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3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叫「不动真而成事」?他说这就是以「理事无碍为方便」。清凉跟我们讲解《大华严经》,说出四种无碍,就是无障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法身菩萨的境界。这四种无碍,我们要问我们世间有没有?跟诸位说有,世出世法全落实,可惜世间人不认识,自己在做障碍。谁障碍你?自作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从你自己妄想分别执著里头生出来的,全是虚妄。大乘不能不读,不能不多读,不能不深入,《金刚经》上教给我们「深解义趣」,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什么是「理事无碍为方便」?他举了一个例子说,譬如「涉有不迷於空」这一类就是;举一个例子,我们就要能够像数学公式一样,能够贯穿一切法,这就是觉而不迷。「涉有」,我们凡夫涉有,「不迷於空」,知道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就不迷了。不迷是你不执著、不分别、不打妄想了,妄想分别执著都是迷。妄想已经迷了,分别迷得更重,执著迷得又重。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晓得根尘事有理无、相有性无,那个「无」用一个「空」字做代表,因此可以受用,不可以执著。受用里头不能够起贪瞋痴慢,不能够起分别执著。起分别执著,那个受用你就变成凡夫;起贪瞋痴慢,在受用里头你就堕三途。因此如理如法的受用,只有觉悟的人有,迷的人没有。受用里头不起贪瞋痴慢,受用里面不起分别执著,这是方便,这就是理事无碍。
  第二句他说「巧以因契果者」,很巧妙,因行跟果地不二。你们想想,因与果如果是二法,六祖能大师讲的话很有味道,「佛法是不二法,因果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华严经》上说,因果是一不是二。你能从因就契果,这就是「事事无碍之方便,因果交彻」。有没有因?有;有没有果?有,因果是一不是二。佛法里头用莲花来代表,花这么多,为什么不用别的?为什么用莲花?莲花是因,莲子是果,莲花是因果同时,因果不二,取这个意思,让你一看到花就知道因果是同时。因变成了果,果又是因,这个因又变成了果,因果是循环的,因果是相续的,因果是不断的。我们要是体会到这个意思,这里面就能看出事事无碍。「故云方便」,说这个为方便,这是把「方便海」这句话的意思为我们说出来。我们要懂、要会用,你自己用就是自受用,自受用你在生活里面得自在。你帮助别人,在教化众生里面得自在。所以佛教人「自在随缘」,随缘是方便,攀缘就错了。
  下面一句,『入如来功德海』,这一句是说明法的功能。前面一句是讲法体,也是我们讲宇宙人生真相的本体;这一句是说宇宙人生真相的功能、功用、能力、大能。清凉在这里跟我们解释:「谓证入因圆,趣入果海故」,这四个字我们在佛门里面常看到,匾额上常常题的,「因圆果满」,这是普贤菩萨。因怎么圆?彻底放下就圆了。还有一丝毫夹杂就不圆,因不圆,果就不圆满。你们想想看,等觉菩萨不错了,真的万缘放下了,可是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放下,所以他证得的果不能说是圆满;佛在经上把它比喻作十四的月亮,不是十五的月亮。由此可知,世尊教诫我们初学,第一堂课就说出来了。佛真的是慈悲,绝不吝法。第一堂课里头,如果你要能够悟入,你就成无上道,哪里要通过小学、中学、大学?不需要!那叫天才儿童。第一堂课是什么课?《十善业道经》,你看他老人家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的,教我们怎么修?「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你就成功了。等觉菩萨那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就是夹杂毫分不善,所以他的功德不能圆满,他的因没有圆,他果没有满。
  所以我们在许许多多佛的画像,特别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画像,圆光上面写了三个字:「唵、阿、吽」,就是十善业道。你看看佛教给我们,第一堂课为我们上这个,最后圆满还是这个;换句话说,千经万论不离这个主轴,从初学到果地,主轴是十善业道,我们从佛像顶上这三个字看出来。「唵」,身三业清净;「阿」,口四业清净;「吽」,意三业清净。身,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不贪、不瞋、不痴。这个十善周遍法界,通世出世间,如来所说大法不过如是而已。这是主轴,千经万论都不离开它;像一棵大树,这是主干,枝叶再多都是从主干生的,都不离开主干,统统汇归到主干,这才是因圆果满,佛哪里吝法?
  下面大师跟我们说:「然前后但明以别入总,故各得一解脱门。」这是讲前面所说的杂神众,就是普贤菩萨以前,也可以说前面四卷经里头所讲的,是「以别入总」。「总」就好比大海,「别」好比河川,许许多多的江河,那是别,都流入大海,大海是总。所以说每一个人得一个解脱门,我们在前面看都是这样的,都得一个解脱门。他底下又说:「犹如百川,一一入海」,我刚才讲这个比喻。「今明以总入总」,现在我们讲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这个法门不是像江河流入大海,它是个大海,「以总入总」就好比是「以海入海」,这个比喻我们不难懂。像在我们中国沿海地区,是东海、南海,上面是渤海,海入大洋,这是「以海入海」;大洋入大洋,太平洋入印度洋,这是「以海入海」,普贤菩萨代表这个意思。「故得难思解脱门」,他这个法门叫不可思议境界解脱门。「复称能入为方便海」,方便海是以方便为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我们从四十经里面就有很深的体会。
  四十经就是《四十华严》。把经题跟这一段经文对照一下,意思就更清楚了,能够看出方便海的真正意思,普贤行愿是方便海。每一个菩萨修的那个法门是方便门,为什么?得一法,就像一条江河,一条江、一条河、一个门,流入大海,是江河入海。普贤菩萨是以海入海,不是江河。所以别的地方称「方便门」,这个地方称「方便海」。这个「海」的意思在经题里头,《四十华严》经题里面就看到了,品题里「普贤行愿」,普贤行愿就是方便海,我们要懂得。如果你能够修普贤行愿,你入华严境界、入诸佛境界,不难!普贤行愿真的难修,为什么难?你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没有法子修。
  到经的末后,总结成为十个纲领,叫做「十大愿王」。普贤行就是普贤的方便海,这个十门都是海。第一个,大家知道,「礼敬诸佛」,我们能做到吗?它不是门,它是海。诸佛是指谁?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未来诸佛就是现在所有的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有佛性,将来一定作佛。有情众生,蚊虫蚂蚁有佛性,蚊虫蚂蚁是未来佛,我们对它有没有礼敬?不必像见到佛像要恭恭敬敬顶礼三拜,如果你见到蚊虫蚂蚁也顶礼三拜,人家说你这个人神经有问题了。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对诸佛菩萨那种恭敬心,跟对蚊虫蚂蚁无二无别,形式上不一样,那个恭敬心是相同的,我们能做到吗?这是方便海!不但是有情众生,还包括无情众生,难!大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没有两样。所以「入法界品」里面讲的,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举几个例子。我们家里所有一切用具,这个物品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这条毛巾,这是一法,这是物,这个法它有法性,我们对它有没有像对待诸佛如来那样的礼敬?没有!你才晓得普贤十愿不容易修。什么人修的?法身大士,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修这个法门,他们修方便海,所以他们能够圆成佛道。因圆果满,因果是一不是二。但是没有入这个境界,因是因,果是果,因果是二不是一。
  我们讲「因果不空」,因果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我们只能讲到这里;普贤境界里面因果是一不是二,连转变、相续、循环都了不可得,这都堕於分别执著。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因果是一不是二,性相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不是二,生佛是一不是二,万法归一,一即万法;《华严经》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就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这才是无上甚深微妙法。当年《大方广佛华严经》翻译完成,送给武则天,那个时候是武则天作皇帝。中国历史上正式作女皇帝的人不多,她是正式作皇帝的;慈禧太后始终是以太后身分,不是皇帝身分,武则天是皇帝身分。翻译的新经呈送给她,她在「开经偈」上题的这四句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武则天自己称的「我」是她),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四句偈好!以后佛门就用她这首偈做为「开经偈」。「以总入总」才是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们在这里是刚刚接触。普贤能入,所以普贤称为方便海。「以普贤是同异二众之上首故」,同生众跟异生众,普贤菩萨都是上首。
  在华严会上,诸位同修总要记住,华严会上上首菩萨有两位,普贤、文殊。经上告诉我们「普贤为长子,文殊为庶男」,把他们两位的身分显示出来,普贤菩萨是大哥,文殊菩萨是小弟。但是你不能小看文殊,没有文殊的慧,怎么能入普贤的方便海?般若智慧重要!世尊当年在世,讲《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希望我们真正开智慧,为什么?智慧开了你才真的看破放下。「看破放下」这一句话容易说,你看破的范围有多大?你能放下的境界有几多?普贤菩萨他是圆满的看破、圆满的放下,这个境界是佛家常讲的「万法归一」,用「海」做比喻。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到普贤这里归一。所以普贤十愿,我们要晓得,每一愿里面必定包括其他九愿,如果缺少一愿,普贤行就不圆满。而普贤这个十愿,总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无量无边法门,无量无边法门归纳到最后是这十条,十条一展开是无量无边的法门。《华严》称为佛法根本法轮,这个意思不是非常明显吗?我们从这个地方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
  学佛,往年弘一大师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没有出家,真的是多才多艺,人品高尚,所以许许多多人对他仰慕,出家之后倍加尊敬。他接触高级知识分子比别的法师的缘要殊胜,他劝这些知识分子,大概都是大学生,都劝他从《华严经》下手,不无道理,而且特别介绍清凉大师《疏钞》。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看到前人笔记里面记载弘一大师的教诲,我对弘一大师也非常尊敬。小时候在学校唱他作的歌,尤其是那一首〈送别〉,我曾经听这些音乐家们他们评论,最近一个世纪,一百年当中,选一首最好的歌曲,在中国、在东方选的是弘一大师的〈送别〉,在西方选的是〈魂断蓝桥〉的主题曲,认为这两首歌是近百年来最好的。
  弘一大师教我们读《华严》要读八十经,八十卷读到「离世间品」,后面一品「入法界品」就不必读了,读到「离世间品」;然后接著读《四十华严》,《四十华严》是完整的「入法界品」,这样合起来是九十九卷。我当时学《华严》的时候,《华严》有六十华严、有八十华严、有四十华严,我就想了一个九九华严,我到台中去,把我的想法,我本来想印九九华严,印一套。《八十华严》采取到「离世间品」五十九卷,然后接《四十华严》,合起来九十九卷。我向李老师请教,我说:「我这样印好不好?」李老师点点头,好是很好,但是他说:「我还是希望你把《八十》、《四十》一起印出来;你读这样的读法,印出来还是照《八十》、《四十》一起印。」我接受老师的意思,所以那个时候我讲《华严经》,我把经本印成精装五册,一二三册是从第一卷到五十九卷,到「离世间品」;第四册是「入法界品」二十一卷,后面有一册很厚,是《四十华严》。所以大家读,第四册就可以不要读,读一二三五,这样就是九九华严。李老师很欢喜,这部书印好之后,我送了他一些,他分送给同学们。这些都是受弘一大师的影响。我讲经也是这个讲法,所以我们的《华严经》全经是九十九卷。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00卷)  2001/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500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同生众,普贤菩萨得一切法门,长行:
  【所谓有解脱门,名严净一切佛国土,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有解脱门,名普诣一切如来所修具足功德境界。】
  往下总共有十句,这十句清凉大师在科题写的是「别显十门以彰无尽」。普贤菩萨的法门是究竟圆满的,因此是不思议境界。总显里面,两句跟诸位介绍过了;别显有十句,这十句代表无尽,代表无量无边,这是如来说法的方便。
  第一句『所谓有解脱门』,「门」放在前面,他不是得一门,他是门门都得到,没有一门欠缺。这个法门叫『严净一切佛国土』,「严」是庄严,我们每天回向都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咱们念回向偈的时候,应当要想想,我有什么功德?如果不认真努力修学,哪来的功德?用什么去庄严?读经有没有功德?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滑口而过,有口无心,没有功德。怎样念经才有功德?古大德教导我们随文入观,随顺经中的文字就能契入境界,那你读是功,入是德,这是真实功德。浅而言之,读是功,解是德,你理解了;解是功,行是德;行是功,证是德,一层比一层殊胜。如果我们读了之后,不解其义,而且还犹疑不决,这是完全没有功德,跟功德毫不相关,但是有福德,这是读圣贤书的殊胜处。这个福德是什么?在你阿赖耶识里头落了一个印象,这是福。所以圣贤书不可不读,要常读。当然读了之后,我们要求「解其义,行其事,契其理」,那就是功德。这个功德就能庄严佛净土,庄严一佛净土。如果你用的是普贤心,普贤心就是平等心,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那就是庄严一切诸佛国土,这个殊胜。
  『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究竟出离得出离十法界,没有出离十法界不究竟。这是大意。我们再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一段他也注得很详细,因为是普贤行里面「别显」的第一门,我们特别要留意。清凉大师注解「严土调生」,庄严国土,调伏众生。「谓随所化众生取佛土故」,一定要知道观机。佛在经典里面常常用大分来说,一切众生的根机有三种:上根、中根、下根;再细分,上根里面有上上根、有上中根、有上下根,这样子就变成九等,都是举大分来说的,让我们在这里面了解佛度化众生的仪式。教法教仪不一样,种种示现不相同,一定要随顺众生的根性,示现佛土。像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应化在我们这个世间,所示现的凡圣同居土。我们是凡人,佛菩萨是圣人,阿罗汉是圣人,我们同在这个地球上住,同在一个地区接受佛陀的教导,所以是「随所化众生取佛土」。
  清凉大师说,「一切佛土者,竖通四土,横该法界,横竖相融。」横竖是一不是二。竖通四土,不是我们净土宗讲的四土,但是意思也能够贯通。净土宗讲的四土是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净土、方便有余净土、凡圣同居净土,是说这四个名称。这个地方所讲的四土,第一个是讲「法性土」,法性土就是常寂光土。这是体,实在讲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法体,法体是常寂光,不思议、不思议境界。下面三土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实报庄严土就是此地《华严》里面所讲的如来「自受用土」;第三讲「他受用土」,他受用土那就把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都包括在其中了。另外还有一种叫「变化土」,这是佛度众生方便起见,化现的道场国土,《华严经》上说这四种净土。实在讲横竖相融,正是经上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个四土,四即是一,一即是四。从相上讲有这四种差别,从性上讲一体圆融,这才叫事实真相。这就是《六祖坛经》里面所说的「分别亦非意」,已经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分别不是意识;凡夫八识五十一心所没有能够转过来,他的分别是用意识,他的执著是用末那识,所以叫凡夫。
  《华严经》是法相唯识宗所依据的六经十一论,六经里面就有《华严经》,所以《华严》也是法相唯识主修的一部大经。法相讲的是转识成智,这才能入佛境界。八识圆满的转成四智,入普贤境界,可见法门确实是平等,门门皆通无上道。我们的礼敬要圆满,我们的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