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像力 作者:刘海洋-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新浪潮电影比徐克表现得更愤怒、更暴力、更直观地表达颠覆一切的情绪。与此相比,法国新浪潮大师戈达尔的代表作《筋疲力尽》反倒显得文雅收敛。这部影片当时一度被禁止发行,徐克的这条创新之路就被堵死了。他似乎被迫只能沿着《蝶变》的方向前行。普遍认为,《蝶变》是武侠片与科幻片的嫁接,师从胡金铨的《侠女》和希区柯克的《鸟》,杂糅美国西部片和日本武士片,但是却过多地带有先锋派的未来主义色彩和黑色电影风格。 
      
        徐克的成长经历颇为动荡,他在越南出生成长,正处于炮火连天的越南战争时期,后来移民香港正赶上受内地“文革”影响,到美国留学恰逢反战运动风起云涌,方兴未艾。这可能在他内心留下一种乱世情怀。回到香港发展,急于表达存在主义的天下大乱之感。但是,他的观念与当时香港大众的感觉格格不入,由于经济起飞,社会安定,人们普遍充满乐观和自信,明知前途未卜,也不愿有人一语道破,破坏他们的美梦。像《蝶变》这样用表现主义强调危机四伏的晦涩影片,无法满足他们的观赏欲望,因此票房并不成功。 
          
        徐克不得不改弦易辙,探索新奇的艺术形式为香港观众制造梦幻。他监制或导演的影片为香港制造了一批英雄形象,如周润发的小马哥,填补了李小龙留下的空缺,使香港观众找到了虚构的认同对象。 
          
        进入八十年代后,黄百鸣、石天等人合作成立了新艺城电影公司,大力推行“新商业电影”,遵循大制作的明快密集,将摩登豪华的阵容与搞笑动作的场面设计共熔一炉的拍摄规律,出品了许多制作精良、题材新颖的各种新式类型片、娱乐片,取得了普遍的票房成功。可以这么说,香港电影能够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取得空前的繁荣,新艺城电影公司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于八十年代初就已加盟新艺城的徐克,在电影创作和技术革新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初尝败绩的徐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改变思路,积极汇入主流。《鬼马智多星》(1981年)和《最佳拍档之女皇密令》(1984年)票房的成功,奠定了徐克作为商业片导演的地位,并得到了大众的认同,也显示出他在体制内谋求发展的能力。然而,徐克并没有抛弃他一向的黑色幽默和勇于技术革新的倾向和意识。《蜀山》(1983年)在他的作品之中,并不能算是成功之作,但是,电脑特技和光学合成效果技术(由曾参与制作Hollywood电影史上最经典的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的幕后班底制作)在影片中的广泛运用,却是一次香港电影向Hollywood的最新电影技术认真取经的大规模尝试,而且,影片中仍然洋溢着徐克所独有的虚无主义色彩。 
          
        徐克电影大多具有模糊的、充满游离不安情绪的时代背景,电影题材虽然都不一定是原创的,但却是对旧有题材的重认和再创新,赋予其现代的观念和情感。比如后期代表作《黄飞鸿》(1991年)系列、《青蛇》(1993年)、《梁祝》(1994年)、《花月佳期》(1995年)、《刀》(1996年)、《七剑》(2005)等等,这些都是将类型电影进行再创新之作,而独有的“黑色”徐克风格在这些影片之中也得到了精妙的体现。影片中新技术的运用、镜头语言的实验、情感效果的组织、人物性格的典型化和对白的哲学意味,这些都是徐克电影的最大特色,也表现出他一贯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创作思路。 
          
        不仅徐克自己导演的电影作品独具魅力,而且由他监制的电影也是既叫好又叫座。与已故的新派武侠片大师胡金铨合作的《笑傲江湖》(1990年);与号称“将舞剑拍得就象舞蹈一般”的程小东合作的《笑傲江湖2之东方不败》(1992年)、《倩女幽魂》(1987年)系列、《秦俑》(1992年)等;与李惠民合作的《新龙门客栈》(1992年);还有与“暴力美学”大师吴宇森合作的《英雄本色》(1986年);与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传记片导演潘文杰合作的《新上海滩》(1996年);包括与陈伟文合作的香港第一部全电脑动画片《小倩》(1997年)等等,都是香港电影中的代表之作,素质直逼甚至超过好莱坞的作品。 
           
        而徐克电影视觉技术和主题意识的发展和提高,也是在这些合作电影中不断的实践获得。在《笑傲江湖2之东方不败》中,徐克将金庸的原著去其繁复,取其神髓,不仅拍出了小说中的豪情与精义,更渗入了个人的理解,是新派武侠电影开创性的里程碑,与王家卫的《东邪西毒》(1994年)并称“香港武侠片的极地双星”;而《新上海滩》却是对周润发所塑造的经典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和人际关系来了一个彻底的颠覆,赋予了其更为现代的内涵和意义。在影片最后一幕,一个主观视角的快速推镜头的运用,没有任何相关的音响效果。镜头中,刘德华饰演的旧上海黑帮老大丁力颈部中枪,缓缓倒地。在这里,徐克以独特的镜头语言,表现了一个乱世英雄荒谬而悲凉的末路,堪称经典。 
         
        近年来,徐克在香港和好莱坞两面发展,拍摄了《反击王》、《KO雷霆一击》等一些具有香港电影特色的好莱坞作品,虽然并没有象吴宇森在国外那么成功,但是,强烈的影像风格和充满激情的剪接,也已经大大的震撼了美国的观众,让他们认识到了什么才是徐克风格。 
           
        在一百年电影公司的支持下,徐克拍摄了《顺流逆流》和《蜀山正传》两部类型和风格截然不同,但又带有明显徐克标志性的作品,立即倍首关注和轰动。《蜀山正传》利用了最新的电脑数码特技效果,有着更为开放性的“天马行空”式的结构想象,代表着香港特技电影的最高境界;而《顺流逆流》风格刚猛硬朗,是十足的男性暴力电影,镜语丰富,剪接犀利,因而被美国最著名的文化杂志《时代》评为2000年度十大最佳影片之一,得到了国际的肯定与认同。而在去年上映的《七剑》,则真正还我们一个青衫仗剑载酒行的古典式江湖。 
          
        徐克总是顽强表现个人电影风格。在他的创作中能够发现一种浪迹天涯漂泊不定的无根感觉,他把这种感觉更多地转入对于电影本身奥秘如醉如痴的探索中,像一个惊恐而又好奇的儿童一般。 
       
        用电影书写喧嚣中的浪漫     
        霍建起,从小喜欢绘画的他1978年9月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后便开始在北影厂担任美术设计的工作。1982至1992年十年间,霍建起与田壮壮、夏刚等导演合作了《九月》、《盗马贼》、《大撒把》、《遭遇激情》等十余部优秀的影片。和这些导演合作的过程,不仅让霍建起在电影美术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经验。同时也让原本只是对绘画充满兴趣的他,渐渐被色彩光影交织的大银幕所吸引。光是摆弄那些彩色布景似乎已经满足不了霍建起对电影的那股热情,他有了更想做的事。 
          
        霍建起1958年1月20日出生于北京,酷爱绘画,1976年到农村插队落户。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从此,绘画成为他认识电影、理解电影,以及表达这种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1982年毕业后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当美术设计。同年担任影片《九月》和《盗马贼》的美术设计,霍建起从学校走向生活,从单独绘画走向群体创作。离开学校十多年来,霍建起为《遭遇激情》、《出生入死》、《大撒把》等多部影片担任美术设计,他工作认真,感觉好,容易合作,就某个问题往往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霍建起的审美趣味带有较浓厚的唯美色彩,他喜欢怀斯的画,艾特乌托夫的小说和莫扎特的音乐。他认为电影里一定要有漂亮的演员,漂亮的颜色和优美的音乐。1995年霍建起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赢家》。该片讲的是一个关于体育爱情和残疾人的故事。影片轻轻抹去了以往蒙在残疾人题材作品上沉重与辛酸,它没有着意去写男主人公常平从一个残疾人到一个残奥会冠军的曲折历程和他无法摆脱的心理隐痛。相反,故事一开始,常平飞奔出场,不仅超越了残疾,也超越了健全。从这时起,常平就成了女主人公陆小杨眼里的英雄,这一主观视角奠定了影片浪漫轻松的风格,而浪漫和轻松并不意味着美化和粉饰生活中的痛苦与严峻。霍建起从常平的原型孙长亭身上学会了诠释痛苦的语言。当噩运降临在一个强者头上时,他生命的旋律就更加昂扬激越,没有了挑战,也就无所谓“赢家”,这便是《赢家》塑造人物的基调。完整的,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流畅优美的镜头个性鲜明的人物,生动幽默的语言——霍建起和摄制组的全体演职员为了达到这一创作目标尽了全力。影片上映后在社会上反响强烈。获得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并且获得第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提名,霍建起因为该片而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导演处女作奖。1996年霍建起开始导演自己的第二部影片《歌手》。该片摄制组保持了《赢家》年轻组合的特点,影片具有质朴凝重的现实感,对当代青年在社会转型期处于人生和价值两难选择的矛盾心态进行了认真的触及。 
      
        刚刚45岁的霍建起,从影已有20年的历史了。一部《那人,那山,那狗》墙内开花墙外香,使他在国内众多不知名的导演中脱颖而出。《暖》延续了他在《那》片中所要突出的味道,凄美的情感加乡村景致,怀旧色彩浓厚。“我发现我有一个毛病,就是爱往‘后’看。我喜欢莫言小说中的那种游子走回故乡的感受,那完全是一种情调。我发现其中不仅有北方的粗犷,也有柔美细腻的东西。” 
           
        作品列表:     
        1982年至1992年曾担任电影《九月》、《盗马贼》、《大撒把》、《遭遇激情》等片的美术设计;      
        1995年开始独立拍片《赢家》,获当年中国电影金鸡导演处女作奖;      
        1996年拍摄影片《歌手》;      
        1998年拍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获1999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男演员奖;获1999年第二十三届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观众 
      最喜欢的影片大奖;2000年第三十一届印度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孔雀奖;获上海影评人十佳影片奖;      
        1999年拍摄影片《九九艳阳天》;      
        2000年拍摄影片《蓝色爱情》;      
        2001年拍摄影片《生活秀》,获200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2003年拍摄影片《暖》,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大奖。      
        霍建起对话录:     
        时间:2005年7月     
        地点:北京上品行     
        《星库》(以下简称《星》):从电影《赢家》开始,你拍摄的每部影片都能获奖,遗憾的是票房并不尽如人意。《那山那人那狗》在国内是零拷贝,但在日本获得了上亿元的票房。你的影片是否更符合海外观众的欣赏口味? 
           
        霍建起(以下简称“霍”):我不这样认为。《那山那人那狗》国内票房之所以为零,是因为当时国内没有人从事艺术片的专业发行。据我所知,这部影片在央视电影频道播映时,收视率很高。 
           
        《星》:谈谈您的电影《暖》。      
        霍:看了莫言老师的《白狗秋千架》后,我感觉到一种温情淡淡地流淌于心底,非常抒情。我想它也能感动其他人,于是决定把它拍成影片。改名《暖》,是因为“暖”既是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又含有一种暖意。故事传达的就是一种思乡的暖暖情意,而剧中人物都是围绕“暖”这个女孩来展开的。 
           
        其实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忽然有一天袭来一种怀旧情绪,这种东西人人都有,也许程度不同,有的是撕心裂肺,有的是淡淡忧伤,但感觉都是对那段生命年华逝去的怀念。这影片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绪。 
          
        那段生活是你最不清晰,最朦胧的一段时间,一切都不确定。这个时期的感觉你才特别容易表达。     
        《星》:在成长的过程中你有难以释怀的东西吗?     
        霍:我不是那么爱表达的人,(所以这些感受)就变成了你的思维、你的眼睛,让你去观察。也是性格决定的,并不是说我是一个有心人。     
        我觉得怀旧是件很美好的事。好比当时的今天,你不会觉得你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会激起你的东西,而过了之后,因为它再也回不来了,它就变成了比较虚幻的比较艺术化的呈现;变成了你的过去,一个梦想,变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东西。 
          
        《星》:有人批评你的影片为了美化田园、故土,刻意回避了生活的残酷和艰难。你对此有何看法?      
        霍:我不否认美化的倾向。我是个心很软的人,没法去面对生活中太多残酷的东西,因此宁愿把环境营造得很美好。《生活秀》里我尝试着表现那些丑恶的东西,但是依然有所保留。我认为并非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必须直面现实。 
           
        《星》:当初为什么选择一个日本演员来饰演中国农村的哑巴?      
        霍:当初选择这个演员,可能是投资方考虑到海外影片发行的原因,香川照之在日本是有名的演员,很有人气。      
        《星》:从《黑眼睛》、《那山那人那狗》到《生活秀》,你的影片捧红了陶虹、邵兵、刘烨、陶红等一批年轻演员。你认为《暖》是否也能给男女主角郭小冬和李佳同样的机会? 
      
        霍:他们都是很有才气的演员。其实《那山那人那狗》的男主角最早属意郭小冬,因为他接了别的戏才不能如愿。当时影片就快开拍,演员人选还没定。一天我去中戏看朋友,正好撞上打完篮球回宿舍的刘烨,那时候他看上去挺邋遢的,不过他的眼神很有意思。我叫住他,问他,“你能演邮差吗?”他愣愣地答道,“我什么都能演。”就这样定了刘烨。 
           
        《星》:霍导拍的影片气质跟你本人的性格很相似。     
        霍:可能吧。因为演员特别脆弱,往往你说几遍之后太凶猛了,演员觉得导演跟你急,演员更不知道怎么演了,一招一式开始僵着,不是自己的表达。一个导演和演员的关系,其实都是一样的,我认为在我接触中真是一个有经验很有名的演员依然会紧张。罗伯特德尼洛、马丁萨斯合作,每次合作的时候德尼洛还会说停,亲爱的非常好,但是再来一遍。不能说,停,你按我这样的方式来演。他会觉得我还需要再完善,可能这样的工作关系特别有利于表演,特别是对于一些演员。他还没拍你就给他吓住了,他更不能释放。 
          
        《星》:你的影片还有什么其他怎么也抹不掉的印记?     
        霍:我更愿意表达生活中不经意的东西,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会突然把你打动。这种东西往往是忽然袭来的,而不是一个特别大的主题,或一种特别戏剧化的东西。  
         
        《星》:你挑选剧本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和底线?      
        霍:讲人性、人情,能打动我的,有创作状态,而且故事符合电影的讲述方式,也就是有电影形式的作品。      
        《星》:国内电影现在有几种势力,一种是张艺谋、陈凯歌的武侠片,一种是冯小刚为首的贺岁喜剧片,你属于哪种流派呢?      
        霍:哪有什么流派?硬要说,就算感觉派吧,日本有一种“新感觉小说”,我非常喜欢他们的东西。我注重感觉,想通过影像表达一种氛围、一种内心的东西。   
        
        《星》:《情人结》很好看,票房也不错,谈谈描述七十年代的《情人结》。     
        霍:《情人结》2000年我看了安顿在报纸上的纪实文章,很简单,我想拍,当时没有机会,2003年、2004年中影和星光合作拍戏,我就把这个题材拿出来,之后开始做这部片子。恰好我们这个故事跨越这个时代,不是你去寻找这个时代的故事。 
          
        《星》:这部影片当中有点偏商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