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印之战追秘-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祈求和平,周恩来冒险访印
    1960年4月19日,印度首都新德里上空
阴云密布,细雨霏霏。弥漫升腾的水汽犹如浓厚
的暮蔼,笼罩着整座城市。国际机场上的各色信
号灯,也失去了往日的绚丽光彩,远远望去,好
似一篷篷朦陇的光晕。
    印度总理兼外交部长尼赫鲁,站在贵宾厅
宽大的落地窗前,久久地凝视着窗外的停机坪。
他身着长袍,棕色的脸庞上嵌着一对黑亮而灵
变的眸子,微微翕动的嘴唇不知在自语些什么。
他步伐稳健,精神矍铄,除了那一头华发和唇间
黑白相杂的胡须,任谁也不会相信,他已经是
71岁的高龄了。
    “这位老人推动了世界。”
    印度人这么说,世界上许许多多国家领导
人都这样评价过他。
    尼赫鲁从青年时代起就致力于印度的独立
解放事业,先后5次被捕入狱。凭着坚韧不拔的
意志和超人的组织才能,他和圣雄甘地一道,将
印度各党派、各阶层、各种宗教信仰的民族团结
到一起,终于赢得了印度的独立。随后,他又创
立了不结盟运动,在美、苏两个对峙集团的夹缝
中,开拓出了广阔的天地。
    1955年的万隆会议,达到了他人生辉煌的
顶点。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一道,极
力倡导并通过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他亦成
为未经选举的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在国际事务
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此刻,他的心境却如这阴雨的天气,晦
暗、沉郁。
    他在等候一位贵宾,一个老朋友。
    这入就是5年前在万隆会议上,曾和他并
肩站立,高举紧握的两手,向世界呼唤和平的周
恩来。
    尼赫鲁的心情是痛苦的,他感到左右为难。
    两国间的边界纠纷,已经持续了10年。他
的神经也为此震颤了10年。
    “每一个新生政权的最初的几乎是本能的
反应,就是紧紧保住遗留给他的那份领土。凡是
殖民国家曾经统治过的地方,新兴的国家就一
定要统治。”
    最初,他看到英国史学家贡纳尔·米达尔
这段后时,曾经加以讥笑。没有想到,现在自己
也品尝到了此中的苦辣滋味。50年代初期,他
曾想把边界争端暂时搁置起来,全身心地致力
于同中国的友好,他为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而奔走,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而呐喊。他
认为同中国友好是印度外交政策的基石,只要
印、中两国联手,就能控制整个亚洲及至影响世
界。当然,他也期望在“友爱”的热流中中国能够
在边界争端中给他一个面子,做一些让步。
    然而,朗久、空喀山事件的枪声,以及遗留
在喜马拉雅山麓的几十具中国和印度士兵的尸
体,把他从一厢情愿的述梦中惊醒了。他这才懂
得:“边界竟是国家间最最敏感的问题”。它不仅
直接影响到双方版图的消长、民众的情绪,而且
触及到一个国家的要害——威信和尊严。
    外交部一位官员匆匆走到尼赫鲁身边,轻
轻他说:“总理先生,周恩来的专机准时从仰光
起飞,再有10分钟即可到达。”
    尼赫鲁微微颔首,目光依然凝注在玻璃窗
上。那上面有十几条因细密雨点聚集而划出的
水痕。
    邀请中国总理,也许是对的。万隆会议前
后,尼赫鲁曾4次会见过周恩来。他敏锐地感觉
到,周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外交家,具备一个伟大
领袖应有的、全部的优秀品质和出众的才能。他
温和、聪睿,极其宽容而又一丝不苟,伟人所独
有的各种才智竟汇聚到他一个人身上,真是不
可思议。尤其是他迷人的风采和善解人意的谈
吐,倾倒了几乎所有结识过他的入。尼赫鲁明
白,自己在万隆会议上的成功,起码有一半得力
于周恩来。
    和他好好谈谈,也许他会理解自己的苦衷,
缓和边界剑拔孥张的紧张局势,可是,他会命令
军队后撤吗?
    此时,周恩来的专机已进入新德里上空,这
位共和国总理的心境也是沉重的。
    中印之间约有2000公里的边界,虽然从未
正式划定过,但在历史上按照双方的行政管辖
范围,形成一条传统习惯的边界线。这条边界西
段沿着喀喇昆仑山脉,中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
东段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南麓。它一直受到两
国人氏的尊重。1914年西姆拉会议期间,英国
代表背着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代表,在会外同
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团用秘密换文的方式划了
一条麦克马洪线,企图把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
领土划归英属印度,才使中印两国边界的传统
习惯线遭到破坏。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政府继承
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野心,不断向非法的
麦克马洪线推进,蚕食中国领土,不断在边界挑
起武装冲突,打死打伤我军民,在我境内设立哨
所。我国政府一直采取了克制忍让的态度。这
次访印,就是祈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境争端。
    天空隐隐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3架波音
客机从云层里露出银亮的机身。尼赫鲁做了个
手势,当先步出贵宾厅的大门,走到停机坪侧早
搭好的大帐篷里。
    飞机划过溅着水花的跑道,最后停在机坪
的中心。
    舱门拉开,第一个走出机舱的是周恩来。他
顾盼了一下整个机场,仿佛没有注意到前来欢
迎的仅百十余人,仍然微笑着,扬着手臂走下舷
梯。
    尼赫鲁的心抽动了一下,他不知道这是好
运气还是恶兆头。他回头望了一望,跟在身后
的,除了各国外交使团的人外,只有七、八个板
着脸孔的自己的属下。顿时,他心头涌起了一阵
窘迫。前3次来访问时,欢迎的人群如潮如海,
政府的所有官员几乎都挤到机场,期望目睹一
下周恩来的风采。整个新德里万人空巷,市民都
拥到车队必经的大道上载歌载舞,祈祷祝福。可
如今呢?他不能不感到愧疚。多少年来,大度和
好客曾经是他自诩的本性啊!
    周恩来走过来了,脸庞比往昔清瘦了不少,
鬓角也添了几根华发,只是握手还是那样有力,
拥抱仍是那样真诚,这倒使尼赫鲁心头的窘困
释然了不少。
    “周总理,还认识我吗?”一个身穿西服裙,
肩挎照相机的年青女记者双手紧握着周恩来的
手,用流利的中国话问。
    “《泰晤士报》的记者,大名鼎鼎的韦尔娜小
姐,我怎么会忘呢,记得嘛,咱们碰过杯,喝的是
茅台酒,不过,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杯子里可掺
了不少矿泉水噢!”
    周围的外交使官都笑了起来,不懂华语的
赶紧问翻译,“总理先生的话很可笑吗?”韦尔娜
更是乐不可支,一对碧蓝色的眸子里溢出了泪
水。
    稍顷,韦尔娜间:“周总理,您的和平使命能
完成吗?”
    周恩来两手一张,做了个西方人惯用的无
奈的手势说:“尽力而为吧,办这样的事情,一个
诚意是不够的,需要两个……”
    欢迎仪式进行了25分钟,便匆匆结束了。
车队沿着空荡荡的大街,驶向中国代表团下榻
的总统府。
    一路上、尼赫鲁提心吊胆,生怕有哪个歹徒
端着冲锋枪,从荒僻的巷道里杀出来。周恩来来
访前夕,各反对党大喊乱叫,要组织示威游行,
举办“不投降周”集会。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并且保证不让出一寸土地,才把这股疯潮强压
下去,可面对着被边界纠纷刺激起来的群情激
愤的国民,谁又敢保证不出意外呢?
    直到周恩来和陈毅乘坐的黑色道奇轿车平
安驶进总统府时,尼赫鲁才长舒了一口大气,顿
觉四肢酸软,靠在座背上,竟起不来了。
(2)新德里,中国总理舌战群儒
    新德里,1960年4月25日晚7时3O分,
周恩来将举行记者招待会。
    消息传来,顿时轰动了新德里的记者。
    各外国领事馆及新闻台社都知道,在此之
前周恩来曾提议和尼赫鲁共同举行记者招待
会,这个意见遭到了印方的拒绝。为了使各国外
交使团和舆论界对中国立场有进一步的理解,
周恩来才决定单方面行动。
    新德里的新闻记者向来以敢于藐视权威和
大人物,以尖锐的诘问和发难使别人难圆其说
而引为自豪。如今,居然碰上一个敢在狮子嘴上
捋唇毛的。
    晚7时一到,总统府圆柱厅里已是人头攒
动、空无一席了。记者们静候周恩来登场。
    经受过风浪和战火考验的周恩来阅历惊人
的丰富,他似乎已经预见到招待会上可能出现
的尴尬场面,为了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平息一
下有些记者有目的的愤怒火气。人一到齐,工作
人员便开始散发早打印好的周恩来的声明,上
面扼要简洁地阐述了中国的立场:边界从未划
定,问题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在谈判未达成协议
之前,双方应维持边界现状,不应片面行动,更
不允许使用武力来改变这种状况。最后,周恩来
将双方的共同点或接近点规纳为六条,一并印
在显赫的位置上。
    晚7时20分,周恩来、陈毅带领随行人员
走近圆柱厅的边门。韦尔娜突然闪了出来,惶急
地说:“总理先生,有帮人准备不顾外交礼仪向
您发难,您可要小心啊!”
    周恩来微微点头,从容不迫他说:“谢谢您,
韦尔娜小姐。”说完继续前行。
    韦尔娜又迅疾地抢到前边,语音凄颤地说:
“周,这不是招待会,是射击场,您是唯一的靶
于,上千只枪口都瞄准了你,你不能进去。”
    周恩来严肃了,轻轻抚了抚韦尔娜瘦削的
肩膀。“放心吧,新德里的子弹打不倒我。”
    韦尔娜没有危言耸听。的确,印度新闻托拉
斯的一伙人,预先抢占了有利位置,准备在周恩
来一走进大厅时,就狂呼口号,给他一个下马
威。可惜得是,他们的注意力被手中的周恩来的
声明吸引住了。以至周恩来跨进大厅,踏着红地
毯,缓缓走上靠前排居中的讲台时,才有一个尖细的
声音喊:“中国佬,滚出去!”但这阵小小的骚动
还没等掀起大浪,就被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淹
没了。
    周恩来用睿亮的双目扫视了一下会场,然
后开始了45分钟的讲演,他的语音沉稳,略带
沙哑,却极富魅力。台下的记者在笔记本上“唰
唰”地记录着。周恩来再次重申了中国的立场。
最后情真意切他说:“中国、印度,都有着5000
千年的古老文明,印度的圣河佛殿、经典颂文,
曾经给中华民族的成长注入过丰厚的营养。中
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造纸术和火药,也为印度
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做过贡献。几千年来,我们
一直和平相处,休养生息,在历史的长河中,中、
印之间从未发生过真正的战争。我希望,我们这
一代人,即使遇到再大的问题,也应坐下来,通
过协商、谈判解决。切不可对上辜负了列祖列宗
的遗德,对下贻害后世子孙。”……
    周恩来的演讲刚一结束,圆柱厅里便爆起
掌声的大潮,韦尔娜拍着巴掌,兴奋地站了起
来。数百名记者受到感染,也纷纷离座站起来。
    在新德里召开记者招待会,是一种令人畏
惧的煎熬。印度内政部长夏斯特里在一次招待
会上曾被质问得面红耳赤,当场出丑。财政部长
德赛竟在招待会中途被嘘下讲台。这一点各国
的领导人和政治家都有耳闻。但是,令人无可争
辩的是,自从周恩来跨进这座圆柱厅的第一步
起,他就控制了整个会场,那些准备发难、炮轰
的记者们,居然随着周恩来的一举手、一投足,
语音的抑扬起伏,老老实实地聆听了45分钟,
这确实令人不可思议。
    周恩来端起茶杯,侧身呷了一口茶。他从不
正对听众喝水,事无巨细,都处处体现出对他人
的尊重,这就是周恩来的魅力之所在。
    周恩来转回身,清了清喉咙,说:“有位朋友
告诉我,在座的有不少是战神鸠摩罗的子孙,准
备好了炮弹轰击我。我觉得,心里有火、有气,就
应该发出来,我愿意承受。因为,我是你们的朋
友。”
    这一下,会场居然沉静下来,出奇的静。终
于,有一个留大胡子的人站起来说:“我是印度
新闻托拉斯的记者,请问周恩来先生,中印边界
的领土划分已经是十分明确的了,难道还有什
么必要再进行谈判,再重新划分吗?”
    周恩来耐心地回答:“如果你对中印边界的
百年历史多做些研究,并且能真诚地倾听一下
中国政府的呼声,我想,你是不会提出这种问题
的。”
    这位印度人刚坐下,身旁一位欧洲人站了
起来:“我是英国路透社记者詹姆斯,总理先生
口口声声要靠谈判来解决问题,请问,原本属于
别人的东西,你认为有什么资格和必要去讨论
这东西的归属吗?”
    周恩来严肃他说:“詹姆斯先生,在国与国
的领土纠纷中,你刚才的比喻显然不十分恰当,
我愿就这个比喻再做些说明,如果一个强盗夺
走了别人的东西,那么原物的主人不该向强盗
讨还吗?”
    詹姆斯气急败坏他说:“你……你敢说印度
是强盗。”
    周恩来但然他说:“强盗,有,但不是印度,
而是英国的殖民政策。中国和印度是朋友,而且
应该永远是朋友。”
    后排一位记者拍了拍詹姆斯的肩膀,站起
来问:“总理先生,你们不打招呼,在有争议的地
区擅自修了一条公路,这难道也是在表示和平、
尊重和友谊吗?”
    台下响起得意的嘘声、口哨声。
    周恩来诚恳地答:“不错,我们是在喀喇昆
仑山侧修了一条公路。这就是青藏公路,是为了
改善新疆、西藏地区的交通困难状况而修筑的,
其中有几段因山脉阻隔,穿越了阿克赛钦地区
的一角。我们原本以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国领
土。后来印度政府提出了抗议,我们愿意就此问
题进行协商解决。如果这不算和平、尊重、友谊
的话。那么印度政府越过传统的边界,在有争议
地区建立军事据点,武装巡逻,不但不打招呼,
而且逐步推进,动枪动炮,这又算是什么呢?如
果说彼此都伤害了感情的话,我们中国也仅仅
是因为一条用于和平建设的公路。”
    台下的记者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周恩来
的雄辩虽早有耳闻,但今日才是第一次领教。
    “我是印度独立报记者托姆拉。总理先生,
你不认为,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愈演愈烈,直
到今天动枪死人的境地,完全是你们自恃大国
身份,对印度横行侵犯的结果吗?”
    周恩来冷峻他说:“不对。缅甸、不丹、尼泊
尔都是小国,也都和我们有麦克马洪线的困扰,
可为什么我们能和平地达成边界协议呢?事物
的逻辑并不是当一个大国与一个小国发生纠纷
的时候,大国就必然是无理的、蛮横的。如果这
样的逻辑成立,那么印度同巴基斯坦、锡金的边
界纠纷,也是大国欺侮小国吗?事实上,印度无
论从哪方面看,都不是一个小国,她的综合国
力,她的人口,她的国际地位和威望,尤其她引
以骄傲的几千年的古代文明,一丝一毫也不比
中国差,这怎么说得上是大国对小国的侵犯
呢?”
    托姆拉激怒地涨红了脸,晃动着粗短的胳
膊,扯着嗓子喊:“不管怎么说,你们是侵略者,
是你们伤害了印度的感情,你们要滚出去……”
    周恩来的面孔异常冷峻,语气却异乎寻常
的平稳:“如果说到伤害感情,我想反问一句,究
竟是谁伤害了谁?去年我国在平定西藏叛乱时,
明知有些人背后搞鬼,我们并没有责怪,而是在
采取军事行动前,电告贵政府,保证对印度侨民
提供保护。达赖喇嘛逃往贵国避难,中国政府根
据‘对政治犯可以给予保护’的国际惯例,予以
了宽容。在边界纠纷中,中国军队没有前进一
步,连例行的边界巡逻也停止了。我们伤害谁了
吗?可是印度政府呢?面对领土纠纷拒不谈判,
至今不断派出军队在我领土内巡逻。多次开枪,
打死打伤我边防军民。去年,在我国处理自己的
内政西藏问题时,各城市都举行了大规模的反
华游行,声援西藏叛乱集团。更令人无法容忍的
是,去年4月,在贵国盂买,政府怂恿一批歹徒,
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肖像贴在中国总领事
馆的墙上,往肖像上抛掷变质鸡蛋、烂西红柿和
砖瓦泥块。请问,这是什么?这不仅是伤害了我
们的感情,而且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侮辱。”
    托姆拉惶急地辩解道:“那是一小部分人,
绝不能代表印度政府……”
    坐在周恩来身侧的外交部长陈毅猛然站了
起来,抓起话筒怒不可遏地喊道:“够了,不要狡
辩了,我只说一句,中国是受到损害了,中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