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同?我们也讲了很多,有情众生同一个佛性,无情众生同一个法性,佛性、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要分自、分他,错了,这种心叫轮回心、凡夫心。
  我们想学佛,佛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到人家家里,在别人的道场,或者我们去参观别人处理事务的场所,起分别、起执著,错了,不懂得普遍的赞扬、恭敬。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普遍的恭敬,普遍的赞叹。恭敬里面决定没有等差、没有分别执著,赞叹里面也没有,理上没有,事上有。事上为什么有?事上因为要给社会大众做榜样。我们晓得礼敬这个榜样,无论什么样众生都应该学的,所以真的是平等,理上平等,事也平等;赞叹就不一样,凡夫他有善有恶。所以圣人教给我们「隐恶扬善」,隐是什么?隐就是不赞叹,恶的事情不赞叹,善的事情赞叹,这就是劝善规过的办法。他作恶作善,自有果报;我们赞叹不赞叹是教化众生,用意在此地。
  礼敬,对善人、恶人我们都平等礼敬,这个不会产生副作用;赞叹,别人作恶你赞叹,会产生副作用。所以《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表现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看到了。善财童子对於行善的善知识礼敬赞叹,对於示现违逆的、不善的,善财童子去参访,有礼敬,没有赞叹。他参访胜热婆罗门、参访甘露火王,没有赞叹。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这就是儒家讲的隐恶扬善。人人都能够隐恶扬善,这个社会安定,世界太平,真正是消灾免难,人为的这些争执、战争可以避免。
  社会上人人都存善心,都没有恶意,就能够转环境,境随心转;环境转,天灾就没有了。我们今天讲自然灾害,如何改变自然灾害,从心地里面改是最高明的。现在人不懂这个道理,自然灾害用一些科学技术来解决,不懂得从人心上解决。我们人工用科学技术来改善我们生活环境,这是治标;佛教给我们从心性里面去转变,这是治本。依报决定是随正报转。
  为什么华藏世界这么好,没有天灾人祸?极乐世界为什么这么好?人心好,没有一个人有恶念。我们知道华藏世界里面的人全是法身大士,不是法身大士进不了这个门。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要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破一品无明,才能契入华藏世界,这才能入华藏世界。所以华藏世界当然是诸上善人,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他们居住的环境哪里会有天然灾害?没有!极乐世界是个非常特殊的世界,那里面的众生,见思烦恼没断,尘沙烦恼也没有断,无明也没有破,说实在话,跟我们这个世间差不多,为什么极乐世界有那么美好?那是统治者好,领导人好,把所有一切的恶缘都断掉了。你虽然有恶因,在那个地方没有恶缘,所以不会有恶的果报。阿弥陀佛是个大福报的人,我们跟他,享他的福,道理在此地。
  为什么不生他方诸佛国土?他方国土我们去不了,必须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去。唯独西方净土,可以「带业往生」。但是带业往生,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得了,也有条件。不过这个条件,比起其他法门要容易得多,所以这叫「易行道」。是比较容易,实在上讲也不容易。但是西方净土的条件,说老实话,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如果能够咬紧牙根,都能去得了。决定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如来教诲,真的,善导大师教给我们,佛在经上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教我们不可以做,我们就决定不要做,念佛就肯定往生。这比起其他法门要断烦恼、要破无明,实在是容易太多太多了,所以这个叫一生成就的佛法。
  唯独这个法门,才能够普度九法界的苦难众生。这就像中国宗门过去所谓的,六祖他接引什么对象?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到他那里去,不契机,你得不到利益。神秀大师接大乘人,水平比他低了一个层次。能大师是接上上根人,上上根人不多,可是大乘根性的也不多。神秀大师所接引的对象,也必须真正发菩提心;否则的话,你不是大乘。往下就可想而知了,我们修学那些法门怎么可能会有成就?一天到晚妄想杂念不断,贪瞋痴慢时时现前,自己仔细去思惟,决定堕三恶道,这个事情麻烦。所以我们不能不感激阿弥陀佛开这个方便之门,让我们这种根性也能够得度,这个恩德我们要知道。知恩才会报恩,怎么报恩?依教奉行,往生净土,那叫做报恩;这一生当中我们不能往生净土,这就是不懂得报恩。报恩不是口头上一句话,是要有行动的。
  断恶修善,我们修行的根本。净宗学会成立,我们提了五个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这五个科目,五个科目要认真努力去做。五个科目的基础、根本是三福头一条:孝亲、尊师、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由此可知,修行根本的根本、基础的基础,在慈悲心,在十善业。慈悲心是平等的爱心,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真正通达明了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才真正能够做到爱人如己,爱物如己。你爱他,他不接受,是他有业障。这个爱心就跟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没有两样,真诚的爱心,全心全力帮助。
  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他接受的当然就不一样,上根的人接受的多,下根的人接受的少,没有善根的人他完全不能接受,你劝他念佛,你送给他的经书,他不看、他不听。我们看看外面来来去去,一天到晚走的那些忙忙碌碌的人,你跟他讲佛法,他不会接受,这在佛法讲是没有善根。没有善根,给他种个善根。我们大门口墙壁上写了六个大字:「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帮助他们种善根。他们走过来、走过去看一眼,所谓是「一历眼根,永为道种」。什么时候他那个善根能成熟?那就难讲了!他什么时候生欢喜心,什么时候能接受,什么时候肯依教奉行;到依教奉行,这是善根成熟;不能依教奉行,善根没有成熟。
  我们一定要学佛菩萨,度化众生决定要随缘,一丝毫不可以勉强;勉强,众生生烦恼,与佛距离就愈来愈远了。随顺他,他能得一分很好,得两分也好,决不要勉强。他这个器只能盛一分,你给他两分,满出去了,他不能接受。众生根器大小不等,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老师教学的方法态度也不一样,完全看学生的根器。我过去参加台中讲经的培训班,李老师这个班只办了两年,学生只有二十几个人,他一生只办一届,没有办第二届,两年就结束了。我们二十多个同学,李老师教的方法就不一样,确实我们体会到因材施教,一丝毫都不勉强。所以我们师生、同学相处都非常和睦,都非常欢喜。加一丝毫勉强,凡夫的心就不舒服,和睦融洽就办不到。这是高度的智慧,真实的善巧方便。
  像我们这种因缘,诸位要冷静想想,仔细去观察,这世间希有,每天在一块讨论大经,到哪里去找?一年到头不间断,找不到了。我们今天为什么在香港搞个道场?在那里搞个摄影棚?此地没有缘分、没有场所,如果有场所,何必搞在香港?要跑到这么远去。这个地方要有缘分、有场所、有护法,我们把整个人力财力物力集中在一点,你说这个法会的力量多么大!没有法子,此地没有缘。香港那边,我们在那边讲了几年经,缘成熟了,有发心的人提供道场,也有发心的人给我们设置这一切设备。我们顶多一个月,只能在那个地方利用一个星期,因为培训班在我们此地;所有一切科技的设施,比我们这里要提升了很多,到那里是专门做录像。势必每一个月要分一个星期到香港去,很不得已。在香港这一个星期,我们希望每天能够录三个小时,我到那边有五天的时间,可以录十五个小时。我们上两堂课,一堂一个半小时,每天两堂,我们录三个小时。录的内容偏重於多元文化社会教育,所以我考虑想用专题的方法,找一些专家、学者,各个宗教里面的长老,用座谈会的形式来讨论,然后将这些录像可以在电视台播出,我们准备用这个方法。
  这都是「普入诸趣」,在这个世间,这个地球上,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我们的希求,世界和平,社会安定,人民幸福。时间过得非常快,年关眼看就到了,过了年我七十五岁,该死的年龄了。人生七十古来稀,释迦牟尼佛圆寂七十九岁,孔老夫子过世大概也是七十四、五岁,该走的时候。所以诸位同学一定要提高警觉,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没有一念为自己著想,都为大家、为佛法、为众生。我老师教给我的,我在这一生几十年当中,我确实做到了精进不懈,我没有辜负老师,我对得起老师,这就是报老师之恩。
  真实、究竟、圆满的报恩是要决定往生净土,这个报恩才圆满。如果不能往生净土,我们的报恩顶多报一半,还亏欠得太多。往生净土有没有把握,完全在自己的心行,自己起心动念、一切行为,都能随顺经论的教诲,往生哪有没有把握的事?决定有把握。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贪心,对一切逆境、恶缘没有一念瞋恚心,对於世出世间一切事理,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远离贪瞋痴,一心向往净土,将如来的正法介绍给大众,希望大众能够认识佛法、认识净土,这是我学佛将近五十年中天天在干的。别人对我们怎么看法,他的事情,与我毫不相关。他赞叹也好、毁谤也好,与我都不相干。他赞叹,我要有生欢喜心,毁谤要有瞋恚心,我堕落了,那我还是随顺烦恼习气,没有随顺佛陀教诲。
  佛菩萨、祖师大德怎么教给我们的,我们要常常记在心里,要依教奉行。这个地方特别要学菩萨,要发心「普入诸趣」。这就是说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无论是哪个地区、无论是哪个族群、无论是哪个宗教,只要有缘,我们一定要去拜访,要去跟他们结缘。在这一点,说实在话,佛教远远比不上基督教、天主教,人家肯结缘。我们对於稍稍苦难的境界,我们就不肯结缘。像非洲非常落后,很苦,有很多小国家,我们佛教没有人肯去,天主教、基督教他们去,跟这些苦难的人同甘苦、共患难,在那边传教,帮助他们。他们物质生活条件非常差,这些传教士在各个地方化缘去帮助他们。我是在上一次听到,他们在那边布施医药,办了一个活动的义诊所。这个事情是特丽莎修女告诉我的,我送了五万块钱给他们买医药。这一次我们见面,她又告诉我,她们非常需要一部救护车,那边交通非常不方便,病人很可怜,缺乏交通工具,我答应送她一辆车。我们不要分国家、不要分种族、不要分宗教,「普入诸趣」。决不能说他是基督教,不是佛教,我们不给;「众生无边誓愿度」,此地「普入诸趣」,这讲不通了。我们今天所作所为完全随顺佛陀教诲,绝不随顺自己的情执。我们自己不能到的地方他们到了,我们对他的赞助,也是我们一点心力也达到了。必须要将族群、宗教融成一片,这才是普度众生,一定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
  长行里面说了处所,「诸趣」是处所,遍虚空法界。在偈颂里面讲「三世」,后面偈颂头一句,「如来往修三世行,诸趣轮回靡不经」,补助长行的意思。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没有间断,不仅仅是处遍虚空法界,时间也永无间断。清凉跟我们解释,「决定」好,『决定平等』,「同有佛性,名为决定」。这个「决定」的意思就很明显,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决定是一个心性。佛在《华严》上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讲心、讲识,其他宗教讲上帝、讲神,一桩事情。他们讲这个虚空世界从哪里来?上帝造的;我们佛讲自性变的。自性就是上帝,上帝就是自性,造物主。能现能变就是造物主,佛家讲自性,名称不一样,是一桩事。所以佛在经论上常常教导我们,不仅是深入经藏,彻法底源。「底源」是什么?这法从哪儿来的,就是说能生能现。要把这个东西找到,这个东西就是性、佛性。
  情与无情全是性现的,全是识变的,「同有」。如果我们入了这个境界,不要说入,能够真正理解,你的心量就大了,许许多多妄想分别执著,自然就没有了、消融了。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不但没有入这个境界,对於这个道理没有真正理解。所以我说基督教的《圣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家听了感觉得非常讶异。你要真正懂这个道理,你会点头。为什么?《大方广佛华严》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新旧约全书》也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哪一法不是从自性流露的?离了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所以法法平等,真的无有高下,这是事实真相。
  为什么今天我们看到这一切法有高下?是我们的心迷,是我们不觉,我们产生了妄想分别执著,妄想分别执著不平等,过在这个地方,境界上没有过。就好像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一切万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过失;你要去戴个红眼镜,看到外面,你们讲得都不对,全都是红的;那个戴绿眼镜,你错了,外头境界全是绿的,他两个要打架了。你要晓得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有色眼镜,戴上这个东西看外面境界变了质,不是外面变了,是你自己变了,外头实在没有变。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那个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个有色眼镜,你把这个东西拿掉之后,你才看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决定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我们必须要舍弃、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看一切人平等,看一切物平等,看不同的世界平等,不同的国度平等,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没有一样不平等。情与无情都平等,我们看到蚊虫蚂蚁,就像自己兄弟一样,真诚的爱心生出来了。这是佛法,佛法是觉法。你真的觉悟了,你真的了解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什么关系,这叫做「决定」。
  「具上三义」,这上面三个意思很清楚,「遍一切处」是一个意思,「遍一切时」是第二个意思,「情与无情,同有佛性」这第三个意思,这三个决定,三个决定显示了一个境界:「平等行焉」。谁住平等?佛住平等。这个佛就是讲法身大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你不见性,你怎么成得了佛?见性就成佛了。所以在《华严经》上,这是圆教,从初住菩萨都是佛,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师判作「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不过他见性是见性了,见性没有圆满,古德用夜晚的月亮来做比喻: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十五的满月;等觉菩萨是十四的月亮,接近圆满,还差一点;往下就是所谓的十地、十回向、十行、十住,初住菩萨是月牙,好像初二、初三看到的月牙,刚刚看到月光;那个光是真的不是假的,这叫「分证即」,拿这个做比喻。
  「相似即」,不是真的,相似的。《楞严经》里面给我们举的例子,叫「捏目所看」,那是相似的。我们把眼睛用一个手指用劲按一下,你看到外面都是两个影子,这两个影子有一个真的,一个是相似的、一个是假的,这个比喻做相似,非常接近真实了。这是比喻什么?四圣法界,四圣法界是相似即佛,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藏通之佛,相似即。六道凡夫里面只有「观行即」、「名字即」,不是真的。不是真月,是什么月?水里面的月影。古人用这个比喻很有味道,你仔细去想,那是水中的月影,比捏目所见的那又要假了,这不是真的。
  我们从这些地方仔细去想,慢慢去体会这些意思,佛的境界确实甚深甚深;不但是圆满佛果,就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已经甚深甚深了。我们无明没有破的人,要想理解他的境界相当不容易,於是我们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不可说不可说的,他能够说出这么多来。所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的境界,佛也能用这个手法烘云托月,为我们说出。十地上的境界,那非契入没有办法理解,一定要实证。像我们没有到大陆去旅游过,我们看到大陆风光的录像带,看录像带决定不是亲自去旅游所看到的,旅游那是亲证,那就是「分证即佛」。我们今天看录像带是「相似即佛」,不是亲证,完全不一样。有些地方曾经去过的,再看这个录像带回味,那个很有味道;但是没有去过,同在一起看的时候感受完全不一样。这是比喻境界必须自己亲证。
  我们为什么不能亲证?障碍,业障。什么叫「业」要懂得,业是我们的活动、我们的造作,我们的造作活动结果叫做「业」。你在造作活动的时候叫做「事」,你在做的是什么事,这个事的结果就叫做「业」。凡夫所造不外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