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695-山海经的智慧-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陶耳换虫)犬如犬,青,食人从首始。(海内北经)”    
    “环狗,其为人兽首人身。一曰蝟,状如狗,黄色。(海内北经)”    
    “戎,其为人,人首三角。(海内北经)”    
    人身兽首的狗,怕是只有一种动物能与之匹配,那就是马达加斯加的狐猴,狐猴长了一张狐狸脸!有长尾、短尾之分,长尾能达60厘米,比身体还长,杂食性。海内北经数次描绘这种动物,就说明它在图画上出现不止一次。那么画这种动物是为了表明什么?    
    “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贰负之尸在大行伯东。(海内北经)”    
    “北海之内,有反缚盗械、带戈常倍之佐,各曰相顾之尸。(海内经)”    
    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原来犬戎国的存在就是为了确定‘大行伯’和‘贰负’位置。海外西经中贰负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海经的作者把一幅完整的连环画写到了两个篇章里,这真是个不小的玩笑。    
    从相顾的尸体来看,他的身边有一个持戈的士兵或官员。相顾是不是相繇、相柳的讹字,不太好说,但可以确定大行伯就是站在贰负尸体旁的士兵(或官员)。


第三部分 海荒经神话体系综论海荒经神话体系综论(6)

    “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海外北经)”    
    “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大荒北经)    
    “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而蛇身。”(海内北经)    
    鬼、威音近,所以鬼国应是一目国。‘一曰有手足。’疑似柔利国辞条文字。    
    “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厀,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海外北经)”    
    “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大荒北经)”    
    “据比之尸,其为人折颈披发,无一手。(海内北经)”    
    牛黎、柔利发音相近,牛黎国应该就是柔利国。这段描述应该是比较残酷的刑罚情景,海外北经只说手足反折,这可能是打断了腿,而大荒北经却附会成了‘无骨’。    
    这两幅画都在大行伯附近,可以说它们的死都和大行伯有关,而这个牛黎却是儋耳(夸父)之子,也就是说大行伯很可能就是杀死夸父的人!这时候,我们突然惊奇的发现,夸父(博父)、贰负的发音竟也有些相近,这是巧合吗?难道夸父就是贰负?    
    从图画位置上来看,夸父、相柳、烛阴的图画紧挨着!另一方面,相柳、相顾的尸体、大行伯、儋耳(夸父)之子,也紧挨着,都集中在昆仑虚附近,在这个狭窄的范围内想要表现如此之多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那几乎是不可能。最好的解释就是夸父、相柳、相顾之尸、儋耳(夸父)之子都是一个人!那样画起来要方便得多。我们还是找找别的证据吧。    
    “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丕鸟)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谣言换山)崖。(西山经)”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与危、贰负合谋杀死窫窳的故事如出一辙!不过是鼓与钦(丕鸟)合谋杀死葆江。这也是巧合吗?    
    其实可以说,原始传说的演变都是这样,只是主角换来换去,而故事情节没什么改变,就好比帝杀形天、成汤斩夏耕,原始的故事只有一个。我们把这个故事再次简化:    
    相柳=相顾=夸父=儋耳=儋耳之子=贰负=鼓    
    烛阴=女魃    
    鼓,女魃之子。    
    归结起来,就是女魃之子夸父杀窫窳,帝派应龙(大行伯)杀夸父,夸父部落随鸟北迁。“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大荒北经)”这段话也从侧面证明了夸父部落被逐北迁的根源。    
    “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柸而东向立。一曰龟山。(海内北经)”    
    “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海内北经)”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海内北经)”    
    这三幅画离得非常近,所以画面上这个女子便应该、也只能是西王母,否则连环画就会失去连贯。    
    “欧丝之野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海外北经)”    
    很难判断这个女子是不是西王母,不过她旁边的树就是‘百仞三桑树’,“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海外北经)”关于三桑树前文已经详细的解释过,这里略过。    
    五、浴日传说    
    羲和浴日的传说怕是太神奇了,它的存在让海荒经永无翻身之日。这里便借海外东经来探讨一下这种传说的成因,海外东经基本上没有什么事,这和东山经是一脉相承的,东山经基本上就是不毛之地,没什么人,当然也就没什么事。    
    “上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海外东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大荒东经)”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南经)”    
    大荒东经说的已经很清楚,扶桑上面的‘日’就是金乌,其实也就是青鸟,在大荒东经中‘五采之鸟’、‘三青鸟’是很普遍的,这也完全符合“青鸟=金乌”的绘画规则。关键的问题就在于‘浴日’何解?给太阳洗澡?其实在海荒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浴于‘渊’。例如:    
    “从渊,舜之所浴也。(大荒南经)”    
    “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大荒北经)”    
    “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渊,昆吾之师所浴也。(大荒南经)”    
    这些当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洗澡,老子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陆德明注曰:“谷,河上本作浴,云:‘浴,养也。’”如果是养日就好解释多了,养鸟?应该说理解为‘养’更贴切,在那个时代,渊、泽应该是绝佳的生活场所,因为有充足的食物,渊泽似乎都已经划分给诸侯、百官了,那就相当于封地。例如:    
    “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    
    “少昊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渊。”    
    这个‘降处’用得好,没有用‘游’,所以少了很多误解,渊绝不是简单用来专用洗澡的,那是食物的重要来源。‘浴日’理解为驯养鸟很显然合理得多,但是问题也不是没有,因为还有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常羲浴月’,可以简单的解释,说‘浴月’是‘浴日’的讹误;或者换种说法,王充《论衡》说,‘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这个‘月’也可以解释成一些其他的动物或鸟类。    
    古人的驯养技术比今人高明得多,驯鹰捕猎,驯狗狩猎,也能驯虎豹熊貔,更不用说驯一些鱼鹰之类的,用鱼鹰来捕鱼那可真是如虎添翼。


第三部分 海荒经神话体系综论竹书纪年对山海经的责问(1)

    前文对《海荒经》的解读基于一种‘读图’或‘读连环画’的原理,把《海荒经》中支离破碎的图片连缀成完整的故事,这有它的合理性,无论对死亡故事的叙述,还是图画之间存在的紧密关联都显示了这一点。但反驳的意见也是非常强大的,最有力的莫过于《竹书纪年》了,当年王国维就用甲骨文印证了《海荒经》与《竹书纪年》的紧密联系,这几乎意味着,如果承认《海荒经》是古学官对图画的错误阐释,那么连带的《竹书纪年》似乎也要遭殃了。我不得不面对《竹书纪年》的强烈责问,至于海荒经是‘连环画’的假设能否成立,只能待后来人明查了。    
    以《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为例,试作逐条辩驳,如:    
    1、“黄帝轩辕氏元年,初制冕服。”(《竹书》)    
    “祈,(王加戮左边)冕舞”(中山经)    
    从这条来看,竹书非但没有反驳山经,反儿确凿印证了山经‘冕’的记载是真实的,冕在五藏山经中只出现在中山经,其他东南西北都没有。    
    2、“黄帝轩辕氏五十九年,贯胸氏来宾,长股氏来宾。”(《竹书》)    
    “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一曰在殴! 保êM饽暇   
    在《海荒经神话体系综论》中说过,‘贯匈国’是一幅图画,是被弈用箭射穿胸膛的死尸的图画。而《竹书》很明显在说‘贯胸氏’是一个部落!那么图画上真的是‘贯匈国’的活人来晋见了吗?暂且放下,《竹书》中此类诘问颇多。    
    3、“帝启八年,帝使孟涂如巴涖讼。(《竹书》)”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海内南经)    
    孟涂这个故事,在图画上是根本无法表现的,海内经如何引申出这段故事,实在是不得而知,不过‘司神于巴’恰恰印证了前文关于‘神’就是‘官’的推论。    
    4、“帝启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大穆之野。”(《竹书》)    
    “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一日大遗之野。”(海外西经)    
    “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辨》与《九歌》以下,此大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大荒西经)    
    这三段似乎高度吻合,指证了这幅图画描述的就是帝启十年的巡狩盛会,而在前文《综论》中说,这可能是女丑祭祀或群巫救窫窳时跳舞的情景,那么这又谁是谁非呢?仍然存疑继续看下边。    
    5、“帝太康元年癸未,羿入居斟寻。”(《竹书》)    
    此条备用,奥妙尽在其中。    
    6、“帝仲康五年秋九月庚戌朔,命胤侯帅师征羲和。”(《竹书》)    
    7、“帝杼八年,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竹书》)    
    这似乎给山海经中频繁提到的九尾狐作了个佐证,不过从字面上看不出来这只狐狸真的有九条尾巴。    
    8、“帝厪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其年陟。”(《竹书》)    
    这个跟女丑之死似乎很有关联,都是‘十日’在上。    
    9、“帝癸(一名桀)六年,歧踵戎来宾。”(《竹书》)    
    “跂踵国在拘缨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海外北经)    
    这个辞条又提出一个反证,认为确实有‘歧踵’这么个部落。    
    10、“帝癸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尚书序》:‘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竹书》)    
    “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大荒西经)    
    这个辞条似乎分歧不大,都是成汤伐夏桀的故事。但前文说过,‘夏耕之尸’和‘形天舞干戚’说的是同一个故事,那么谁是真的?    
    11、“大戊十一年,命巫咸祷于山川。”(《竹书》)    
    “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    
    12、“帝辛十七年冬,王游于淇。”(《竹书》)    
    这个‘游’字用的很明白,不是洗澡的意思。解释为‘巡游’更合理一些。前文频繁提到的‘游于渊’‘浴于渊’都是这个道理。    
    13、“帝辛四十二年,有女子化为丈夫。”(《竹书》)    
    这个辞条与山海经关联不大,只是颇有奇趣,暂录之以作消遣。    
    14、“穆王十二年冬十月,王北巡狩,遂征犬戎。”(《竹书》)    
    “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海内北经)    
    这个辞条对‘连环画理论’再一次提出了强烈质疑,他说,周穆王时候征伐过犬戎国,前文说犬戎国是‘状如犬’的狗国,这说法也岌岌可危。    
    15、“穆王十七年,壬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其年西王母来朝,宾于昭宫。”(《竹书》)    
    西王母在西山经和海荒经中都提到过,这种困惑又该如何解释?    
    16、“夷王六年,王猎于社林,获犀牛一以归。”(《竹书》)    
    看起来周夷王时候犀牛还没绝种。    
    17、“宣王二十五年,大旱,王祷于郊庙,遂雨。”(《竹书》)    
    这又给五藏山经提供了一个例证,周宣王时候祈祷祭祀有‘庙’,而在五藏山经中根本不知道‘庙’为何物。    
    18、“幽王十一年春正月,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竹书》)    
    与辞条14类似,犬戎看起来是个很厉害的部落或国家。    
    十多条诘问,尤其‘贯匈氏’、‘歧踵氏’、‘犬戎’都是部落名称这种诘问最有力,面对这么多言之凿凿的部落,似乎我的‘连环画’理论已经彻底破产了,那么我该如何反击呢?    
    答案就是诘难太多了,多得反而自相矛盾,其实仔细分析这十几条证据,竟然涵盖了从轩辕黄帝到周幽王的整个上古史,那么海荒经到底在讲什么?它真的在叙述从黄帝到周幽王的几千年历史吗?实话是不可能,讲述历史必须记载时间,《竹书纪年》尚且有模有样的记述年代,海荒经怎么毫无时间观念?    
    看《竹书》的证据,主要有这些故事,如孟涂讼、夏启舞、西王母、羿居斟寻、胤侯征羲和、十日并出、成汤伐夏桀、巫咸祷山川。海荒经中也有类似的故事,但《竹书》中这些故事跨越了五帝夏商周时代,为什么用图画来记载这些跨越千百年的毫无关联的故事?这就是关键所在。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牵强附会’!


第三部分 海荒经神话体系综论竹书纪年对山海经的责问(2)

    不妨作一个假设,现在我带你去将军崖看岩画,据说那个岩画被称为千古之谜,让你来解读它的故事,它画的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答案,你也不知道,但你会猜,你一会说,这可能是太阳神少昊的故事,一会说,这可能是周王朝的故事,也可能说,这是战国时期的故事。    
    你一个人尚且可能有如此之多的猜想,那么百八十个学者的理论就更是五花八门、百花齐放了,岩画很简单,就是那么简简单单的一些线条,故事容量不会超过一百字,但是学者们一争吵起来,这幅图画的含义就太有可能被阐释成从黄帝到春秋所有可能有关的故事。    
    每个人都会引经据典,学者们当然不会毫无根据的臆想,他们肯定要翻阅史料典籍,寻找与岩画内容相似的蛛丝马迹。一旦有一定的相似内容,那么一套新的阐释方案就出笼了,这就是阐释岩画的有趣之处。讲了这么久岩画,想必你也明白了,学官们(史官们)在阐释海荒经的那幅图的时候,他们也在引经据典,寻找相似之处,例如“形天舞干戚”这幅图,画上画着一个人拿着戈盾,没有脑袋。    
    几个学者一看这图,立刻抛出几种不同意见,一种是古典派,认为这是帝杀形天的样子;另一种是现代派,认为是成汤斩夏耕。古典派没啥证据,他们只知道传说中黄帝杀了形天;现代派有证据,一翻古籍,找到了史书(《竹书》成书比较晚,但竹书之前也是会有史籍的,学者们查的肯定不是竹书),史书说“帝癸三十一年,成汤伐夏桀。”    
    所以你看海外经阐释就说,那是“形天舞干戚”,而大荒经比较晚,他们研究的结果是,这应该是“成汤斩夏耕。”这两代学者研究的是同一幅画,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看起来大荒经那帮学者更有证据,但他们太拘泥于‘信史’,牵强附会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比如贯匈国,图画上就是一个人胸口有个洞,按我的解释就是被箭射穿了。但是大荒经的学者不同意,他们一翻史料,说史书记载,“黄帝轩辕氏五十九年,贯胸氏来朝见过。贯胸氏的人胸口都有一个洞。”所以‘贯匈’不是死尸,而是一国。他们这么解释看起来有根有据的,我想驳倒他们还真不容易,但他们自己就开始闹笑话了。    
    前文讲过枭阳国,黑身有毛、反脚后跟,看见人笑他也笑,这摆明了是猩猩或者类人猿之类的动物,这些学者们为了谋求逻辑上的一致,他们认为“这图上画的都是国家”,所以他们只能弄出一个枭阳国来自圆其说。这还不算,前文讲过氏人国、犬戎国的例子,但这些学者们只能硬撑,“史书上记载过‘犬戎氏’,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