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读者理想藏书-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年维特之烦恼》
  (德国)歌德(1749~1832)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年汉译本,侯浚吉译。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取材于歌德本人的一段恋爱经历和他的朋友的自杀悲剧。
  维特思维敏捷,热情奔放,渴望自由,但是周围沉闷的现实使他陷入孤独和愁苦之中。他从绿蒂身上看到了一种质朴纯真的品质,便寄予全部的热情。然而,绿蒂也跳不出平庸生活的圈子,于是绝望的维特只好举枪自杀。
  歌德善于抓住青年的特点,这部用四周时间创作出来的小册子深深地震撼了同时代青年的心灵,可以说维特的烦恼就是当时德国青年一代的烦恼,也是时代的烦恼。所以它一出版就受到了狂热的欢迎,马上被译成欧洲各国文字,成为德国文学中第一部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的作品。当时的青年纷纷模仿维特的言谈及服饰,甚至有人失恋后学维特自杀。为此,歌德不得不在本书再版时加上一节序诗:
  “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耳语,
  做个堂堂的男子汉,不要步我后尘。”
  拿破仑把这本书读过7 遍。五四时期,敢爱敢恨的维特在我国的青年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尤利西斯》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
  三位哈佛大学教授一致推荐了《尤利西斯》。考夫曼教授说:“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思:为什么这本书在对其解释的障碍直线上升的情况下还能继续吸引读者。最后我终于明白了:《尤利西斯》大概是本世纪唯一活泼向上的杰作,而且趣味无穷。它以其精心设计的独特的错综复杂的方式,记录了从容勇敢的人民令人振奋的冒险经历。”
  乔伊斯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他把普鲁斯特奠基的“意识流”
  文学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虽然他的作品并不好懂,“他的声誉却越来越高。专家们绞尽脑汁研究他,虽仍不知所云,但已觉其中奥秘无穷。”《尤利西斯》记录了都柏林三个平凡人物一天的琐碎活动。它在结构、人物、情节上与荷马史诗《奥德修记》全面对应(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斯)。力挽狂澜的英雄奥德修斯蜕变成逆来顺受的广告商布卢姆,助父除虐的忒勒马科斯异化为精神空虚的斯梯芬,坚贞不渝的佩涅洛佩沦落为追求肉欲的莫莉。小说通过这些古今对比,反衬出现代社会的庸俗、腐朽和堕落,提出了人应该怎样生活和价值标准等重要问题。
  美国专栏作家费迪曼教授说:“《尤利西斯》可以比作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但并不是不可能攀登,从山峰顶上,将会看到人类无比丰富的生活景致。”关于阅读方法,他建议:“只读你懂的部分,然后暂且搁置一下,每年都拿起来读一次。”
  《城堡》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年汉译本,汤永宽译。
  卡夫卡是奥地利最杰出的小说家,他一生短暂而平淡,酷爱文学和哲学,
   死于肺病。他对丹麦哲学家基尔克郭尔德的存在主义很感兴趣,同时还研究中国的老庄哲学。卡夫卡不轻易发表作品,临终前恳请挚友布罗德把他的全部手稿付之一炬。幸好布罗德不但违背了他的遗愿,而且将他所有的作品编辑成9 卷陆续出版,我们才得见这笔伟大的文学遗产。卡夫卡的作品体现了现代社会人的异化,着重表现人们内心的孤独感、陌生感、苦闷感、恐惧感等。另外,因为他在创作上的多解性,引起了研究者的热烈争议,每个读者都拥有对它的解释权,他的小说能引导人们去认识自己和人类社会。
  卡夫卡一生写过三部长篇:《美国》、《审判》和《城堡》,都是未完的杰作。其中《城堡》最富卡夫卡的特色。
  《十日谈》
  (意大利)薄伽丘(1313~1375)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年汉译本,方平、王科一译。
  薄伽丘是意大利杰出的小说家和诗人。他作品很多,最优秀的就是这部短篇小说集《十日谈》。10 个青年男女为逃避黑死病在乡间住了10 天,每人每天讲了一个故事,10 天就讲了100 个故事。《十日谈》对基督教会进行了讽刺,赞美了人的聪明才智,提倡个性解放,主张自由平等。作者还通过“绿鹅可爱”、“痴女修行”、“西蒙开窍”等故事告诉我们爱情属于“人类的天性”,纯洁的爱情既是幸福的源泉,又是催人奋进的动力。
  《十日谈》文笔精炼,语言生动,善于刻画心理,描绘自然,对后来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西线无战事》
  (德国)雷马克(1898~1970)
  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年汉译本,朱雯译。
  小说主人公“我”——保罗,在学校里被灌输了一大套“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思想,没有毕业就应征入伍。目睹残酷而且毫无意义的战争,保罗开始思索,他越来越不相信人们高唱的那些豪言壮语。随着他的伙伴相继死去,1918 年10 月,在和平快要到来的时候,保罗自己也牺牲了。而此时,德军司令部的战报上只有简短的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雷马克在这部小说里融入了自己参加一战的亲身感受,对战争的假面具——爱国提出了怀疑。同时启发读者思考,这种思考不受时代和民族限制,因为“战争最容易使人发现人性和丧失人性”。
  《源氏物语》
  (日本)紫式部(978~1016)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983 年汉译本,丰子恺译,全3 册。
  谈到日本古典文学,没有人不想到《源氏物语》的。
  物语是一种文学体裁,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传奇。紫式部出身中层贵族,幼从父习汉文,后入宫当过彰子皇后的文学侍读。她本姓藤原,父亲做过式部大丞,所以称“藤式部”。后世借用《源氏物语》女主角紫姬之名,称她为“紫式部”。
  源氏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出身王子,由于母亲出身低微,被降为臣子。
  小说以源氏在政治上的浮沉和他对女性的追逐为中心,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日本中世纪宫廷奢华生活的画卷。而这一切都是与紫式部这位杰出的女作家缠绵的笔意、典雅的语言、细腻敏锐的视角分不开的。
  空蝉、明石姬、末摘花、紫姬、浮舟那一个个有着诗一般名字的女性的
   故事一定会牵动你一口气读到结尾,如同读一部现代言情小说。哈佛大学威廉·博瑟特教授推荐此书时说:“这部作品是将近1000 多年前写成的,但它就像根据巴西电视剧改写的一部精彩的中篇故事那样清新。”谁说阅读名著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呢?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那里面还有我们感到亲切的白居易的诗、儒道思想、唐代宫廷设置等。古代中华文明对一衣带水的日本的确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次推荐9 本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
  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年汉译本,孙坤荣选编。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最有名的是《变形记》。推销员格里高尔长年奔波在外,挣钱养活家人。一天早晨起来他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公司一脚踢开他,父亲追打他,妹妹几天忘记给他送饭,他在绝望的深渊中遍尝孤独和痛苦,最后用化脓的伤背驼着一个烂苹果悄然死去。它揭示的主题就是在社会的重重压迫下,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异化为非人。“透过这个异化世界,我们从反面窥测到了实现另一个世界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从非人的状态中激起了对人性的彻底解放和充分展开的强烈愿望。”
  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都向学生推荐了此书。
  《雪国》
  (日本)川端康成(1899~1972)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年汉译本,叶渭渠译。
  1968 年,川端康成以《雪国》、《古都》和《千只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而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人。
  《雪国》是一部中篇小说,通过两个三角关系:岛村——驹子——叶子,驹子——叶子——行男,从爱情关系升华到作家追求的美的世界,表现了作家深沉的虚无感情。《雪国》并不像一般小说那样有严密的结构,生动的情节,而是给人一种平淡无奇的感觉。但是,“《雪国》美就美在这平淡无奇之中”,“他的作品体现了对大自然、人生的细腻的文人化的感受。典型的东方式的意境。”信手拈来一例:小说结尾处是剧场起火,从着火的二楼摔下一个女人,她就是叶子。而此时作者这样写道:“待岛村站稳了脚跟,抬眼望去,银河好像哗啦一声向他们的心坎倾泻了下来。”
  《布登勃洛克一家》
  (德国)托马斯·曼(1875~1955)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汉译本,上下两册,付惟慈译。
  这是托马斯·曼第一部长篇小说,副标题是“一个家庭的没落”。它描绘了一个商人家庭的兴衰瓦解,老布登勃洛克靠坚强的意志,追求市民理想获得成功,确立起兴旺的家业,他的后人逐渐由商业而转向艺术的发展,致使一个强大的家族走向没落。它体现了市民与艺术家生活方式的对立,这与作者一直探求的主题“精神与政治的对立”、“艺术与生活的对立”是一致的。他认为工业社会危及了德国灵魂,精神受到现代政治、经济的毒害。
  “没落”在这里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贬义,它是指生理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与之相对的恰恰是布氏家族在经过数代精神积累之后,艺术素质的逐渐提高。“小说潜含的乐观意义可以按叔本华的思想概括为:生命意志越弱,精神和艺术发展的潜力就越大。”作品具有鲜明的自传性,托氏家族的历史直接进入了作品,作者本人的性格、气质、经历、思想也分别投射在各个人物身上。
  《牛虻》
  (爱尔兰)伏尼契(1864~1960)
  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 年汉译本,李俍民译。
   伏尼契是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读者最熟悉的女作家。她漫长的一生经历丰富。1864年生于爱尔兰。1885年毕业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毕业以后,她到彼得堡一个俄国将军家当过家庭教师,此间她参加了俄国的革命活动。来到伦敦后,她嫁给了波兰流亡学者、革命者伏尼契,于是有机会结识了不少流亡的革命人士。1920年伏尼契夫人移居美国纽约,于1960年去逝,终年96岁。
  《牛虻》是伏尼契第一部小说,写于1897年。意大利的革命和青年的理想、信仰、爱情融为一体,是这本书吸引广大青年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捷克)米兰·昆德拉(1929~)
  上海译文出版社汉译本。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完成于1984年。《纽约时报》评论说:“昆德拉借此坚定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青年必读书手册》不遗余力的在“世界文学首选书”和“外国文学必读书”中两次推荐它:“知识分子中,非常流行的‘媚俗’概念就是由这本书引发的”。米兰·昆德拉“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着每个读者的位置,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去面对人生,都必须去面对‘轻’与‘重’的抉择。”
  《戈拉》
  (印度)泰戈尔(1861~1941)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汉译本,刘寿康译。
  泰戈尔以他的浪漫主义诗歌扬名于世,诗集《吉檀迦利》使他荣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在80 年的漫长人生岁月中,他为后人留下了50 多部诗集,100多篇短篇小说,12部中长篇小说,几十个剧本,2000支歌曲和2000幅画等。泰戈尔不纯粹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位爱国主义战士,他被称为“印度的良心”。
  《戈拉》是泰戈尔最优秀的长篇小说。20世纪初,也就是作者写作《戈拉》的时代,宗教的偏见妨碍着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在《戈拉》中,作者以印度教青年戈拉、宾诺耶与梵教姑娘苏查丽达、洛丽塔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展开情节,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揭露了殖民主义的罪行,号召印度人民摆脱种族的束缚,团结一致,为3亿印度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威廉·麦斯特》
  (德国)歌德(1749~1832)
  人民文学出版社汉译本,1987年关惠文译《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1988年冯至、姚可昆译《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教育小说,由前后两部构成,前一部是《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后一部是《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前后两部之间相隔33年。《学习时代》着重描绘主人公威廉·麦斯特漂泊于广阔的世间,接触种种世态,积累人生修养的过程。《漫游时代》描述主人公带着儿子菲力克斯的漫游经历。
  歌德把这部书当作一篇自白式生活诗、一篇教育实录,或者说当作一个社会人修养训练的教科书。它告诉人们“任何人都可以在职业中重新认识自己”,因而能使读者受到强烈的影响和感动。
  《我是猫》
   (日本)夏目漱石(1861~1916)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汉译本,胡雪,由其译,收入《夏目漱石选集》(第一卷)。
  《我是猫》以动物的眼睛来观察人世。“我是猫,连名字也没有。在阴暗角落生下不久,就让学生给扔了。”这只可怜的猫不仅一生下来就被扔掉,而且恋爱不成功,连老鼠也捉不到。最后因喝了主人剩下的酒,掉进水缸里淹死了。当然猫不仅是一个参与者,更多的是一个“观察者、批判者、揭发者”。猫的主人是穷教师苦沙弥,苦沙弥和他的朋友都是一些清高并且牢骚满腹的知识分子,这群人经常聚集在苦沙弥的客厅里,猫便有幸聆听到他们的奇谈怪论。。
  作品语言诙谐,构思新奇,它一方面批判了现实社会的庸俗、虚荣和丑恶,另一方面也对知识分子的弱点进行了善意的揶揄,不愧为日本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问鼎之作。
  《愚神礼赞》
  (荷兰)伊拉斯谟(1466~1536)
  伊拉斯谟是荷兰学者,有“16世纪的伏尔泰”之称,是当时思想界的主角。在他众多的著作中,只有《愚神礼赞》通俗易懂而未被人遗忘。伊拉斯谟是在去英国拜访好友,即《乌托邦》的作者莫尔时,在7天之内完成这部讽刺作品的。该书以讲演的形式,叙述了愚神面对一批假想的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听众的侃侃雄辩,嘲笑了那个时代所有的制度、风俗、人和信念,包括婚姻、战争、科学家、国王和教皇等。它对后来宗教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人这样评价:“伊拉斯谟生蛋,由路德来孵化”。(注: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也指出:“《愚神礼赞》除去狂欢的面具,便是当时最危险的书之一。在我们看来犹如诙谐的烟花,其实是一颗轰开通向德国宗教改革之路的炸弹。”
   三次推荐书目
  爱米丽雅·迦绿蒂(德国)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莱辛(1729~1781) 白马骑士(德国)施托姆(1817~1888)
  白鹦鹉(澳大利亚)怀特(1912~)
  冰点(日本)三浦绫子(1922~)
  不如归(日本)德富芦花(1868~1927)
  臣仆(德国)亨利希·曼(1871~1950)
  沉船(印度)泰戈尔(1861~1941)
  春香传(朝鲜)冰蔚错误的教育(印度尼西亚)阿布都尔·慕依斯(1886~1959) 大地的成长(挪威)汉姆生(1859~1952)
  德里纳河上的桥(南斯拉夫)安德里奇(1892~1975)
  德米安(德国)海塞(1877~1962)
  都柏林人(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 独立的人们(冰岛)拉克司奈斯(1902~)
  儿戏恋爱(奥地利)施尼茨勒(1862~1931)
  浮士德博士(德国)托马斯·曼(1875~1955)
  戈丹(印度)普列姆昌德(1880~1936)
  古都(日本)川端康成(1899~1972)
  故乡(朝鲜)李箕永(1895~)
  好兵帅克
   (捷克)亚诺斯拉夫·哈谢克(1883~1923) 赫尔曼与窦绿苔(德国)歌德(1749~1832)
  黑岛传治短篇小说选(日本)黑岛传治(1898~1943)
  胡莉娅姨妈与作家(秘鲁)巴尔加斯·略萨(1832~1907)
  霍乱时期的爱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1860~1933) 佳人奇遇(日本)柴四郎经国美谈(日本)矢野龙溪(1850~1931)
  荆棘鸟(澳大利亚)科林·麦卡洛老妇还乡(瑞士)迪伦马特犁与星(爱尔兰)旭恩·奥凯西(1880~1964)
  绿衣亨利(瑞士)凯勒(1819~1890)
  马尔泰手记(奥地利)里尔克(1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