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要控制我-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帕萃丝?埃文斯,加拿大阿拉玛?埃文斯人际关系研究中心创始人。在全美建立了许多工作室,著述颇丰。
  其处女作《口头侵害关系》,被《新闻周刊》誉为一次“根本性的突破”。
  情景测试作者简介
  郑日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英国利物浦大学彻斯特学院客座研究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心理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国家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学者;1987年自美留学归来至今,在全国各地演讲数百场,主要内容有:
  高考心理辅导
  情绪的自我调节
  人际交往的艺术
  素质教育与心育
  走出家教误区
  如何开发孩子的智力
  如何提高孩子的情商
  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求职择业心理辅导
疼,你就说!
你无法是我,不要“抹杀”我
  明明3岁了,有天爸爸妈妈带着他上公园玩。一家人走走停停,转眼到了中午,明明觉得饿,喊着吃麦当劳,于是爸爸妈妈牵着明明往外走去。可能是又饿又累,明明不小心跌了一跤。孩子觉得膝盖痛,“哇”地大哭了起来,引得路人纷纷侧目。爸爸一把拉他起来,左看右看,也不见受伤,觉得他是撒娇了。众人看着难堪,妈妈急忙说:“没事,没事,你看你什么也伤着,哭什么呢?叔叔阿姨看着笑话呢,要像个男子汉,不哭,这样才是勇敢的孩子。”明明眨巴着眼睛,本来就是好痛,为什么不能哭?“哇哇……”哭得更大声。爸爸不耐烦了:“快走,快走,这小子就是在耍赖呢。什么事都没有,哭什么,就想让人抱着吧。”妈妈也生气了:“别哭了,再哭不带你去麦当劳了。”明明一想到麦当劳,也就止住了声,嘟着嘴跟着爸妈走。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经常出现?孩子跌倒大哭时,换你又会怎么办?
  爸爸妈妈真的了解明明吗?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对明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爸妈又不是明明,他们怎会真正了解明明内心的感受?在他们眼里,明明摔倒了不哭才符合他们心目中明明的形象――一个小男子汉。父母把他们自己的感受替代了明明的感受,明明要放弃对自我的认知来迎合父母吗?
  畅销书《不要控制我》作者埃文斯认为,孩子是有自我意识的,就像明明跌倒感到疼,于是就哭了,是因为他对疼痛有知觉,并且他的情感是忧伤的。但如果明明总遭遇到父母对这种自我体验的否定,他就会慢慢变得无法体验自我、认识自我了。
  在埃文斯看来,如果我们“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用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埃文斯认为,如果在那次事件中,明明听了他父母的话后,开始相信膝盖疼痛是不真实的,或是不存在的,“我没有受伤”,类似的事情多次重复,他就会逐渐失去知觉认知。他会觉得流泪一钱不值,“我没有什么可哭的”,这样他将失去情感认知。同时,他会觉得这样做很不好,“我是想引起爸妈的注意”,他将失去对坏事的直觉,混淆了是非。如此这般,他被教育成相信事实的反面。
  埃文斯在书中写道:“正如我们在平滑的镜子中,才能看清自己一样,当我们的个性,不加扭曲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当别人轻易给你下定论时,就扭曲了你的感受,你好像站在了一面哈哈镜前。例如明明的父母对明明说“你没有受伤”,他们混淆了真假,根本没有考虑明明自己的感受。随着一些看似不经心、平常的话灌入明明的耳朵,比如“你没有受伤”,明明被教导成不再信任自我。他逐渐学会与感觉、知觉、甚至直觉相违背。如果他完全丧失了自信,他就会放弃思考,不假思索地根据别人的想法,或听从别人行事。甚至他可能拒绝思考,完全地感情用事,而根本不理会自己的思想。
  明明的爸妈表现得似乎他们明白明明的行为和感受,他们表现得好像他们进入了孩子的精神边界,并且知道他的个性——而事实上并没有。他们没有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妥,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的负面效应。
  一个孩子的边界是对一切教育开放的,对孩子来说,父母是神圣的。那些在养育者的培养、支持下,自由地体验和表达自我的孩子,可以在“镜子”面前清楚地“看见”自己,他们根据自己的内心体验来定义自我,他们的成长过程是欢愉而自信的。一个没有被“逆向定义”的孩子,真诚又充满爱心!
  因此,为人父母不要轻易给孩子下定论,不要在不经意之间“抹杀”了孩子的个性。不是自己的真正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孩子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如果我害怕,我自然会感到恐惧,难道会觉得愉悦吗?” 
美国读者书评
 如果你曾经应对一个控制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这本书就是你必读和学习的。作者解释了控制行为产生的原因,还解释了控制行为对当事人的影响。并且她还进一步阐释如何应对控制行为。这本书解释了目前存在的许多令人不解的现象。现在我能够明白控制行为背后真正隐藏的东西。这真是个美好的事情。
  2002。8。16俄亥俄
  读了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应对我那控制欲很强的父母,并了解和消除我自身的控制倾向。这种努力不会停止,但我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步。这是一本非常有洞察力的书。艾利斯,别看着镜子除非你想看。进入内心的真正的门。你将不会还是现在这样了。
  2002。8。9墙上的镜子
  我读过400部心理自助的书。我曾是心理学硕士,现在我是心理学博士。我最近刚出了一本书(如何喜欢自己当别人不喜欢你的时候)。我偶然遇到此书。我被震动了。这是我读过的最伟大的书。我喜欢作者的文风,她解释控制者本质的写法非常独具特色和通俗。她毫不畏惧地抛出自己新颖而独特的观点。我喜爱她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它确实令我对控制者为什么这样,他们行为的实质,一些人为何对这种行为能够忍受这种行为等有了新的认识。我如此为得到这本书而欢欣鼓舞,因此我还订了作者其他的书。我对她伟大的工作印象非常深刻并赞赏不已。我非常想建议大家读这本书。你不会浪费你的时间和金钱。我只是太喜欢这本书了!
  2002。5。9买这本书,很伟大的一本书。布鲁克林,纽约,美国
  刚开始时,如果有人向我推荐这本书,我会说:“别扯了!”然而,看了这本书之后,看到我的人际交往在眼前揭开,看到帕萃丝?依雯斯有点另类的类推形成我活生生的生活案例……我相信了!多少次我曾呼喊:“我不是这么意思!”“这种念头从哪来的?”“我无法理解你的意思!”“你决定我的思想、感觉、需求和愿望,不管对错,你总是这么对我!”本书解释了为什么这种事从发生在私下。它告诉我他确实知道他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它也让我学会保护自己并自己决定是否还要这一游戏中呆下去。帕萃丝,谢谢你。
  2002。5。7现在我明白了!亚利桑那,美国
  我曾有过22年受欺负的婚姻关系。我是一个心理学硕士,曾找过许多临床医学家,也曾从许多宗教专业人士那里寻求帮助。我曾未遇到像帕萃丝这样睿智和深刻的人,她对控制者和虐待的问题的理解是如此深邃。我曾感觉如此无助,因为没人能够理解我,现在我不再这样了。这可能只是我自己的勇敢看法,但我真诚认为,除了圣经,这本书与其他所有书比较是精品中的精品。有关“魔咒”的问题比比皆是,经常被误解和误诊。结果多数人因为缺乏理解而遭受不断的痛苦,不仅是他们自己还有那些支持者和亲密的目击者。这本书必须被广为传播,越快越好。
  2002。4。5重要性仅次于圣经的第二本书,佛罗里达州,美国
  帕萃丝具有一下就抓住神秘的人际沟通现象,并找到了许多人正在努力挣扎寻求的答案。她的工作是无与伦比的。别人无法从其他书和咨询师那里找到解决方案。这本书含有的宝藏使我不断改善生活并获得了新生。这是一本对任何人都非常有用的书。这本书非常实用并容易阅读和理解。别再等待,买一本自己收藏吧。
  丰富的宝藏2002。2。13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痛苦了一阵,并开始改变自己。我正在治疗中,应对这本书提出的许多问题,但帕萃丝解释问题的方法使我能够真正涉及。我一读完它,我就传递给我的母亲。之后我会传递给姐妹和兄弟们。这本书帮助我改变了我的生活。你必须读读它!!!
  必须读读它2002。2。10 
不要控制我
   我们身边存在许许多多支配欲或者说控制欲很强的人,他们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喜欢评价别人。别人不按他们的意思做事,或者反对他们,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不满,甚至会发生暴力行为。父母与孩子、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夫妻之间,这样的行为比比皆是。火热大江南北的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讲话》就是夫妻间控制行为的典型案例。而控制者却总觉得自己是为了被控制者好,因此即使他们做错了事,例如打伤了妻子,他也可以把这样的行为解释为一时冲动,当时是无意识的,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事实并非如此。
  即使是我们自己,有的时候也会产生支配或控制的欲望,也会做出控制行为,结果就造成夫妻拌嘴、朋友反目、同事关系紧张,而说不清自己为什么突然会为一件小事与别人争吵,只觉得当时就是一阵冲动。我们试图改变这种行为,但事到临头总无法控制自己。我们苦恼、痛苦,而不得其解。
  本书作者帕萃丝?埃文斯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其前一部著作《口头辱骂关系》曾名列《商业周刊》、《新闻周刊》的畅销书排行榜。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下意识的行为,揭示其背后的实质,解开我们的困惑和痛苦,使我们学会识别、理解和应对控制,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幸福。作者新颖独特的观点和概念,必将在全球掀起讨论“控制”的风暴。
  本书行文朴实,通俗易懂;案例丰富,故事性强,使说理深入浅出;体例独特,每章都有相应的心理自测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实用性强,不仅告诉读者为什么,还建议读者怎么做。
本书适合一切希望改善人际交往、改善自我、得到完美人生的人阅读,适应现代人的阅读口味。

【个人控制】
  当我们围在他床前时,他回忆起他的童年,说起了那些可怕的往事。那是充满训斥和暴怒的日子,令人恐惧。我们知道他的父亲——我们的爷爷,待人和善,深受朋友们的爱戴,但他在家里却像换了一个人,脾气十分暴躁。
情景测试题:
    ?测测夫妻之间的控制状况    ?测试父母对子女的控制状况 
    ?测测你与朋友之间的控制状况  ?测测你与同事之间的控制状况 
第一章 人的行为无非是两种状态,有意识或无意识
无意识不是强制的理由,它只是让强制成为可能。
  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时,你是否时常会碰到交流困难的情形,无论你怎么解释,也无法使对方理解你当时的所思所想。事情有时并不大,可让双方都很不愉快。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交流不畅的情形
  梅走向公司会议室时,脑子一团乱麻,手头那些生意上的琐碎事情,让她有些心不在焉。
  “噢……!”她刚推开门,一阵欢呼声扑面而来。
  “生日快乐!”屋子里所有的人一起叫起来。
  “哦,天哪!我都忘了今天是我的生日!”梅又惊又喜:“谢谢大家!”
  “嘿,梅,不会吧?”同事蒂嚷嚷到。
  “真的忘了。”梅说。
  “得啦,你肯定知道的。你知道我们要为你开生日会。”蒂坚持说。
  “我真的不知道,”梅认真地解释说。
  “你知道我们为你订了蛋糕,你正等着呢。”蒂的口气已略带嘲讽。
  “我发誓,的确不知道,”梅有点无可奈何。
  “别这样,你就承认你是假装吃惊的吧,”蒂还是不依不饶。
  “……”
  “你们别争了,开始切蛋糕吧。”旁边有人不耐烦地说。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向了生日蛋糕,梅却觉得沮丧极了。
  “蒂今天怎么了?像个疯子,干吗非要强迫我承认我确实不知道的事情?”
  梅不明白,屋里其他同事,对她们的争吵似乎也莫名其妙。
  “没人想在开派对的时候看别人争吵,”梅想。“我并不想争论什么。”
  她只是感到蒂的随意猜测侵犯了她,下意识进行反驳而已。这个生日被蒂弄得挺不开心的,而其他同事,在她们争论不休时也挺尴尬。
  这件事,让她想起许多类似的情形。当她向朋友们说起时,他们常说:“小事一桩,我也经常碰到,你别太在意。” 
  忘记自己的生日是有点奇怪,但问题的关键是,蒂无法认真听梅的解释,她也不想去真正理解梅的想法。
  这就是控制欲很强的人的一贯表现。
  交流不畅,是一方对另一方个性的抹杀
  确切地说,此时此刻,无论你与他(她)们认识多久,无论你如何向他们表白,对方根本不会听你的解释,因为他(她)们可能根本就不关心你的想法,拒绝去真正了解你。他们可以对你说三道四,随意下结论性的评语,随意下定义,根本不认为你是个有独立个性的人,是个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特别的个体。
  当你遇到那些试图控制你的人时,你的个性常常会遭到“抹杀”,对于控制者来说,你的想法根本不值一提。在夫妻或父母与孩子等一些特别的关系中,这种行为还可能会伴随着辱骂和毒打。
  而为维持这些特别的关系,被控制者会觉得精疲力竭,并且要忍受心理与情感上的巨大痛苦,连身体也可能受到伤害。
  不沟通,不理解是问题的关键
  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大到影响人类生存的各种暴力行为,不沟通、不理解或是不愿理解对方都是问题的核心。反对他人的行为——不管是轻微的,例如轻蔑的眼神;还是强烈的,例如对别人大发雷霆——都是没有目的但又似乎可以理解,这听上去有点自相矛盾。因为这些现象,通常只是试图控制他人的一些表现而已。
  现在,请你与我一起,从诸多无意识行为中寻找其真正的目的,发现事情的真相。我想,我们之所以还不能知道人们总想控制他人的缘由,是因为生活中的无意识行为太普遍了,大家都觉得它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当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经历时,才能帮助我们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
  学会对人对事的适度掌控,生活才会更惬意
  那些伤害我们情感甚至身体的人,都自认为有操控我们的必要。这一发现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挖掘这种需求形成的原因。
  文化习俗差异、经济发展不均衡、宗教信仰不同都是支配和控制行为的主要形成因素。但我们不能完全归因于此,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控制别人的需求是一种很难抑制的冲动,就像着了魔一般,一下子失去了理智。
  产生这种冲动的主要原因,深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不被挖掘出来是无法改观的。认识不到驱动力,我们会一直困惑着、痛苦着。
  为了揭示这种强制力量,我们将要考察它在日常生活所扮演的角色。一旦我们弄清楚它的影响,我们就会知道它是什么,我们将学会缓解这种力量,而不是忽视或者抑制它。如果我们学会疏导它,生活会变得更惬意;而如果我们压制它,生活通常变得糟糕透了。
  我们将一起通过无意识行为组成的迷宫,这些行为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需要说明的是: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会遇上一些反映控制行为的案例和另一些反对被控制的案例。因此,我们不但会了解隐藏在控制行为之后的驱动因素;我们同时会了解那些促使我们保持自我的因素。
  在认识了这种强制力量和它的影响(消极的或积极的)之后,我们还要与它为友,与其和平共处,从而避免压制它而带来的负面结果。
  准备好了吗?我们将共同迈步,把我们的发现带入新的世纪。
第二章 你存在这些问题吗?
  一个难题就是一个好的老师。如果一开始就忽略了问题答案的某一细节,以后,它随时都可能给你带来麻烦。
  很多人向我讲述他们的经历,详尽描述为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