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61:太空漫游 作者:[英] 阿瑟·克拉克-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供推力。而所有工质流体中最便宜,最干净,最方便的是:淡水。太平洋太空港恐怕是不会缺乏这种原料的。下一站的情况就不同了。
  所有“探索者”、“阿波罗”、“月神”飞行都没有发现水的痕迹。
  如果月球本身原有一些水的话,亿万年的陨石冲击也早已把它蒸发到空间去了。或者如一些月球学家相信的,自伽利略把第一架望远镜对准月球就看到的反面证据。
  在破晓后数小时,一些山峦会闪闪发亮,好像被白雪覆盖一样。最著名的是阿里斯塔库斯环形山的山颠。现代天文学之父,威廉·赫歇尔曾经观察到,那里在夜间放出及其明亮的光,他以为那是一个活火山。他错了。他看到是经过三百小时的寒夜后凝成的一层薄而透明的霜所反射回来的地光。施洛特谷自阿里斯塔库斯环形山蜿蜒而下,人们在谷底发现了大量的沉积冰。
  太空飞行的整个经济学方程式被这个新加入的因子完全改变了。地球重力场最外沿的斜坡上,行星征途的起点,正好在需要的地方,月球提供了一个补给站。
  “宇宙号”是钟氏船队的首舰,在地球·月球·火星航线作往返货运及客运。
  作为一艘测试船,通过与十几个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的复杂协议,装备了试验性的缪介子引擎。她在英布里船坞装配,无载荷时,刚好有足够的推力从月球启航。她将只作轨道间航行,不会再降落到任何一个世界的地面。
  劳伦斯爵士发挥其公关天赋,将她的处女航日期恰到好处地安排在“人造卫星日”一百周年纪念,2057年十月四日。
  两年后,“宇宙号”有了一艘姊妹舰。
  “银河号”是为地球·木星航线设计的,她的推力足以直接飞抵任何木卫,当然,这要牺牲相当的载荷。必要时,她可以返回月球的泊位进行检修。她是目前为止人类所建造的最快的交通工具:如果一次性喷射出全部推进剂,她可以达到每秒一千公里的速度,只花一周就可从地球飞到木星,不消一万年,还可以飞到最近的恒星。
  舰队的第三艘船,是劳伦斯爵士的骄傲和欢乐所在。她使用了全部姊妹舰的经验。但“寰宇号”不会被用作货船,从一开始,她就是按第一艘星际游轮来设计的,能远抵太阳系的明珠——土星。劳伦斯爵士曾为她计划了更加辉煌的处女航。但是与改革劳工联合会月球分会的争执使得工期拖长,也扰乱了他的计划。在2060年末的几个月里,仅有时间进行基本飞行测试及申请劳氏船级社证书,然后“寰宇号”就要离开地球轨道前往汇合点。
  时间紧迫:哈雷彗星一刻不会等待的,即使那是劳伦斯爵士。 





《2061:太空漫游》作者:'英' 阿瑟·克拉克





第九章 宙斯峰
 
  “欧罗巴四号”勘察卫星已经在轨道上运行了将近十五年,远远超出设计寿命。围绕它的更换问题,在甘尼美第小小的科学基地内发生过一次不小的争论。
  它载有常规数据采集设备,和一个基本上是摆设的成像系统。它仍然在正常工作,虽然只是显示欧罗巴上的致密云层。一个劳顿不堪的科学小组每周一次以“浏览模式”把数据过一遍,然后将原始数据传回地球。
  简单地说,“欧罗巴四号”失效可以中止那以千兆字节计的无聊数据流,他们也就解脱了。
  现在,数年里头一次,它发回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轨道:71934,”副主任天文学家说。一俟机器不再倾泻数据,他就叫通了范·德·伯格。“自夜界,正对宙斯峰,不过还得等十秒,期间什么都看不见。”
  屏幕一片漆黑,范·德·伯格仍然可以想象冰封的大地在一千公里的云盖下转动。
  欧罗巴的自转周期是七个地球日,几小时后,遥远的太阳将照耀那里。“夜界”其实应该叫做“晨昏区”,因为一半的时间,那里有充裕的光线,但没有热量。然而这个说法保留下来是出于感情上的合理因素:欧罗巴看得到日出,却不知何为曜星升空。现在日出了,这个过程被探测器加速了一千倍。地平线从黑暗中显露出来,一个相当明亮的色带劈开屏幕。
  喷薄的阳光让范·德·伯格以为自己直视着一颗原子弹的闪光。
  不到一秒钟里,彩虹一样的颜色依次划过。当太阳跃至宙斯峰以上时,光芒又化为纯白。自动滤波器而后切断了电路,光芒消失了。
  “就这些了。真可惜,那会儿没有操作员当班。他可以把摄像机往下偏一点,我们就能好好地看一眼宙斯峰。不过我知道你会喜欢的,即使这否定了你的理论。”
  “怎么会?” 范·德·伯格说,有点糊涂而不是恼火。
  “重看慢镜头你就明白我的意思了。那漂亮的彩虹效应不是大气现象,是山峰本身引起的。只能是冰。要么是玻璃,不过不太可能。”
  “并非不可能,火山可以产生天然玻璃,但那通常是黑色的……当然了!”
  “什么?”
  “呃——我得先过一遍数据才能认错。但我猜那是岩晶——透明石英。你可以用来制作漂亮棱镜和透镜那种。还有机会进一步观察吗?”
  “恐怕不行,这次纯粹是走运,太阳、山峰、摄像机恰好三点一线。再等一千年也没有的。”
  “不管怎样,多谢了。你能给我一份拷贝吗?不用急。我得先到佩林作野外考察,回来后才能看。” 范·德·伯格歉意地轻笑一声。
  “你知道,如果那真的是岩晶,可是很要值一笔钱的。也许可以缓解我们的账面开支……”
  但是,那完全是瞎想。不管欧罗巴隐藏了什么奇迹或者财富,从“发现号”传回的最后信息禁止人类的访问。五十年以后,这个禁制令没有取消的迹象。 





《2061:太空漫游》作者:'英' 阿瑟·克拉克





第十章 愚人船
 
  开始四十八小时的旅途让弗洛伊德感到说不出的舒适,尤其是那宽敞劲儿。这是“寰宇号” 铺张奢侈的起居安排的一个明证。然而,他的旅伴们却理所当然地享受起来。这些从未离开地面的家伙,还当所有飞船都和这里一样呢。
  回首宇航事业的历史,他感慨万千。
  地球已经远远地被抛在后面。在一生当中,他亲身经历了发生在那颗行星的天空中的全部革命。从简陋的老“莱昂诺夫号”到精致的“寰宇号”,正好五十年过去了。(感情上他仍然无法接受这一点,徒劳地与简单算术挣扎。)五十年,也正好是从莱特兄弟到第一架喷气客机的时间。在那半个世纪的起点,无畏的飞行家们,带着防护镜,忍受着开放式座舱的风砂,从一处麦田飞到另一处牧场。后来,连老奶奶们也可以打着盹,以一千公里的时速穿行于大陆之间。
  所以,他或许不必对着自己那装饰豪华精美的特等舱大惊小怪,也不必为有一个整理打扫房间的服务员而目瞪口呆。
  套间里最显眼的是那宽大的窗户。起初,他一想到有窗户上承受了成吨的气压,而外面却是贪得无厌的无穷真空,就很有些不自在。且不说为他专设的高级藏书,最大的意外,是这里的重力。
  “寰宇号”是有史以来第一艘可全程持续加速的飞船,除了中途转向所必需的几个钟头。她那巨大的推进剂舱里装满五千吨水,故而可一直保持十分之一地球重力的加速度。不太大,但足以让所有零碎不必乱飘乱飞,就餐时这尤其方便。不过,旅客们还是花了几天才学会不去狠命地搅自己碗里的汤。
  离开地球四十八小时,“寰宇号”上的居民们也逐渐习惯了船上界限分明的四个等级。
  贵族阶层包括史密斯船长及其下属。
  接下来是乘客,然后是非航务船员和服务员。
  最后是经济舱乘客……这是五个青年空间科学家自我解嘲的说法,后来还带了一点醋劲儿。
  弗洛伊德看过他们那几个让各式宝贝塞得拥挤不堪的舱位,相比自己的豪华客房,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他把他们的牢骚话传到船长耳朵里。
  其实,考虑到实际情况,他们不该这么怨声载道。飞船是紧赶慢赶才准备妥当的。究竟是否允许他们和那些设备上船,有关决定也很是仓促。现在,他们主要盘算如何架设他们的设备。
  时间是至关重要的。过了那几天,彗星将绕过太阳,飞回太阳系的远郊。考察队员们会因此行而成名,他们自己很明白。仅在累瘫的时候,或者冲着故障不断的仪器发脾气的时候,他们才咕哝着骂几句嘈杂的通风系统,阴森森的船舱,和鬼知道哪里时不时窜出来的怪味。但是,从来没有人抱怨过伙食。大伙儿都认为那是非常棒的。
  “肯定要好得多,”史密斯船长向他们保证过,“比起达尔文在‘贝格尔号’吃的东西。”
  维克多·威利斯立刻挑刺儿:“他怎么能知道?顺便说一句,‘贝格尔号’的大副回到英格兰就抹了脖子。”
  这就是维克多,全行星最有名的科学通讯员(他的崇拜者这么看),通俗科学家(同样,他也有无数诽谤者。虽然大家都尊敬他的才智,也免不了有时骂上几句。)不少人拙劣地模仿他那软绵绵的中太平洋口音,上镜的夸张动作。重又流行的络腮胡子风尚也应该归功(归咎)于他。
  “长那么多胡子的男人,”有人这么批评道。“一定是想掩盖很多东西。”
  六个贵客当中,当然数他最抢眼。弗洛伊德早已不拿自己当名人。他有点讽刺地称其他几个人是“五魁首”。
  伊娃·莫琳倒是偶尔从小单元出来,在林荫大街不为人注意地溜达一圈。让迪米特里·米哈伊洛维奇最烦心的,是他正好比平均身高低十公分。这也许有助于理解为什么他那么喜爱成千部的交响乐,管它是实况还是合成的。然而他的形象并未得到改善。
  克里福德·格林伯格与玛格利特·穆巴拉也可以算作“无名英雄”一类。当他们返回地球以后,情况就该大不一样了。前一位是第一个水星登陆者,生就一张普普通通的快活面孔,不容易让人记住,而且,他作为新闻头面人物是三十年前的事情。
  穆巴拉女士是个作家,但是不常在电视访谈节目露面,也不爱搞签名售书。她那数以百万计的读者们恐怕不会认出她来的。她的文学成就曾是四十年代的大热门之一。研究古希腊神祗的学术著作本来不太可能成为畅销书的,但是穆巴拉女士把那些永远令人着迷的神话与当前的太空时代揉合到一起。一个世纪以前仅为学者所知的许多名字,成为有教养的时髦标志。每天都有甘尼美第,卡里斯多,伊娥,泰坦,伊阿佩图斯传回的新闻。还有更多的稀罕名字:卡尔梅,帕茜菲,西伯利昂,菲比……如果她没有集中描写诸神之父,朱庇特·宙斯的复杂家庭关系,她的书是不会获得那么大的成功的。还靠一点运气:一个天才的编辑把原来的书名《奥林匹斯之景》改成《天神凡心》。一些人后悔自己没有赶上这机会,所以不无嫉妒地称该书为《奥林比娅的诱惑》。
  一点都不奇怪,是玛姬姆(同伴们这样说以表示亲热)带头使用“愚人船”这个说法的。维克多·威利斯急急忙忙地就采纳了,很快发现历史相似得很有趣。一个世纪以前,凯瑟琳·安·波特曾与一群科学家、作家同乘一艘远洋客轮去观看“阿波罗十七号”的发射暨第一期月球探险的结束。
  有人把这说给她听。
  “我得想想,”穆巴拉女士未卜先知似地说。“也许该出个第三版了。可那要等回到地球才知道……” 





《2061:太空漫游》作者:'英' 阿瑟·克拉克





第十一章 谎言
 
  过了好几个月,罗尔夫·范·德·伯格才再次腾出精力来思考宙斯峰问题。
  征服甘尼美第的任务是加班加点也干不完的,而且,他常离开达达尼斯基地的办公室外出,为计划中的吉尔拉美什至奥西留斯的单轨铁路作勘探工作,每次没有数周回不来。
  自木星爆发以来,这颗最大的伽利略卫星——木卫三的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仍然在继续。那个新生的太阳虽然融化了欧罗巴的坚冰,然而,这里还要远四十万公里,感受不到那样的威力。不过,永远面向曜星的那一侧的中央地区现在有了的温和气候。北纬至南纬四十度之间,还出现了一些不太大也不太深的海洋,有的差不多如地中海那样大。二十世纪的“旅行者”所记录的地理特征没有多少保留下来。永久冻土带消失了。在其他两个卫星上起作用的引潮力在这里则时不时地促发板块运动。
  全新的甘尼美第真正是测绘人员的噩梦。然而,正是这些原因,它也成为行星工程师的天堂。除了不大好客的火星那不毛之地,人们如果想有朝一日自由地在异域天空下散步,这是唯一的世界。甘尼美第有充足的水,生命必须的所有化合物,以及,只要曜星当空,一个比地球还暖和得多的气候。
  最棒的是,虽然大气仍不可呼吸,人们却不必再全副武装,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面具和氧气瓶就行了。微生物学家仍然对具体日期含糊其词,但他们保证,几十年后,这些累赘也可以扔掉。
  甘尼美第的表面洒布了许多生氧菌株。除了多数死亡,余下的一些细菌繁盛起来。人们可以骄傲地向每一个来到达达尼斯基地的访客展示大气分析图上那条缓慢上升的曲线。

  很长一段时间,范·德·伯格都盯着“欧罗巴四号”不断发回的数据,指望有一天它飞临宙斯峰上空时再次云开雾散。他明白希望渺茫,然而,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他都不会转向其他研究方向。他手头的活很多,此事也不必着急,反正最后的解释可能稀松平常得很。
  显然是由于一次流星撞击,“欧罗巴四号”报废了。
  同一时间的地球上,维克多·威利斯跟着傻乎乎地搞了一次“欧罗巴迷”采访。这些人取代了上个世纪的UFO爱好者,而且人数大大扩张。其中有人声称,下面那个世界的敌意造成了探测器的壮烈牺牲。当然,他们从不考虑一个事实:探测器毫无困难地工作了十五年,两倍于其设计寿命。都怪维克多自己过分强调了这个观点,一点不理睬其他派别的说法。一般认为,他本来就不该头一个公开这个论调。维克多被同事称为“顽固的丹麦佬”,他倒是很得意,还加以发扬光大。
  “欧罗巴四号”失事案件毕竟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挑战。这个喋喋不休的探测器长寿得让某些人尴尬,其最终沉默更让人舒了一口气。他上哪儿找得到更有利可图的机会。还有没有别的路子?
  范·德·伯格坐下来沉思。他是一个地理学家而非天体物理学家,几天以后,他才意识到,自从第一天在甘尼美第着陆,答案就摆在眼前。
  世界上要数南非荷兰语的骂人话特别毒,即使文质彬彬地道来,也很容易冒犯旁人。范·德·伯格发泄了几分钟,然后才拨通迪亚美天文台的电话。它坐落在赤道上,曜星那闪烁的光盘永远当顶而照。天体物理学家们照看的都是宇宙中最雄伟的物体,对那些微不足道的小朋友是不太愿意拉上一把的,因为地理学家们终生埋头于渺小肮脏诸如行星一类的玩意儿。不过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大家都互敬互爱。威尔金斯博士则不仅出于兴趣,更因为天生一付慈悲心肠。迪亚美天文台的存在目的只有一个,那同时也是在甘尼美第建设基地的主要原因。
  曜星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对纯科学家,还有核工程师,气象学家,海洋学家,对于政治家和哲学家也同等重要。将行星改换成太阳——这样的自在之物如何不令人颤栗,如何不令人夜不成眠。人类需要理解这一过程,也许有一天得模仿一下,也许还可以避免类似……
  这样,十年以来,迪亚美天文台用各式仪器测量曜星,连续记录着全谱带电磁波,并在一个陨石坑架设了一台百米口径的中等天线来作主动雷达探测。
  “对,” 威尔金斯博士说,“我们经常观察欧罗巴和伊娥。不过我们的波束是固定瞄准曜星的,只有在它们通过的时候,才能看上几分钟。你的宙斯峰正好在昼界,总是被挡住的。”
  “这我明白,” 范·德·伯格有点不耐烦了。“你就不能把波束稍稍偏一点点吗?这样就可以在欧罗巴通过基准线以前看到它了。十到二十度就足可观察到昼界。”
  “只要一度!当欧罗巴在轨道另一端时就能看个正脸。不过那可要远上三倍,我们也得不到百分之百反射强度。唔,也许管用呢,我们试试。把频率,波包,极化率等等参数给我,还有其他你们遥感人员认为有用的东西。我不知道还要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咳,可能早该做一下的。不管它,除了冰和水,你还想在欧罗巴上找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