是功不可没的。因为,当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询问哪一个儿子可以成为未来的皇帝时,汤若望回答说,应该选择已经出过痘、不再害怕天花的孩子。
  这个孩子恰恰就是玄烨——康熙皇帝。
  就此,玄烨成为大清朝第一位由老皇帝临死前指定、而不是由诸王贝勒大臣推举产生的新皇帝。表明,这个来自塞外的新王朝已经和中原帝王政治文化传统大体合流,其八和硕贝勒共柄国政的贵族共和制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尾声。
  从此,中国历史快速驶入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康熙皇帝时代。康熙继位之初,曾经有一个汉族秀才上书太皇太后,建议她垂帘听政,被太皇太后断然拒绝。在未来的岁月里,孝庄太皇太后以她对康熙皇帝的成功教养,赢得了皇帝、并通过皇帝赢得了历史与后代的尊敬。
  据说,晚年的孝庄皇太后自奉甚简。与明朝比较起来,皇宫中的开支与使用的太监、宫女仅仅是明朝的一个零头,平均起来大约还不到其百分之一。而就是在这种节俭的开支中,孝庄太皇太后还曾经多次将皇宫中积攒起来的银两,赈济给遭受自然灾害的灾区人民。她对康熙皇帝的教诲中,确实有一些以人民福祉为念的地方,这应该是她受到爱戴的原因。
  据说,这位老太太在夏天避暑时,曾经去过多尔衮猝死的喀喇城,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附近。饱经沧桑、已是暮年的老人,来到故人之故地,不知会有那揪心的疼痛否?
  公元1688年,即大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子时——午夜时分,孝庄太皇太后病逝于北京紫禁城慈宁宫。去世前,她再一次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谜团,她叮嘱孙子康熙皇帝,不愿惊动自己奉安已久的丈夫皇太极,且眷恋儿子和孙子,因此,要求将自己葬在福临的陵墓附近。最后,终于安葬在位于今日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的围墙外,与今天沈阳北陵的皇太极昭陵相对,号为昭西陵,从而,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
  七十五岁的孝庄太皇太后,一生多姿多彩,却也无法不令人感慨万千:这老太太,可真不容易! 
                  
玄烨亲政(1)
  不到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福临死了,死于天花。
  天花又叫痘疮,是一种过滤性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不死者可以终身免疫,却会在面部或身上留下疤痕,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麻子”。塞外的白山黑水、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上,寒冷清爽,可能不适合病毒传播,很少有这种传染病。因此,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于这种传染病便整体上缺少抵抗力。大清入关后,凶猛的八旗战士常常会因为这种病毒的侵袭而死掉。豫亲王多铎死于天花,如今的皇帝又死于天花。对于满清亲贵来说,天花无疑是一种真正的梦魇。
  当时的人们为了抵抗这种病毒,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比如,顺治皇帝染上天花后,曾经下令北京市民不许炒豆,不许燃灯,不许泼水。据说,这是汉族民间避免染上天花或染上天花之后进行治疗的行之有效的习俗。在北京城里,一旦发现有人染上了这种病,会立即被强行驱逐出城二十里外,患者家属也必须报告兵马司,然后,在一百米之外拉起绳子,围出警戒隔离线,不许进出。
  这种应是足够恐怖的情形,偏偏成全了玄烨,使他顺利继承皇位,成为我们所熟知的康熙皇帝。原因很简单,顺治皇帝的这位三皇子,时年还差两个月才满七岁,却在两年前已经出过痘了,且属于那种没有失去生命的幸运者。如今,他脸上那些浅浅的麻点,毋庸置疑地成了继承皇位的最重要资格与理由。后来发生的事实表明,这样的资格和理由,实在是当时中国人与后来中国历史所能获得的最大幸运了。
  康熙皇帝本人真是足够幸运。经过他十四叔祖多尔衮和他父亲福临十八年的努力,到他继承下这一片广大国土时,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中国大体上统一在大清朝的治理之下,持续多年的噩梦成为过去。除了为数不多的明朝遗民在深深的隐痛中回忆着前朝衣冠风景外,更多的人已经对现实心平气和,他们在和平宁静中恢复着创伤,祈盼着好一些的未来。
  七岁,他应该还不足以理解自己所面对的一切。史书记载说,从五、六岁开始,他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如今已经是太皇太后就派遣自己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专门负责教导他学习满语。后来,又增加了几位老师和师傅,分别教他学习满、汉典籍和骑射武功等等。据说,这小皇帝读书特别用功,所读过的东西必定要到字字成诵的程度方肯罢休,“从来不肯自欺”,以至于他的保姆害怕他过于辛苦,时常要把书藏起来。
  十一岁时,他的亲生母亲去世。孝庄太皇太后打破宫中的规矩,把他接到自己居住的慈宁宫,亲自抚养教导。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年以后的孝庄太皇太后“独嗜图史”,大约就是特别喜欢带插图的历史类图书吧。这种情形可能对玄烨影响不小。据说,孝庄曾经对孙子说:“哪有像你这样的人,贵为天子,却像书生赶考一样苦读?”有一次,在朝堂之上,孝庄太皇太后当着群臣询问玄烨:身为天下之主,有何想法?玄烨回答:“臣没有其他欲望,惟愿天下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大家共享太平之福而已。”可以想见,那老太太心中的欣慰。
  随着年龄的增长,幸运的小皇帝想必应该渐渐知道,想要大家共享太平之福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做到的事情。
  事实上,到顺治皇帝去世时,天下的治理还远远没有达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程度。多尔衮入关后,确曾实施过一些善政,用当时人们的说法形容,就是解天下于倒悬,令多年备受荼毒的人民“立有乐生之心”,就是说,灾难深重的人民有了活下去的愿望。但是,从多尔衮摄政到福临亲政的十八年间,也实行过一些真正的暴行恶政,成为人们新的痛苦根源。其中,最为历史所诟病的就是圈地、投充、逃人等恶政恶法,还有初露端倪的大规模文字狱与政治迫害。
  圈地从多尔衮入关之后的当年十二月份就开始了,目的是将京畿地区即北京周边包括今日天津、河北部分地区的无主荒地清理出来,安置入关后的八旗将士。当时,这一带地方有大片土地为明朝皇室、藩王、勋贵、太监们所兼并,经过战乱,许多变成了荒地。以此安置八旗将士似乎也无可厚非。 
                  
玄烨亲政(2)
  然而,圈地令下达后,在执行过程中却演变得一塌糊涂,成了事实上无代价掠夺当地人民土地的、名副其实的恶政。圈地所到之处,原来的主人立即被驱逐出去,房产田地被无偿占有,甚至妻子儿女都有被强行留下为奴为仆为妾的。当时,中央政府下令,为了保证满、汉民众不至于发生纠纷,要将他们的居住地分开来,因此,要求地方政府务必根据土地质量,给那些土地被圈给满人的汉人以补偿。但实际上,这些政策口惠而实不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由此,造成京畿地区大批人口流离失所。一时间,各种史籍中,充满了当地人民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土地撂荒、吃糠咽菜的记载。
  与此相关联的,则是产生了一个怪怪的社会现象:投充。
  所谓投充,指的是自由民自愿投到满人门下充当奴仆。这种现象在当时的京畿地区曾经大量出现。中央政府听之任之,多尔衮甚至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可以“为贫民衣食开一条生路”。实际上,愿意给人做奴做仆的天生贱骨头应该不是很多,这种反常现象一定是因为迫不得已才会发生,和汉族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有关,和八旗军兵的威势胁迫有关,可能也和逃避徭役赋税有关。因为投充为奴之后,这种徭役赋税就可以豁免,至于其定额是否转嫁到别人头上,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因此,在这一地区,形成了事实上的汉人不得不给满人种地、做奴做仆和当差纳税的局面。
  除上述者外,另外一项名声很坏的恶法就是逃人法。早在努尔哈赤的后金时期,女真人就曾经以暴力将大量汉族自由民转变为自己的奴隶。因此,这些奴隶的逃亡,也就成为困扰后金政权与大清朝的一个大麻烦。当年皇太极出兵朝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朝鲜把大批逃亡汉人交还给明朝,不肯将他们遣返后金。如今,这种逃人现象愈演愈烈。顺治初年,甚至几个月间就有数万人逃走。为此,清朝中央政府制定了极为严酷的逃人法。并在兵部里设置一位副部长,组成庞大机构专门缉捕逃人。
  该法令的主旨在于保护满族人的财产不受损失,因此,就将惩罚重点放到那些收留或藏匿这些逃人的人家身上。这些人不但自己会失去性命,就连左邻右舍的十户人家也都要被牵连同坐。
  大清朝册封的四大汉族异姓王之一耿仲明,曾经收留了一批汉族逃人,结果被发现,最后,这位为大清朝立下过汗马功劳的王爷不得不自杀谢罪。广西巡抚,相当于今天省长的郭肇基被查出藏匿了五十三名逃人,结果,这位省长被处死,家产全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