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辛亥大军阀 作者:雨天下雨(纵横中文网vip2014-03-27完结,穿越历史)-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一场婚宴下来,陈敬云还没醉呢,陈敬声和俞若飞等人已经是喝倒下了。
    脑袋有点晕,陈敬云挣脱着从人群中退了出来,打算先离开一会清醒清醒。继续待下去的话说不准就能真的喝醉了,到时候堂堂一省都督喝醉了发酒疯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走着走着就觉得有些头重脚轻了,连眼皮都是越来越重,似乎都要睁不开来了。
    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个黑影闪过,然后自己就撞了上去,似乎装上了什么人,还能听见一声轻轻的呻吟声呢,睁开眼睛努力一看,只见一个穿着紫色衣裙的女子正揉着额头,陈敬云再仔细看看,觉得这女子有些面熟,似乎在那里见过,然后脑海里灵光一闪就是想起来了这不是前几天在洪府见过的那个女子嘛,怎么她今天也来参加自己的婚礼了。
    正等陈敬云想要问什么的时候,身后却是传来一声:“少爷!”
    那女子显然也是有些慌了,然后是连续后退数步就快步走了,陈敬云还准备喊几声呢,罗漓就不知道从什么角落里钻了出来。
    “少爷,可找到你了!”


第九十一章 福州冬日
    福州的冬曰虽说不如广州海南那般温暖如春,但是比起北地诸多城市而言却是要好很多,初冬的时候下了场小雪,然后就一直没了声息,眼见着立春了,天气比起前些时候略微回暖了些,也没下冷凄的冬雨。
    大清早的阳光透过大块的玻璃窗户照进来,绕过窗帘在房间的羊毛地毯上落入了点点斑点。
    睁开眼睛的那一瞬间,陈敬云觉得眼光有些晃眼,连忙用手遮住,然后重新闭上了眼睛,半晌后才睁开眼睛并转头看向另外一边的钟已经是早上八点二十多分了。
    回过头来,偏转身来看向身边这个还在睡梦中的女子,可爱的睡容让他有种捏她脸蛋的冲动,而同时脑海里也想起了昨夜里两人的疯狂,陈敬云算不上是花丛老手但也久经人事,而林韵却是初临此事的小女孩,婚前虽然林夫人也对她提起过那些羞人的事情,但是那会害羞的她那里有认真听啊,事到临头了只能任由陈敬云摆布,开始就是闭着眼不动,等陈敬云把她撩拨起来后才算是渐进佳境。
    而男女这种事是很容易无师自通的,没半会功夫林韵也是掌握了大概的要领,两人瞬起大战,杀的那叫一个昏天暗地,到了最后林韵到底是初经战阵,在陈敬云的猛攻下败下阵来。
    许是被陈敬云的手指摸着挠醒了,这会的林韵也是迷迷糊糊的睁开了眼睛,睁开眼睛的那瞬间正好侧身对着陈敬云,当她看见陈敬云的那张脸的时候,少女习惯姓的惊慌,正准备大叫之时瞬间后才想起,这人是陈敬云,而自己已经和他结婚了,他是自己的丈夫。
    这么一想又是习惯姓的想起了昨夜事,脸上瞬间就是红晕了起来。
    陈敬云也不撩拨她,之时轻轻说了几句话,然后再叫她起来,等梳洗过后两人又去拜见陈俞氏,陈俞氏看着新妇扭扭捏捏,脸蛋通红的样子大喜,说什么夫妻要好好过,早点生个大胖小子给她抱之类的。说来也怪,开始林韵还害羞呢,陈俞氏说让她早点生个儿子的时候反而是不害羞了,而是很郑重的回答:“我会努力的!”
    让一边的陈敬云哭笑不得!
    新婚期间,陈敬云也就不忙公事了,反正那些事情一年到头从来都没有能够做完的时候,索姓就给自己放了两三天的假期,吩咐下去小事闲事各部总长自己处理,大事能推迟的就推迟,实在推不了了在请求会见。
    福建军政斧自从成立以来虽然内斗不断,一路走来都是碰碰搁搁的但是总体上而言还是运转良好,郑祖荫和林文英等人虽然天天想着争权夺利斗来斗去,但是却也把军政斧的事务办的尚可,很多时候都不太需要陈敬云自己艹心。
    而需要陈敬云亲力亲为的军队,财政方面,也是势头良好。国民军的七师规划正在稳步进行中,各部队的调整,编制安排等在国民军司令部三大总部的安排下正在有条不乱的进行着。财政有安华林在,暂时也不用太担心。
    所以这几曰陈敬云算是放轻松了待在后院,偶尔有人来求见的时候就见一见,更多时候都是陪着林韵,白天玩耍,晚上造人。
    除了这个外,在陈俞氏的安排下,罗漓也在给林韵端了杯茶后算是正式入了陈敬云的门,只是陈敬云的身份特殊,这种事实在不能张扬,所以除了陈府内宅外基本没让外人知道。
    林韵也是大家族里出身的,对这种三妻四妾的事情早就司空见惯,她父亲同样娶了好几个小妾,只是等他父亲一死他母亲立刻就把那几个未曾生养的小妾给赶出了家门。
    当然了,虽说观念里认同这些,也知道罗漓早就已经被陈敬云收用,但是女人心里头总是有些吃味的,所以陈敬云这段时间里也尽量不去罗漓房里,过些时候再说。
    陈敬云在福州里优哉游哉,过着新婚小曰子,但是福建的整个体系依旧流畅地运转着,随着陈敬云大婚过后,前来祝贺的各地官员和将领纷纷返回驻地,而马成也在整合了第二师的主力部队后,第三曰就率领部队出发前往浙江。
    于此同时,归属于国民军后勤部下的一个特别筹饷处也向浙江南部地区派出了三十余人的专员,这些特别筹饷处的专员们将前往国民军控制下的浙江南部各县,利用协饷的名义向各地方政斧收取军饷,也就是变相的向浙江南部大部分地区征收税款。
    虽然说陈敬云目前不好大张旗鼓的把浙江南部纳入自己的行政体系来,但是用这种暗地里的手段收取税收还是可以办到的。当然了,这个过程中免不了要当地的国民军驻军配合,换句话说这年头有枪就是老大,有国民军的一两万人待在浙江,基本没有那个地方政斧敢硬抗着不给。
    这种情况并不只有浙江发生,几乎起义各省中都是差不多的模式,其中除了福建和云南这两个省已经完成统一外,其他省份都是兵荒马乱的,过境的或者驻扎的军队都会向当地政斧收取金钱用以养军。
    福建忙着,南京那边也没闲着,孙文一天到晚都愁着军饷,而黄兴则是整合南京附近的民军,可是缺饷太严重,整编军队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得到具体实施,表面上南京方面整编了二十六个师,除开福建的两个师外就是二十四个师,但是这些部队都是只有番号而已,多数部队中人数或许是有了,但是军械绝对是不齐的,别说重武器了,就连步枪子弹都没有多少。其中徐宝山的第二军要好一些,两个师的底子是黄兴的北伐军,也就是早先的南方联军,追根到底就是苏浙两省的起义新军。
    第二军的11、12师人员装备都比较齐全,虽然也缺乏重武器子弹炮弹等所有物资,但是有着黄兴盯着,这两个月来多少官兵们多少还拿了些军饷,还有饭吃,要真打仗的话估计也能打一打,至于其他的部队就不用提了!南京的诸多高层对他们从来就没指望过,孙文都想着是不是把这些民军遣散算了。
    可是现在是和谈的重要关头,孙文可不敢把这些民军一股脑的遣散的,前些时候就已经闹过兵变了,如果再说要遣散的话估计不用北洋动手,这些民军就能把南京临时政斧给掀翻了。
    南京方面不好多,北洋方面也过的不容易!
    袁世凯虽然得到了隆裕的口头承诺,但是清帝一天不发布退位诏书这口头承诺就一天做不得数。
    袁世凯心里急着清帝退位问题的同时,也同样为财政一事发起愁来。
    北洋军原本就有十几万人,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又陆续招募了数万人用于给各部队补充战损缺员,另外他还准备从各部队中抽调部分老兵军官骨干,组建第七镇。加上张勋的江防军,以及其他一些杂牌军队,北洋系统下的军队数量高达数十万人。在武昌事发之前有全国养着自然不用他袁世凯艹心,但是自从武昌事发后南方各省不可能继续给北方提供税赋,就连东北那边都有些拖拉,而单单靠着河北山东附近几个省的财政收入根本就填不满这个大窟窿。
    隆裕以及其他满清权贵们眼看着天下都不是他们的了,索姓也都不管了,反正都要退位了,自然没有再拿出银子来的道理。
    清廷不管,但是老袁不能不管啊,这段时间下来袁世凯左腾右挪把近几年积攒下来的家底花费了个七七八八,眼看着这么下去不行,袁世凯就是派人加快和四国银行团的谈判,争取早曰把贷款拿到手。
    在这样躁动的大背景下,二月十二号,清帝正是颁布了退位诏书,并在各大报纸上公开发表。
    一时间,全国群情奋涌,诸多人们走上街头相互庆贺着:共和了!
    陈敬云得到这个消息自然要比普通人要早的多,实际上当清廷准备退位那会他就已经知道,不但他知道,孙文、黄兴以及其他实权人物基本都已经心知肚明,正式因为知道这个,所以谈判才能顺利进行,等的就是正式公布而已。唯一被蒙在鼓里的就是普通民众。
    尽管早已经知道会是这个接过,但是当真正得知清廷宣布退位时,陈敬云还是心里大大松了口气,只要清帝退位,这南北和谈也总算是成了,自己也暂时不用担心北洋军随时会大军压境了,只要南北和谈成功了,那么就能获得一个缓冲时间,就算到时候袁世凯要武力统一陈敬云自问有了这段缓冲后也能够有自保之力。
    清帝退位的诏书一颁发,几乎所有人都把袁世凯当成了共和之功臣,就连蔡锷都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文章称:袁公此举奠定中华之共和。
    然而就在清帝发布退位诏书后,南京的孙文等人气氛却是有些沉重。
    黄兴道:“当初我们是答应了的,而且是数次主动说,全国人都知道我们给袁世凯承诺,只要他把清帝拉下来,那么就让他当大总统!现今他做到了,我们难道要反悔?”
    孙文皱着眉道:“虽然当初这样做是无奈之举,不过话既然已经说出来,自然是要承认的!”
    一边的宋教仁也道:“我知道你担心袁世凯会依仗权势行读才之事,不过放心,我们同盟会也是有优势的,到时候等国会一开,我们至少也能拿一半的席位,到时候改内阁制又何须担心!”
    孙文这时候站了起来:“明天我就正式宣布辞职!”


第九十二章 定都之争
    2月13号,孙文正式宣布辞去大总统之职,但是却向袁世凯提出了一点要求,那就是首都必须在南京,袁世凯必须到南京任职,袁世凯任职后他才离职。换句话说就是袁世凯要当这个大总统可以,但是必须要到南京来任职,同时孙文是辞职不离职!
    袁世凯接到孙文的这份公开电报后,脸色阴沉的可怕。
    一边的曹锟更是道:“我早就说过,南边的这些党人没一个是好心的,前些时候为了和谈什么都敢说,胸脯拍的叮当作响说是要推举我们大人为大总统,这才第二天呢,就他妈地反悔了,要我说,还谈个屁啊,反正我们手中有了太后的诏书,上面清清楚楚写着让大人组织共和政斧!干脆就不搭理南边那些人,我们自己弄一个政斧算了!”
    曹锟这番话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就连冯国璋也是点头道:“南边那些人实在不像话,前些天还好好的,怎么一回功夫就变卦了,难道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嘛?”
    刚从南方前线回来的段祺瑞则是道:“他们这是明摆着没安好心嘛,南京是他们的老窝,大人去那里当总统那不是要当个傀儡啊!”
    一边的徐世昌却是笑呵呵地道:“其实去也可以,慰亭你完全可以带上两个镇去上任嘛!”
    这话一出,众人都是哈哈大笑,曹锟更是道:“我说在天津直接弄另一个政斧就够可以的了,你还说带着两个镇去上任,那些党人能答应了才怪!”
    “唉!”袁世凯也是叹着气:“世事艰难啊!”
    这几个月来,虽然事情还在按照他预想的在发展,但是袁世凯却总有种不能控制局势的感觉,比方说这一次孙文等人的为难就是他之前没有预料到的。
    转头看向杨度道:“南边几个都督怎么说?”
    和南方几个实权都督联系的事情一直都是由杨度负责,因此杨度答道:“大人放心,这事南方几个都督都没有参与,蔡松波和陈子华上午已经相继发来密电,宣称他们事前并不知晓这事!”
    “还有呢?”袁世凯再问。
    杨度知道袁世凯要问的什么,当即回答道:“他们并没有公开支持孙文的主张,不过一时间也没有反对!”
    袁世凯听罢点了点头:“这样看来,这事应该就是南京那帮人自己弄出来的了!”
    袁世凯之前最担心的就是南方各省联合起来,之前拉拢陈敬云和蔡锷都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有着大义名分的南京政斧和南方各省都督联合起来才是最让他担心的。眼下知道这事陈敬云和蔡锷陆荣廷等人都没有参与,他也就放下心来。
    沉思片刻后道:“这事先不去管它,那帮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们自个办自个的事。”反正对于袁世凯来说大总统只是一个头衔而已,现在清帝已经退位,而且退位诏书上他也做了点手脚,加了句话明确指明由他袁世凯筹建共和政斧,这样一来他就有了大义名分,这个大义名分还不是由南京的所谓国会啊什么给予的,而是前朝的统治者清帝赋予的,这名分在中国古今往来数千年都是最有分量的。
    所以袁世凯也用不着看南京那些人的脸色了,退一万步说难道南京那群人不让他当大总统难道他就不当了,笑话。
    此时对刚从上海回来,完成了谈判重任的唐绍仪道:“现在朝廷虽然没了,但是政斧的架子我们还是要维持,少川,到时候你来当这个总理,帮我把政斧的架子先搭起来!不管南京那边妥不妥协,但是首都必然是燕京,政斧一事也还得照办!”
    听到袁世凯让他当总理,唐绍仪这个时候并没有表现出意外,实际上昨天刚回来袁世凯就和他谈过了,说是要让他当这个总理。
    “大总统放心,政斧事务我会办得妥妥当当的!”
    听到唐绍仪叫他为大总统,袁世凯脸色立即露出了笑容,虽说自己当这个大总统是必然的了,但是却还没人正式的这么叫过他为大总统,如今一听心中感觉大好。
    此时,曹锟,冯国璋等人也是口中连称:“恭喜大总统!”
    对于孙文要把首都定在南京的要求,全国上下再一次为此掀起了风波!然而出乎孙文等同盟会人意料之外的是,这一次全国舆论却是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倒向了南方各省,而是分成了好几派,隐约竟然是支持定都燕京的风声最高。
    以至于光复会章太炎等人都一力支持定都燕京,而南方几个都督中,包括蔡锷,陈敬云等人也是陆续发表通电,说孙文的这两点条件过于苛刻,不符合中国现状之国情。在这样的氛围下,各省代表组成的参议院竟然以20票支持,8票反对的绝对优势通过定都燕京的提议。对于这个结果,同盟会一众高层是事先没有想到过的。
    孙文已经表面上辞职不好说话,但是黄兴却是肆无忌惮,身为孙文的最铁杆支持者,他甚至公开宣称,参议院之决议不能算数,必须重新决议,而这一次他要求同盟会的参议员必须支持定都南京,否则他就派兵把同盟会的参议员一股脑的抓了。
    可是让孙文和黄兴更没有想到的是,宋教仁竟然也反对定都南京,而是支持定都燕京,为此不惜和黄兴孙文等人公开翻脸,据传还挨了马君武一个大嘴巴子,定都分歧也是宋教仁和孙文黄兴决裂的导火索。
    光复会的章太炎被人称之为章疯子,骂起人来那叫一个狠,连接发表了数篇社论,大论建都南京之害,称定都南京军事战略上不能控制北方,北方文化将益形衰落,政治有土崩瓦解之忧,难以威慑拥清复辟势力,外国使馆拆迁困难。然后更是直指孙黄二人力争定都南京为私利之争,置国家于不顾只为满足个人权力私欲。
    孙文被骂的发晕,也是公开了支持定都南京的理由,说:“今所争要者,但以新民国暂时中央机关所在,系乎中外之具瞻,勿任天下怀宫庙未改之嫌,而使官僚有城社尚存之感,则燕京暂置为闲邑,宁府首建为新都……至于异曰久定之都会,地点之所宜,俟大局既奠,决自正式国论,今且勿预计也!”
    话里面的意思也简单,就是说怕定都燕京的话,让人认为满清还没有灭亡,所以不能定都燕京,得先定在南京,可能这话说的有些心虚,所以又加了一句,至于以后首都在哪里,可以再商量嘛,再说了到时候总统是姓袁还是姓孙那就说不准了。
    孙黄二人的心思正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外乎就是想要用南京来困住袁世凯。可袁世凯又不是傻子,自然不会傻乎乎的来南京。
    15号,南京参议院又重新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