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欢迎访问:   txtsk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一部分评《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邹福清    
    刚拿到吴东平先生的《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一书时,我便在心里嘀咕:一向甘于寂寞,以做学问为乐的吴先生怎么也凑起热闹,赶起潮流来了,竟也拿名人来说事。    
    只要我们翻一翻每天的报纸,逛一逛书店,名人的隐私、绯闻、内幕等等,便会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无所适从。一看标题,你就会抑制不住好奇心看下去,可看上几段后,又大呼上当之余,不得不暗自佩服作者或编者制作标题的高明。可回头又想,这些东西本来就是用来打发时间的,我们哪能时时刻刻总是在做有意义的事呢,于无聊之际,消遣一下,又有何不可。    
    我不得不承认,“追寻名人的后代”这个话题的确吸引了我。这是一个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时代,不要说当代各类名人时常会感到衣不蔽体般的尴尬和无奈,就是早已作古的各类名人,也被剥得个体无完肤。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得不佩服作者和编者的眼光,名人已经激不起读者的兴趣,难以达不到煽情的目的,也许名人的后代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满足其好奇之心。这样的书肯定能受到出版商的青睐,不是有“注意力经济”一说吗。    
    我想匆匆地浏览一下此书,谁叫我也对名人之类的话题充满好奇呢!但是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错了。原来,这不是一本放在床头用于催眠的书,因为你读上几页可能就会不由自主地感慨唏嘘起来,睡意顿消,结果是催眠不成,却适得其反,神经越发兴奋起来。    
    吴先生笔下的名人及其后代有忠有奸,有贤有愚,有的如先祖一样轰轰烈烈,有的却一生默默无闻。不论是为先祖的荣光锦上添花,如孔子的九世孙孔鲋,面对秦王焚书坑儒的暴政,他将先祖留下的文化典籍藏起来,投身陈胜的起义军直至献身,是最早投身起义反对暴政的知识分子;还是不辱先人的遗训,如梁启超的九个儿女,总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为栋梁之才;或者忍辱负重,洗刷先人留给自己的耻辱,如秦桧的曾孙秦钜,誓与守城共存亡,金人破城之际,带领家人毅然赴死。    
    凡是为家族、民族和国家做出贡献的,吴东平先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文字虽依然简朴,但激情却扑面而来。此时,我的愧疚之情油然而生:我误解了吴东平先生,他依然是一个外表沉静,内心却充满激情的人。同时,我也误解了出版社的编辑,原来,这其实是一个独具慧眼的编辑。    
    此时再回头来体味吴东平先生在其为该著的前言中说的一段话时,感受颇深——    
    “读者披阅此书,既可从中了解到这些名人后代在政治风云中的升腾沉沦,在事业与工作中的进取和失败,在爱情与生活中离奇、坎坷而又曲折的人生历程,最主要的是还可从该书中寻觅到支撑人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精神支柱,恐怕难以存在,何谈振兴?一个人失去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的确,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是由宗法制度延伸开来的,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命运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历史上那么多轰轰烈烈的人物,不论他们可以荫及子孙多少代,或成或败,或兴或衰,不能完全归结于三十河东,四十年河西的劫数,总还是有其理由。从他们及其后人的际遇中,我们可以揣摩出许许多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来。    
    历史就是当代史。面对历史,我们无法做到无动于衷,特别是知识分子。政治家手中握有政治权力,可以生杀予夺;知识分子也握有文化权力,关乎成败兴衰。以一家一族之兴衰,延及一朝一代之兴废,这是一种寄托,这种寄托可谓知识分子的良知。在商业浪潮席卷一切之际,这种良知的确难能可贵。它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    
    我不知道吴东平先生在创作时脑海里是否闪过司马迁的身影,但我的确从该著中体味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冲动。同时,我对其往往能从细小之处拈出大道理的独到眼光暗暗赞叹不已。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博士)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一部分“中华第一家”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在世界著名十大文化名人之中,孔子位居第二,仅次于西方人心目中的耶稣。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颜徵在。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武士,为鲁国建立过两次战功,被封为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后娶了三位妻子,先娶施氏为妻,生9女,无子。又娶一妾,生一子,名伯尼,亦称孟皮。孟皮腿脚有毛病,叔梁纥对他这个儿子也不太满意,66岁的叔梁纥于是又娶了一位年龄不满20岁的女子颜徵在为妻。一天,一心想让妻子为他生一个令他满意的儿子的叔梁纥,带上年轻貌美的妻子颜徵在,到尼丘山下去祈祷,以求得一个令他满意的儿子。不久颜徵在果真怀孕,生下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就是日后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世人所敬仰的孔子。由于孔子是父亲叔梁纥祈拜尼丘山之后所生,因而叔梁纥给他的这个孩子取名丘,字仲尼,“仲”是孔子在兄弟中的排行。    
    孔子3岁时,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从此,孔家大权落到孔子的大母施氏手中。施氏为人心地狠毒,早在叔梁纥活着的时候,就逼死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孟皮的母亲。叔梁纥去世后,早已不为施氏所容的颜徵在便带上自己的儿子与孟皮,一起从现在居住的陬邑逃往曲阜阙里,在那里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    
    孔子15岁时即“志于学”,30岁开始“授徒讲学”。那时,只要带上“束”(一块肉)的人,均可被孔子收为学生。孔子开办的私学,首次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为传播中华文化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公元前517年,孔子34岁时,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因多次受阻,孔子于68岁时回到鲁国,从此一边整理文献典籍,一边聚徒讲学,终于成了儒学思想的创立者,并取得培养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成果。    
    孔子17岁时,母亲颜徵在就去世了。19岁时,孔子娶宋国的一姓亓官的女子为妻。一年后,亓官氏怀孕,并生一子。当这个孩子出生的消息传到鲁国国君那里后,鲁昭公当即派人为孔家送来一条鲤鱼表示祝贺。对此,孔子感到十分荣幸,便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    
    学术界一般认为自孔子以后,孔家数代都是一脉单传,直到第8代孔家才有三个男孩。孔子之后繁衍至今,历经2500多年,已有82代之多。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家族能像孔氏家族这样清晰地记载了2488年的家族谱系。到今天,孔子后人已近400万(据台湾媒体报道,孔子的77代嫡孙孔德墉提供的数字),其中中国大陆约300万,香港近4000人,台湾约2000余人,其余则分布在日本、韩国、北美及欧洲等地。孔氏一家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繁衍最久、记录最完整的一大家族。孔家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之为“中华第一家”了。    
    在孔子的后代中,历朝历代有影响者不少。其中有他的孙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思),战国末期的9世孙孔鲋,11世孙汉代著名经学家孔安国,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孔融,唐代著名经学家孔颖达,64世孙清代著名戏剧作家孔尚任,语言学家孔广森等。孔家到了当代有名者也不少,如孔祥熙等人。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一部分孙孔: 思孟学派的奠基人

    孔伋(约前483—前402),字子思。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汉书•;艺文志》载,孔伋曾著《子思》23篇,已散佚。现收录于《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文章均认为是他所著。宋徽宗曾封孔伋为沂水侯,元文宗封他为“沂国述圣公”。    
    孔伋的祖父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其父孔鲤,是祖父孔子惟一的一个儿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伋的父亲孔鲤在他几岁时就离开了人世,并且死在孔伋的祖父孔子之先,孔鲤死时年仅50岁。其后,孙伋由母亲抚养成人。    
    童年时代的孔伋就常听父亲孔鲤讲爷爷教他学《诗》学《礼》的故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孔子对自己惟一的爱子孔鲤的教育特别重视,自幼就督促他要熟读《诗经》、《礼记》等儒家经典。有一天,孔子独自来到大庭之中刚刚坐下,有些贪玩的儿子孔鲤也正好从庭前经过,准备出去玩耍。孔子立即叫住了他,并问他《诗经》读了没有,孔鲤回答说还没有读。孔子告诉儿子说:“《诗经》是一部百科全书,不读《诗经》,你就无法同别人交谈。”听了父亲的话,孔鲤就退了回去,从此开始每天认真学习《诗经》。    
    过了一段时间,孔鲤再次从庭前走过准备出去玩耍时,又被父亲孔子叫住,又问孔鲤读了《礼记》没有。孔鲤告诉父亲还没读时,孔子便告诉儿子说:“不学《礼记》将来走向社会何以立身做人?”听了父亲的话,孔鲤就又去熟读《礼记》。    
    从此,以诗、礼传家,被孔门的后人视为“祖训”。    
    孔伋虽然是孔子的孙子,但是,当孔伋还是一个少年时,孔子就已去世了,所以一般人认为孔伋没有机会亲自接受祖父的教导。相传孔伋曾受业于曾子。    
    孔伋20岁之前,跟随祖父的弟子曾参等人学习儒家著作。据史书记载,青年时代的孔伋就已较全面地掌握了孔子的思想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20岁以后的孔伋学识已有相当深厚的功底。此后,他开始仿效祖父孔子在鲁国收徒授业,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又周游列国,到过宋、齐、卫等一些国家,以儒家治国讲究仁政、德治的思想游说诸侯。虽然他的主张没有得到各国统治者的认可,甚至与其祖父一样多次受挫,但他对自己所坚持的儒家思想从来就没有动摇过,相反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人格尊严。    
    孔伋学问渊博,并掌握有治国之术,因而深得鲁穆公崇敬。孔伋早年曾任鲁穆公的老师,专门为之授业讲学。孔伋晚年回到鲁国时,受到鲁君的特别礼遇,鲁穆公最担心的就是怕留不住这位老师,还经常派人到孔府上来问候他。孔伋虽然受到了鲁穆公的礼遇,但他出于对鲁国前途的关心,在鲁穆公面前却常常直言不讳,及时指出他在治国中的错误。有时孔伋当着大臣的面向鲁君直谏,将鲁穆公弄得非常难堪。据郭店楚简《鲁穆公见子思》一文载:“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在孔伋看来,能够经常批评君王错误的人,才能算得上是忠臣。    
    孔伋48岁时到过卫国,也经常与卫国国君讨论治国安邦之策。他曾在卫君面前直陈卫国的政治“无非”。孔伋所说的“无非”并不是说卫国的治国理念完美无缺,没有任何可受到批评与指责的地方,而是说卫国君王“闻过则怒”,喜欢臣僚们的阿谀不实之言,结果使卫君身边的人没有谁敢对他提出批评,讲真话,并且只在他面前说些他爱听的假话。    
    孔伋所处的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生灵涂炭。而对这样的一个混乱的局势,孔伋极力追随其祖父孔子,倡导儒家的学说,力求扭转社会危机,从而展示他明道救世的人格力量。    
    然而孔伋这种卓尔不群,傲世而独立的性格特点,使自己在那个时代必然陷入困境之中。对此,鲁人胡母豹曾劝告孔伋说:“子好大,世莫能容子也。盖亦随时乎?”胡母豹认为孔伋不应该一味去实现儒家的理想,以致造成自己为时代所不容,而应该随波逐流。对胡的劝告,孔伋表示了不同的观点:“大非所病,所病不大也”,“大不见容,命也;毁大而求容,罪也,吾弗改矣”。他认为自己所抱持的伟大志向并不是可以非议的缺点,他所担心的是远大的志向不能实现;远大的志向不被世人所接受,这是命而已,如果为了使世人接受他从而背离了崇高的志向,那就是罪过。     
    据载,曾参的儿子曾申也曾劝孔伋说:“屈己以伸道乎?抗志以贫贱乎?”孔伋则曰:“道伸,吾所愿也。”对此,孔伋表示了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的决心。孔伋认为儒家的道德观念的核心是“诚”,并认为“诚”是世界的本原。孔伋的这一观点和他提出的以“中庸”治国的学说,无疑丰富和发展了他的祖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孔伋的这些理论,后来又被他的再传弟子孟子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从而使他的学说与孟子的理论共同形成了儒家学派中的一个新的学派——思孟学派。孔伋无疑是思孟学派的奠基人。


《追寻古代名人的后代》 第一部分9世孙孔鲋:陈胜的老师

    孔鲋(约前264—前208),孔子的第9代孙,字子鱼,一名甲,又称子鲋,或称孔甲。少年时代的孔鲋曾随父亲孔谦离开故地,居住在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孔谦在魏时,曾被魏王聘为国相。孔谦任魏相期间,曾力劝魏王修仁尚义,崇德敦礼,举贤才。其后孔谦游说列国,以谋抗秦之计。    
    少年时代的孔鲋在父亲的教育下,始终酷爱祖传的家学——儒家学说,并专心究治不息。其后博通经史的孔鲋与魏国名士陈余、张耳等人结为好友。孔鲋曾被召为鲁国文通君,不久又拜少傅。陈胜为楚王时,孔鲋被陈胜迎聘为博士、太师。57岁时去世。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政治国崇尚法家。由于秦始皇以暴力治国,不重儒学,遭到许多儒生的反对。因此,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奏请秦始皇说,儒生们以其儒学反对秦的统治,直接危害到统一六国的大业。于是要求秦始皇下令坚决制止儒生们的反秦活动,并焚毁那些危害秦统治的书籍。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纪》及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凡六国史书、民间收藏的《诗》、《书》及其他诸子、百家之书全部焚毁。如果有隐匿不交或谈论《诗》、《书》及其他儒学之书者,皆严加治罪。    
    焚书令一下,孔鲋也被迫停止了传授儒学之业。当他看到先人们代代含辛茹苦整理出来的文化典籍将要付之一炬之时,心急如焚。孔鲋于是把一部分儒家经典,如《尚书》、《论语》、《礼记》、《春秋》、《孝经》等书秘密藏入家中的夹墙之中。这些书一直到孔鲋死,他也没有拿出来,其家人对他的藏书也一概不知。直到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孔宅,在拆除孔子故宅之时,孔鲋所藏的这一批书,才被孔子的第11世孙、汉代著名经学家孔安国所发现。从此,孔鲋所藏的这批珍贵典籍才得以重见天日。    
    正是孔鲋的这一伟大壮举,使这些儒家的重要典籍没有遭到秦始皇那罪恶的烈火的焚毁,终于得以保存下来。    
    孔鲋藏书的壮举可说得到了秦以后几乎历代统治者和人民的称颂。金代人就在孔子故宅内修建了殿堂,以纪念孔鲋藏书。传说藏书后来被发现,人们从夹墙中将这些书取出时,天上传来了金石丝竹之声,故将这一殿堂称之为“丝竹堂”。到了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人们又在孔子故宅原址上建起了“诗礼堂”,其后又刻了“鲁壁碑”。这些举动都是为了纪念孔鲋藏书。现代学者们称孔鲋藏书为保存我国古代典籍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孔鲋将祖传的典籍藏好后,便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到了嵩山,在此隐居下来。从此一面施行韬晦之术,等待机会,“求得重生”;一面传业授徒,继续讲学,以此推行自己的儒学主张。    
    公元前209年,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反对暴秦的统治,不久建立张楚政权。一向不满秦始皇残暴统治,且年已57岁的孔鲋自然高兴万分,早就准备投身到陈胜的反秦队伍之中的他,无奈没有机会。这时陈胜部下一谋臣,过去曾是魏国名士的陈余与孔鲋曾有故交,早就知道孔鲋才华出众的他,在陈胜面前极力举荐孔鲋说:“孔鲋为孔子之后,此人才能冠世,智谋无穷,如得此人,天下无敌。”陈胜当即派人召见孔鲋。于是孔鲋不顾年迈,毅然率领鲁国诸儒持孔氏之礼往归陈胜。从此孔鲋被陈胜聘为身边的谋臣兼老师,并当上了一名博士官。任职期间,孔鲋极力向陈胜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