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幻的天空-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食首当其冲。

    中国人见面,最常说的一句就是,‘今天你吃了没有?’,可见饮食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食’也就是‘吃’,对中国人来说,除了‘填饱肚子’这一最为基本的功能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历史,甚至是一种潮流、艺术。

    中国饮食源来已久、博大精深,先不论创作手法,单说品种就已达成千上万种之多。当今世界的另一饮食大家法国曾经这么评论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是一门艺术,是世界饮食文化这个皇冠上最闪亮夺目地一颗明珠。同样是吃,为什么中国人能吃出一门艺术来?也许,这和中国人的胆量是分不开的。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没有中国人不想吃、不能吃、不敢吃的。

    这个说法虽有点搞笑,但也基本属实,算是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大清满汉全席,就是明证。

    品种多、配料全、烹饪技艺巧妙高超,三者合一,从而一举奠定了中国饮食在世界上的地位。按理说,作为中国饮食的直接创造者,厨师,这应该是一份光荣地职业,但事实上,在国人的心里它还处于三教九流之中,远没有取得与饮食文化相匹配的身份地位。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餐馆。既然有餐馆,那么无论规模大小,少不了的就有掌勺师傅。在中国,掌勺师傅是人口最多的一种职业。

    为什么不说是厨师呢?因为,厨师是掌勺师傅,但掌勺师傅决不是厨师。确切地说,应该是厨子。甚至好多人连厨子都算不上,充其量只是炒菜者。餐馆的泛滥造就了厨子的泛滥,大部分国人又分不清厨师和厨子的区别,这应该就是造成厨师社会地位低下的最根本的原因。

    既然厨子的社会地位不高,那为什么每年会有这么多人加入到这一行当中来呢?门槛不高、上手简单,最关键的还是待遇高,相对地说。当然也有例外。

    史进就是这个例外。

    虽然自己这个从小的理想有点见不得光,也尽管它已成为自己完成人伦大礼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但这些反而更加坚定了史进从厨的决心。

    朋友面前,史进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厨子,他总说自己是个艺术工作者,是被饮食这门艺术所吸引,从而投身到这份伟大地事业中来。由此可见,他身上的艺术细胞是多么地浓郁。

    朋友们讥笑他:厨子就是厨子,还什么艺术家,又有谁见过手拿菜刀加锅铲的艺术家?

    史进:诶,我这门就是菜刀加锅铲的艺术。

    史进认为,虽然自己目前一窍不通,但是很有这门艺术的天份。无论做什么,天份才是最重要的。既然自己有了这个天份,那就不能辜负冥冥中上天对自己的期望。

    于是乎,史进通过一切办法,挤进了‘德福楼’。

    ‘德福楼’是A市最为著名地一家中餐馆,号称囊括了全国各大菜系的好手,广告上更是打出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吃不着的’这一经典名句。

    这决不是吹牛,光是国家指定的特一级大师,‘德福楼’就网罗了二十几个,个个都是各大流派的顶尖高手。但这还不足以支撑‘德福楼’在A市餐饮界盛隆卓著的地位。

    A市,素有‘东方销金窟’之称。在这个人文汇粹、名流聚集地世界名城里,任何一家酒楼餐馆要想立足,没有台柱子可不行。你可以去A市的各大名店问问,谁家没有这么一个镇场子的人物?

    在这些名角中,数‘德福楼’的雷四海最能服众,公认的大佬级人物,素有‘雷公’美名。

    雷四海三十岁正式出道,今年刚过六十大寿。整整三十年的厨龄生涯中,可以用‘传奇’二字形容。雷四海包身工出身,小时侯为地主耕过田、放过羊,受尽了阶级压迫和欺诈,过的是永远也看不到头的日子,但是共产党给了他希望,觉醒过来的雷四海参了军、抗起枪,走上了以战救国的道路。尽管他只是一个伙头兵,但一样上过战场、杀过敌。走南闯北中,雷四海厨艺的天赋逐渐显露,但那时的他还处在观摩学习、效仿前人之中。等到他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后,新中国已经成立。雷四海日后时常感叹,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耻辱地一段艰辛岁月。虽然艰苦但又是愉悦的,因为,在党的领导、指引下,前进方向一片光明,精神上的富足足以盖过生活上的困苦,更重要地是他的厨艺就是在那段时间炼就的,经历过铁血与炮火的洗礼。菜肴中的那份神韵,是其他人无论如何也模仿不了的。

    建国后,已经混到营职的雷四海退了伍,继续他的流浪生涯。四处拜访名家,学习、交流,这一闯又是十多年,但就是这十多年,他的厨艺才算是真正功德圆满、完成了质的蜕变,奠定了他日后的宗师地位。党、国的历届领导班子中,有超过半数的领导人亲偿过雷四海的厨艺,一致评论他:集百家之长又别具一格,不墨守成规又能推陈出新,不枉雷公之名。

    那时,雷四海已年过五旬。一时间,‘雷公’的美名响彻大江南北、横贯东西,甚至飘扬过海。此后的他,还招待过无数的外国访客,均获得极高好评。有家餐饮杂志这么评价雷四海:足迹行天下,一口吞四海。

    六旬过后的雷四海已经很少亲自上厨,但就凭他这一块金字招牌,‘德福楼’想不红火也难。也正由于他的存在,‘德福楼’的厨房已经成了全中国所有厨子心中顶礼膜拜地圣地。‘德福楼’的厨子,总是比其他地方的厨子来得金贵、牛气,也一直都是大声说话、横着走路。

    史进进了‘德福楼’。以‘德福楼’用人的条件,再对照史进的资历,这原本是件痴人说梦地事情,想不到竟让他梦想成真了。

    一个再亮堂地厨房,也不可能全是厨师,厨子必不可少。否则,打下手的活总不成让那些掌勺的大腕去做?一想到自己为此而付出的努力,厨房里的厨子就不由得对史进咬牙切齿,但谁也不敢有异议,因为他是雷四海关照进来的。

    六个月前,雷四海还不认识史进,六个月后,雷四海就破例放他进来。与其说,雷四海是被史进执着地精神所感动,还不如说,雷四海没有架住史进的流氓、耍无赖。

    前前后后,半年的时间里,史进总共七进七出拘留所,这个战绩足以与三国时期的某位名将相提并论。虽然他们冲锋的场所不同,但是他们胸中的那股豪气是相通的。

    雷四海第一次把史进送进拘留所时,心想:这是个无赖。

    第二次时,心想:这真的是个无赖。

    第三次时,心想:这个无赖没救了。

    第四次时,心想:这个无赖彻底没救了。

    第五次时,心想:这个无赖又来了。

    第六次时,心想:这个无赖还挺有意思的。

    到了第七次时,雷四海给他下了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无赖。同时还做出了一个决定:如果他还会来,那破一次例又有何妨?

    史进就是这么进了‘德福楼’。

    闻名不如见面,进去之后史进才知道‘德福楼’的厨房有多大。上上下下,总共一百多号人,雷四海是唯一的一个厨师长,此外,还有八个副厨师长,光是一线掌勺的大师傅就有三十多个,其他的象面点师傅、冷配师傅就又占了十多个,剩下的就都是些厨子,专门负责打下手。

    厨房里,也许是按资排辈普及地最彻底的地方。从此,史进不叫史进,叫小史。

    小史是资历最浅的一个,所有人都是他的前辈、师傅,逢人就要点头致意,轻微地斥骂还都是正常的,但为了心中向往已久的这门艺术,这一切都只有逆来顺受了。

    拖地、擦桌子、整理厨具……,这些就是史进的工作重心。若是有一刻空闲下来,史进的耳边一定会响起类似地声音,‘小史,这里脏了,你再擦一擦。’一天下来,史进的时间就完全被这些琐屑地事情所充澈。

    史进对此严重估计不足。进来时,掌勺固然是想都不敢想,却也没料到,连拿把菜刀都成了一件奢求地事情,看得见、摸不着。史进没有气馁,反而拼命地干活,只希望能挤出一丝时间,去摸一摸那久违地菜刀。但他一直没能如愿。

    这种情况持续了有三个月。史进的工作态度还是赢得了所有人的肯定,这从他受到的斥骂声逐渐减弱就能看的出来。大家都已经明白了雷四海为什么会放他进来。

    三个月的努力工作,虽然象个清洁工多于厨子,但史进认为他还是有收获的。锻炼了身体不说,更重要的是,厨房的地形、餐具的摆放位置,他已做到了如指掌、成竹在胸地地步。以至于有段时间,他只要一闭上眼睛,厨房的立体结构图就会立刻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努力从来不会白费,这一切都早已落在了有心人眼里。三个月后,雷四海为史进安排了一个庆功会,庆祝他正式加入了‘德福楼’这个团体。厨房内的一百二十八号人全部列席。

    史进这时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之前的他只是个临时工。不过,现在已经没关系了,因为,他转正了。

    庆功会上,史进又一一地认识了每一个人,印象最深地有八个,他们好象没有名字,所有的人都称呼他们为某师傅,包括雷四海。

    赵师傅、钱师傅、孙师傅、李师傅、周师傅、吴师傅、郑师傅、王师傅。德福楼的八个副厨师长。说起来也很奇怪,‘德福楼’里的师傅很多,但这八个却是独一无二的。说到赵师傅,那就只有一个。同理,其他人也一样。在A市行中,他们八人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头,‘德福八巨头’。

    史进看不出来他们有何高明之处,因为,厨艺并不挂在脸上。等这一轮过后,史进再也坚持不不住,一头栽倒在地。

    第二天,史进迟到了。

    急匆匆地赶到厨房后,史进做好了挨批的准备,但出乎意料的是,考勤师傅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把他带到了冷菜间,喊了一句‘小方,人交给你了’就转身离去。

    小方,是个厨子,专门切配冷菜,已经五十多岁了,但在这里,他就是小方。

    小方见到史进后,第一句问的就是:”你知道,对于一个厨师而言,什么最重要吗?”

    史进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

    “刀功。刀功是一个厨师的根本,再美味的菜肴没有‘形’它也上不了台面,登不了大雅之堂,这‘形’就要通过厨师的刀功来修饰、装扮。现在,你知道对厨师来说是什么最重要了没?”

    史进恭敬答:”刀功。”

    小方接着说道:”你有什么要问的,就赶紧问。”

    史进:”我就想知道,从今往后,我在这里应该做些什么。”

    小方二话没说,递给了他一摞菜刀和一块磨刀石,说道:”磨刀。要想有好的刀功,没有好刀怎么行?什么时候你磨的刀能让大家满意了,我再来找你。”

    史进苦笑,‘没想到自己想摸刀想了这么久,到头来就得到个磨刀的差事。’没办法,这刀还得磨。

    这一磨,就磨了一个月。

    一个月中,史进迷恋在与菜刀的久别重逢里,每日重复着相同地机械工作,他还乐呵呵的。苦中作乐是他的天性,既然不能逃脱,那就乐观地去面对,这也是他面对困难时的一向选择。

    一个月的磨刀时光已从指甲缝中逝去,小方找到了史进,把那块磨刀石换成了一块砧板。这时,史进还不知道他的苦难日子才算正式拉开帷幕。
第二章
    又两个月过去了。算起来,史进加入‘德福楼’已有半年。前半年,史进其实就是个勤杂工,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后半年,身份地位有了提升,摇身一变为,整天和砧板、磨刀石打交道的‘菜刀手’。这半年,用史进自己的话讲就是,‘苦并快乐着’。

    虽然很苦,但也值得,因为他快乐。

    三个月的磨练,史进的刀法有了不小地进步,与他刚进来时已不可同日而语。

    刀法是厨师的基本功,最能体现和反映一个厨师的专业程度。尽管这和烹制出来的佳肴没有直接地关系,但是每一个操刀人,谁不希望自己能有一手出神入化地刀法?

    刀法,光靠苦练还不行,还得有天赋。史进就有用刀的天赋。在小方师傅及冷配间其他众人的身行说教下,史进已经熟练掌握了最基本的三种刀法:

    一。企刀法,又叫直刀法,是指刀刃与砧板上的原料成垂直角度的运刀手法。包括切、剁、砍三种形式。

    二。平刀法,是指运刀片料时把刀平放,使刀面与砧板平行的一种刀法。分为平刀片、推刀片、拉刀片三种。

    三。斜刀法,是指运刀时刀身与砧板上的原料成一定角度的一种刀法。又分为斜刀片与反刀片两种。

    其实这些不同的操刀形式,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象企刀法中的切就又分为直切、推切、拉切、锯切、铡切、滚切等多种形式。所以,小方等人对史进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就能熟练地运用这些刀法,心下无不感到吃惊。这除了归功于他的操刀天赋外,更重要地是他苦练。

    你千万不能小看厨师的刀法,更不可简单地就把它归类于‘切菜的刀法’。一个从厨十年以上的师傅,他的刀法往往不是普通人可以想象的。

    十年磨练,大部分厨师的刀法都停留在‘手刀’的境界,也就是‘手到刀到’。你认为这很简单?其实这很难!它对操刀人指尖、手腕的灵活、发力有着极其严格地要求。你能指望一个手指笨拙地人用好刀么?同样的,一个连操刀力度都不能掌控自如地人,他切出来的东西能保证质量么?

    ‘手刀’还只是中国厨师协会对非会员进行评判的一个最低标准。

    中国厨师协会认为:一个十年厨龄以上的师傅,如果他的刀法还不能达到这个要求,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合格地厨师。或者说是,一个不被中国厨师协会认可的厨师。这种人当然是无法入会的。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一定要十年才能达到‘手刀’的境界,这要视各人的天赋所定。中国厨师协会也有会员在数年间甚至是一年内完成这个境界,但那只是个特例,传说中的事情而已。

    ‘手刀’之上还有‘心刀’,也就是‘心到刀到’。‘手刀’的境界还可以通过苦练来达到,但‘心刀’就决没有这种可能。

    ‘心刀’靠的是‘悟’。

    悟性未到,一切皆没有可能。中国厨师协会的很多会员穷上一辈子之功,也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但也有会员于朝夕悟‘道’,是一瞬息、一刹那,在不经意间心灵上的一种顿悟。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不可以以日计了。

    ‘心刀’还不是最高的境界,传说中的‘人刀合一’才是。但这毕竟只是传说,近代中,中国厨师协会早已没有人达到这种层次。

    据内部资料记载,在整个中国厨师协会的发展史上,只有一人曾经达到过这种境界。

    吴大师,清末同治年间的一名御厨,在当时的同行口中,有‘天下第一刀’、‘刀神’之称,只是他完全沉醉于刀法的钻研,厨艺反而是大幅度退步。结果,天妒英才。有一次炮制的点心没能让同治皇帝满意,被砍去了头颅。从此,那震世地刀法失传。

    在这里,我对中国厨师协会简单地介绍一下。

    这是一个由民间发起的私人性质组织,创立于清朝乾隆年间,发起人姓赵,赵四公子。根据资料上的记载,此人家传殷实,乃是京城巨富。而赵四本人对饮食又相当地情有独衷,一直想尝遍天下美食。某日他突发其想,提供这么一个场所,既能让天下的名厨聚在一起交流、切磋厨艺,又能让自己得偿所愿,何乐而不为?

    那时的组织结构远不如现在这般严谨缜密,但赵四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开了这个头。中国厨师协会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几易其主,逐步地发展壮大,至今已经成为非官方的、从业者心中的最权威地组织,赵四功不可没。现在这个组织的龙头是个广东人,他虽不懂厨艺但精通商业运作,在他的精心打理下,中国厨师协会已经彻底摆脱了亏损,实现了自给自足。每年,仅凭千余名会员交纳上来的会费就是一笔巨额数字,更何况协会本身还具有不菲地商业价值。

    神州大地,数十亿炎黄子孙中的千余人,几乎是囊括了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中餐大师,中国厨师协会的影响力可想而知。特别是在中国传统餐饮这一行当中。

    话题有些扯远了,再拉回来接着说史进。

    史进现在的刀法,在平常人中可以称做熟练,但以行业的标准来看,充其量,才刚入门。至于他的厨艺,就更不要枉谈。

    小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