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4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切众生具诸结,所有随眠与习气,如来出现遍世间,悉以方便令除灭。】
  这是「漏尽智力」。「漏」是烦恼的代名词,「漏尽」就是烦恼断尽,这个地方讲的烦恼是无明烦恼。我们知道,在大乘圆教里面讲,菩萨有四十一品无明,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断一品,在我们《华严经》上就是同生性,这是我们现在正好经文才念过去,我们念到异生众,念完之后再念到同生众,同生众就是同生性的菩萨,跟佛相同。我们离开佛教的名词,说话就方便,大家就好懂。同跟异是讲用心不同,你用心跟佛相同就叫「同生」,你用的心跟佛不相同就叫「异生」。佛是什么心?佛是真心。我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也好,处事待人接物,我用真心,跟佛相同,这叫同生。我用的心是虚伪的心、是染污的心、是高下心,跟佛不相同。
  我们这些年来,为了学习方便起见,把真心说成五种,真心是什么样子?我们方便说五种: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的是这个心,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例外的,我们就是「同生众」。假如跟这个是相反的,你用的是虚伪心,不是真诚的;你用的是染污心,不清净;什么叫染污?有贪、瞋、痴、慢。有贪瞋痴,染污了;有贡高我慢,不平等;迷惑颠倒,你没有觉悟;自私自利,你没有慈悲,这是凡夫,这是六道众生!我学佛,我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但是不纯,这里面还有夹杂,夹杂得不多,少分,你是相似位,你还是异生众。同生众里面完全不夹杂了,完全不夹杂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就是明心见性。你还有少许夹杂在里面,夹杂得再少,你是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还是凡夫,在大乘法里面称为「外凡」。凡夫有「内凡」、有「外凡」,内、外是从六道做界限,六道里面是「内凡」,六道外面四圣法界叫「外凡」。完全用的是真心,跟佛相同了,这叫圣人,凡圣的差别是在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所以,这个事情做不得假。
  我们怎么学法?这二十个字放在同学们面前,你天天看,你天天学,学会了,不知不觉就契入法界。所以大家要知道,骗人最后原来是自欺;利人到最后的时候,原来是自利。念念想到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庄严国土,不要去庄严你那个家,你那个家太小了。世间人勤苦经营,庄严他那个小环境,自私自利的小环境,不像菩萨,菩萨庄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他怎么庄严法?我们讲经讲到这个地方,我不说,诸位同学应该要明了,怎么庄严法?自己像一尊佛。自己的形象,学佛学得很像,就是庄严尽虚空、遍法界诸佛刹土。我这个样子可以给娑婆世界众生做榜样,什么样子?真诚的样子、清净的样子、平等的样子、正觉的样子、慈悲的样子,可以给九法界众生做榜样。我的行为:看破的样子、放下的样子、自在的样子、随缘的样子、念佛的样子,形象!这二十个字是形象,做出来自然就庄严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以此为供养。上供十方佛,下供九法界众生,九法界众生是未来佛,所以用供养,恭敬供养。供佛跟供一切众生,心是平等的,没有差别,没有说对佛加一分恭敬,对众生减一分恭敬,那你还是凡夫,你还是异生性的菩萨,不是同生性。
  我们天天在学《华严》,如果诸位真用功,真能够像古人所讲的随文入观,我们讲到哪里,这个境界就契入到哪里,这一部《华严经》讲完,诸位都成了法身菩萨。圆满成佛我不敢讲,法身菩萨纵然不能证得,也相似。不到分证位,相似位就不错,相似位肯定超越六道轮回,这个可以打包票的!相似位的菩萨。虽然是相似位的菩萨,你的智慧德能超过别的相似位的菩萨,《华严经》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
  清凉大师注解,「漏尽智力,於自解脱,无惑无疑」,自己到什么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疑惑都没有,「亦知众生漏尽涅盘」,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这个意思,诸位必须要明了,不知道自己就不知道别人。如果说知道别人,不知道自己,没有这回事情,这讲不通的,一定是知道自己,然后知道别人。「於此正知」,这叫智力。我自己的烦恼有没有断干净,自己清楚。『一切众生具诸结』,这个「结」就是烦恼,大乘经上常讲「结使」。世间人也讲,这是很多年前我在台湾的时候,看到有一个电影广告,我没有看过这个电影,街头广告,这个字很大:「心有千千结」,这个事情麻烦!「诸结」实在讲无量无边,一般讲结使烦恼就是讲的见思烦恼,六道轮回里头的,这个东西不断,出不了六道轮回。
  『所有随眠与习气』,「随眠」是讲的种子,这是法相唯识宗里头所说的。《华严经》是唯识宗六经之一,他们所依据的经典有六经十一论,《华严经》是其中的一部,所以这个经里面对於法相唯识说得很多。「随眠」是种子,在阿赖耶识里头,没有遇到缘它不起作用,好像在睡觉一样。「习气」是讲残余的、微细的烦恼,不容易断尽。「习气」也不好懂,古大德讲到这个名词,举个比喻说,譬如酒瓶,盛酒的酒瓶,把这个酒倒掉得干干净净,里面也擦得干干净净,确确实实没有酒了,那个酒代表烦恼,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断尽了,确实没有了,闻闻那个酒瓶还有味道,拿这个来比喻习气。所以烦恼容易断,习气难除。阿罗汉见思烦恼确实断掉了,有习气在。佛在经上举的例子,说得很多,有人他有贪的习气,有人有瞋的习气,有人有傲慢的习气。他贪、瞋、痴有吗?他真的没有了,习气还在,他已养成这种习惯了。什么时候习气断尽?辟支佛,比阿罗汉又高一等,断习气!习气用什么方法来断?至诚、礼敬,能帮助你断习气。真诚比什么都重要!
  这两句是讲「诸漏」,是讲所断,后面两句是讲能断。『如来出现遍世间,悉以方便令除灭』,真的,佛要不出现到这个世间,世间人没有能力断烦恼。所以古时候印度这些宗教,实实在在了不起,他们修禅定,能修到第八定,世间禅定到了最高峰,能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不能够突破六道,三界六道他出不去。为什么?他是伏烦恼而没有能断烦恼,出不了三界。佛出现在世间,帮他一把,佛教他。教他这个方法,这是「方便」。诸位一定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方便法,他说是依二谛,依世谛说、依真谛说。世谛也叫俗谛,就是方便说;真谛是真实说,依如来自己亲证的境界,给你说真话,那个真实说还是方便说。
  这就奇怪了,那真的真实呢?真的真实不可思议。凡是能够思的、凡是能够说的都是方便,否则的话,我们拿六祖惠能这个公案来讲,「真实、方便是二法」,能大师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看看,这个公式好!能教你开悟,一句话都不要说。不准你有念头,不容许你有思考,不许你说话。禅宗里面的公案,我们读了一些,不知所云,不晓得他们在表演什么。老和尚考验学生,问他一个问题,这个学生才要开口说,马上立刻把他嘴巴捂住,他开悟了。他怎么开悟的?我们想说话,有人把我们嘴巴捂住,我们会不会开悟?我们不会。他为什么会?他到了开悟的边缘。祖师用这种方便的方法来帮助他,一开口,一堵住,悟了。不思议、不可思议,放下思议就入境界。入了境界之后,你可以思,你可以说,为什么?那个时候思而无思、说而无说,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那就是佛法了。
  我们今天是什么境界?说跟不说是二法,思跟不思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不是如来出现在世间,我们怎么会懂得这个道理?但是问题是今天我们虽然听说了,只是听说而已,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现在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入这个境界,不入境界不得受用。不入境界,妄谈佛法。甚深佛法是有对象的;没有对象,谈什么?谈了他不懂,不但不懂,往往错解意思,误导众生,这个情形自古以来常见。所以甚深大法,古来祖师大德不轻易说,没有对象。由此可知,方便法里面,这里头有高下层次不同。对我们这些凡夫,这些大德们跟我们谈的是下下方便法;对那个将要开悟的人,说的是上上方便法,善巧方便可多了。
  佛所说一切法都是善巧方便法,目的是令众生除灭烦恼习气而已,都是帮助你这些,这真正的利益众生。你要是不能、不会,那么你的利益是阿赖耶识里面种下菩提种子,这一生当中得不到受用,来生还继续搞六道轮回,那就不知道你哪一生哪一世有缘再遇到佛法,再接著再干。这一桩事情,对我们来讲,我们过去无量劫中,生生世世就是这样错过来的,这一生运气不错,又遇到了。如果这一生我们的缘殊胜,我们真正能把握住,这一生肯定成就。善导大师讲得好,能不能成就「总在遇缘不同」。缘是佛缘,得有这么一批好的同参道友,天天在一块切磋琢磨,大家在一起互相的研究讨论,共同在一起学习,都能把佛的教诲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这就有成就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三八卷)  2001/12/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538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说偈赞佛,金焰菩萨的赞颂:
  上面我们将第七段金焰菩萨的赞颂介绍过了,赞颂的内容是如来果地上的十种智力。清凉大师在末后跟我们做了一个总结,十力:智是体,力是说作用,「然智即力,更无别性」,这些话为我们说明一个事实,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的能力、技巧,无一不是生於智慧。佛法所求的,没有别的,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诸位想想这桩事情重不重要?智慧的反面是愚痴,觉悟的反面是迷惑。我们想愚痴、迷惑都不是一般人情愿要的,人人都想有智慧,人人都想有觉悟。究竟圆满的大智大觉,是佛法之所修,是佛法之所得,所以佛法不是宗教,任何宗教都应当修学佛家的智慧德能。为什么?才能够成就、办妥世出世间一切的事务。日常生活的事事务,无论你在这个世间从事於哪个行业的这些事务,交际应酬的事务,应酬的范围要是扩大,不仅是你周边的亲戚朋友、邻里乡党,还包括著天地鬼神不同维次空间的众生,你跟他们交往、跟他们往来,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是不行的。
  所以我从出来弘法的那一天,那个时候在台北,我记得那个时候我是三十三岁,我请求「中国佛教会」,好像是设计委员会,请这里面的大德认真的开个会议,替佛教做正名的工作。孔老夫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现在社会大众提起佛教,误以为它是个宗教,而且是个迷信的宗教,是泛神论的宗教,就是多神的宗教,多神的宗教要跟基督教相比,那差很远,基督教只有一个神,唯一的真神;佛教是多神教,多神教是低级的宗教,这成什么话?佛教是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很不幸变成宗教,而且变成很低级的宗教,怎么讲也讲不过去。我那个时候提出来,也写了一篇文章,希望「佛教」里头加两个字。中国人自古以来言语文字都讲求简要详明,所以「佛教」这两个字很简单,在古时候不会产生误会,为什么?古时候没有「宗教」这个名称,大家都知道是教学,所以儒教、佛教、道教三教鼎立,几千年来中国这么大的幅员、这么多的众生都是接受三教教育。
  佛门本身也称「宗教」,可是意思跟现在宗教的定义完全不一样,佛教里面自己称「宗教」,是因为它有宗门、有教下,所以简称为宗教。宗就是禅宗,在中国佛教大小乘一共有十个宗派,除禅宗之外,其余的九个宗派都叫做教下,是这么个意思,跟现在一般讲宗教完全不相同。为什么称为宗门教下?它教学的方法不一样,差别很大。宗门的教学不用教科书,它不用经典;教下一定要依教科书,教科书就是经典,这个差别就大了,手段不一样。教下这九个宗派有经典依据,所以它教学的对象是中下根性的人,像读书有一年级、二年级,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按部就班,次第相授。而宗门是天才班,它不需要小学、中学、大学,他直接就是研究所,那是天才,那不是普通人。他有没有三藏经典?有,什么时候学?悟后起修。没有大彻大悟之前不看经典,这个方法很特殊,悟后之后再来看经教,不但速度快,成就也惊人,为什么?他懂得经的意思,真的是一闻千悟,那不是普通人。
  我初学佛的时候,对禅也挺有兴趣,我读佛经,第一部经是《六祖坛经》,丁福保居士的《笺注》,我头一部看这个。那个时候没有入佛门,没有入佛门的时候,在朋友家里过年度假,我到台中在朋友家里面住了一个星期,他家书架上有几本佛经,这个《坛经》丁福保居士注子,我看得很有兴趣,我就利用那几天从头到尾把它看了一遍,很欢喜。所以以后认识方东美先生,方先生问我看了些什么佛书?我就告诉他,他听了之后摇头,他说:中国惠能以前没有出现过惠能,惠能以后也没有出现过惠能,那是天才,那是不能学的。於是他建议我从法相入门,介绍我《百法明门论》,窥基大师注解,《唯识二十颂》、《三十颂》、《成唯识论》,他要我从这些地方入门,确实这是中下根性所走的路。我也找了这些典籍来看,说实在的话,看不懂,法相分析非常周详,我嫌它太麻烦、太繁琐了,哪有禅宗这些典籍这样的痛快?我知道方老师讲的话是有道理,禅宗是靠悟性,没有高度的悟性,烦恼习气不断,你要是学这个,那就是古人所谓「野狐禅」,会走火入魔,走火入魔就变成邪知邪见,狂妄自大,佛家讲的「起增上慢」,果报必定在三途。
  以后我亲近章嘉大师,亲近李炳南老居士,看法几乎都一致,可是教给我入手的方法,三位大德不一样。章嘉大师教我从戒律入门,李炳南老居士教我从《印光大师文钞》入门,从小部经学讲,我对这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一心一意跟李老师学讲经,全心投入。自己并不觉得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对於法相名词、教义教理也很自然的投入,这个方法长年薰修,自己境界的提升,烦恼习气的改变,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完成的。在这个修学过程当中,法喜充满,学习的情绪高涨,现在一般人所说的「有成就感」,年年都有成就感,每一部经讲圆满的时候,欢喜,再选下一部。有时候一部经重复讲很多遍,遍遍都有新的体会、有新的悟处,所以我讲经的心得、经验,常常提供给诸位同学。
  初学讲经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写讲稿。这一遍讲完了,我重复再讲第二遍,我前面的讲稿能不能用?不能用。如果依著前面讲稿去讲,那你是毫无进步,你已经退堕了,你在敷衍塞责。应当怎样?就当这部经没有讲过,从头到尾再准备,重新写讲稿,这有悟处。然后你把你第二次讲的跟第一次讲稿对比一下,你就晓得了。同样一部经,讲的遍数愈多愈契入,宗门里面讲的「悟处」,遍遍都有悟处,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大彻大悟。这个不但是我自己的经验,李老师他也常常跟我说,我们能够想像得到,古今中外弘法的这些大德们都有这个体验。讲多了自然就讲熟了,熟能生巧,那个巧是力,体还是智慧,讲多了智慧开了。讲经,我们一般都说劝人断恶为善、破迷为悟、离苦得乐,要知道劝人同时就是劝自己。常常讲,是天天劝,不知不觉改变了,他的心不一样,念头不一样,念贪瞋痴这个念头少了,念五欲六尘这个念头也少了。你每天讲经,你天天想经里面所讲的意思,想著经里面的经文,这个念头多了,这叫修行,把我们往昔不善的念头、不善的想法看法,天天想经教里面的意义,这个取而代之。
  念头转了,行为自然就跟著转,言行就跟著转。天天在讲台上转念头、转思想,在生活当中转行为,所以不知不觉就有了成就,可观的成绩。古德教人「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有道理的。学东西,方先生跟李老师很重视,一定要适合自己的程度,不能学太深的。经卷展开自己感觉得有困难,你就不要学,为什么?那个经典不适合你修学,就好像学校里面的课程标准,那个课程是高年级学的,我现在在念小学,我念中学、大学的课本不适合,一定要了解自己的程度,要知道自己现前学习的环境。如果是在家居士还有工作的,我每天能够用多少时间来学习。我在没有出家之前,每天学习的时间可以用四个小时就很不容易了。为了生活要工作,每天工作八小时,工作时间没法子学习,只有利用早晚的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