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村魅影三-第3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在填写这一类表格的时候,社会关系一栏是最不能马虎的,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可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考大学,当兵,招工,发展党员和提拔,都要看社会关系,根正才能苗红吗?

在曹云清的启发下,王孝康老师想起了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有一次,他布置同学们写一篇作文,作文的题目叫《我的故乡》。其他同学已经开始写了,可姚春妞却在发愣,下课的时候,姚春妞才写了第一段,大概有一百多个字,其他同学的作文当堂就完成了。王老师拿起姚春妞的作文看了看,她笔下的“我的家乡”竟然就是张家堡。姚春妞确实可以把张家堡当做自己的故乡——至少是第二故乡,可按常理判断,一般人都会写自己和自己的父辈最初生长、生活的地方。

第二件事情:在四年级的时候,王老师曾经布置学生写过一篇作文,作文的题目叫《童年趣事》。那时候,姚春妞才十一二岁,姚春妞在那篇作文中写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天,她和门口的小伙伴们在码头上玩,发现一条船上装满了水蜜桃,水蜜桃的上面用帆布盖着,几个小伙伴就钻到帆布下面偷吃水蜜桃,等几个人撑破了肚皮,钻出帆布的时候,船已经驶离了码头——而且走了不短的距离,撑船的人发现他们几个小把戏以后,哭笑不得,不得不把船又撑回了码头。王老师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山城”两个字,这两个字在作文中出现过一次。

第九章 案子不了了之

我们都知道,“山城”就是崇清。

这和方言专家的分析是一致的。

王老师给那篇作文打了85分,还让姚春妞在班上读了自己写的作文。课后,王老师还特地问了姚春妞:“‘山城’是你的故乡吗?”

“姚春妞是怎么回答的呢?”曹云清问。

“她说是的。我又问她,既然你是崇清人,为什么说话的时候,一点崇清的方言都没有呢?她说,她的故乡不是崇清,她的家乡的名字就叫山城。说这句话的时候,她的脸红彤彤的。她在说到崇清的时候,咬字清楚,也很顺溜,在我们这里,即使是大人,如果不是在外面闯荡的人,是不会知道崇清这个地方的,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子,对崇清这两个字眼,竟然一点都不陌生。”

一定姚春妞想起了父母的叮嘱。

张玉珍老师也想起了一件事情:张玉珍是姚春妞三年级时候的班主任,教政治,她还是一个体育教师,学校里面没有体育老师,校长看张玉珍跑步很快,还会打篮球,身体也很壮实,就让她带体育课,农村中学,体育课很简单,不是跑跑步,就是打打球什么的。

有一次,张玉珍给同学们上体育课,测试跑步的时候,姚春妞在脱衣服的时候,张玉珍看到姚春妞的脖子下面有一个蓝颜色的挂坠,挂坠只是闪了一下,就被姚春妞塞到衬衣里面去了。张玉珍从教十年,她从来没有见过学生的脖子上挂首饰的——那个挂坠应该是姚春妞的随身之物。

张玉珍之所以能想起这件事情,是因为曹云清说姚家灭门惨案极有可能和古墓里面的随葬品,姚家灭门惨案极有可能和盗墓贼有关——姚虹桥极有可能是一个职业盗墓贼。

张老师的发现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张克勤的看法:姚家人不像是因为生活问题才来到张家堡的。

虽然曹云清和马子腾在胜武中学寻觅到了一点有价值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和案子之间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在头绪全无,一筹莫展的情况下,曹云清和马子腾去了一趟崇清,崇清市公安局的有关同志非常配合,他们领着两个人去了崇清市所有派出所——包括崇清市郊所有的派出所——当时,所有的户籍资料都在派出所。

结果怎么样呢?

没有结果。在户籍资料里面,根本就没有姚虹桥和李银杏这两个人。姚虹桥和李银杏如果是崇清人的话,户籍资料里面应该有相关的信息。

在崇清虽然一无所获,但两个人确定了一件事情:“鬼儿子”和“格老子”确实是崇清方言。

曹云清和马子腾心有不甘,又去了一趟湖北襄樊,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

曹云清和马子腾在70。4。3灭门惨案上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花费了很多精力,但没有寻找到一点和案子有关的线索。之后,这个案子就被搁置起来,不了了之了。

以上是连云县70。4。3灭门惨案的所有信息。

第十章 正式介入此案

在结束南山县南山小学湛玉曼自杀案以后,李云帆和他的战友们稍事休整了几天之后,便接手了“70。4。3”灭门惨案。

四月二十六号,李云帆一行驱车前往连云县五里铺公社文俊大队过去叫杏花大队,去年改为文俊大队张家堡。

给大家送行的是郑峰,这次,郑峰不能随大家一同前往了,市革委会认为郑峰执行上级党委的政策不力,紧跟阶级斗争的形势不积极,所以责成郑峰做深刻的检查。郑峰在南山小学辛苦工作的时候,省市曾组织所有单位的第一把手参加一个学习班,郑峰当时不在局里,副局长刘长明就顶替郑峰参加了这个学习班,这使有关领导很不满意。于是就出现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事情。在一些领导看来,参加学习班是压倒一切政治任务,所有的工作都要让步于政治任务,当时的口号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纲举才能目张吗?

好在郑峰并没有被停职。

分手的时候,郑峰安慰同志们道:“你们不要担心我,如果只当局长,不能破案,我宁愿不当这个局长。别人的乌纱帽是用来戴的,我的乌纱帽是当球踢的。”郑峰一直没有想通,“政治能当饭吃,当衣服穿吗?整天整那些没用的东西,官不像官,国还能像国吗!”

“郑峰,你不要说气话,你如果不当这个局长的话,我们能这么顺畅地开展工作吗?所以,该低头的时候,还得低头,能屈也能伸,这才是男子汉大丈夫。”

“老李,你放心吧!我知道分寸。我也就是发发牢骚而已,如果牢骚都不发,那还不把我憋屈死啊!在他们面前,我还得夹着尾巴做人啊!”

“你就安安稳稳地当你的局长,你安稳了,我们才能安心地办案子。”

“行,再见,悠着点,多保重。随时跟我一联系。”郑峰挥手告别。

汽车缓缓驶出地区公安局的大门。

汽车上坐着五个人,他们分别是李云帆,卞一鸣,王萍、谭晓飞和曹云清。

曹云清是专程到地区去接李云帆一行的;马子腾先行到文俊大队打前站去了。

按照李云帆的意见,这次,大家打算吃住在张家堡。

这个案子,大家的心里没有一点底,这就是郑峰把连云县“70。4。3”灭门惨案排在后面的主要原因。郑峰、李云帆和卞一鸣仔细研究过这个案子,郑峰的意见是:“尽力而为,不要有任何压力。”

郑峰是在安慰大家,压力还是有的。

一个小时以后,汽车进入一个古镇——回龙镇。穿过古老的回龙镇之后,便能看见古镇的南边有一条连绵起伏的山峦。山的海拔都不高,但比较长。

“小曹,这个回龙镇莫不是有点说道?”

“是有一点说道——只是传说而已。”

“什么传说?”

“传说唐明皇李隆基南巡路过连云县城,听说这里有一个小镇,名字叫玉泉镇,这里的温泉特别多,还能治病,就在这里落脚呆了两天。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皇帝,就把玉泉镇改为回龙镇。”

第十一章 连云历史悠久

“县城在什么方位?”

“县城在山的南边,我们现在是在山的北边。”

到现在,大家才知道自己所在的方位。

“小曹,张家堡在什么方位?”

“就在山的南边,你们看,那两座最高的山峰之间有一个豁口——你们看见了吗?”

“看见了。”李云帆道。

大家都看见了。

“过去那两座山中间也有一座比较矮的山,现在变成了灌溉渠。”

曹云清所说的两座山,是整个山脉的最高山峰。

“这两座山的海拔是多少?”

“东边那座高一点的有六百多米,西边那座有五百多米。这条山脉横贯连云县全境。”

“这两座山脚什么名字?”

“东边那座山叫玉皇山,西边那座山叫黑风岭。”

“中间那座山叫什么名字?”

“叫凤凰岭。”

“在我们见过的县城中,连云县的历史要久远许多。”

“是啊!县城里确实有不少古老的建筑。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是过去的官道。”

车轮下的路和平时大家走的路没有什么区别。

“官道?这种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前面有一个地方,名字叫马桥驿,过去是一个驿站。”

“驿站还在吗?”

“驿站早就不在了,只剩下了地名,还有一个门楼。”

“连云县历史上一定出过大人物,要不然不会有这种规模和形制的陵寝。”

“我们请人查阅过地方志——包括过去的县志,都没有这方面的记录。”

十几分钟以后,大路的西边出现一个村庄,村庄的房屋都比较古老,但残破的很厉害。青砖墙,西岸黑瓦,人家的屋脊两头蹲着一些叫不出名字来的怪兽,村子内外随处可见古柏和参松。

村口立着一个门楼,上面写着马桥驿三个字,门楼已经倾斜,一般是砖头,一半是用木头树棍支撑着的。门楼下面是一个变了形的拱门。拱门最高处在四米左右,最宽处在三米左右。拱门里面也支着两个树棍。在门楼的两边是坍塌的石头墙,在南边——距离门楼七八米的地方有一个三四米宽的豁口,那是一条路,那应该村子里面的人进出的通道,门楼已经成了摆设。

十几分钟以后,汽车驶上一座石桥,桥头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三个字:“子母河”

二十几个石墩上架着几十几块石板,石桥宽约三米,两边没有护栏。汽车走在石桥上,能听到河水从石桥下匆匆流过的声音。石桥所在的河面比较窄,大概有四五十米宽,其它地方则很宽,最宽的地方四五百米。

汽车驶过石桥之后,进入一个山谷,路是从山坳里开出来的,路的东边垒着一些石头,石缝里面长着一些灌木和藤蔓,露出来的石头上长满了青苔,路的西边有一条沟壑,人坐在车子上,一眼看不到沟壑的底部,只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路掩映在苍松古柏之下,无论是路两边的石壁,还是参天的松柏,都能说明这条官道的古老历史。

第十二章 密林深处人家

汽车穿过山谷之后,路的右边生出一条山路来,这条山路沿着山的南麓的密林蜿蜒向西。

山路到玉皇山的南麓便中断了,下面全是羊肠小道。

“小曹,张家堡还有多远?”

“还要步行半个小时左右。”

“汽车就停在这里吗?”王萍道。

大家跳下汽车。

“只能停在这里,前面已经没有路了。”曹云清道。

谭晓飞钻进一片树林,很快就不见了。

不一会,谭晓飞钻出树林:“那边有一户人家。”

“一户人家,小曹,这里怎么会有人家呢?”李云帆道。

“不知道。”

“你们查案子的时候,没有走过这条路吗?”

“我们是从县城过来的,走的是另一条路。这条路是局里面一个同事告诉我的,他家住在这一带。”

“有没有大路通到张家堡?”

“没有,要不然,我也不会带你们走这条路——这是最近的一条路。如果走另一条路,至少要步行一个小时,这一带是丘陵,没有一条像样的大路。”

谭晓飞在树旁边找到了一条能走汽车的路:“既然这里有一户人家,我们不妨请这户人家照应。”

“也只能这样了。”李云帆道。

卞一鸣将汽车拐向北,爬上一个缓坡,穿过一片比较稀疏的杂树林,果然看见一户人家的屋脊。

汽车七拐八绕,终于停在了这户人家的院门口。

院墙是用石头垒起来的——矮矮的,没有院门,只有两个篱笆门,院子里面有三间破旧的瓦屋,两间低矮的草房,草房的屋顶上竖着一个摇摇欲倒的烟囱。

瓦屋的门虚掩着。

王萍走到篱笆跟前,大声道:“请问,有人吗?”

没有人应答,但屋子里面有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不一会,门开了,一个弯腰驼背的古稀老人右手住着拐杖,左手扶着门,亦步亦趋地走出门来。

老人走到篱笆跟前,一边打量同志们,一边道:“你们有什么事情吗?”

“大爷,您贵姓?”李云帆道。

“免贵姓辜,‘古’字下面一个辛苦的‘辛’。”

“辜大爷,我们是地区公安局的。我们路过此地,到张家堡去。”

“你们莫不是为张家堡的案子来的?”

“老人家,您说对了。我们想再查一查这个案子。”

老人推开篱笆门。

五个人走进院子。

“辜大爷,我们到张家堡去,汽车开不过去了,我门想把汽车停在您这里。不知道放不方便?”

“嘿,有啥不方便,交给我照应着,”老人走到院墙边朝汽车瞅了一眼,“只要车子里面没有东西就成。这玩意,没有人会捣鼓。”

王萍突然后退了几步,原来是一条狗窜进了院门,接着又窜进了一条狗,前一条狗是黑狗,后一条狗是黑白相间的花狗。

奇怪的是,两条狗,一声都没有叫。

两条狗在老人的身边摇头摆尾,转来转去。

“你们放心吧!我这两条狗灵得很,有一点动静,它们都能听见。”

“老人家,您家里还有什么人啦?”李云帆有意和老人攀谈。

第十三章 孤独寂寞老人

曹云清非常认真地看了李云帆一眼:他和马子腾在“70。4。3”灭门惨案上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竟然没有想到这深山老林里面住着一户人家,这里和张家堡的距离并不远,和山神庙的距离就更近了。这显然是一个比较大的疏忽。

院子里面有一个石桌,石桌的周围有几个石凳,所谓石凳,其实就是几块不规则的石头,屁股坐的地方比较平。从光滑的凳看,这几个石凳已经坐了很多年了。

卞一鸣从口袋里面掏出了一包大运河牌香烟。抠出几支,递了一支给老人。

“谢谢这位同志,我有哮喘病,不抽烟。”老人摆手道。

卞一鸣将香烟塞进了烟盒,将烟盒装进了口袋。

“我就一个人。”老人一边说,一边将大家领到石桌跟前,并弯腰将石凳上的几片树叶扫了一下。“同志,请坐。我就一个人。”

“老人家,您一个人住在这里,生活上方便吗?”

“生活上是不怎么方便,但已经习惯了。生产队按时给我送粮食来,我自己整了一点菜地。养了十几只鸡,两头羊,倒也自在,就是有点冷清。”

两条狗成了老人唯一的伙伴。

黑狗静静地趴在老人的两条腿中间,花狗坐在老人的右侧,竖着两只耳朵,好像是在听同志们和老人说话。

“老人家,您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吗?”

“是啊!”

“您没有兄弟姐妹吗?”

“兄弟没有,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她们很早就出嫁了。这里就剩下我一个人了。”

老人的腰驼的很厉害,身子斜的更厉害——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一辈子没有成家,这大概是主要原因吧。

“老人家,您是张家堡的人吗?”李云帆是进门喊大嫂,没话找话韶。他已经知道:张家堡就姚家一个外姓人家。了解李云帆的人都知道,此时,李云帆的刑侦工作已经开始了。老人的住处距离山神庙这么近,李云帆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我是辜家庄人——走出这片树林就能看见了——和张家堡是邻村。”

“这里离山神庙有多远?”

“翻过两个小山头就是山神庙。从我这里到山神庙,一袋旱烟的功夫就到了。”

“姚家出事之前,您和姚家人有没有来往呢?”

“姓姚的是一个闷葫芦。”

我们都知道,所谓“闷葫芦”是不善于——或者不屑于和别人交流与沟通。性格比较内向,嘴巴比较紧。

“您知不知道山神庙的下面有古墓呢?”

“不知道,没有人知道,我们家祖祖辈辈住在这里,老祖宗如果知道的话,一定会传下话来。”

事实是,即使老祖宗传下什么话来,也经不住漫长岁月的冲淡和遗忘。

大家都意识到,要想解开姚家灭门惨案的谜团,就必须在姚家的社会关系上寻找答案。姚家人在失踪之前,究竟是什么人?如果姚家在出事之前曾经和什么人接触过,就不可能不留下一点蛛丝马迹。

“依我看,那姓姚的来路不正。八成是一个盗墓贼。”

第十四章 冬天帽子铁锹

“如何见得?”

“姚家在山神庙落脚之前,我在山上见过一个人,这个人很像姚虹桥。”

“落脚之前?”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一定是姚虹桥在山神庙闻出了棺椁的味道,所以才带着家人落脚山神庙。

“辜大爷,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是一九六零的冬天,他戴着一顶帽子——就像我头上戴的这顶帽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