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20.步步生莲-第5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上面说,要我们尽快开城投降,说潼关已然陷落,还说如果我们负隅顽抗,一旦城破,玉石俱焚,绝不宥待,落款是岐王殿下,还有西夏王杨浩。”

    “唉,老狗哥,你说咱们这长安城还能守得住吗?听说那杨浩攻关可有一手,当初西征玉门关,一路上斩将夺旗,攻无不克。什么吐蕃人、回纥人、还有金山国归义军,都是不堪一击。那些是传言,真真假假的咱们不知道,可尚波千纵横陇右,兵强马壮,那可就是眼皮子底下的一代枭雄,结果怎么着?二十万大军一战即溃啊。”

    “茸子,这话就咱俩说,可别张扬出去,要不必然惹出祸事来。依我看呐,这城……悬呐。那:讨……檄》上可是列了当今圣上的七宗罪,一条条一件件说的清楚明白,前朝的文武大臣们看了,都心向岐王;这善恶是非谁看不明白?天下的士绅百姓,也都同情岐王;而且七宗罪上,还痛斥圣上杀李

    煜、杀孟昶,屠江州、毁晋阳,要为枉死的两位降王和那些百姓们讨还公道,就这一下子,江南、巴蜀,乃至原来汉国的百姓,这心就都跑到岐王那儿去了。再往南去,原来闽国、南汉国的地方,才刚刚归附没两年,更谈不上忠心了,仔细这么一算,圣上是众叛亲离啊……”

    两个兵正在那儿嘀嘀咕咕的,厢军副都指挥使林岳焕沉着脸色出现在背后:“你们在说什么?”

    两个兵吓了一跳,猛一回头,见是副都指挥领着几名扈兵杀气腾腾地站在那儿,唬得双膝一软,一下子跪在地上,绰号老狗的兵油子忙不迭道:“回指挥大人话,小的……小的的没干什么。就是唠唠家常。

    “唠家常?”林岳焕双眼微微一眯,沉声问道:“你们手里是什么

    东西?

    两个人这才惊觉手里还攥着城下西夏兵射上来的宣传揭贴,忙不迭要往身后藏去,林岳焕哼了一声,立即有两个扈兵冲上来,劈手从他们手中将那揭贴抢了过去,转身呈给林指挥使。

    两个人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叩头请罪,老狗道:“小的知罪,小的知罪,小的只是随便看看。”

    茸子道:“呃……小的不认识字……俺是听刘头儿说话……

    林岳焕展开揭贴看了看,轻轻哼了一声,转身扬长而去,两个士兵呆若木鸡,直勾勾地盯着林指样使背在身上的双手,那手上就捏着他们刚刚阅读的那封揭贴。

    两个人面面相觑,茸子壮起胆子道:“老狗哥,指挥使大人……怎么没发落咱们呐?”

    老狗道:“我也奇怪……,对了!你刚刚说什么来着?你不识字,你听我说?奶奶的,这揭贴是你捡来的好不好?”

    茸子道:“我……我……我是见了指挥大人,一时心慌意乱,老狗哥你别

    “我呸你一脸狗屎,你心慌意乱?你心慌意乱可没忘了摘清自己,

    往老子身上扣屎盆子。你个狗日的!”

    “嗳嗳,老狗哥,你别动手啊,我………我……我日,老狗,你再打

    老子翻脸啦!”

    且不提两个兵丁在后面大打出手,手里拈着那份揭贴,林岳焕却是心潮起伏:“他娘的,老子辛苦半生,熬练打拼,好不容易才爬到今天这个位子上,官大了,胆子也小啦,怎么还不如两个大头兵看的遵澈呢,岐王殿下天下归心,真要被他占了关中,又有西夏杨王相助「这天下指不定归谁呢,我怕什么?更何况,把柄在人家手里,我真要不从,圣上就能饶了我?”

    “林将军,从则前途似锦,若是不从,黄泉路近,何去何从「还需要选择吗?”

    “我若投靠殿下,殿下何以报我?”

    “开国功臣,就这一点,还不够吗?”

    想起与岐王说客席初云的一番对话,林岳焕心头忽然一热:“干了!”

    林岳焕猛地止步,对几个亲信扈兵道:〃忽想起有点事儿还要对家里吩咐一下,走,回去一趟。”

    林府里,席初云像二老爷似的,就着一盘削得雪片儿精薄的羊头脸肉,热着一壶老酒,吃一口酒,拈一片肉,正自悠闲自在,林岳焕一身甲胄地闯了进来,席初云斜眼睨了他一下,笑吟吟地道:“林大人,可有了主张么?”

    林岳焕脸色发青,深深地呼吸了几口,沉声道:“请回复殿下,今夜三更,林某开北城接应!”

    赵普贬谪地方,当地的乡正里长都负有看管责任,莫小看了他们,在这穷乡僻壤,他们既是乡官,又是当地大姓家长,那是土皇上一般的存在,说一二,极有权力,各家各户也都听从调动,要看管一家失了势的文人,实是易如反掌。

    不过这只是在正常情况下,如果有外人接应,而且精擅技击之术,可不是几个悍勇的乡民能对付得了的,赵普决心一下,杨浩派来的人立即带其全家上路,又有谁能拦得住他们这些职业杀手?

    可是赵普万万没有想到,当他兴冲冲地赶到杨浩军营的时候,当头一瓢冷水,那所谓的岐王殿下竟是永庆公主,真正的岐王竟然真的死了。

    赵普一时手脚冰凉,要他反赵光义容易,一方面,他是自觉再无出头之日,与其和草木同朽,不如再搏他一回,另一方面,虽然临到老来,受赵匡胤打压,不过起匡巩把他调出中枢,虽是忌他权柄太重,可他确也有诸多把柄落在人家手里,比如私运秦岭大木,比如侵占皇家园林,赵匡胤对他还是不错的,只削了他的权,仍然保留宰相的职位和待遇,当年他拜赵匡胤的父亲为义父,这么多年来赵匡胤敬他用他,两人既是君臣也是兄弟,这盛情可不会因为这件事就一笔勾清的「他的心里也存了报效的念头。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岐王竟是永庆公主,一个女子,哪能承继大统,就算她能瞒住天下,有朝一日真的成就大事,可先帝子嗣已然亡了,这江山谁属?他一辈子保的是赵家,难道临到老来,反要落得个叛臣之名,变节扶保杨浩?

    “老丞相,爹爹一向敬你如兄,今蒙不弃,如此高义,永庆感激不尽。杀父害母,弑兄残弟,如今我家,只余弱女一人,如此深仇大恨,焉能不报?老丞相名闻天下,门生故旧遍及四海,若有丞相相助,永庆这血海深仇,便有希望了……”

    赵普满脸苦笑,摇头道:“殿下异想天开,怎么会想出这么一个荒唐主意?若知是公主在此,老夫怎么也不会……,唉,公主啊,你这是与虎谋皮啊,就算你报得了大仇,到那时又该如何是好,这大宋江山社稷,你义皇一手打造的江山,难道……难道真要拱手与人吗?”

    永庆道:“老丞相以为,赵光义他杀我父母兄弟,窃据大位,这赵氏江山,与我何干?人家夺我父皇之位,害我满门老幼,我还要替他记挂着这江山社稷的归属,维护他的皇权,岂不可笑?”

    “这个……”赵普虽无言以对,却只捻须摇头,显然对永庆的说法

    仍有些不以为然。

    永庆又道:“何况,永庆并非为了借兵而弃家国不顾,赵光义所作所为,早已割绝我们的血脉亲情。永庆弃家,而未弃国!

    “此话怎讲?”

    永庆道:“老丞相以为,继嗣与继统,何者为重?”

    赵普眼中微现讶色,似乎觉察了什么,却又无法确定。

    永庆追问道:“老丞相何以教我?”

    赵普略一迟疑,沉声答道:“对一家来说,继嗣为重。

    对一国来说,继统为重。”

    永庆又道:“若家国一体,而两者不得兼得,告如何取舍?

    “自然当以体统传承为重。”

    永庆微微点头:“老丞相所言甚是,永庆正是这么做的。

    赵普道:“殿下是说?”

    永庆缓缓讲出一番话来,赵普听罢目瞪口呆,怔了半晌,才道:“若大事可成,还有谁能约束得他?毁诺背信,那时对他来说,不过举手之劳。”

    永庆闭了闭眼睛,说道:“我别无选择,只能信他。丞相,如今还有选择吗?”

    还有选择吗?从反出村庄,杀了那里正之日起,他赵普就已是不折不扣的反贼了,就算他不惧一死,可他还有儿子、孙子,对一个家族来说,什么最重?他又能如何取舍?他还有得选择吗?

    垂拱殿内,身穿龙袍腰系孝带的赵元佐呆呆地坐在御案后面,耳听得臣子在下面似乎正说些什么,可那声音只在耳边萦绕,却一句也没有听进心里去。

    罗将军说那凶手应该不是辽圆所遣,当大军急行两日,本见辽军全力扑击的时候,辽国的嫌疑就已摘除了,那么凶手是谁?

    赵元佐不期然地想起了那个在天牢重狱里挟持了他,以他母后为人质逃出生天,逃向北方的独臂刺客。

    “但有一口气在,我必杀赵炅!

    凶手是他吗?如果是他,那我岂不就是杀父的元凶?赵元佐机灵灵打了一个冷战。

    “如今,刚逢大败,先帝又遇刺驾崩,民间又有种种谣言,以致民心不稳,士气不振,军心散乱,眼下,须防北国倾力南下,虽有国舅统率大军,坐馈三关,仍不可等闲视之。而西夏杨浩,一战而擒尚波千,旬日西下关中,虎视耽耽,也是十分的危险……”

    张泊与已到一半儿,只见这位迟速被扶立登基的天子两眼出神「好象根本没有听到他说话,不禁唤道。

    “打!那就打!我宋国兵强马壮,坐捅万里锦绣山河,怕得甚来!李继隆坐馈三关,朕很放心,很放心。罗将军,朕许你一支人马,给朕夺回关中,把杨浩打回西夏去。”

    “不对,不对,关中有岐王在,有德芳在,不管怎么说,总是自家兄弟,国难当头,他一定不会与朕为难。派人去,派人去告诉他,告诉他父皇驾崩,辽人入侵,他会顾全大局的。”

    赵无佐的眼神有点怪异,说到这儿戛然而止,眼神直勾勾的盯着大殿一角,偏偏那儿什么都没有,众文武臣工都看得有点发毛,赵元佐看了半晌,突然像才睡醒似的,霍地抬起头来,喝道:“大理寺,御史台、刑部。”

    被他唤到的衙门主官连忙出…班,躬身奏道:“臣在。”

    赵无佐一拍额头,又挥了挥手,把他们赶了回去,三衙主官莫名其妙地归了位,赵元佐突然一拍御案,怒道:〃皇城司何在,先皇遇刺一案,可曾查出些端倪?”

    皇城司主官甄楚戈根本就不够资格上殿参政,一时哪里有人答他,罗克敌和张洎对视了一眼,从对方眼中都看到了深深的忧虑「内忧外患,大厦将倾,可圣上他……似乎受了严重的刺激,精神有点不太好,这可如何是好?

    当此时也,小野可儿挥军攻克延州,随即亲车骑兵七千,一人双马,急行军一昼两夜,奇袭宽州,并在此筑垒营墙,起营建寨,据右固延安,左瞰河东,北与银、夏两州连成一线。

    杨延朗入泾州,夺长武,在妙水河畔谷口设伏,先出一军故意大败而归,引宋军来攻,趁机掩杀,铁骑轮番突阵,冲荡多时,把宋军步兵大阵冲乱。宋军将领各自指挥部众分头突围,此时伏兵尽出,凭高而下,又有数千精兵断敌退路,形成合围。

    宋将海淳身中十余箭,仍挥铁钢挺身力战,其属下小校劝他乘间突围,海淳言道:“我为大将,既然兵败,唯以死报国尔!”

    遂再入阵中,铁钢挥舞,杀百十人,虎口遽裂,鲜血淋漓,期间三次换马,反复突入敌军。杨延朗爱其忠烈,喝令三军务必生擒,奈何海将军战至最后精疲力竭,生恐被擒,竟尔弃钢望东三拜,然后拔剑自刎。副将盛龙率军东突西冲,终不能冲出杨延朗的十面埋伏,被迫率众投降。

    长安副都指挥林岳焕三更开城,引西夏军入城,勒令所部不得抵抗,杨浩生擒禁军主将陶轩辕,兵不血刃夺取长安,随即以陶轩辕印信关防为证,遣“飞羽”死士百人诈开潼关。与此同时,张崇巍攻克秦州,宝鸡孤立无援,知府邵望心接到赵普书信一封,便开城降了岐王。至此,河西、陇右、关中一线相连,西南半壁尽入杨浩之手。

    此时,蜇伏已久的义军首领王小波突然再出蜀山,打出了迎岐王的旗号,这一招颇具蛊惑力,一时巴蜀大地再起风云,而江南一直不成气候,却也一直不曾受过重大打击的小股义军也开始频繁行动,并开始向荆襄一带移动,似有与巴蜀连成一气的打算。

    各地战报雪片一般飞往东京,一时京畿震动。此时,卢多逊从海南千里迢迢也赶到了关中,就如赵普一般,上了杨浩这条贼船,他想下也下不去了,两位相国联名通告天下,扶保岐王,并向各自的旧部门生们频频暗送秋波,这两位相爷的立场其影响力可是非同小可,各地文武官员本来就因为那篇檄文的原因对赵光义失了恭敬之意,再有赵普、卢多逊这两位大佬表态,一时间态度都有些暧昧起来。

    就在这时,辽国萧太后大赏群臣,然后以以耶律休哥为都统,皮室详稳萧排亚、驸马都尉萧勤德、萧继远、林牙谋鲁姑、太尉林八等率军跟随,自车主力坐馈南京幽州,开始浩浩荡荡向宋国开拔,一路攻雁门关,一路攻瓦桥关,大举挥师南下。

    且不说大宋朝廷得知这个消息是如何打算,刚刚稳定了关中全境的杨浩得知消息后,却再度陷入了两难之境,虽说万事俱备,可一旦关中兴兵,大宋禁军两面受敌,必难抵挡挟锐而来的辽军,兄弟阒于墙,契丹必大获其利,他该如何取舍? 




第131章 最后关头 

    天下人心浮动,坊间纷纷传言,恐怕这大宋朝就要到此为止了。

    百姓们这样想也很正常,自唐末以来,诸侯林立,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号是走马灯一般地换,现在已经亡国的蜀、唐、汉主这些国家哪个不是传了二世三世四五十年,宋国虽然统一了中原,可是真论起来,国祚也不过才十几年的光景,还远未达到天下归心的地步。

    结果先是幽州大败,三十万大军落花流水,紧接着西夏发《讨赵炅令》,岐王赵德芳就是苦主,赵光义的所作所为一旦大白于天下,岂有不失人心的道理?赵光义还没想好如何应对这场危机,就在十万大军的营盘之中被人摘了脑袋,太子匆忙继位。

    赵元佐朝令夕改、优柔寡断,似乎因为父皇暴毙刺激的有些不正常的消息,业已在汴梁城传开了。别看深宫九重天,其实皇宫大内那点事儿,很少有不透风的墙,大宋皇室一向比较亲民,宫禁也不及其他王朝森严,这点事儿就更加瞒不住京城百姓了。

    摊上这么一个官家,大辽虎狼顷刻南下,陇右关中尽入西夏,巴蜀义军又起,江南骚动不止,不要说寻常百姓,就算是满朝公卿也是人心惶惶。

    舞绰在宋国退兵的同时,就迅速拟定了反击计划,仗着士气正锐,就地整合救援南京的各路兵马,反守为攻己如今风雨飘零的大宋国面临的就是国内不稳、人心思变、两面用兵,皆为强敌的局面。

    对于军国大事,赵光义算是个军事理论家,远不及其兄多矣,不过真要与他论起军事来,他也能说的头头是道,而太子元佐则于军事一窍不通,三纲五常、孝梯仁义那一套,总不能拿来打仗吧?幸好他虽能力不足,精神状态也极不稳定,但是朝中文有张泊、武有罗克敌,赵元佐是个没有主意的,一切依从二人主意,倒也暂时摆布的开。

    张泊和罗克敌这两个人,一个不修私德,刻薄寡恩,一个心怀不轨,早有反了他老子的心思,就这么两个人,就是他老爹留给他的文武班底。不过论才干,这两个人确实没得说,眼下这场面,不管他们私心里怎么想,都得打起精神先御外虏,真让契丹人放马中原,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有鉴于此,张、罗二人精诚合作,经过一番讨论,上奏皇帝允准,分别以李继隆、刘廷让、田重进为沧州、瀛州、定州都部署,防御三关。本来在此之前,李继隆临危受命,独领边军,不过这一遭不比出征,而是防御,这样的话各主要关隘必须得有自己的主将,能随时根据敌我情形做出决定,让李继隆总揽军权是会误事的,倒不是有心分他的兵权。

    初期交战,双方各有胜负,宋军虽士气不高,毕竟绮仗地利,所以辽军没有占到太多便宜,战报军情传至东京,邸报行发天下,百姓渐渐安心,觉得虽然宋军吃了败仗,但是辽人似乎也没有想象的那般可怕。

    但是辽军的总指挥是耶律休哥是一个真正的统帅,而眼下还没有人能认识到他的不俗,宋国自我检讨此番北伐失败的原因,虽然明面上不说,但是暗地里都倾向于认为先帝用兵失误,以致铸成大败,耶律休哥此胜还是运气的成份大一些。

    其实眼下这种僵持局面根本就走出自耶律休哥的安排,他根本不在乎这些小胜小败,他的目标是宋军主力,他想要的是破关挺进中原,而这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