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伏藏师-第2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智度论》卷九记载:“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成佛后亦名燃灯。”

    《四教集解》卷记载:“亦名然灯,亦名锭光。有足名锭,无足名灯。锭字或作定字,非也。”

    从声音所说的内容分析,那声音代表的就是“燃灯古佛”,但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而且变成了女声?

    在佛经与现实意义中,燃灯古佛代表的是永远不灭的希望,给所有靠近它的人带来辉煌和温暖,正如那佛的名字一样,他就是一盏不灭的灯火。

    林轩向着那灯火深鞠一躬,表示对燃灯古佛的崇敬之情。

    “你信我?”那声音问。

    林轩点点头。

    他从来不是个轻信的人,但第六感告诉他,在这个巨大的黑暗空间里,对面的灯火以及灯火背后的声音,是唯一值得他信任的。

    “我相信你。”他又补充,随即长叹。

    “既然信任,为何又长叹?”那声音问。

    林轩不知道自己所叹何来,也许是因为一路追索地球轴心的不易,也许是因为堂娜的过早离去,也许是因为目睹了各路人马为争夺地球轴心而纷纷飞蛾投火般的死亡。总之,这次接受组织的委派来处理地球轴心的事,是他人生中从未有过的经历,冗长而曲折,凶险而繁复,几乎每个大人物的死都会引起他心灵的震动。

    尤其是石窟大火的这一次,那么多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随火而逝,让他不胜唏嘘,正如唐人杜牧《阿房宫赋》中说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一把火起,葬送一切,再辉煌伟大、再功成名就、再名满天下、再诗酒风流的大人物,也都不复存在了。

    “我叹的只是人类蝼蚁般的一生罢了。”他回答。

    “人的一生就是如此,也只能是如此。不如我带你看看佛的一生,如何?”那声音问。

    林轩先是愕然,随即苦笑:“佛的一生?佛难道不是永生不灭的吗?”

    在人类看来,佛的寿命永远没有终结的时候,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几千万年、几亿年甚至更久远,直到人类所发明的数字无法标注其年份为止。那是人类所能想象的寿命之极限,即使是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对比,也无法跟任何一位神佛相提并论。

    “既有生,就有灭,不是吗?”那声音反问。

    林轩无法想象“佛的一生”是什么样的状态,遂立即点头:“多谢。”

    那灯火渐渐缩小,最后缩到只有麦粒、针尖那么大,几乎不可见,林轩必须凝聚心神,用心灵去感知它的存在,仿佛那是一个将死之人口唇鼻腔里最后一丝残存的气息,也许下一秒钟就要彻底消失了。

    林轩有了窒息的感觉,胸腔发闷,喘不过气来。

    他张开嘴呼吸,但根本呼吸不到氧气,四周的空气像是僵硬了一般。

    自然而然的,他体内的真气启动了“内循环”与“逆循环”的过程,那种内家正宗气功类似于中国古代江湖上的“龟息功”或古代印度的“大瑜伽生死术”,完全是依靠自己体内的能量储备来供养人体生存所需氧气。极端条件下,他能比普通人多存活一周以上,生存状态处于不死不生之间。

    半生半死、半荣半枯本来就是人类修行的极限状态,无论汉川佛教、藏传佛教、道家丹派还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七十二自然门,都有类似的描述。

    不知过了多久,林轩垂下眼帘,即将要沉睡过去,进入“冥思苦想”的自闭状态。

    唯有那样,他的体内消耗才会降至最低,以抵御身外的缺氧环境。

    轰的一声,他的视野中突然爆出了一朵灿烂的烟花,直径巨大,竟然在一爆开之后,将他的视野全都占得满满当当,没有一丝空隙。接着,第二次、第三次爆炸又出现,那第一个烟花飞溅出的每一个光点,全都二次爆开,爆开后的光点则进行了第三次爆炸,如此一直循环下去,在林轩的视界里形成了繁复不休的璀璨过程。

    林轩精神一振,因为在烟花的世界里,他突然又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

    烟花持续了十几分钟才散,爆炸结束,黑暗之中只剩晴夜银河一样的闪烁繁星,美妙、冷冽、幽远、深邃,使林轩心中一片清净,忘掉了尘世间的一切纷纷攘攘。

    “有多少个星点,就有多少个修行者。”那声音解释。

    “那其中,是否有一颗星代表你?”林轩问。

    “不,这就是我。”那声音回答。

    林轩其实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但始终不能下定论。佛即是灯,灯即是佛,这就是佛家经卷上表述过的玄妙理论。延伸来讲,佛本来不是灯,但他以灯的形式存在,让世人看见并且相信、膜拜、传诵,将全宇宙最高等、最晦涩的智慧变成浅显易懂的模式让人理解。否则的话,夏虫不可以语冰,佛的形象完全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畴,两种状态的生命群连丝毫的沟通可能都不存在了。

    佛,其梵文为 buddha,音译为“佛陀”,后简称为“佛”,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好极了。”林轩情不自禁地赞叹。

    “没错,好极了。”那声音也说。

    一人、一灯在一瞬间有了心灵最高境界的沟通,仿佛高山流水遇知音一般。

    林轩赞的是燃灯古佛将自身形象缩减为渺小的火头,但一切智慧皆在火头之内蕴含,又用光照的形式宣之于外,使世人感知、喜爱、依赖。这一点,与普罗米修斯偷盗圣火带给人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燃灯古佛与普罗米修斯都是神界、佛界中代表“善”的形象,他们不为己、只为人,不争先、只谦让,正因为不为己、不争先,所以才永远镌刻在人类的思想之中。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在林轩此刻看来,燃灯古佛、普罗米修斯、老子都是“不争、利他”的经典形象,那岂不也是修行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二百五十四章 神之将死

    如果一位神佛只是高居于寺庙之中享受供奉,做泥塑木雕的佛,而不是大智慧、大眼光、大胸怀的佛,那么他的存在将是一种巨大的悲剧,因为人类并不需要那样的佛,而是需要真正给人间带来无穷福祉的真佛。

    燃灯古佛甘愿将自己缩得一灯如豆,正是一种不问个人荣辱、只求苍生幸福的奉献精神,惟其如此,在佛教殿堂之上,他才永远受到人类的顶礼膜拜。

    那么,燃灯古佛赞的是林轩的不卑不亢,不因面对神佛而自惭形秽,更不傲慢自大,鞠那一躬,敬的是真佛的真意,而不是虚假的俗套礼节。

    林轩既然能理解燃灯古佛的处境,则自己也必定是有大胸怀、大智慧的人,已经具备了“成佛”的基础。

    “看吧——”那声音说。

    黑暗骤然退去,就像魔术师揭开了魔箱的盖布一样,林轩眼前突然出现了崭新的光明世界。

    此刻,他是悬空而立,绕身体一周全都可以俯瞰到极广阔、极渺远的范围内。

    他看到无数高耸的山丘,每一山丘周遭都是洞窟,每一洞窟里都有人影晃动,无数诵经声从洞窟中传出,渐渐汇集成一道道伟岸、*的声浪。

    那些山丘并不仅仅存在于崇山峻岭之间,海边、海上、沙漠、都市、戈壁滩、沼泽、密林……无处不在,随处可见。

    “那些都是修行者,有些已经修行成佛成仙,有些刚刚登堂入室,有些则早就进入了‘禅定、作茧、沉眠’的阶段,只等破茧而出,振翅成蝶了。”那声音仍在响着。

    “你在哪里?”林轩看不见那盏灯去了何处。

    “我在你心里,你在我心里。”那声音在打机锋,这两句话饱含禅意。

    林轩怔了怔,忽然顿悟,仰面向上看,却见一尊巨大无朋的佛像顶天立地而立,遮挡了他能见到的八方视界,至高、至宽、至浑圆、至伟岸。与那大佛像相比,他像巨树下的小草一般渺小。

    “那就是你吗?燃灯古佛的真实模样?”他问。

    那声音带着淡淡的哀伤回答:“曾经是,以后就不是了。当一切毁灭,人、神、佛、鬼、虫全都消失,全都不复存在了。”

    林轩不信,但听了这样的话,联想到地球大毁灭之后,皮将不存,毛将焉附?世上已经没有了人,神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岂能安然存在?

    所以,他相信了燃灯古佛的话。

    也就在他由“半信半疑”转向完全相信时,那大佛像轰然坍塌,灰飞烟灭。

    于是,他视界里毫无遮挡,所见的只有四面八方、全身三百六十度的各色山丘。此刻的情形,果真如地理学家所说的,身在北极点上,所有方向全都是南,再没有第二种可能。他在这里,所有方向都是山丘,毫无例外。

    这就说明,他所在的位置正是地球的核心点,毫无偏差,往任何一个地方行进,都是地球表面。

    那么,真正的地球轴心应该就建在此处,人人觊觎的地球轴心神力就在此处。

    “为什么要让我看到这些?”林轩喃喃地问。

    这就是地球的真相,看到这些之后,红尘俗世中的任何新鲜事都提不起他的注意力来了,因为他已经见识到了世间最神秘复杂的东西。如果他稍微有点俗心的话,就会慨叹没有带着摄像机进来,把这种世人想象不到的奇景摄录下来。

    “我不知道,虽然我不认为你是最好的传承者,但你在恰当的时间闯了进来,这就是上天的启迪,只能传承给你。我就要熄灭了,我的寿命就要结束了,再找不到传人,这点火头怎么传承下去?”那声音说。

    林轩环顾四周,不禁眼花缭乱,不知道先从哪个山丘看起。

    杜甫的名诗《望岳》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句子,极言身在高处、俯瞰大地的舒畅快意,但那是在地球表面来看,此刻林轩身在地核,又该怎样判断哪座山丘更高大、历史更悠久、价值更深重呢?

    “记住,一切看似大自然无心经营的规律,恰恰是刻意经营的结果。一切平安稳定向前发展的系列,一定是被归纳、梳理、调度、执行过的,否则这个世界就像远古神话中大禹治水之前那样,水脉横流,淹没大地,民不聊生,倒悬水火。我们的存在,就是默默地站在背后维系着世界的安宁。”那声音继续补充。

    “记得佛教中对于‘天龙八部’的定义吗?”那声音问。

    林轩微微点头,他系统地熟读了中国的古籍与佛经,当然知道“天龙八部”是指天众、 龙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迦。

    联系那声音说过的话,林轩知道,对方提及“天龙八部”,一定是要说“天神的死亡”这一节。

    天众即指天神,又称提婆族。佛教众神中,天神地位并非至高无上的,只不过比人能受到更大更长久的福报而已。佛教认为一切事物无常,天神也是要死的。天神临死时有五种症状: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或者说是“玉子离散”),这就是所谓的“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

    如果那灯火说自己不久即将死亡的话,其最终表现出来的,正是以上罗列的种种不祥之兆。

    “正因为修行,使我已经感知了自己的死期,并且一步步眼睁睁看着自己走向死亡,真是一件可怕又可悲的事。”那声音继续说,“你来,我走,走也走得放心了。”

    林轩一急,因为他心中还有很多难了的烦心事,不可以就这样永远留在地球核心之中。就算是那些一门心思觊觎着地球轴心的探险家,也不会一辈子坚守在情形诡异的地核中,甚至泯灭了肉身成佛,永远斩断情丝。

    他做不到,他真的做不到。

    他佩服燃灯古佛的牺牲精神,但他心中过不了“情”字这个坎,对堂娜念念不忘。六根不净,放不下种种烦恼、诱惑和私情,是永远不可能丢弃小我、成就大我的。

第二百五十五章 人造黑洞

    “对不起,我可能无法肩负起您的重托。”林轩低声推辞,“我还有太多尘缘未了,无法像您那样,化身为灯,照亮天下苍生。”

    的确,西方诸佛之中没有哪一位像燃灯古佛那样,一出生就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未开始修行前,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从轮回更替中带来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先知先觉。

    “唉……”那声音悠悠长叹,“当年,著名的大梵天(原为婆罗门教的创世神)、帝释天(众神的领袖,原为雷雨神兼战神)、多闻天、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大自在天、吉祥天等等共三十三重天聚首于西方之宫,共论佛经中的至高境界,或激辩,或斗经,或旁征博引,或反复诘问,始终没有悟透‘神之将死’是一个什么样的时刻,如今,我就要体会到了。死亡,就像灯灭,一口气吹过去,它应声而没。就像现在,一阵风吹过来,我的灯灭了,本体也就消失了。于是,那么多云彩之上,就多了一片空云。”

    林轩听到“云彩”,猛地一惊,但他还来不及问,便感到眼前一阵金星乱冒,像是什么人开启了一只巨大的万花筒一般,把他完全吸了进去。

    世所共知,万花筒是一种光学玩具,只要往筒眼里一看,就会出现一朵美丽的“花”样。将它稍微转一下,又会出现另一种花的图案。将万花筒不断地转动,图案也在不断变化,即使转动千万次,也不会出现相同的画面,所以它才被称为“万花筒”。

    在飞速的旋转中,林轩看到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景,每一座山丘都在动荡,每一个洞窟的形状、明暗都是变化,甚至到了最后,山丘的方向也颠倒过来,本来是头下脚上,却又变成了头上脚下。如此一来,每一秒钟,他的眼里就会看到无数种奇怪的组合,这种持续的动态变化,让他头疼欲裂。

    真正惊人的,是他看到无数条赤红的管道,如烧红了的铁管一样,由虚空中分裂开来,分生出无数较细的管道,通向四面八方。中途,细管又分为更细的管,亦是赤红色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分裂下去,无穷无尽,数不胜数,每一条管道都通进一座山丘里去。

    他数不清有多少条管道,更数不清有多少座山丘。

    恍惚间,当山丘翻转时,他看到山丘底部竟然也是虚空的,全都搁置在一团浮云之上。

    “那么,浮云后面又是什么?是更遥远的虚空?还是地球的组成部分——”他的头像要炸开一样,无法正常思考,“这万花筒是自古就有的吗?还是被后来的远古诸神建造出来的?引申去想,是诸神创造了地球,还是地球创造了诸神?万花筒是诸神思想的一部分吗?还是说诸神亦迷失在万花筒中?”

    林轩曾经研究过万花筒,其图案是靠玻璃镜子反射而成的。具体的制造过程中,先用三面玻璃镜子组成一个三棱镜,再在一头放上一些杂色的玻璃碎片,这些碎片经过三面玻璃镜子的反射,就会出现对称的图案,看上去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

    万花筒的原理在于光的反射,而镜子就是利用光的反射来成像的,这种成像原理中国远古时代的古人就已掌握。古书《庄子》里就有“鉴止于水”的说法,即用静止的水当镜子。真正的万花筒玩具是英国物理学家大卫??布尔斯答于1816年发明,而我国民间也很早就有了这种玩具,而且有创新,生产出了许多新型的万花筒。

    近代曾有哲人说过:“我们身处的世界即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万花筒。”

    此刻,林轩眼中的世界也正如上面的哲人所说,真的是一个万花筒。所以,他才感到极大的困惑,既有万花筒,则组成它、旋转它的又是谁?

    无休止的旋转中,他终于看到远端有不一样的东西存在。那是漆黑的一个球体,巨大而空洞,毫无声息,毫无动静,只是静卧着。

    “那是什么呢?”林轩感觉到,自己是笔直向着那球体去的,引力越来越大,他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他曾参加过超低空跳伞,即使在跃出飞机垂直下落时,那种失控速度也比不过此刻的下坠速度。也就是说,他是在一种奇怪的加速下坠中,那球体产生了巨大的引力,才导致这种情况。

    “黑洞,那是黑洞!”林轩突然醒悟过来,但他实在已经无法改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