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1-诸病源候论-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诊其关上脉芤,大便去血,暴下血数升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八、久血痢候
属性:此由体虚受热,热折于血,血渗入肠,故成血痢。热不歇,胃虚不复,故痢血久不瘥, 
多变呕哕及为湿 。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九、脓血痢候
属性:夫春阳气在表,人运动劳役,腠理则开。血气虚者伤于风,至夏又热气乘之,血性得热 
则流散。其遇大肠虚,血渗入焉,与肠间津液相搏,积热蕴结,血化为脓,肠虚则泄,故成 
脓血痢也。所以夏月多苦脓血痢,肠胃虚也。 
诊其脾脉微涩者,为内溃,多下血脓。又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脉微小者生,实急者 
死。脉沉细虚迟者生,数疾大而有热者死。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十、久脓血痢候
属性:久脓血痢者,热毒乘经络,血渗肠内,则变为脓血痢。热久不歇,肠胃转虚,故痢久不 
断,皆变成湿 及呕哕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十一、冷痢候
属性:冷痢者,由肠胃虚弱,受于寒气,肠虚则泄,故为冷痢也。凡痢色青、色白、色黑,并 
皆为冷痢。色黄、色赤,并是热也。故痢色白,食不消,谓之寒中也。 
诊其脉,沉则生,浮则死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十二、久冷痢候
属性:久冷痢者,由肠虚而寒积,故冷痢久不断也。而廪丘公说云∶诸下悉寒也。凡人肠中大 
便,有寒则常鸭溏,有热则傧硬。人见病身体发热而下,便谓热下,非也。平常恒自将 
节,饮食衣被调适,其人无宿寒者,大便自调。强人适发越,薄衣冷冻饮料食,表有热不觉里冷 
,而胃内潜冷,冷即下也。今始发热而下,当与理中汤加大附子一枚,连服三四剂,重覆 
令微汗出,微汗出则热除,不复思冷,胃气温暖,下与发热俱瘳矣。 
宿寒之家,其人常自患冷。蹑湿地,若足踏冻地,或衣被薄,皆发。风下最恶,何谓风 
下?当风吹腰腹,冷气彻里而暴下者,难治也。 
久痢,胃虚气逆则变呕;呕而气逆,遇冷折之,气逆不通则变哕。亦变湿 也,胃 
虚虫动故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十三、热痢候
属性:此由肠胃虚弱,风邪挟热乘之,肠虚则泄,故为热痢也,其色黄。若热甚,黄而赤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十四、久热痢候
属性:此由肠虚热积,其痢连滞,故久不瘥也。痢久,胃气虚则变呕;呕而气逆,遇冷折之, 
气不通则变哕。亦变湿 也,胃虚虫动故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十五、冷热痢候
属性:夫冷热痢者,由肠胃虚弱,宿有寒,而为寒热所伤,冷热相乘,其痢乍黄乍白是也。若 
热搏于血,血渗肠间,则变为血痢也。而冷伏肠内,搏津液,则变凝白,则成白滞,亦变赤 
白痢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泄下有寒者,微引气,以息内腹,徐吹息。以鼻引气,气足复 
前即愈。其有热者,微呼以去之。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十六、杂痢候
属性:杂痢,谓痢色无定,或水谷,或脓血,或青,或黄,或赤,或白,变杂无常,或杂色相 
兼而痢也。挟热则黄赤,热甚则变脓血也;冷则白,冷甚则青黑,皆由饮食不节,冷热不调 
,胃气虚,故变易。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十七、休息痢候
属性: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饮,因痢积久,或冷气,或热气乘之,气动于饮,则饮动,而肠虚 
受之,故为痢也。冷热气调,其饮则静,而痢亦休也。肠胃虚弱,易为冷热,其邪气或动或 
静,故其痢乍发乍止,谓之休息痢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十八、白滞痢候
属性:白滞痢者,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白,故为白滞痢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十九、痢如膏候
属性:痢如膏者,是由脏腑虚冷,冷气入于大肠成痢,冷气积肠,又虚滑,脂凝如膏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二十、蛊注痢候
属性:此由岁时寒暑不调,则有湿毒之气伤人,随经脉血气,渐至于脏腑。大肠虚者,毒瓦斯乘 
之,毒瓦斯挟热,与血相搏,则成血痢也。毒瓦斯侵食于脏腑,如病蛊注之家,痢血杂脓瘀黑, 
有片如鸡肝,与血杂下是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二十一、肠蛊痢候
属性:肠蛊痢者,冷热之气入在肠间,先下赤,后下白,连年不愈,侵伤于脏腑,下血杂白, 
如病蛊之状,名为肠蛊痢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二十二、下痢便肠垢候
属性:肠垢者,肠间津汁垢腻也。由热痢蕴积,肠间虚滑,所以因下痢而便肠垢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二十三、不伏水土痢候
属性:夫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必因饮食以入 
肠胃,肠胃不习,便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谷痢是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二十四、呕逆吐痢候
属性:呕逆吐痢者,由肠胃虚,邪气并之,脏腑之气自相乘克也。《脉经》云∶心乘肝则吐痢 
。心,火也;肝,木也;火木,子母也。火乘于木,子扶母也,此为二脏偏实也。大肠,金 
也;胃,土也;金土,母子也。大肠虚则金气衰微,不能扶土,致令胃气虚弱,此两腑偏虚 
也。木性克土,火性克金,是为火木相扶,心肝俱盛;而金畏于火,土畏于木,则为肠胃皆 
弱。肠虚弱则泄痢,胃虚弱则呕吐,故呕逆而复吐痢也。 
诊其关上脉数,其人吐。跗阳脉微而涩,微则下痢,涩即吐逆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二十五、痢兼烦候
属性: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因饮食不节,肠胃虚弱,邪气乘之,则变为痢。痢则腑脏俱虚, 
水气相并,上乘于心,心气不宣畅,痞满在内,故令痢而兼烦者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二十六、痢兼渴候
属性:夫水谷之精,化为血气津液,以养脏腑。脏腑虚,受风邪,邪入于肠胃,故痢。痢则津 
液空竭,腑脏虚燥,故痢而兼渴也。渴而引饮,则痢不止,翻益水气,脾胃已虚,不能克消 
水,水气流溢,浸渍肌肉,则变肿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二十七、下痢口中及肠内生疮候
属性:凡痢,口里生疮,则肠间亦有疮也。所以知者,犹如伤寒热病,胃烂身则发疮也。此由 
挟热痢,脏虚热气内结,则疮生肠间;热气上冲,则疮生口里。然肠间、口里生疮,皆胃之 
虚热也。胃虚谷气弱,则九虫、三尸发动,则变成 。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二十八、痢兼肿候
属性:痢兼肿者,是痢久脾虚,水气在于肌肉之所为也。脾与胃合,俱象土,脾候身之肌肉, 
胃为水谷之海,而以脾气克消水谷也。风邪在内,肠胃虚弱,则水谷变为痢也。膀胱与肾合 
,俱象水,膀胱为津液之腑。小肠与心合,俱象火,而津液之水行于小肠,下为小便也。土 
性本克水,今因痢,脾胃虚弱,土气衰微,不能克制于水,致令水得妄行,不流于小肠而浸 
渍脏腑,散流皮肤,与气相搏,腠理壅闭,故痢而肿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二十九、痢谷道肿痛候
属性:是由风冷客于肠胃,肠胃虚则痢。痢久肠虚,风邪客于肛门,邪气与真气相搏,故令肿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三十、痢后虚烦候
属性:夫体虚受风冷,风冷入于肠,故痢。痢后虚烦者,由腑脏尚虚,而气内搏之所为也。水 
谷之精,以养脏腑,痢则水谷减耗,致令腑脏微弱。痢断之后,气未调理,不能宣畅,则肤 
腠还相搏脏腑。脏腑既虚,而使气还相搏,故令虚烦。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三十一、痢后肿候
属性:痢后肿,由脾胃尚虚,肌肉为风水所乘故也。脾胃虚弱,受于风邪,则水谷变成痢。脾 
与胃为表里,俱象土,胃为水谷之海,脾候肌肉,土性克水。而痢者,则脾胃虚弱,土气衰 
微,不能克水,令水妄行,散溢肌肉。痢虽得断,水犹未消,肌肉先受风邪,风水相搏,肤 
腠闭密而成肿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三十二、痢后不能食候
属性:痢后不能食,由脾胃虚弱,气逆胸间之所为也。风邪入于肠胃而痢,痢则水谷减耗,脾 
胃虚弱。痢断之后,脾胃尚虚,不胜于食,邪搏于气,逆上,胃弱不能食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三十三、痢后腹痛候
属性:痢后腹痛者,体虚受风冷,风冷入于肠胃,则痢后腹痛。是脏气犹虚,风冷余热未尽, 
脏腑未平腹,冷气在内,与脏腑相搏,真邪相击,故令腹痛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三十四、痢后心下逆满候
属性:痢后而心下逆满,此由脏虚,心下有停饮,气逆乘之所为也。风邪入肠胃则下痢,下痢 
则腑脏虚弱。痢断之后,腑脏犹未调和,邪气尚不消尽,邪乘于气则气逆,与饮食相搏而上 
,故令心下逆满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三十五、脱肛候
属性: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多因久痢后大肠虚冷所为。肛门为大肠之候,大肠虚而伤于寒, 
痢而用气KT ,其气下冲,则肛门脱出,因谓脱肛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三十六、大下后哕候
属性:夫风冷在内,入于肠胃则成大下。下断之后,脾胃虚,气逆,遇冷折之,其气不通,则 
令哕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三十七、谷道生疮候
属性:谷道、肛门,大肠之候也。大肠虚热,其气热结肛门,故令生疮。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三十八、谷道虫候
属性:谷道虫者,由胃弱肠虚而蛲虫下乘之也。谷道、肛门,大肠之候。蛲虫者,九虫之内一 
虫也,在于肠间。若腑脏气实,则虫不妄动,胃弱肠虚,则蛲虫乘之。轻者或痒,或虫从谷 
道中溢出,重者侵食肛门疮烂。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三十九、谷道痒候
属性:谷道痒者,由胃弱肠虚,则蛲虫下侵谷道。重者食于肛门,轻者但痒也。蛲虫状极细微 
,形如今之蜗虫状也。 

卷之十七痢病诸候(凡四十论)
四十、谷道赤痛候
属性:肛门为大肠之候,其气虚,为风热所乘,热气击搏,故令谷道赤痛也。 

卷之十八湿病诸候(凡三论)
一、湿候
属性:湿 病,由脾胃虚弱,为水湿所乘,腹内虫动,侵食成 也。多因下利不止, 
或时病后,客热结腹内所为。其状,不能饮食,忽忽喜睡,绵绵微热,骨节沉重,齿无色, 
舌上尽白,细疮如粟。若上唇生疮,是虫食五脏,则心烦懊;若下唇生疮,是虫食下部,则 
肛门烂开;甚者腑脏皆被食,齿下上龈悉生疮,齿色紫黑,利血而湿,由水气也。 
脾与胃合,俱象土,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水谷之精,化为血气,以养腑脏。 
若脾胃和,则土气强盛,水湿不能侵之。脾胃虚弱,则土气衰微,或受于冷,乍伤于热,使 
水谷不消化,糟粕不傧实,则成下利,翻为水湿所伤。若时病之后,肠胃虚热,皆令三尸九 
虫,因虚动作,侵食五脏,上出唇口,下至肛门。胃虚气逆,则变呕哕。虫食腑脏伤败,利 
出瘀血,如此者死。其因脾胃虚微,土气衰弱,为水湿所侵,虫动成 ,故名湿 
也。 
又云∶有天行之湿,初得不觉,行坐不发,恒少气力,或微利,或不利,病成则变呕吐 
,即是虫内食于脏。 
又云∶有急结湿,先因腹痛下利,脓血相兼出,病成翻大小便不通,头项满痛,小腹急 
满,起坐不安,亦是内食五脏。凡如此者,虽初证未发于外,而心腹亦常烦懊,至于临困, 
口及肛门方复生疮,即死也。 

卷之十八湿病诸候(凡三论)
二、心候
属性:心 者,由脏虚,诸虫在肠胃间,因虚而动,攻食心,谓之心 。初不觉他病 
,忽忽嗜睡,四肢沉重。此 或食心,则心烦闷懊痛,后乃侵食余处。 
诊其脉沉而细,手足冷,内湿 在心也。 

卷之十八湿病诸候(凡三论)
三、疳候
属性:人有嗜甘味多,而动肠胃间诸虫,致令侵食腑脏,此犹是 也。凡食五味之物,皆 
入于胃,其气随其腑脏之味而归之。脾与胃为表里,俱象土,其味甘,而甘味柔润于脾胃。 
脾胃润则气缓,气缓则虫动,虫动则侵食成疳 也。但虫因甘而动,故名之为疳也。 
其初患之状,手足烦疼,腰脊无力,夜卧烦躁,昏昏喜妄,嘿嘿眼涩,夜梦颠倒,饮食 
无味,面失颜色,喜睡,起即头眩,体重, 胫酸疼。其上食五脏,则心内懊恼 
;出食咽喉及齿龈,皆生疮,出黑血,齿色紫黑;下食肠胃,下利黑血;出食肛门,生 
疮烂开。胃气虚逆,则变呕哕。急者数日便死;亦有缓者,止沉嘿,支节疼重,食饮减少, 
面无颜色,在内侵食,乃至数年,方上食口齿生疮,下至肛门伤烂,乃死。 
又云∶五疳,一是白疳,令人皮肤枯燥,面失颜色。二是赤疳,内食人五脏,令人头发 
焦枯。三是蛲疳,食人脊膂,游行五脏,体重浮肿。四是疳 ,食人下部疼痒,腰脊挛 
急。五是黑疳,食人五脏,多下黑血,数日即死。凡五疳,白者轻,赤者次,蛲疳又次之, 
疳又次之,黑者最重。皆从肠里上食,咽喉齿龈并生疮,下至谷道伤烂,下利脓 
血,呕逆,手足心热,腰痛嗜睡。秋冬可,春夏极。 
又云∶面青颊赤,眼无精光,唇口燥,腹胀有块,日日瘦损者是疳。食人五脏,至死不 
觉。 
又云∶五疳缓者,则变成五蒸。五蒸者,一曰骨蒸,二曰脉蒸,三曰皮蒸,四曰肉蒸, 
五曰血蒸。其根源初发形候虽异,至于蒸成,为病大体略同。皆令人腰疼心满,虚乏无力, 
日渐羸瘦,或寒热无常,或手足烦热,或逆冷,或利,或涩,或汗也。五蒸别自有论,与虚 
劳诸病相从也。 

卷之十八九虫病诸候(凡五论)
一、九虫候
属性:九虫者,一曰伏虫,长四分;二曰蛔虫,长一尺;三曰白虫,长一寸;四曰肉虫,状如 
烂杏;五曰肺虫,状如蚕;六曰胃虫,状如虾蟆;七曰弱虫,状如瓜瓣;八曰赤虫,状如生 
肉;九曰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 
伏虫,群虫之主也。蛔虫,贯心则杀人。白虫相生,子孙转多,其母转大,长至四五尺 
,亦能杀人。肉虫,令人烦满。肺虫,令人咳嗽。胃虫,令人呕吐,胃逆喜哕。弱虫,又名 
膈虫,令人多唾。赤虫,令人肠鸣。蛲虫,居胴肠,多则为痔,极则为癞,因人疮处以生诸 
痈、疽、癣、 、 、疥、龋虫,无所不为。 
人亦不必尽有,有亦不必尽多,或偏有,或偏无者。此诸虫根据肠胃之间,若腑脏气实, 
则不为害,若虚则能侵蚀,随其虫之动而能变成诸患也。 

卷之十八九虫病诸候(凡五论)
二、三虫候
属性:三虫者,长虫、赤虫、蛲虫也。为三虫,犹是九虫之数也。长虫,蛔虫也,长一尺,动 
则吐清水,出则心痛,贯心则死。赤虫,状如生肉,动则肠鸣。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也, 
居胴肠间,多则为痔,极则为癞,因人疮处,以生诸痈、疽、癣、 、 、疥、龋虫, 
无所不为。 
此既是九虫内之三者,而今别立名,当以其三种偏发动成病,故谓之三虫也。其汤熨针 
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以两手着头相叉,长引气,即吐之。坐地,缓舒两脚,以两手 
从外抱膝中,疾低头,入两膝间,两手交叉头上,十二通,愈三尸也。 
又云∶叩齿二七过,辄咽气二七过,如此三百通乃止。为之二十日,邪气悉去;六十日 
,小病愈;百日,大病除,三虫伏尸皆去,面体光泽也。 

卷之十八九虫病诸候(凡五论)
三、蛔虫候
属性:蛔虫者,是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尺,亦有长五六寸。或因腑脏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 
而动。其发动则腹中痛,发作肿聚,去来上下,痛有休息,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吐清水, 
贯伤心者则死。 
诊其脉,腹中痛,其脉法当沉弱而弦,今反脉洪而大,则是蛔虫也。 

卷之十八九虫病诸候(凡五论)
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