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闻人的江湖-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这个标准看待独家专访,大家突然觉得难度大了。我对难度是有预计的。过去我在《经济观察报》的时候,曾经耗费了很大心思专访他,采访提纲写了好几页纸,请一个他信任的人递交给他,结果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还是不愿意放弃独家专访的念头。我说,我联系独家专访是我的事,他们愿不愿意接受是他们的事,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拒绝,还能怎样呢,总不至于把我抓起来吧?

我想,只要我有平视的目光和心态,对方职务和地位的障碍是可以逾越的。

事实上,我们采访他们,他们接受采访,都是在为自己工作。官员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就等于配合我们的工作,我们采访官员也是在配合他们的工作,他们是利用工作时间接受采访的,而不是利用个人时间与我们分享他的观点。在我们采访李金华时,他第一句话就说: 这是我以审计长的身份最后一次面对媒体。这就说明我们双方都是职务行为,我们在彼此配合对方的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我所说的配合,不是取悦,不是放弃原则地为对方工作。回归新闻学基础理论,作为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我们坐到一起的潜台词是: 政务公开,还公众以知情权。事后的进程表明,我们试图独家专访的这三位高官,其目光和心态比我们更为“平视”。稿子写成后,按照要求要送审,审计长作了一些修改,并写了一句话,大意是: 对稿件作了小的修改,希望《南方周末》的同志理解并支持。

可见,整个采访过程于双方而言,都是职务行为,在这种心态下,采访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无须顾虑、担心什么。

记住我们的角色

我们平视的目光和心态,是由我们的角色决定的。

我们是记者,采访是我们的天职。我们个人和我们所在的媒体,就行政级别而言,和贵为国家领导人的成思危、和省部级官员是不对等的,但是,我们是记者啊,我们身后有数百万的读者,他们是国家权力的授予者,我们是代表国家权力的授予者去采访官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起码和官员是平等的。

正文 政治人物采访记(4)

2009…11…24 20:52:41 本章字数:1322

我在递送成思危的采访提纲中,提到了他的父亲成舍我,成舍我是1949年前中国大陆很有名的报人,他曾与汪精卫发生了冲突,汪精卫把他关起来,还要他写检讨,成舍我就托话给汪精卫说: 我能当一辈子记者,你能当一辈子的行政院长吗!

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报人与蒋介石有过一个对话,蒋介石说: 我有百万雄兵,对方说: 我有百万读者。这也许是知识分子的杜撰,但即使是编排出来的,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角色,我们是代表公众去与公众人物面对面的,我们的背后有很强大的公众力量,我们从事的是新闻工作,我们的采访权是公众授予的公民权。

如果我们从理论上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逾越官员的地位、权势的障碍。

认识到自己的角色,你会放松得多。当我们面对高官或重要的财经人物时,常会遇到知识视野不对称的情形。比如说李金华,他做了22年的审计工作,做了10年的审计长,他的很多朋友都是各国的审计长,他对审计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无论我们怎么准备我们的采访,都难以具备他在专业领域的深度,难以拥有他在专业领域的视野。我们在采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深度与视野层面不对称的尴尬。

这时候,怎么办?

我们仍然需要回归我们的角色。我们不用担心什么,我们仅仅是一个记者,我们发问不是我们个人在向他请教问题,而是代表媒体和关注我们媒体的读者在与他进行交流,就专业领域的深度和视野来说,绝大多数读者和我们一样无知。你敢这样想,就不会觉得尴尬了。

平等对话的前提

在我们还没有像沃尔特·李普曼那样牛气冲天的今天,在可以想见的还不可能像法拉奇那样魅力四射的将来,我们当然不能仅仅凭借我们前面所说的角色感,靠着一颗勇敢的心,随心所欲地采访我们想采访的官员。我们可以没有李金华那样的深度和视野,但我们不能没有平等对话的前提。

你得像了解你的邻居一样了解你的采访对象,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平等对话的第一个前提。你如果不了解他,你又如何能够给他一个接受你独家采访的理由?他们比我们想象的忙碌,谁会忙中偷闲做一件没有理由的事呢?

我从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历史和他们的个人历史当中寻找理由。比如说李金华,他走进审计署已经23年,他的个人历史,是新中国审计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史的一部分。我们希望从他的个人历史出发,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历史背景下,回顾中国审计事业25年的风雨历程,展望未来审计改革的历史路径。

为了找到这个理由,我们给审计署新闻处准备了三个方案,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当一个人面对三项选择时,除非他实在心生厌倦,否则,他会本能地挑出一个他感兴趣的选项。

当然,李金华究竟是不是因为我们的设计而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完全不得而知。我说这些只是想说,你在碰运气的时候,应该先做好案头工作,得像对方已经接受采访那样做好预先的准备。

预先准备的好坏,决定着你的对话能力的高下。当我们面对一个专业领域内的高官,我们的对话能力将受到极大的考验。人家一时兴起,给你一两个小时的时间,你总得有能力将话题谈下去吧。

正文 政治人物采访记(5)

2009…11…24 20:52:42 本章字数:1254

准备采访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前,我几乎将与叶小文有关的所有的报道和书籍,连同他在公开场合的所有报告和讲话都一一看过。我是宗教界的门外汉,如果没有对采访对象尽可能详备的信息的搜罗整理,我们连问题都提不出来。

2007年“两会”前夕,我给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准备了一份采访提纲。他原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副校长,著名的语言学家,感兴趣的是与文化相关联的领域。他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即接受了我的独家专访,他说,他从没有看过我们的报纸,之所以愿意接受采访,原因之一即在于他对采访提纲上的话题感兴趣。

与许嘉璐喝茶

我感觉,我们不是在采访他,而是在听课。那天的情形,和一个博士生导师给两个博士生上课的情形极其相似。

2007年2月26日,农历正月初八,上午9点,我在新春的气息中,赶到北京霄云路,走进长假之后的民进中央机关大楼。

许嘉璐的秘书将我领进一楼的茶室,一个屋内摆满了茶叶的小型会客室。会客室正中央是一樽木雕的陆羽像,旁边静卧着一本《茶经》,古色古香的茶几上,摆放着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好几个茶叶罐上,都贴着“许嘉璐主席赠茶”字样。司茶的姑娘说,茶舍的茶都是主席和副主席们送的。

想起腊月二十八,许嘉璐的秘书给我发送的电子邮件说,许嘉璐已经接受了我的采访提纲,请我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去喝茶聊天。

一小时过后,品茗吃糖的我,起身如厕。走廊上,遇到正点而来的许嘉璐,一个年过古稀的参政党领袖。我拱手向他拜年,衣着随意的他,欢喜地拱手,说“过年好”。

待我回来,他正和民进中央机关的职员们聊天,问这个节是怎么过的,问那个年过得是否开心,说儿子和女儿过完年,一个回了英国,一个回了香港,他夫人开始抱怨冷清了。随行的同事很是奇怪,觉得他和部属们何以如此亲近,竟然连家事和自己的日常起居都和大家说。当我们小心翼翼地问他,作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一位国家领导人,与他政治地位差距悬殊的普通职员和他说话,怎么一点拘禁和紧张的表情都没有?他用手指指茶舍里的年轻职员,笑着说,他们背后都管我叫“许爷爷”。

民进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高保华刚准备说话,许嘉璐替她惋惜地说,你没有口福啊,老太太过年的时候,亲手做了20多个猪蹄膀,送给身边的工作人员,你却没有拿到。他说,猪蹄膀是按照他老家江苏淮安的传统手艺炮制而成的。

见我已在他旁边坐好,许嘉璐拿起秘书递给他的采访提纲说:“我们别搞得太像采访,随便聊聊,喝喝茶。”

说到中国现代化的问题,他从现代、现代化、现代社会、现代主义四个概念说起,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起点,条分缕析,娓娓道来。我的采访提纲有好多个问题,担心他把话题延伸得太远,耽误我们在既定的时间内谈完既定的问题,所以就接了个自以为恰到好处的话茬,将话题收回来。他哈哈一笑,说我不用害怕他跑题,他不会胡扯,不会跑题的。显然,他看明了我的心思。

正文 政治人物采访记(6)

2009…11…24 20:52:43 本章字数:848

接下来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使我慢慢明白了他的心思。他从理论到历史到现实的分析,事实上为回答后面的问题做好了铺垫。他在3小时40分钟的时间内,除了一两个他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之外,所有其他的问题他都回答了。

我感受到,我们不是在采访他,而是在听课。那天的情形,和一个博士生导师给两个博士上课的情形极其相似。旁边陪同的民进中央机关的职员,如同旁听生。只有泡茶倒茶的姑娘,相对忙碌些。他喜欢打比方,喜欢旁征博引。他说到蒙学说到读经的时候,即兴背诵了一段《左传》。说到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时候,他说到中医,说到他的孙子在英国闹流感时的经历。说到现代化路径选择的时候,他说到《雾都孤儿》和《未来战士》。他说他过年的时候,就看了《未来战士》,他劝我们看看,还劝我看两遍。

说到农民,他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肩膀,说他肩膀上有一块“死肉”,是下放农村的时候挑重担压出来的。他说他闭着眼睛就能够回忆起中国北方农村的所有农活,从育种、插秧,到收割、碾碎了杂草喂牲口,从养牛到养羊,没有一样是他不会干的。在他看来,这些经历对他理解古代文学,理解孔孟老庄诸子百家,助益多多。

他的表情极其丰富,他的性情也在采访中得以窥见一斑。许嘉璐对农民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免除农业税,最早就是他代表民进中央跟中共中央提出来的。他说,知识分子要自觉担当起社会精英的社会责任。做教授,就要有真才实学,不能误人子弟。有机会从政,要建言献策,为国分忧、为民解难。为了百姓利益,他会注意建言献策的内容、时机和分寸,会从可行性出发。但他从不太相信双重性格。人可以有双重身份,但不可以有双重性格。他说,他是一个本色的人,有什么说什么,在中南海说话和在自己的茶室说话,都一样。他感叹,到了今天,他才明白何谓浩然之气。

下午1点半的时候,还没吃午饭的他终于回答完了我们的问题。下午还有别的公务安排,他在秘书的提醒下,随和快意地结束了采访。用他的话说,就是结束了聊天,喝了一回茶。

正文 放下枪比剑(1)

2009…11…24 20:52:44 本章字数:913

第十章 放下枪比剑

放下枪比剑不管我们怎样争论新闻是否有学,我们起码应当承认,我们所在的行当,是靠手艺吃饭的,作为一个手艺人,我们要的是短兵相接的新闻技术,实实在在的新闻事实,我们不能用大词、用虚词、用制度、用意识形态等等花里胡哨的辞藻,掩盖我们在真相面前的贫乏。好的记者是真的武士,如果想做好的记者,那么,请把大词虚词之类的“枪”放下,让我们亮剑,比比事实和技术吧。

什么样的新闻是好新闻

对于一家用主流、严肃形容自己的精英媒体而言,判断一则新闻好坏的标准是: 该则新闻所具有的功能,能在多大程度上降低媒体老板的政法风险,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媒体老板关于广告价值和社会责任的预期。程度越高,新闻越好;反之,亦然。

什么样的新闻是好新闻?

不同的新闻媒体会有不同的判断,很多媒体,很多时候,大家总要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尤其是在评选好新闻、发好稿奖的时候,好新闻的标准问题会被反复争论。

双重标准: 从理论到现实

以我有限的个人经验,不同的报社不同的评委有不同的标准,概括而言,大略有三: 大众趣味;广告价值;精英偏好。

大众趣味,往往是都市报衡量好稿的标准。读者到底有没有兴趣?都市报的编辑部开编前会讨论头条新闻或者重要新闻的时候,总要反复问这个问题。

广告价值,往往是商业媒体衡量好稿的标准。广告商是否认同我们的报道倾向,是否认为我们值得投放广告?这个问题时常左右编辑部对好稿的评价。

精英偏好,在定位主流、严肃的纸媒,特别是周报周刊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媒体精英的眼中,媒体的好坏在于新闻理想的实现程度,在于它们承担了多大的社会责任,稿子的好坏取决于报纸崇尚的价值观和专业主义方法论。比如说,用普利策特稿奖获奖作品的手法,写一个偏远乡村的青年如何艰难地开始一个人的城市化进程,一个村庄的杀戮洞见了怎样的乡村民主进程。

放眼这三种标准,可谓又对,又不对,它们往往在此时此报对,换了它时它报就不对了,因为它们界定得过于笼统,过于简单,含糊不清。

正文 放下枪比剑(2)

2009…11…24 20:52:46 本章字数:1151

我个人认为,判断新闻好与坏的标准,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来讨论。

从理论上说,判断某条新闻好坏的标准,就是该条新闻所具备的功能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个人、社会的某种需要。

虽然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假定,但它不是我随意杜撰的,而是从理论推演出来的。

我们看这个假定中的三个概念,我现在一一来解释:

第一个概念是: 好。要判断什么样的新闻是好新闻,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好。好是相对于坏而存在的。我们说某个事物好或者坏,是从该事物所具有的功能出发的。相应的,我们讨论某则新闻的好和坏,也是从某则新闻所具有的功能这个角度进行考察的。

第二个概念是: 新闻的功能。所谓新闻的功能,通俗地说,就是新闻的作用,指的是新闻对人、对社会的某种需要的满足。

第三个概念是: 某种需要。这里的某种需要,概括地说,就是接近真理、促进宪政、稳定社会、教育大众等几种需要,如果硬要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执著于新闻理想的媒体精英们眼中必须担当的社会责任。

所以,当我们说某条新闻是好新闻的时候,实质上是在表扬这条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以及这个社会所预期的接近真理、促进宪政、发展经济之类的需要。一则新闻满足人需要的程度越高,担当的社会责任越大,它就越好。

对理论缺乏研讨兴趣的人,看了我说的这些话,可能觉得头都要绕昏了,渴望回到现实中来。

就现实而言,我们判断某则新闻好坏的标准,要比理论上的判断复杂得多。我们要区分记者、媒体老板、社会大众三个不同主体对某则新闻所具备的功能的不同预期,然后再从这则新闻所具备的功能对不同主体、不同预期的满足程度,来分别判断新闻的好坏。

从新闻学基本原理来说,记者、媒体老板和社会大众对新闻所具备的功能的预期是一致的,都像媒体精英那样希望新闻能够承担足够大的社会责任。但是,置身于新闻界,你我都知道,在实际生活中,记者对新闻所具备的功能的预期,和媒体老板对新闻所具备的功能的预期有时候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100年前,美国《麦克卢汉》杂志的老板麦克卢汉派一名女记者采访美孚石油公司,老板对该女记者所采写新闻的预期,在于展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伟大的商业成就,而该女记者对她所要采写的新闻的预期则相反,她期待的是,通过美孚石油公司的历史,揭示寡头和垄断者对社会底层的压榨和奴役,暴露资本主义血淋淋的一面。

此外,不同的媒体老板对新闻功能的预期也是不同的。现实中所说的新闻功能,并不完全是我前面所说的理论上的接近真理、促进宪政之类的功能。它还可能是通过报纸杂志发财,通过办报办刊升官,不一而足,一言难尽。

正文 放下枪比剑(3)

2009…11…24 20:52:47 本章字数:840

回到我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个报刊社内部的好新闻评选,我们可以明白,现实中我们判断好新闻的标准,就是新闻所具备的功能对某个特定的媒体老板的特定预期的满足程度。

这个道理,我花了将近十年才渐渐搞明白。

精英偏好, 不能蔑视大众趣味和广告价值

没搞明白之前,我为此吵了将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