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自然的指印-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塑造孩子    
    为人父母者自觉有必要把孩子重塑成自己或社会的形象,不遗余力地对他们又捏又推,揉塑成让孩子不自在的模样,教孩子不能自在地做自己。父母应该知道,婴儿的眼睛与头发颜色会改变,肌肉会长大,脂肪会消失。羞怯的人有一天也会绽放自信的光彩。与生俱来的成熟与发展特质不一定在预料范围之内,有些遗传特质一开始跟别的孩子很不一样,但是长大后这些差异就消失了;小时候觉得很好的特质,长大后也可能显得很不对劲。有些冲突会妨碍发展,甚至严重到需要父母特别的注意与介入。不过,父母不能容忍个别差异往往是造成孩子行为偏差的原因。这种情形很容易发生在过度早熟或晚熟的孩子身上,譬如以下的例子:    
    查理很早开口说话。他的发展阶段较早开始,兴趣也比同龄的孩子广泛,老师与父母都认定,他的早熟具有正面价值,觉得他天赋异禀,因而让他跳两级就读。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清楚,父母师长对他的期望愈来愈高,是否造成他的负担?他变得十分沉静,有时看起来无精打采。    
    督促查理有所成就的做法或许是正确的,时间将会揭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这种做法往往只考虑有限的成长期。父母若希望孩子融入自己的模型,借以加强家庭维系的力量,无论模型是否传统,对于孩子是幸或不幸,就要看孩子的本性是否往这个方向发展。    
    孩子的真面目    
    倘若站在高处,瞧瞧自己家族分枝繁茂的族谱,看看祖父母、自己、手足和子女,可能会发现血脉相承的熟悉特性出现、消失、再出现。这些身体与性格的特征持续浮现,仿佛油画上大笔一挥,墨色清楚。同时,我们也看得出成长的时间表。从远处看,似乎一笔到底,凑近一看,有如西班牙画家修拉(Seurat)的点画,每一点各有不同。这些点代表我们的禀性。    
    为婴儿定型或期许任何特质时,应该特别审慎,以免影响孩子渐渐浮现的自我形象;但若完全不观察孩子渐渐展露的天生气质,一样是误入歧途。我们对子女所做的每件事,似乎都充满了高度的感情与意义,因此我们迫切地想知道,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从孩子身上寻求答案。若想看到孩子的本性,必须善于观察,才能辨认孩子如何与时俱变,清楚看见孩子的发展与成熟,了解每个小孩的天性。孩子与我们建立的关系,因其性情而自成一格,我们也与每个孩子创造出独特的关系。    
    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限制了我们观看的能力,仿佛是自己的愿望,使得我们无法接受生命的变化与歧异。或许,将来我们不但不怕这些自然的变异,反而会对这些变异感到无比好奇。我们会以惊叹的眼光欣赏新奇的宇宙万物,从孩子身上学习,正如他们从我们身上学习。    
    这个挣扎并非现代才有。十诫中只要求孩子尊重父母,并没有要求父母尊重孩子。人类文明耗费了好几千年,才明白孩子就是孩子。画家终于画出孩童真正的样子,而非大人的缩小版。人们总算发觉,孩子和大人一样,会觉得疼痛;动手术时,应该用麻醉药;童年期精神分裂症与忧郁症总算被诊断出来;联合国终于发布一篇宣言,令儿童的权利得到申诉的机会。    
    有了这段历史,我们就不会讶异,为什么直到现在,自己还是看不见孩子的真实模样。当然,子女是我们的一部分,就像他是他自己的一部分一样。我们可能知道他们是独特的,就好像我们小时候也跟父母希望的样子不同。如果我们无法辨识子女个别的性情与发展,并加以调适,不仅看不到子女的本来面目,更不会了解他们如何影响自己。我们必须正视亲子关系的本质。    
    宝宝帮助家庭成长    
    研究幼儿多年的布雷泽尔顿(T。 Berry Brazelton)写道:    
    对新生儿行为的评估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因为这些人对新生儿之于先天与后天争论的贡献颇感兴趣……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婴儿的个人特质是塑造婴儿与照顾他的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    
    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亦指出:    
    面对子女的发展,父母一定要时时接受挑战,与孩子一起发展。宝宝支配家庭、促使家庭成长的程度,并不亚于他们受到的支配。我们可以说,家庭把宝宝抚养长大,宝宝同时也使家庭成长。我们必须把生物的反应模式和预先决定的发展时间表,视为具有互相制约潜力的变动模式。    
    认不出孩子与生俱来的成长时间表,不仅无法以孩子需要的方式培养他,更看不到孩子对我们的种种贡献,也不知如何调整自己的态度。我们看不到孩子如何想像、如何感动我们。这时,亲子之间的互动力量是盲目的。    
    母亲借着与婴儿步调一致,让宝宝有了幻想的空间,宝宝会以为身边的东西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结果不仅孩子获得身体经验的满足感,更是感情的结合……    
    这就是温尼科特所要表达的观念:宝宝“创造”了母亲,给她所需的力量与魔力来满足自己。母亲是供应者,提供照顾。宝宝把这份关注转变为自己的经验。婴儿把母亲幻想成自己希望与需要的样子,一旦不满意,就认定母亲是“坏”妈妈。    
    重新定义“传统”    
    我们觉得兴奋好奇,想知道跟孩子有关的一切,因为孩子是家族基因的混合。刚出生时,他是大自然的全新组合,正如我们诞生时一样。他将遵循自己的路径。这条路径可能跟我们十分类似,若是不同,也可以丰富我们的生命。我们必须学习为孩子做些改变。他将以我们为模范,或是照本宣科,或是成为完全不同的人。    
    孩子会接受父母的哪些部分,不理会哪些部分?    
    他会接受某些我们对他的幻想,也会推演出自己的幻想,甚而他会期许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愿望可能随时间而改变,要求我们更加投入。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也是态度的传递与重塑。它提供我们难得的机会,测试、挑战与修正对家庭与自己的看法。    
    坚持这种立场并不容易。它违背了我们对孩子自恋的形象投射。它可能默默对抗传统,对抗我们维持家庭、文化价值,以及保存家族“固有”神话的需求。如果传统意味着旧有模式的单纯重复,任何基于自然发生的变化,都会带来对抗传统的感觉。    
    然而,传统还有一个较有弹性的定义。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写道:    
    真正的传统不是过去的遗风,而是一股活生生的力量。它让现在更有生气、更有知识……它不要我们重复过去,而要我们推测经得起考验的真相。它有传家宝的味道。它是一项传承,我们把它传给子孙。传统被人保存发扬,是为了产生新意。因此,传统确保了创新会持续下去。    
    接受孩子成为家中的新成员,也就是接受不同、甚至怪异的成员。这种做法并不违反我们对传统的需要,反而使我们更加需要传统。


第一部分 生命律动之谜第3章 雕塑天性

    年龄、性别与社会地位都帮助我形成对人生的看法,这些看法只是部分的自我。事实并没有改变……我的癖性依旧隐藏在内。    
    —戈登·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    
    本书的前言提到,先天和后天的二分法一定要消除。或许,这个目标不如个性问题来得重要—如星群般繁多的各种性情,因互动而密切纠结。性格在生命过程中的发展受到个人生长的社会与文化的束缚。个性虽然复杂无比,倒不是深不可测,也不会随着时尚起舞。个性是有形状的。它的形状有根源可循,可以回溯至呱呱坠地,甚至更早的时候。    
    在过去,人类的许多特性总被视为是童年抚养与环境影响的结果。现在,通过新的基因研究、临床观察、同卵双胞胎和被领养儿童的研究,我们愈来愈了解,这些特性根植于基因矩阵之中。问题是,特性如何因应个人生活经验而形成?在什么时候形成?    
    最新的遗传学研究是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学者布沙尔(Thomas J。 Bouchard)领导的一项双胞胎研究。布沙尔与同事们实际观察数百对同卵及异卵双胞胎,进行生理与心理测验。结果发现,许多人格特质与遗传有显著的关系,如领导能力、压力承受度、墨守传统的程度与想像力。    
    其他研究也发现,害羞的遗传可能性非常高。某些心理疾病上的强迫性行为和药物上瘾也跟遗传有关。    
    焦虑来自天性    
    所谓的“个性”,本质上具有遗传的基础。我们以为,个性是借由环境,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形成。现在我们可以说,许多渐渐形成的个性,一开始就属于孩子的内在本质,也就是早已设定的自然倾向。    
    基因影响我们的特征,这些特征规范出人的气质。基因在幼儿期为每个人设定了与环境互动的精神状态。最近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婴儿,也可能表现“A型行为”:容易激动,有侵略性,就算教他们放松心情,他们仍然动不动就发脾气。    
    知道孩子一出生,即会因遗传而展现某些特征(例如容易激动)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此一来,我们才可以确知,这些特质是否会一辈子保持稳定,或是会有所改变;会一直存在,还是依情况而定;其他的特性是否会出现,还是等情况一变,立刻退回原有个性的阴影里。    
    新的研究也开始解释这个现象。一所专门研究老化的机构,赞助一个纵向研究计划,密切注意1万个人在9年之间的变化。结果发现,有些特质并未随着时间而改变。    
    其中,友善与焦虑是很难改变的两种特性,害羞、好奇心、参与能力与因时制宜的弹性亦十分持久。这些发现使我们一窥“早期个性”的面貌。这些特质可能随着时间而显露出来,即使在出生的头几天也观察得到。这些正是编织我们一生个性的线缕。纵然生活有所改变,这些特质仍然不变。    
    当然,布沙尔的研究中,墨守传统是成人数种特质的合成;观察婴儿的研究中,参与环境是婴儿性格的本质,两者在质的方面确有很大的不同。    
    幼儿期显露的真正面貌    
    为了解读个性,科学史学者波珀(Karl Popper)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在关键处雕塑天性?为达目的,若不以想像的印象视之,也不用成人的词汇来描述,而是以幼儿期显露的真正面貌为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格特质?我们辨认出来的特征,必须如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所言,要符合“个人自然天成的神经网络”,也就是脑中实际的网络系统。    
    虽然想像个性是由脑部依据遗传而决定是有些困难,不过这并非不可能。这些基本特性当然不是个性仅有的特征。有些特质不是那么稳定,有些则属于个人观念、认知形态、行为的反思和中断性。    
    然而,当我们逐渐偏离自然,把情境或社会因素纳入生命,我们仍然被自然召唤。“年龄、性别与社会地位都帮助我形成对人生的看法,”奥尔波特曾写道,“这些看法只是部分的自我。事实并没有改变……我的癖性依旧隐藏在内。”    
    因此,为了要了解人们是否天生倾向某些心境,比较会表现激动、热切、机警、羞涩、伤心,我们必须看看自然最基本的环节:    
    一名42岁的医师与女朋友分手了。他认为,两人共享了一份“有意义”的关系。她却指责他爱喝酒,工作太卖命,还跟另一个女人交往。    
    这一切指控都是事实,这是他习以为常的模式。他事业有成,同事与病人对他敬重有加,为了拥有服务病人的专业工具,他密切注意医药界的最新发展。然而,他同时违反许多规则,如迟缴所得税、不缴停车罚单而被传讯。他自己去看医生时,总是表现出不在乎的随便样子,和对待病人的态度判若两人。其实,他几乎从不就医。    
    要不是与妹妹关系亲密,他连一个关系亲密的同伴也没有。他总觉得被母亲抛弃,因为母亲向来忙着跟朋友在一起,也忙于慈善工作。他父亲很有爱心,移民美国后,开创了一份成功的事业。他父亲十分能干,但只对本身的成就感兴趣。他追随父亲的脚步,念书时科科都拿A。    
    他只能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上得到赞赏。在感情分享与建立关系方面,却得不到同样的回馈。迄今他仍不了解这个模式。野心是他个性的一部分。野心构成了他的存在,他却看不出来。    
    他的个性围绕着一个主题:野心、成就和欺骗。它们出现在他的工作情境与他的人际关系上。在这些方面,他仿效父母。    
    不过,光是辨认出现在成人身上的特质,并不能满足我们。我们想知道这些特质从何而来、如何形成。要明确解释成人的特质,倘若只探讨父母的影响和环境因素,等于忽略了关键部分:每个人的内在倾向。自婴儿期开始,这个倾向就渐渐塑造出我们接触世界的方式。    
    精明是成人的特质    
    要找出代表精明个性的正确基因,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精明是成人的特性,经过时间的累积而专精,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来。可是,洞察力与敏感或许是精明的基础,是它的前身,比较容易和它的基因矩阵联结在一起。我们的任务就是开始留意以不同形式存在的个性。    
    好客也是一项成人特质,在特定情况下表现出来。它不是雕琢而成的婴儿行为。没有人会说:“哇!你的宝宝多么好客啊!”不过,“对触摸的感受力很强”倒是形容婴儿的恰当说法,因为它和基因矩阵关系密切。    
    我们都看过热中互动的婴儿。他们喜欢让别人抱在怀里,也比较爱露出笑容;反过来说,容易激动的婴儿不能跟成人行为相提并论。成人具有层层防卫,会竭尽所能遮掩激动的个性,只在特定时刻爆发出来。有人甚至从不让它出现,表现出完全相反的特性。    
    出生6天的女婴和60岁的妇人在特质上并不相同。而且自古以来,雕琢天性便饱受争议。例如:    
    正义、真实、克己、心意坚定、乐善好施、坚忍不拔、慈悲、谦逊、奉献、耐心、勇气,以及不屈不挠。    
    这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Macbeth)第4幕第3场马尔科姆(Malcolm)所列出的“王者风范”特质。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希腊医师,有“医药之父”之称)以冷静、忧郁、乐天、暴躁,作为气质的主要分野。德国的著名实验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指出,快、慢、强、弱(也可能处于任两者之间)为人的4种基本特性。对心理学家荣格(Carl Jung)来说,外向(extraversion)与内向(introversion)是支配个性的类别。他认为:    
    审慎运用意志力是主动的外向;受到驱使则是被动的外向。    
    以上这些,只是从历史上数百种人格类型里,挑出几种罢了。占星术与塔罗牌(tarot cards)则是利用非传统的方法,做同样的事情。    
    半岁前形成个性    
    希波克拉底的性格分类方法只有4种类型,而且没有“中间值”,因此所能描述的性格类型不过4种。不过,在希波克拉底的4种气质说法和每个人对他人性格的判断之间,仍然可以找到理解与描述基本倾向的共同语言。    
    1989年一项研究发现,婴儿在6个月前,许多特性渐渐形成稳定的模式,这些特性为“活动力、鼓动力与强烈度”以及“手段、适应力、韵律感与破坏力”。第一组被视为“驱力”,刺激婴儿产生活动;第二组为“规范性”,居中调节驱力。    
    研究小组发现,某一组特性上占优势的婴儿,另一组的特性就比较少。最有趣的是,从6星期到6个月大的成长过程中,这些特性一直相当稳定。    
    初生儿的行为模式稳定不变,这发现令人肃然起敬。它说明了这规律受外界制约的程度,不如与生俱来的力量大。它强化了固有的内在倾向,随着时间的演进,尽管有所波动,仍会自行演变为一个基本范畴。我们可以称之为“个性”—围绕一个主题的各种特质,出生时即影响先天倾向,也将影响成年后的样子。只是,最后分化出来的特征(如“好客”或“精明”)可能有所不同。    
    其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我们的研究小组针对分居两地长大的同卵双胞胎所做的研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特色,即婴儿早期的社会行为。    
    情绪传给孩子    
    有些孩子对环境的兴趣有限,不太能刺激母亲做出特定反应,迫使别人听见自己的意愿与需要;有些孩子却能完美地表达需要,很快得到满足。第一种孩子倚赖父母的“解读”,满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