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蟪道υ叵萄艄W菟瞪裎镉谢こ郑酱艘汛枞绷礁觥N壹医崧畭旧窖簦毕凹娉嘶啤=袢罩胤瓿ぐ彩校惺备略鐾锷恕S踵岛酰〗鹑舜呛豪嵊塘鳎χザ喾秤恰8璩刹唤鞠ⅲ卸檬硐蛭移氚和贰T鞴郏骸墩蚜炅ジ琛
雕石刻六骏。祭坛遗址位于陵北玄武门之内。遗址面积东西53郾5米,南北86郾5米,略呈梯形,墙基屋阶,至今仍可辨认。山陵的正南面有朱雀门和献殿,西南面有下宫(俗称皇城),遗址面积东西237米,南北334米,周围墙基厚约3郾5米,其形状是一个比较正规的矩形。如果现在去寻找陵道,该由山南刘洞村沿山而进,可看出它已被山洪冲刷成深沟,沟两旁有土阈一对,此处当为山陵的御道口;陵西南稍平处,石础、瓦砾遍地皆是,这就是陵下宫遗址,当时大量的房屋就建造在这里。李世民生前平定突厥,与吐蕃和亲,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深得各族人民的拥护。太宗死时,突厥阿史那社请求殉葬,于是高宗派人打制出这十四个少数民族酋长的栩栩如生的石像,立在昭陵前。这十四尊雕像是唐太宗时期良好民族关系的有力见证。但让人可惜的是,在清代乾隆以后,这十四尊雕像却突然不见了踪影,不知是谁出于什么目的而将其毁掉了。昭陵地面建筑最让人惊讶的则是昭陵六骏,它们是驰名中外的浮雕。据说,它们是李世民当年统一全国,南征北战驰骋战场时所骑的六匹战马。李世民是否骑了这么多宝马,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历史记载,李世民的确是为了纪念它们,而将它们雕在石屏之上的。六骏由画家阎立本所画。六骏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和白蹄乌。其中,飒露紫是唯一一个在旁边伴有人像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85

第29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

来龙去脉天将划隋乱,帝遣六龙来,森然风云姿,飒爽毛骨开。飙驰不及视,山川俨莫回。长鸣视八表,扰扰万弩骀。腰间大白羽,中物如风雷。区区数竖子,搏取若提孩。手持扫天帚,六合如尘埃。艰难济大业,一一非常才。维时六骥足,绩与英卫陪。功成将八鸾,玉辂行天街。荒凉昭陵阙,古石埋苍苔。(宋)苏东坡:《六骏赋》
的。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李世民在一次作战中与随从丘行恭失散了,敌方的骑兵一箭射中了飒露紫,丘行恭拼死护驾。后来李世民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就把这段情形刻在了石屏上。中箭后的飒露紫垂首侍立,丘行恭果断拔箭,这种救护之情,实在是人马难分,真挚感人。无论如何,昭陵都是中国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虽然李世民口口声声要薄葬,但仅从昭陵的地面建筑来看,并非如此才招惹了那些胆大妄为的人。昭陵的命运
唐朝结束后,五代开始。温韬在镇七年期间,凡是在他管辖境内的唐陵,几乎都被挖掘。据史料记载,温韬从昭陵墓道进去,见到地下宫室建筑宏丽,简直同朝内宫殿一般。墓室正中是太宗的正寝。正寝东西两厢各有一座石床,床上放置石函,打开石函,内藏铁匣。铁匣里面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珍贵图书。其中最贵重的当首推王羲之的真迹了。被发现时,纸张和墨迹都还跟新的一样。这些珍贵藏品,全被温韬取了出来。又据记载,只有唐高宗李治的乾陵,因受风雨阻挡,没有被发掘。到了明代,于慎行还在他所著的书中说,世上所传王羲之的《兰亭帖》已葬入昭陵,但是,以史考之,此本复出人间矣。他认为,史书所记,确有其事,此知兰亭真帖出自昭陵,人间必有其本。遗憾的是,第不知复沦没于何代耳。昭陵六骏体现了中国人民无比的智慧和创造力,鲁迅曾称赞说:汉人墓前的石兽多半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其手法简直前无古人。86
昭陵被挖掘不止这一次,但仅这一次就足够李世民在天之灵痛哭不已的了。我们在这里要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盗墓。盗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是一个恐怖的字眼,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对掘墓者的不耻行为的憎恨程度,几乎到了咬牙切齿的程度。原因很简单,在中国养生送死的孝道之下,挖别人祖坟的人是不尊重自己祖先的十恶不赦之徒,所以要斩立决。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故意破坏墓葬的现象。《吕氏春秋》说,一时陵墓随葬丰厚,具珠玉玩好财物宝器甚多,于是无不抇之墓也,大墓无不抇也。抇,就是发掘。1976年冬季,考古工作者参照《史记》关于秦国历代国君葬地的记载,在陕西凤翔灵山(陵山)一带寻找秦公陵园,但一无所获。后来根据一位农民偶然提供的线索,来到凤翔南指挥村南侧一片历年生长情况不好的麦田勘察。这一带农作物生长状况不佳,是由于古墓葬一般夯土坚实,不利于作物生长的缘故。通过钻探,果然在这里发现了一座规模空前的秦墓,定名为秦公1号大墓。这座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从墓葬形制、随葬品规格数量以及殉葬人数等现象看,是厚葬的典型。可能正因为如此,曾历经多次严重盗掘。发掘工作开始时,一揭开墓上的耕土层,即发现盗洞247个。发掘到椁室时,仍然有十多个盗洞。经过考古学家的检验,推测出盗洞的年代为自汉代一直延续至唐、宋时代。《史记》中曾经记述,中山地方民间风行掘据《太真外传》云:杨贵妃缢死之日,一村妇拾得贵妃锦袜一只,如获至宝,在路边每遇客求一玩得百钱,前后获无数刘禹锡曾在《马嵬行》诗中描写道:履綦无复有,履组光未灭,不见岩畔人,空见凌波袜。邮童爱踪迹,私手解鞶结,传看千万眼,缕绝香不歇。指环照骨明,首饰敌连城,将入咸阳市,犹得贾人惊。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87
来龙去脉天将铲隋乱,帝遣六龙来。森然风云姿,飒爽毛骨开。飚驰不及视,山立伊莫回。长鸣视八表,扰扰万驽骀……(宋)张来《昭陵六骏》昭陵玄武门外,原列置唐贞观时期十四个少数民族首领的雕像,他们是突厥颉利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会钵苾、突厥乙弥泥敦侯利苾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李思摩、突厥颉利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咄苾、突厥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薜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吐蕃赞普弄赞、新罗乐浪郡王金真德、吐谷浑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勤豆可汗慕容曷钵、龟兹王河黎毕布、于阗王伏阇信、焉耆王龙突骑支、高昌王左武卫将军麹智勇、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伏帝国王阿那顺。冢习俗。游侠铸钱掘冢的事迹,也受到司马迁的注意。唐人颜胄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述民间盗墓的盛行:行值古墓林,白骨下纵横。田竖鞭骷髅,村童扫精灵。石人徒瞑目,表柱烧无声。试读碑上文,乃是昔时英。韩愈对于东汉陵墓多被破坏的事实,也有丘坟发掘当官路,何处南阳有近亲的感叹。掘冢,也曾经是不法贵族官僚的一种游戏。如西汉广川王刘去,就有公开盗掘坟墓的嗜好。《西京杂记》说刘去发掘古墓不可胜数,国内冢藏,一皆发掘,其奇异者就多至上百。王莽覆亡之际农民军对西汉陵墓的破坏,是见于史书记录年代较早的大规模的盗墓运动。《后汉书》也说: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由于当时殓尸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发掘所见尸体往往容貌如生,盗掘者有污辱女尸的行为。那么,盗墓贼为什么要盗墓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论述社会行为往往为利益驱动时曾经说到,劫人作奸,掘冢铸币等敢于冒死而不避法禁者,其实都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他在列举所谓工商货殖之家走上成功道路的诸种致富方式时,又指出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一例,说田叔这样的巨富竟然是因盗墓而发家的。对随葬品的特殊追求,也是值得注意的。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说到宋徽宗喜好夏商周青铜礼器,于是地方官发掘冢墓求其器以献上的故事。宋88

第30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

昭陵六骏据《封氏闻见记》记载说: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放置有石麒麟、石辟邪、石马、石像之属,人臣墓则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仪卫耳。人笔记《铁围山丛谈》说,帝王好古,世既知其所以贵爱,故有得一器,其直为钱数十万,后动至百万不翅者。于是天下冢墓,破伐殆尽矣。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汉朝人京房的坟墓在东晋时被盗掘,遗体依然完好,僵尸人肉堪为药,军士分割之。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元代有木乃伊可治愈损折肢体的传说,与僵尸人肉堪为药的迷信接近。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引用此说,也值得注意。近世吴有如《点石斋画报》有题为群贼盗骨的故事,其中写道:有匪徒将棺木撬开七八具,盗窃枯骨,有谓以之为闷香,有谓以之合药饵。事虽出于拟议,然非专盗衣饰可比矣。这种取枯骨以之为闷香或以之合药饵的盗墓动机,实在令人惊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89
来龙去脉伍子胥鞭尸的故事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历史上发冢斩尸(如拓跋珪挖慕容普麟冢)、剖棺焚骨(如王颁掘陈霸先陵)一类事例还有很多。不过,这种情形往往与盗取墓中随葬财物的情形相互纠结,不易明确分辨。例如策划组织武装盗掘清东陵的军阀孙殿英,竟然自我辩解道,清人杀了我孙家祖宗三代,不得不报仇革命,盗发东陵被标榜为革满人的命,革死人的命。然而其真实动机,其实与一般的盗墓贼并没有什么区别。发掘冢墓在战争中又被作为心理征服的一种手段。明军发掘李自成家族墓地,清军发掘郑成功家族墓地,都是典型的史例。还有一些人纯粹是把盗墓当成了一种乐趣。据《陈书》记载,陈叔陵好游冢墓间,遇有茔表主名可知者,辄令左右发掘,取其石志古器,并骸骨肘胫,持为玩弄,藏之库中。他历发丘墓、昭陵的陵园,在唐代还称为柏城,这是由于当时在陵园周围种植大量柏树的缘故。陵园周围为什么要种植柏树?据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风俗通》云:《周礼》方相氏葬日入圹驱罔象,罔象好食亡者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侧,而罔象畏虎与柏。故墓前立虎与柏。或说秦穆公时陈仓人掘地得物若羊,将献之。道逢二童子谓曰:此名为蝹,常在地中食死人脑,若杀之,以柏东南枝捶其首。由是墓侧皆树柏。陕西关中唐代陵墓分布图90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死时,唐太宗下令营建昭陵,他曾对侍臣说:古者因山为陵,又省子孙经营,不烦费人功,此诚便事,九嵕山孤耸回绝,因而旁凿可置山陵处……足容一棺矣,各从俭约。唐太宗宣扬薄葬的目的是为了使奸盗息心,免遭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之难。事实上昭陵建制并非简易,而是相当奢华。石斤棺露骸的行为,与他幼而很戾,长肆贪虐的心理特质有关。所谓自幼性情凶狠怪戾,似乎有某种神经系统功能上的障碍,或许可以理解为反社会人格迹象在童年早期的明显表现。所谓好开发冢墓,似乎也可以看做病态人格的一种反映。心理学者对于盗窃癖这种冲动障碍的分析,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增益对盗墓嗜癖的理解。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g迈耶、保罗·萨门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盗窃癖中,许多人都为了获得刺激,许多人都是盗窃狂,因为他们并不真正需要或使用被偷来的物品。他们寂寞的行为就是对一种无法抵抗的冲动的反应,因为这样接着就可以获得一种放松感。盗墓行为的猖獗,使得反盗墓技术也逐渐完善。最普通的反盗墓方式,是隐蔽墓址,使盗墓者不知其处。据说先古陵墓不封不树,不在地面设置突出的标识,其主要出发点之一,就是防止盗掘。《太平御览》卷五五七引《交广记》说到吕岱发掘南越王赵佗陵墓未能成功的故事,指出赵佗鉴于牧竖所残也,乃令后不知其处。汉末三国时期盗墓现象的严重,致使种种反盗墓的形式不断更新改进,曾经出现了所谓疑冢、虚墓,即以真假墓葬迷惑盗墓者的情形。其中,我们前面提到的曹操有疑冢为典型代表。南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冢也。元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也写道: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俞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91

第31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

来龙去脉
惩治盗墓贼
在中国传统宗法社会,坟墓曾经是能够维护祖先精神权威,体现宗族凝聚力的象征。保护冢墓,历来已成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唐人杜荀鹤诗所谓耕地诫侵连冢土,表明这种道德规范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也形成了约束。蕃王俨侍立层层,天马排行势欲腾。自是登临多好景,岐山望足看昭陵。(明)刘伯温死者应使生者忆,今人当重古人绩。昭陵一望长安道,万里今非旧马蹄。贺敬之:《参观昭陵有感》
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清人褚人获《坚瓠集》续集有漳河曹操墓条,说有捕鱼者,见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隙,入行数十步得一石门,初启门,见其中尽美女,或坐或卧或倚,分列两行。有顷,俱化为灰,委地上。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以疑冢防避盗掘的做法,后世仍有沿用,如石勒、石虎、慕容德、高欢等都曾采用这种史称虚墓、伪墓的形式。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中人骨无存,骨骸朽毁和被盗墓者毁坏的可能都被排除,因而有学者推断,这是经过科学清理的第一个潜埋虚葬的实例。(曹永年:《说潜埋虚葬》,《文史》三十一辑)传统的反盗墓手段,又包括石椁铁壁以求坚固,储水积沙以防盗凿,以及以机弩飞箭、伏火毒烟来杀伤盗墓者的方式。92
禁止盗墓的法律,在先秦应当已经出现。如《吕氏春秋》中写道,当时对于奸人盗墓,已经有以严威重罪禁之的惩罚措施。《淮南子》说到刑法有窃盗者刑,发墓者诛的内容。《魏书》记载,北魏文成帝出巡,看到有故冢毁废,诏曰:自今有穿毁坟陇者斩之!这也是穿毁冢墓已经被法令严厉禁止的证明。唐代法律也包括制裁盗墓行为的内容。《唐律疏议》有关于对发冢者处以刑罚的明确规定,例如:诸发冢者,加役流;已开棺椁者,绞;发而未彻者,徒三年。通过刑法的内容,可知王族贵戚的坟墓,受到特殊的保护。而看守者在盗墓现象发生后也要受到严厉处罚,也是值得注意的。从《明史》的记载看,当时法律有严治盗墓之罪的原则。而《大清律例》有关于发冢的内容,对三十六种情形分别处罪。其条例计二十二条,内容备极详密。据《新唐书》记载,卢龙节度使张弘靖因安禄山、史思明于此初起反叛,而当地民众中仍然心存安、史崇拜,于是惩始乱,欲变其俗,乃发墓毁棺,然而适得其反,以致众滋不悦,使民意更为倾向安、昭陵壁画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大唐盛世的缩影93
来龙去脉史而背离朝廷。这正是因为发墓毁棺的做法过于极端,与民众传统情感习惯不相合的缘故。《旧唐书》也记载,张弘靖发(安)禄山墓,毁其棺柩,人尤失望。民众的不悦,民众的失望,都表现了一种对于发墓毁棺的做法有所反感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南史》记载,传说张骞墓有人欲盗发时,就听到作战时的鼓角声,盗墓者不得不惊退。宋人程大昌在《考古编》写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史书又频繁可见盗墓时遇大蛇围绕、崩雷晦雨等异象的记载。如果有人不畏惧这种保护墓葬的灵异警示,常常会遭致严酷的惩罚。《异苑》写到,士燮墓常蒙雾气,屡经离乱,没有人敢盗掘。晋时地方官温放之前往发掘,在回程中即坠马而死。袁枚《子不语》有掘冢奇报条,说以发冢起家的朱某发富人坟,石椁坚不可开,于是纠同僧人诵咒开椁,诵咒百声,石椁豁然开,中伸一青臂出,长丈许,攫僧入椁,裂而食之,血肉狼藉,骨坠地,琤琤有声。朱某后来也以讼事破家,自缢于狱。类似表现盗墓恶报的故事还有许多。这一现象,也是民间否定盗墓的社会舆论倾向的一种反映。回过头,我们再来探讨李世民的昭陵,如果不是它殉葬品的繁多,它不可能遭到被盗挖的下场。在昭陵上,我们引申出盗墓的问题,无非是因为昭陵符合了盗墓贼的心理。无论世界发展到什么程度,盗墓贼的最初动机都是为了获得财宝。由此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