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老子指归-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天下与之俱。夫何故哉?因道而动,循一而行。道之至数,一之大方,变化由反,和纤为常,起然于否,为存于亡。天地生于太和,太和生于虚冥。    
  注释    
  ⑴各校本皆无“经”字,衍。    
  ⑵津逮本、学津本作“无内无外”。    
  ⑶据津逮本改。    
  ⑷津逮本、学津本作“品物流行”。周易干卦彖辞作“品物流形”。指归系引周易语。    
  ⑸津逮本、学津本作“之”。    
  ⑹津逮本、学津本作“当”,疑误。      
  上士闻道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指归】:道德天地,各有所章,物有高下,气有短长。各劳其所乐,患其所患,见其所见,闻其所闻,取舍殁⑴缪,畏喜殊方。故鹑叻桑杖粘坻穑驹诤踺锩纾缓桊栏呔伲独鳎ㄇТ锿颍驹诤踮槌兀火椒锇肯柰蜇鹬希庞翁逯校R晕啊Q泳笔嬉恚璨栽疲∪赵拢呦柙妒牛跏辈皇常淳胖荩芟思说闷湟恕H呤獗悖砸晕椤9饰耷钪蜓爸窳椋∮阒ァ8呱酱笄穑盍志捋郑境┲Γ枘窕⒈玻分瘛1颍∪欧纾ê郑迫迥魑模惺椋蘩窠冢柩潘蹋谏缛室澹娼e白,追观往古,通明数术,变是定非,已经得失,身宁名荣,乡人传业∶中士之所道,上士之所废也。闲居幽思,强识万物,设伪饰非,虚言名实,趋翔进退,升降贵集,治闺门之礼,偶时俗之际,倾侧偃仰,务合当世,阿富顺贵,下众耳目,获尊蒙宠,流俗是则∶此下士之所履,而中士之所弃。故规矩不相害,殊性孰相安。贤圣不为匹,愚智不为羣。大人乐恬淡,小人欣于戚戚。堂堂之业而⑶不喻于众庶,栖栖之事不悦于大丈夫。鸟兽并兴,各有所趋。羣士经世,各有所归。是以捐聪明,弃智虑,反归真朴。游于太素,轻物傲世,卓尔不污。喜怒不婴于心,利害不接于意,贵尖同域,存亡一度。动于不为,覧于玄妙,经神平静,无所章载,抱德含和,帅然反化∶大圣之所尚,而上士之所务,中士之所眩爚,而下士之所大笑也。是故,中士所闻非至美也,下士所见非至善也。中士所眩,下士所笑,乃美善之美善者也。夫陈大言,舒至论,表自然,穷微妙,则中士眩而下士笑。浮言游说,生息百变,起福兴利,成功遂事,则中士论而下士觉。彼非喜凶而恶吉,贵祸而贱福也。性与之远,情与之反,若处黄泉,听视九天,辽远絶灭,不能见闻而已矣。    
  故圣人建言曰“有之”。有之者,言道之难知,(推)'惟'⑷柄自然之归,以统万方之指者能有之,非庸庸者之所能闻也。夫故何哉?圣人之道,深微浩远,魁魁忽忽,冥冥昭昭。虚无寂泊,万物以往。纤微高大,无有形象。穷而极之,则知不能存也;要而约之,则口不能言也;推移离散,则书不能传也。何则?进道若退,亡道若存,欲治天下,还反其身。静为虚户,虚为道门,泊为神本,寂为和根,啬为气容,微为事功。居无之后,在有之前,弃捐天下,先有其身,养神积和,以治其心。心为身主,身为国心,天下应之,若性自然。    
  是故,夷道若类,使正玄起,除其法物,去其分理。从民之心,听其所有,灭其文章,平其险阻。折关破键,使奸自止,坏城散狱,使民自守。休卒偃兵,为天下市,万方往之,如川归海。    
  德如溪谷,不施不与,不爱不利,不处不去。无为而恩流,不仁而泽厚,长育羣生,为天下母。    
  大白青青,常如惊恐,无制而势隆,无寄而权重,德交造化,于天下为友。出白入黑,不为美好,逐功逃名,乃长昭昭。    
  盛德之人,敦敦悾悾,若似不足,无形无容。简情易性,化为童蒙,无为无事,若痴若聋。身体居一,神明千之,变化不可见,喜欲不可闻,若闭若塞,独与道存。    
  建德若偷,无所不成。涂民耳目,饰民神明。絶民之欲,以益民性。灭民之乐,以延民命。捐民服色,使民无营⑸。塞民心意,使得安宁。    
  质真若渝,为民玄则。生之以道,养之以德。导之以精神,和之以法式。居以天地,照以日月。变以阴阳,食以水谷。制以无形,系以无极。天下喁喁,靡不宾服,宇内康宁,万物繁殖。若非其功,而非其德,大而似小,醇而似薄。    
  大方不矩,无所不包。方于不方,直于不直,无圻无堮,无法无式。不方不直,万物自得。不直不方,天地自行。在为之阴,居否之阳。和为中主,分理自明。与天为一,与地为常。    
  是故,大器晚成,无所不有。变于无形,化于无朕,动而无声,为而无体。威德不可见,功业不可视。祸息于冥冥,福生于窅窅。寂泊而然,是谓至巧。万物生之,莫知所以。勉勉而成,故能长久。    
  是以,大音希声,告以不言。言于不言,神明相传。默然不动,天下大通。无声而万物骇,无音而万物唱。天地人物,无期俱和,若响应声。    
  大象无形,大状无容。进而万物存,退而万物丧,天地与之俯仰。阴阳与之屈伸。效之象之,若影随形。    
  是知道盛无号,德丰无谥。功高无量,而天下不以为大;德弥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贵;光耀六合,还反芒昧。夫何故哉?道之为化也,始于无,终于末,存于不存,贷于⑹不贷,动而万物成,静而天下遂也。    
  注释    
  ⑴津逮本、学津本作“殊”。    
  ⑵“褐”字衍。津逮本、学津本无。    
  ⑶津逮本、学津本无“而”。    
  ⑷据津逮本、学津本改。    
  ⑸津逮本、学津本作“争”。    
  ⑹津逮本、学津本作“而”。                    
卷之二(初校) 
  道生一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名称。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指归】:有虚之虚者开导禀受,无然然者而然不能然也;有虚者陶冶变化,始生生者而不能生也;有无之无者而神明不能改,造存存者而存不能存也;有无者纤微玄妙,动成成者而成不能成也。故,虚之虚者生虚(虚)⑴者,无之无者生无(无)⑵者,无者生有形者。故诸有形之徒皆属于物类。物有所宗,类有所祖。天地,物之大者,人次之矣。夫天人之生也⑶,形因于气,气因于和,和因于神明,神明因于道德,道德因于自然:万物以存。故使天为天者非天也,使人为人者非人也。何以明之?庄子曰:夫人形(腐)[脔]⑷,何所取之?聪明感应,何所得之?变化终始,熟者为之?由此观之,有生于无,实生于虚,亦以明矣。是故,无无无始,不可存在,无形无声,不可视听,禀无授有,不可言道,无无无之无,始末始之始,万物所由,性命所以,无有所名者谓之道。    
  道虚之虚,故能生一。有物混沌,恍惚居起。轻儿不发,重而不止,阳而无表,阴而无里。既无上下,又无左右,通达无境,为道纲纪。怀壤空虚,包里未有,无形无名,芒芒澒澒,混混沌沌,冥冥不可稽之,亡于声色,莫之与比。指之无向,搏之无有,浩洋无穷,不可论谕。潢然大同,无终无始,万物之庐,为太初首者,故谓之一。    
  一以虚,故能生二。二物并兴,妙妙纤微,生生存存。因物⑸变化,滑淖无形。生息不衰,光耀玄冥。无向无存,包里天地,莫覩其元;不可逐以声,不可逃以形:谓之神明。存物物存,去物物亡,智力不能接而威德不能运者,谓之二。    
  二以(元)[无]⑹之无,故能生三。三物俱生,浑浑茫茫,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搏之不得其荆挥G其门。不可揆度,不可测量,冥冥窅窅,潢洋堂堂。一清一浊,与和俱行,天人所始,未有形朕圻堮,根系于一,受命于神者,谓之三。    
  三以无,故能生万物。清浊以分,高卑以陈,阴阳始别,和气流行,三光运,羣类生。有形脔可因循者,有声色可见闻者,谓之万物。    
  万物之生也,皆元于虚始于无。背阴向⑺阳,归柔去刚,清静不动,心意不作,而形容修广、性命通达者,以含和柔弱而道无形也。是故,虚无无形微寡柔弱者,天地之所由兴,而万物之所因生也;众人之所恶,而侯王之所以自名也;万物之原泉,成功之本根也。    
  故贤君圣主,以至尊之位,强大之势,处孤寡,居不谷,逐所求⑻,逃所欲,去大为小,安卑乐损。出无迹,入无朕,动于福先,静于祸始。无为无事,天下自已。不视不听,抱和以静。神明生息,形容自正。进退有常,不变其行。德化凌风,理于蒸庶。天地是佑,万物是归。    
  众人则不然,见闻知病。见闻知病,合于成事,不覩未然之变,故贵坚刚。大权造势,众务不制。深度柔弱,远絶微寡。动与道舛,静与天迕。神明溃浊,众事并兴。思虑迷惑,妄喜妄怒。福禧出门,妖孽入户。天网⑼以发,不可解之也。滂然祸生,怆尔觉悟,屈约而言卑,将死而辞善,虽欲改过为新,反于微寡,自然不释,与生路远,破国亡家,祸及子孙。    
  故众人之教,变愚为智,化弱为强,去微归显,背隐为彰,暴宠争逐,死于荣名。圣人之教则反之。愚以之智,辱以之荣,微以之显,隐以之彰,寡以之众,弱以之强⑽。去心释意,务于无名,无知无识,归于玄冥。殊途异指,或存或亡。是以强秦大楚,专制而灭;神汉龙兴,和顺而昌。故强者离道,梁者去神,生主以退,安得长存?不求于己,怨命尤天,圣人悲之,以为教先。书之竹帛,明示后人,终世反之,故罹其患。    
  注释    
  ⑴“虚”字衍。上文言“有虚者”,此处应是“虚之虚者生虚者”。    
  ⑵“无”字衍。上文言“有无者”,下文言“无者生有形者”,此处应是“无之无者生无者”。    
  ⑶津逮本、学津本作“夫天之生人也”,误。    
  ⑷“腐”,当作“脔”,形近而误。下文言“有形脔可因循者,有声色可见闻者谓之万物”可证。    
  ⑸怡兰本作“无”。    
  ⑹据怡兰本、津逮本、学津本改。    
  ⑺津逮本作“回”,误。    
  ⑻津逮本、学津本作“来”,误。    
  ⑼津逮本、学津本作“纲”。    
  ⑽津逮本、学津本作“愚之以智,辱之以荣,微之以显,隐之以彰,寡之以众,弱之以强”。      
  至柔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指归】:道德至灵而神明宾,神明至无而太和臣。清浊太和,至柔无形,包里天地,含囊阴阳,经纪万物,无不维纲。或在宇外,或处天内,人物借之而生,莫有见闻。毳不足以为号,弱不足以为名,圣人以意存之物也。故字曰至柔,名曰无形。是以,无形之物,不以坚坚,不以壮壮,故能弊天地,销铜铁,风驰电骋,经极日月,周流上下,过飘历忽,安固翱翔,沦于无物。    
  何以效其然也?夫响以无声不可穷,影以无形不可极,水以淖弱贯金石、沉万物,地以柔顺成大功、胜草木,舌耳无患,角齿伤折。由此观之,柔者弊坚,虚者驰实,非有为之,自然之物也。是以,地狭民少,兵寡食鲜,意妙欲微,神明是守。与天相参,视物如子,德盛化隆,恩深泽厚。吏忠卒信,主忧将恐,累柔积弱,常在民后。被羞蒙辱,国在雌下,诸侯信之,比于赤子,天下往之,若归父母。人物同欲,威势自起,强者不能凌,大者不能取。终始反复,强弱变化,天地为助,神明为辅,时至不制,为天下主。夫何故哉?以道柔弱而体微寡也。故地广民众,国富兵强,吏勇卒悍,主能将严。赏重罚峻,削直刻深,百官战栗,若在君前。势便地利,为海内雄,轻敌乐战,易动师众。合变生奇,凌天侮地,诸侯执服,靡不悬命。威震境外,常为枭俊,人忧物恐,威动天地。道德不载,神明是离,众弱同心,万民不附,身死国亡,族类流散。夫何故哉?体坚刚而积憍吝也。    
  夫道⑴以无有之有,通无间,游无理,光耀有为之室,澄清无为之府,出入无外而无圻,经历珠玉而无朕。何以效其然也?夫有形镰利不入无理,神明在身,出无间,入无孔,俯仰之顷经千里。由此言之,有为之为,有废无功;无为之为,遂成无穷,天地是造,人物是兴。有声之声,闻于百里;无声之声,动于天外,震于四海。言之所言,异类不通;不言之言,阴阳化,天地感。且道德无为而天地成,天地不言而四时行。凡此两者,神民之符,自然之验也。    
  是以圣人,虚心以原道德,静气以存神明,损聪以听无音,弃明以视无形。覧天地之变动,(劝)[观]⑵万物之自然,以覩有为乱之首也,无为治之元也,言者祸之户也,不言者,福之门也。是故,絶圣弃智,除仁去义。发道之心,扬德之意。顺神养和,任天事地。阴阳奉职,四时驰骛,乱原以絶,物安其处。世主恬淡,万民无事,教以不言之言,化以不化之化,示以无象之象,而归乎玄妙。奄民情欲,顺其性命,使民无知,长生久视。故我无言而天地无为,天地无为而道德无为。三者并兴,总进相乘。和气洋溢,太平滋生。人物集处,宇内混同。祸门已闭,天下童蒙⑶。世无耻辱,不覩吉凶。知故窒塞,自然大通。家获神明之福,人有圣智之功。    
  当此之时,主如天地,民如婴儿。飮主之德,食主之和,阳出阴入,与道卷舒。君父在上,若有若无。天下惘惘,(味味)[咮咮]⑷喁喁。不之若鷇,无为若雏。生而不喜,死而不忧。闵闵挽挽,性命有余。莫有求之,万福自来。夫何故哉?人主不言,而道无为也。无为之关,不言之机,在于精妙,处于神微。神微之始,精妙之宗,生无根蔕,出入无门。常于为否之间,时和之元。故可闻而不可显也,可见而不可阐也,可得而不可传也,可用而不可言也。柄而推之,要而归之,易为智(老)[者]⑸陈,难为浅闻者言也。何则?广大深远,而众人莫能及也;上而若反,而众人莫能入也;淡淡滥滥,而世人莫能闻也;窅窅冥冥,而俗主莫能行也。    
  注释    
  ⑴怡兰本、津逮本、学津本皆无“道”。    
  ⑵据怡兰本、津逮本、学津本改。    
  ⑶津逮本、学津本作“蒙童”。    
  ⑷据津逮本、学津本改。    
  ⑸据怡兰本、津逮本、学津本改。      
  名身孰亲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指归】:我性之所禀而为我者,道德也;其所假而生者,神明也;其所因而成者,太和也;其所托而形者,天地也。凡此数者,然我而我不能然也。故法象莫崇乎道德,稽式莫高乎神明,表仪莫广乎太和,着明莫大乎天地。道德神明,常生不死;清浊太和,变化无穷。天地之道,存而难亡;阴阳之事,动而难终。由此观之,祸极于死,福极于生。是以圣人,上原道德之意,下揆天地之心。崇高显荣,吉祥盛德,深闳浩大,尊宠穷极,莫大乎生。万物陈列,奇怪珍宝,金玉珠璧,利深得巨,莫大乎身。祸世之匠,乱国之工,絶逆天地,伤害我身,莫大乎名。生憍长溢,困民贫国,扰浊精神,使心多欲,叛天违道,争为盗贼,天下不亲,世多兵革,一人为之,伤败万国,主死民亡,物蒙其毒,莫大乎货。    
  故得之与亡,或病或利。得名得货,道德不居,神明不留,大命以絶,天不能救。(夫)[失]名(夫)[失]⑴货,道德是佑,神明是助,名显自然,富配天地。故细身大名,未可与论至道也;轻身重国,未可与图利也。夫无名之名,生我之宅也;有名之名,丧我之橐也。无货之货,养我之福也;有货之货,丧我之贼也。是故,甚爱其身,至建荣民,为之行之,力之劳之,强迫情性⑵,以损其神。多积货财,日以憍盈,憍亡之道,货名俱终。故神明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